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3.1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4
……………………………………………………………名校名师推荐…………………………………………………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2.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3.参与有关微生物发酵的调查活动。
4.通过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发酵工程史话。
发酵的生产过程。
2.教学难点发酵的生产过程。
三、教学过程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再学习时,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故教师在进行本节的教学时,应注意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有关教学策略提示如下。
1.从社会中来──从生活中有关发酵食品的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已有经验发酵食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在初中时也学过这部分内容,可以问学生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它们相应的发酵类型怎样?由此引入新课,这样便可使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气氛中学习。
2.发酵工程史话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教材中发酵工程史话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开了一幅幅有关发酵工程研究和发展的历史画卷。
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并逐一向学生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材的相应内容,对学生进行诸如发酵技术是从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且人们在生产发酵产品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指导和技术的改进,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造福社会的过程等,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以味精的生产为例,探秘发酵生产过程关于发酵生产过程,教材在编写时,为避繁就简、突出主干,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呈现了利用好氧微生物发酵的生产过程。
但教材的编写方式并不完全等于教学方式,如果也按流程图给学生讲解,会因过于抽象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可用味精(因我国是味精生产大国,也可用其他例子)为例,把味精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套上流程图中所对应的环节,帮学生来解读发酵生产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简明的提示,寥寥一、二页,一览无遗,须臾便知,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目录,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目录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 腐乳的制作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2目录第1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1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第2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3节人体的器官移植第4节生殖健康第2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第1节农业生产中繁殖控制技术第2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3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第4节动物疫病的控制第5节绿色食品的生产第6节设施农业第3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第1节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第2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3节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第4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第1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第2节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第3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第4节倡导绿色消费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目录专题1 基因工程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1.3 基因工程的应用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专题2 细胞工程2.1 植物细胞工程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2.2 动物细胞工程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专题3 胚胎工程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问题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4.2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4.3 禁止生物武器专题5 生态工程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2.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3.参与有关微生物发酵的调查活动。
4.通过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发酵工程史话。
发酵的生产过程。
2.教学难点发酵的生产过程。
三、教学过程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再学习时,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故教师在进行本节的教学时,应注意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有关教学策略提示如下。
1.从社会中来──从生活中有关发酵食品的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已有经验发酵食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在初中时也学过这部分内容,可以问学生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它们相应的发酵类型怎样?由此引入新课,这样便可使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气氛中学习。
2.发酵工程史话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教材中发酵工程史话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开了一幅幅有关发酵工程研究和发展的历史画卷。
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并逐一向学生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材的相应内容,对学生进行诸如发酵技术是从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且人们在生产发酵产品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指导和技术的改进,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造福社会的过程等,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以味精的生产为例,探秘发酵生产过程关于发酵生产过程,教材在编写时,为避繁就简、突出主干,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呈现了利用好氧微生物发酵的生产过程。
但教材的编写方式并不完全等于教学方式,如果也按流程图给学生讲解,会因过于抽象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可用味精(因我国是味精生产大国,也可用其他例子)为例,把味精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套上流程图中所对应的环节,帮学生来解读发酵生产过程。
这样就较具体,好理解。
4.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发酵与食品生产的教学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由于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设计的,学生有兴趣参加讨论,因此在发酵与食品生产的教学环节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再用讨论的结果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高三生物选修2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知识点〔人教版〕生物是农学、林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的根底。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生物选修2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消费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消费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别离提纯等方面。
(1)“发酵〞有“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和“工业发酵〞,词条“发酵工程〞中的“发酵〞应该是“工业发酵〞。
(2)工业消费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被称为“发酵工艺〞。
为实现工业化消费,就必须解决实现这些工艺(发酵工艺)的工业消费环境、设备和过程控制的工程学的问题,因此,就有了“发酵工程〞。
(3)发酵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展工业化消费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
发酵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把实现发酵工艺的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和提炼(包括废水处理)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学问题,一般分别把它们称为发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
近年来,对于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属性的认识愈益明朗化,发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学。
(5)发酵工程最根本的原理是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6)发酵工程有三个开展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发酵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穿插、交融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
发酵工程经历了“农产手工加工——近代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三个开展阶段。
发酵工程发源于家庭或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农产手工加工),后来借鉴于化学工程实现了工业化消费(近代发酵工程),最后返璞归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动为中心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业发酵消费(现代发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发酵制作凭借祖先传下来的技巧和经历消费发酵产品,体力劳动繁重,消费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消费。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
目标的确定
与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而本节标题定为《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事实上,微生物发酵在现实生活中远远超出了食品工业的范畴。
因此,本节内容一开始时并没有局限于食品生产,而是从比较大的视角──发酵工程史话引入,然后探秘发酵过程,再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为此,本节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了解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关注与微生物发酵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
目标的确定
与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而本节标题定为《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事实上,微生物发酵在现实生活中远远超出了食品工业的范畴。
因此,本节内容一开始时并没有局限于食品生产,而是从比较大的视角──发酵工程史话引入,然后探秘发酵过程,再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为此,本节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了解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关注与微生物发酵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预期目标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学习过微生物发酵与食品,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许多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思
考这样一个问题: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相
应的发酵种类是什么?
生:酸奶、泡菜,它们都是乳酸发酵。
学生很可能
回答不全,教师可提
示。
投影或板书:
第一节微生物发酵
联系日常生活
的实例,在回忆旧知识
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强化从社会中来的
意识。
师:很好!还有其他食品吗?想一想,我们每天
吃的主食有通过发酵制作的吗?
生:馒头、面包。
师:对,实际上,我们经常食用的许多食品,以
及使用的一些药品,它们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微生物发
酵。
那么,微生物发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生产过程
怎样?它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
答这些问题。
及其应用
2.新课──发酵工程史话的学习。
师: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大规模地生
产食品、药品等许多产品,那么,人们今天的成绩是如
何一步步取得的呢?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发
酵工程史话。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发酵工程史话标题下的第
一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能够看出,人类的祖先很
早就会在不知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发
酵技术来生产多种产品,这个方面还有我们中华民族的
贡献。
由此可见,发酵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一步步产生
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核心内容是,随着两位科学家研究
出发酵现象的本质和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后,
诞生了传统的发酵工业。
这充分说明了发酵技术需要基
础科学研究的指导,即科学研究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师:好,请大家继续阅读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
从中能够看出,发酵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
发展,从传统的发酵工业到现代发酵工业,再到微生
物工程,它不仅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
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使它如虎添翼。
由此看来,生
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同时科学技术又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
投影或板书:
一、发酵工程
史话
学生先阅读教
材相应的段落,教师
就此段落提炼出有
关科学价值观的教
育素材
自然过渡到发酵
工程史话。
让学生体验科学
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
产生的。
让学生体验技术
需要以基础科学研究
作指导,科学、技术间
存在相互作用。
让学生认同生物
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
术,以及科学技术是
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新课──发酵生产过程探秘。
师: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味精是不可缺少
的调味品,那么,你知道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
生:谷氨酸钠。
师:对!有人认为食用味精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投影或板书:
二、发酵生产
过程探秘──以味
精生产为例
让学生了解发
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从生物学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食用后在体内能分解成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所以食用味精对人体不会有毒害作用。
师:非常好!适当添加味精对人体无害,且能增添菜肴的鲜味。
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味精生产大国,年产约6.5×105 t。
你想知道味精是怎样在现代化的工厂中生产出来的吗?请大家翻到教科书P76~77。
现代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为避繁就简,突出主干,教科书用流程图来展示发酵的基本过程。
为便于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以味精生产为例,来探秘它的发酵生产过程。
味精生产的第一步是选育出能产生谷氨酸的细菌菌种,如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这些细菌先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再用诱变、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处理,便可得到高产的菌种。
由于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是细菌,其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的,所以要大量培养这些细菌,就需根据细菌的代谢特点配制相应的培养基。
培养基如何配制可参看教科书中关于配制培养基的解释。
由于生产中要采用单一菌种发酵,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生产味精的培养基和发酵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并进行无菌操作。
在味精生产过程中,由于发酵罐的体积很大,需要的菌种(种子)量就多。
为提高发酵罐中的发酵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要把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经过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接入到发酵罐中,即要先经过扩大培养后再接种。
当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接入发酵罐后,这些细菌就会利用罐内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同时产生大量的谷氨酸。
为使发酵过程处于最佳状态,现代化的味精生产企业,其发酵罐均有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严格控制,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均是好氧菌,因此,发酵过程中要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以满足它们生长繁殖的需要。
在温度为30~37 ℃、pH为7~8的条件下,经28~32 h,发酵罐内的培养液中就会生成大量的谷氨酸,随后,将谷氨酸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用适量的由于这部分
内容学生较陌生,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板书:1.菌种的选育:如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
菌等
板书:2.培养基的配制: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
长因子等
板书:3.灭菌:去掉杂菌
板书:4.扩大培养和接种:先大量培养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再将菌种接入
发酵罐
板书:5.发酵罐内发酵: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条件
板书:6.分离、提纯产物
→产品:谷氨酸→谷氨酸钠
Na2CO3溶液中和(形成谷氨酸钠结晶)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分离等步骤,便成了味精。
这便是味精生产的最后一步,即分离、提纯产物,获得产品。
4.新课──发酵与食品生产。
师:正因为人们对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过程研究得
非常透彻,所以现在我们能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生产
多种产品。
请大家翻到教科书P77,看讨论专栏,4个
同学一组来完成这个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
流?
生:馒头、面包、泡菜等是直接由微生物发酵生
产的。
味精、醋、酱油等是经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
师:很好!实际上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最为密
切,其产品远远超过同学们现在所知的。
如想进一步了
解,请阅读教科书P78的内容。
投影或板书:
三、发酵与食
品生产
先给学生5
min完成讨论,再让
2~3个组的学生发
言。
让学生感到要学
习的内容离自己很近,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
让学生体验科
学、技术、社会三者间
的关系。
5.小结及布置调查活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的
内容,大家应了解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同时能
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我们应该利用
所学的知识去关注微生物发酵在社会中的应用,为此,
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调查活动,调查活动的内
容和要求见教科书P78“到社会中去”栏目,大家可根
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任选一个题目去调查,调查完成
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供大家交流。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
个人或小组合作,选
择一个内容去调查。
最终完成的调查报
告,经教师评价后,
张贴出来,办一个专
栏供大家参观。
为学生构建一个
学以致用的平台,同时
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