肥胖和糖尿病研究的动物模型现状与展望
- 格式:ppt
- 大小:10.30 MB
- 文档页数:70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衰的元凶,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因此,建立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有关该疾病的国内外文献,从造模方法、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适用条件、模型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特点以肾小球血管受损,硬化为主,形成结节样病变,进而出现肾功能的异常,最终形成终末期肾病。
据WTO估计,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7亿,其中1/3发展为DN。
同时,我国DN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糖尿病致命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DN的发生可能与生化代谢紊乱(多元醇途径、蛋白质非酶糖化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蛋白激酶C活化、糖基化终产物沉积、多种细胞因子( TGF2B1、IGF、PDGF、VEGF、IL21、IL2 6等)异常分泌、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
但是,对DN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合适的DN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深入探讨DN的发病机制及DN治疗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1.药物诱发的DN动物模型制备DN动物模型的诱发药物包括链脲佐菌素(STZ)、四氧嘧啶(ALX)、链脲佐菌素联合完全佐剂以及四氧嘧啶加嘌呤霉素等,常用的是STZ、ALX。
STZ和ALX通过破坏动物胰岛β细胞,使其丧失分泌功能,形成不可逆的胰岛素依赖性的糖尿病【2】,随着病程的进展形成糖尿病肾病。
鉴于STZ对模型动物的损伤轻、死亡率低、成模率较高等优点,利用该药诱导造模较多。
1.1 1型糖尿病肾病模型大剂量或小剂量STZ多次注射可完全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缺失形成胰岛素依赖性( 1型)糖尿病,随病程延长可进展为DN。
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糖尿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应用极其广泛,并且已有较长历史。
除此之外,所有针对糖尿病治疗的措施,包括胰腺细胞的移植,甚至是预防策略,都要预先在动物模型上开展并观察。
因此,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和优化,使其更接近人类糖尿病发病过程,将有助于深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奠定重要基础。
标签:糖尿病;实验性动物模型;自发性;诱导性糖尿病是人类重要的代谢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人类第三大杀手[1]。
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2],其中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渐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更是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目前,我国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人,发病率高达9.7%[3]。
动物模型在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研究人员不同的需求,人们建立了大量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进行分类和整理,为研究者寻找和使用更适宜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提供一些依据和资料。
1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人类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腺β细胞特定性的破坏,通常与免疫介导的损伤有关[4]。
尽管这种破坏作用发生的悄无声息,但长此以往最后将导致胰腺β细胞的大量死亡以及内分泌的失调,最终导致胰岛素贫乏症。
目前,根据造模方法和选择使用动物品系的不同,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可分为两大类:诱导性模型和自发性模型。
1.1 诱导性1型糖尿病模型建立高血糖动物模型的最直接办法之一就是切除部分或者全部的胰腺。
早在18世纪80年代,在研究肠道吸收脂肪的作用过程中,无意中发现被部分或全部切除胰腺的狗会出现尿多、骤渴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至此之后,大量的类似实验在狗和兔子的身上开展起来。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摘要近年来,随着肥胖症发病率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肥胖症可引发多种合并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因此,肥胖症防控势在必行。
当前,中国肥胖症诊疗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需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策略。
随着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智能化诊疗模式的发展,未来肥胖症的中心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
肥胖症是指脂肪过多或脂肪异位沉积导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代谢性疾病。
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人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中国成人肥胖症人数已达8500万,且仍在增加[1肥胖会引发多种疾病,影响民众身心健康和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健康保健负担,并最终导致死亡风险增加[2]z是多种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害。
与全球趋势一致,中国肥胖症的诊疗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首先,社会对肥胖症的认知不足,公众对”肥胖症是一种疾病”的认可度不高,医护人员尚未将肥胖症作为优先诊疗的疾病,政策上对肥胖症有效干预及管理策略有限。
其次,虽然近年来肥胖症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但从临床实践角度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各自为政,临床转化较为困难。
再次,肥胖症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对症不对因,效果欠佳,尤其对体重反弹仍缺乏对策。
肥胖症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产物,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息息相关,所以难以从纯粹的医学角度去理解和治疗肥胖。
近年来新型肠促胰素类药物的问世和代谢手术的逐渐普及[3,4],使临床医师摆脱了对肥胖症治疗束手无策的窘境,但肥胖症的治疗仍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进展。
未来肥胖症的主攻方向,需要从病因出发,重视个体化诊疗,分型而治;在现有条件下,借助多种治疗手段,寻求有效的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和智能中心化管理模式,达到持久的疗效获益,从而遏制中国乃至全球肥胖症发病率的快速增长。
本文尝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和临床诊疗突破方面探讨中国肥胖症诊疗现状,并展望未来肥胖症管理。
糖尿病的大鼠模型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糖尿病的机制和策略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鼠模型是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之一,其具有与人类糖尿病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生理特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大鼠模型以及其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 糖尿病的定义和类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引起。
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2. 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特点大鼠模型是研究糖尿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建立主要通过基因改变、药物诱导或环境因素等方式来模拟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大鼠模型中,常用的糖尿病模型有高脂饮食诱导糖尿病模型、低剂量链脲低毒素诱导糖尿病模型等。
3. 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病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模型大鼠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4. 糖尿病大鼠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治疗策略研究中的应用糖尿病大鼠模型在药物筛选和治疗策略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给大鼠模型注射不同的药物或制定特定的治疗策略,可以评估其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5.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缺点及未来展望糖尿病大鼠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模拟人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然而,由于大鼠与人类在遗传和生理上的差异,糖尿病大鼠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未来研究应继续改进模型的建立方法,提高其可靠性和可预测性。
总结:糖尿病大鼠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研究模型大鼠的病理变化和应用药物治疗等方法,可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王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秦学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摘要:糖尿病是全球高发的慢性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我们研究其发病机制、病程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T1DM以及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动物模型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disease with high incidence in the world, which can cause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Animal models of diabet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udy its pathogenesis, course and treatment. T1DM and T2DM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diabetes.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se two types of diabetes animal model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iabetes animal models.Key words: diabetes, 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imal models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在我国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位列第三位的多发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美国糖尿病协会2022年糖尿病指南将糖尿病分为四个大的类型(T1DM、 T2DM、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特定类型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
然而T1DM以及T2DM仍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浅谈肥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肥胖症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
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已成为21世纪重要健康问题。
研究肥胖,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
文章就目前常见的肥胖动物模型造模特点、构建方法及造模成功判定标准进行综述,为科研工作者选择肥胖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肥胖动物模型综述【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4-02预防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症研究,动物造模是极为关键的前期工作。
只有成功完成肥胖动物模型制造,才能对肥胖发生机理及其治疗进行研究,下面就目前肥胖造模方法进行综述。
1 食物诱导的肥胖动物模型食物成分和能量是当前肥胖流行的根源,不同类型的食物均可复制肥胖动物模型。
复制肥胖动物模型的必需条件是提供热卡必须超过机体所需热卡量。
mercer[1]等比较三组不同饲料配置处理方案对大鼠食饵性肥胖的影响,从普通饲料转变为高能﹙he﹚颗粒饲料;高能饲料再添加完全液体饲料﹙en﹚;撤去he或he+en转回到普通颗粒饲料。
结果表明,sd大鼠从普通饲料转为he饲料可区分为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两组,将饲he饲料2周后40%有最高体重增加或最低体重增加的大鼠分入易感组和抵抗组,易感组继续饲he饲料,抵抗组添加补充巧克力香味液体饲料en,抵抗组补充en后能引起附加的体重增加,经激活后呈持续的超热量消耗,达到与仅饲he饲料的易感组相似的体重,此后两组返回到饲普通饲料时,以前饲he的易感组继续保持升高的体重,能有效保持体重稳定性。
而抵抗组同时撤离he和en引起能量摄入和体重下降。
上述结果提示高能量饲料对诱导肥胖至关重要。
刘庆春[7]等选用改进的配方也成功造成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
章涛等[3]用自制高脂高能饲料建立sd大鼠肥胖动物模型。
配方中降低了脂肪和食盐含量,并新添了tc和ptu。
认为经调整后的配方不仅更有利于饲料加工中的成型及饲料利用率,而且添加tc和ptu的饲料理论上更有利于肥胖动物模型制备。
糖尿病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摘要】在探讨糖尿病的遗传,病理病因,防治及新药开发中,利用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很有必要。
本文就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分类,实验性动物模型,自发遗传性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展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疾病模型综述0 引言截止2011年11月,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9270万人,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第一,糖尿病情势非常危机。
糖尿病病因不甚清楚,,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
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
我国应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糖尿病方面科研文献不多, 而用实验动物研究糖尿病使得在临床糖尿患者不能采用的干预措施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来完成。
实验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病因及发病方式又有差别。
没有哪个单一动物模型包括了人类糖尿病的所有特征, 但是, 它们可提供一个或几个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特征。
为了更好的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因素, 正确的动物模型是必要的。
因此, 有必要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评价和选择作以简述。
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实验性动物模型、自发遗传性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
本文1 实验性动物模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损伤动物胰脏或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缺乏,或运用各种拮抗剂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实验性糖尿病,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手术大约100 多年前, 德国的Minkowski 和VonMehring 对狗行全胰腺切除引起糖尿病, 制得第一个糖尿病动物模型。
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此法作了改良,成功制作了较为稳定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实验性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糖尿病动物模型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被完全阐明。
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防治糖尿病已成为科学工的一个重要课题。
故合适的糖尿病模型是人类研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1糖尿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的使用现状由于糖尿病的病因不明,诱发因素较多,因此糖尿病研究所涉及范围较广,而且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也较多。
主要以哺乳动物为主,如灵长类动物猕猴,主要用于病因学、遗传学、神经系统、细胞生化及药物鉴定等方面研究,这样的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糖尿病会更接近自然,结果也比较理想[1],但因价格昂贵,难以得到,国内较少使用。
啮齿类动物用量最大,如大鼠、小鼠、地鼠、豚鼠等,以药物筛选和血液生化、病理改变等方面的使用为主。
家兔主要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药物研究,但由于胆固醇沉积所致的家兔动脉硬化病变与人类动脉硬化机制不尽相同,因此,用家兔作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有所考虑。
近年来人们对进化程度及器官功能更接近于人类且具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的小型猪产生兴趣,其为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学及并发症带来了方便[2]。
Rulifson等[3]认为,果蝇的IPC和哺乳单位的胰岛β细胞可能来源于一种共同的可以产生胰岛素的祖先神经元。
还认为,遗传是容易控制的无脊椎动物果蝇,可作为研究人类依赖于胰岛素的糖尿病的有用模型。
2糖尿病动物模型从Minkowski和VonMehring用切除狗胰腺的方法建立DM动物模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已建立了多种建立DM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1)手术切除胰腺;(2)化学药物诱导;(3)自发性DM;(4)转基因动物等[4]。
下面就这几种常见的动物模型做简要的综述。
2.1手术切除胰腺[3]将实验单位的胰腺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后,β细胞缺如而产生永久性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