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相干性

时间相干性

时间相干性
时间相干性

光波的时间相干性

摘要:该文介绍光的时间相干性的原理,并作了定量分析,得出了相干时间及相干波列长度与干涉条纹清晰度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相干时间相干长度

从一无限小的点光源发出无限长光波列,用光学方法将其分为两束,再实现同一波列的相遇叠加,得到稳定的干涉条纹,这样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我们知道,任何光源发射的光波只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才可以看作是稳定的。即光源向外发射的是有限长的波列,而波列的长度是由原子发光的持续时间和传播速度确定的。

我们以杨氏干涉实验为例讨论,如图所示。光源S发射一列波,被杨

b'

a"

b a

S

S'

S"

P

P'

a'

r

r

r'

r"

氏干涉装置分为两列波a'、a ",这两列波沿不同的路径r'、r "传播后,又重新相遇。由于这两列波是从同一列光波分割出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频率和一定的相位关系,因此可以发生干涉,并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若两路的光程差太大,致使S'、S "到达考察点P 的光程差大于波列的长度,使得当波列a "刚到达P 点时,波列a'已经过去了,两列波不能相遇,当然无法发生干涉。而另一发光时刻发出的波列b 经S'分割后的波列b'和a "相遇并叠加。但由于a 和b 无固定的相位关系,因此在观察点无法发生干涉。故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在相遇点的光程差应小于波列的长度。

我们知道,λ

λλλδ?≈?+=2

max )(j 式中考虑到当λλ? ,该式表明,

光源的单色性决定产生干涉条纹的最大光程差,通常将max δ称为相干长度。

再由上述讨论可知,波列的长度至少应等于最大光程差,由上式

得波列的长度L 为λ

λδ?==2

max L ,此式表明,波列的长度与光源的谱

线宽度成反比,即光源的谱线宽度λ?就小,波列长度就长。下表是几种光源的相干长度。 发光物质

)(o

A λ

)(o

A λ?

L (m) a N

5893 ~0.1 ~3.4*210- g H 5460.73 ~0.1 ~3*210- r K

6057 ~0.0047 ~1.0 e e N H -激光

6328

~610-

~4*410

由波列的长度L 可以确定他通过点考察点所需的时间0t ?, 即c

L t =

?0 式中c 是光速。对于确定的某一点,若前后两个时刻传来的光波隶属于同一列波则他们是相干波,称该光波具有时间相干性,否则为非相干波。

衡量光场时间相干性的好坏的是t ?的长短,0t ?称为相干时间,它是光通过相干长度所需的时间。上述的讨论表明,光波场的时间相干性是和光源的单色性紧密相关的。在干涉实验中,由于激光的单色性高,其时间相干性好,因此我们能观察到干涉级较高的条纹。

§9-6激光相干性

§9-6 激光的相干性 一、间相干性与空间相干性 在第一章里已讲过了光的干涉,光源的相干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相干性,也就是指空间任意两点光振动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Q P 1 P 2 (图9-26) 在图9-26中,如果1P 和2P 两点处的光振动之间的位相差是恒定的,那么当1P 和2P 处的光振动向前传播并在Q 点相遇时,这两个振动之间的位相差当然也是恒定的,于是在Q 点将得到稳定的干涉条纹,这时,我们就称1P 和2P 处的光振动为完全在联的,也就是完全相干光,如果1P ,2P 处的光振动之间的位相差是完全任意的,并随时间作无规则的变化,那么在Q 点相遇时,根本不能给出干涉条纹,这时我们称1P ,2P 处的光振动是完全没有关联的,也就是完全非相干光。 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地持续的,每一次发光,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它总是有一个平均发光时间间隔,从干涉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只有在同一光源同一个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经过不同的光程后再在某点相遇时,才能给出干涉图样,所以我们把原子的平均发光时间间隔叫做相干时间,在这里,把这一个相干时间记为H t ?,如果光的速度为c 则H c t ?表示在相干时间内光经过的路程,我们称它为相干长度,记之为H ι?,于是有 H ι?=H c t ?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中,如图1-19所示,引起干涉的两束光为11a b 和22a b ,这两束光的 光程差即为平面反射镜1M 和'2M 之间的空气薄层的厚度,现在令这厚度为ι?,只有当 H t ι??时,11a b 和22a b 这两束光已经不是发光原子同一次发光中发出的了,它们之间已无恒定的位相差,因而干涉条纹非常模糊,ι?比H t ?大得愈多,干涉条纹愈模糊,甚至完全不能见到,这时11a b 和22a b 是完全不相干光,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处理

塞曼效应实验报告

塞曼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1. 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塞曼效应的方法,通过塞曼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学习一种测量电子荷质比的方法。 2.实验仪器 笔形汞灯+电磁铁装置,聚光透镜,偏振片,546nm滤光片,F-P标准具,标准具间距(d=2mm),成像物镜与测微目镜组合而成的测量望远镜。 二、实验原理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1.塞曼效应 (1)原子磁矩和角动量关系 用角动量来描述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原子中各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矢量和即原子的轨道角动量L,考虑L-S耦合(轨道-自旋耦合),原子的角动量J =L +S。量子力学理论给出各磁矩与角动量的关系: L = - L,L = S = - S,S = 由上式可知,原子总磁矩和总角动量不共线。则原子总磁矩在总角动量方向上的分量 为: J = g J,J = J L为表示原子的轨道角量子数,取值:0,1,2… S为原子的自旋角量子数,取值:0,1/2,1,3/2,2,5/2… J为原子的总角量子数,取值:0,1/2,1,3/2… 式中,g=1+为朗德因子。 (2)原子在外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外磁场存在时,与角动量平行的磁矩分量J与磁场有相互作用,与角动量垂直的磁矩分量与磁场无相互作用。由于角动量的取向是量子化的,J在任意方向的投影(如z方向)为: = M,M=-J,-(J-1),-(J-2),…,J-2,J-1,J 因此,原子磁矩也是量子化的,在任意方向的投影(如z方向)为: =-Mg 式中,玻尔磁子μB =,M为磁量子数。

具有磁矩为J的原子,在外磁场中具有的势能(原子在外磁场中获得的附加能量): ΔE = -J·=Mg B 则根据M的取值规律,磁矩在空间有几个量子化取值,则在外场中每一个能级都分裂为等间隔的(2J+1)个塞曼子能级。原子发光过程中,原来两能级之间电子跃迁产生的一条光谱线也分裂成几条光谱线。这个现象叫塞曼效应。 2.塞曼子能级跃迁选择定则 (1)选择定则 未加磁场前,能级E2和E1之间跃迁光谱满足: hν = E2 - E1 加上磁场后,新谱线频率与能级之间关系满足: hν’= (E2+ΔE2) – (E1+ΔE1) 则频率差:hΔν= ΔE2-ΔE1= M2g2 B -M1g1B= (M2g2- M1g1)B 跃迁选择定则必须满足: ΔM = 0,±1 (2)偏振定则 当△M=0时,产生π线,为振动方向平行于磁场的线偏振光,可在垂直磁场方向看到。 当△M=±1时,产生σ谱线,为圆偏振光。迎着磁场方向观察时,△M=1的σ线为左旋圆偏振光,△M=-1的σ线为右旋圆偏振光。在垂直于磁场方向观察σ线时,为振动方向垂直于磁场的线偏振光。 3. 能级3S13P2 L01 S11 J12 g23/2 M10-1210-1-2 Mg20-233/20-3/2-3汞原子的绿光谱线波长为,是由高能级{6s7s}S1到低能级{6s6p}P2能级之间的跃迁,其上下能级有关的量子数值列在表1。3S1、3P2表示汞的原子态,S、P分别表示原子轨道量子数L=0和1,左上角数字由自旋量子数S决定,为(2S+1),右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J。 在外磁场中能级分裂如图所示。外磁场为0时,只有的一条谱线。在外场的作用下,上能级分裂为3条,下能级分裂为5条。在外磁场中,跃迁的选择定则对磁量子数M的要求为:△M=0,±1,因此,原先的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中分裂为9条谱线。 9条谱线的偏振态,量子力学理论可以给出:在垂直于磁场方向观察,9条分裂谱线的强度(以中心谱线的强度为100)随频率增加分别为,,75,75,100,75,75,,. 标准具 本实验通过干涉装置进行塞曼效应的观察。我们选择法布里-珀罗标准具(F-P标准具)作为干涉元件。F-P标准具基本组成:两块平行玻璃板,在两板相对的表面镀有较高反射率的薄膜。 多光束干涉条纹的形成

时间相干性

光波的时间相干性 摘要:该文介绍光的时间相干性的原理,并作了定量分析,得出了相干时间及相干波列长度与干涉条纹清晰度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相干时间相干长度 从一无限小的点光源发出无限长光波列,用光学方法将其分为两束,再实现同一波列的相遇叠加,得到稳定的干涉条纹,这样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我们知道,任何光源发射的光波只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才可以看作是稳定的。即光源向外发射的是有限长的波列,而波列的长度是由原子发光的持续时间和传播速度确定的。 我们以杨氏干涉实验为例讨论,如图所示。光源S发射一列波,被杨 b' a" b a S S' S" P P' a' r r r' r"

氏干涉装置分为两列波a'、a ",这两列波沿不同的路径r'、r "传播后,又重新相遇。由于这两列波是从同一列光波分割出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频率和一定的相位关系,因此可以发生干涉,并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若两路的光程差太大,致使S'、S "到达考察点P 的光程差大于波列的长度,使得当波列a "刚到达P 点时,波列a'已经过去了,两列波不能相遇,当然无法发生干涉。而另一发光时刻发出的波列b 经S'分割后的波列b'和a "相遇并叠加。但由于a 和b 无固定的相位关系,因此在观察点无法发生干涉。故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在相遇点的光程差应小于波列的长度。 我们知道,λ λλλδ?≈?+=2 max )(j 式中考虑到当λλ? ,该式表明, 光源的单色性决定产生干涉条纹的最大光程差,通常将max δ称为相干长度。 再由上述讨论可知,波列的长度至少应等于最大光程差,由上式 得波列的长度L 为λ λδ?==2 max L ,此式表明,波列的长度与光源的谱 线宽度成反比,即光源的谱线宽度λ?就小,波列长度就长。下表是几种光源的相干长度。 发光物质 )(o A λ )(o A λ? L (m) a N 5893 ~0.1 ~3.4*210- g H 5460.73 ~0.1 ~3*210- r K 6057 ~0.0047 ~1.0 e e N H -激光 6328 ~610- ~4*410

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对干涉、衍射的影响

109-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对干涉、衍射现象的影响 摘要:光波作为一种概率波,其波动性已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并且基于其波动特性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已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因此,提高光波的相干性对充分利用干涉和衍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光波的相干性与光源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搞清楚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时间相干性;谱线宽度;空间相干性 正文: 光源的时间相干性体现为其单色性,即所发射光子频率的离散程度。其具体数值指标为谱线宽度,其值越小说明发射光子频率的离散程度越小,光源的单色性越好,其时间相干性越好。普通单色光源的谱线宽度的数量级为千分之几纳米到几纳米,而激光的谱线宽度只有nm,甚至更小,因此,激光的相干性要远远优于普通单色光源。也正是基于激光的强相干性,光学全息技术、非线性光学、激光制冷技术、原子捕陷等近代物理技术才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多光子吸收等在普通单色光源下不可能发现的现象也在激光出现后被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更为精系结构及能级跃迁机理的认识。 光源的空间相干性体现为光源的大小对相干性的影响。由于从普通光源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光是不相干,因此光源的大小必然影响到其相干性。其具体临界数量关系式为:bd=R λ,其中λ为单色光的波长,R 为光源 与衍射孔的距离,b 为光源的宽度, d 为衍射孔的距离。当d,R, λ固定 时,光源的宽度b 必须小于R λ/d, 才可以在衍射屏上观察到干涉条 纹。同样,当b,R,λ固定时,d 必须 小于R λ/b,称该值为相干间隔,以 此来衡量光源的空间相干性。由于激光光源各处发出的光都是想干的,所以激光光源的光场相干间隔的限制,这也是激光具有强相干性的原因之一。迈克尔逊侧性干涉仪巧妙地利用了空间相干性原理来测得恒星的角直径,便是利用空间相干性的典型例子。 在光栅光谱仪的实验中,减小光入射缝的宽度实际上是相当于减小了b ,从而提高了光源的空间相干性,故得到原子光谱的谱线更加精细,体现在电脑图谱上就是突起变得更加尖锐。 参考文献 [1].张三慧.大学物理:第四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三慧.大学物理:第五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三级大物实验报告-迈克尔孙干涉仪

实验题目:迈克尔孙干涉仪 实验目的: 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测量薄片折射率。 实验原理: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

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透明薄片折射率的测量: 首先利用白光判断出中央条纹的位置,从而定出0d =的位置。这是由于白 光使连续光谱,只有在0d =的附近才能在1M 和' 2M 的交线处观察到干涉条纹。 当视场中出现中央条纹之后,在1M 与A 之间放入折射率为n 、厚度为l 的透明物体,则此时程差要比原来增大 )1(2-=?n l L 因而中央条纹移出视场范围,如果将1M 向A 前移d ,使2 L d ?=,则中央条纹会重新出现,测出d 及l ,可由下式 )1(-=n l d 求出折射率n 。 实验内容 1.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打开He-Ne 激光器,使激光束基本垂直M 2面,在光源前放一小孔光阑,调节M 2上的三个螺钉(有时还需调节M 1后面的三个螺钉),使从小孔出射的激光束,经M 1与M 2反射后在毛玻璃上重合,这时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两排光点一一重合。 (2)去掉小孔光阑,换上短焦距透镜而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束程差不太大时,在毛玻璃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轻轻调节M 2后的螺钉,应出现圆心基本在毛玻璃屏中心的圆条纹。 (3)转动鼓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光的时间相干性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1.光的相干 (1) 1.1干涉条纹的对比度 (1) 1.2 空间相干性 (1) 1.3 时间相干性 (2) 2.迈克尔孙干涉仪 (5) 2.1迈克尔孙干涉仪装置 (5) 2.2迈克尔孙干涉仪原理 (5) 3.应用 (5) 3.1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汞相干长度 (7) 3.1.1实验方法 (8) 3.1.2数据记录 (8) 3.1.3 实验结果 (9) 3.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相干长度 (9) 3.2.1 实验数据结果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引言 虽然光学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在当前科学研究中依然活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从十七世纪开始,人们发现彩色的干涉条纹并开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一直以来以光的直线传播观念为基础的光的本性理论动摇了,从此开始进入了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期。十九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产生了很多一系列的干涉方面的理论,光源的时间相干性概念也就是此刻被提出并引入了干涉理论当中去的。 光源的时间相干性是掌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用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来表示。光源时间相干性主要是与干涉现象中条纹的清晰度有着很大的关联,知道了它们之间内在的影响关系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来得到清晰的对比度较好的条纹,从而便于我们观察,加深认识,也更容易对波动光学理论的基础进行理解跟掌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与光的时间相干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光的时间相干性的基础上运用光的干涉进行精度的评估,如长度的精密测量,及检验工件表面的差异等。 1.光的相干 1.1干涉条纹的对比度 为了描述两波交叠区域内的干涉条纹的清晰程度,引入对比的概念。干涉条纹对比定义为 min max min max I I I I V +-= (1.1) 式(1.1)中max I ,min I 分别为条纹光强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当max I =0时, 1=V ,此时条纹的反差最大,对比度最大,干涉条纹最清晰;当max min I I ≈时,0≈V , 此时条纹模糊,对比度为0,甚至不可辨认,看不到干涉条纹。一般的, V 总是在1~0之间。 关于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产生干涉的两束光的光强比、光源的大小以及光源单色性的好坏等,本论文就是主要研究每个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1.2光源的相干极限宽度 空间相干性 在讨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时,假设光源S 宽度很小,可以看作是线光源。实验表明,随着光源宽度增大,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将下降,当光源宽度达到某一个值时,对比度为零,此时干涉条纹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光源S ,都可以看成有更细的光线光源组成的。由于光源上不同部位发出的光彼此不相干(激光光源除外),所以每个线光源各自都在屏上产生一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彼此错开,产生非相干叠加,结果是屏上的条纹变得模糊不清以至消失,条纹的对比度下降为零。 定义干涉条纹的对比度下降为零时,光源的宽度0b 称为光源相干的极限宽度。光源相干的极限宽度0b 可如下求出,如图1.1 ,射光源到双缝屏G 的距离为B ,光源发

§33分波前干涉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3.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 §3.3 分波前干涉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主要内容 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 2. 光源宽度对干涉条纹图样的影响 3. 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4. 其他分波前干涉实验装置

(1) 实验装置 图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原理 S 2 r 1 S 1 D S R P d O R 2R 1 x 1 z x n 1' n 2'n 2 r 2 n 1 单色光源 3.3.1杨氏双孔干涉实验 S :小孔;S 1,S 2:一对相同小孔;d :小孔间距

叠加光波强度分布:(3.3-1) 相位差:(3.3-2) 若装置处于空气中,且双孔相对于光源对称放置,n 1=n 2 =n 1 '=n 2 '=1,R 2 =R 1 , (3.3-3) (2)干涉图样特点

图3.3-2 两球面光波形成的干涉条纹图样(xz 平面) (c) 仿真实验结果 (b) 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S 1 S 2 D O z x x 1 (a) 干涉条纹的几何图示 ①杨氏双孔干涉是一种等强度的双球面波干涉,场点的叠加光强度随两光波相位差呈现余弦平方型周期变化,且条纹衬比度等于1。 ②等相位差点的轨迹(干涉图样)是以点源S 1和S 2连线为旋转轴(且亮暗相间)的空间旋转双曲面族。 结论:

假设:场点P 和双孔S 1、S 2共面且分别沿x 和x 1轴,P 点的坐标为x ,D>>d ,x , 由傍轴条件得: (3.3-4a) (3.3-4b) (3.3-5) (3.3-6) (3.3-7) (3)傍轴近似条件下的干涉光场强度分布 P 点处两光波光程差:P 点处两光波相位差:

小波相干性分析

综 述 小波相干分析及其应用 摘 要:将小波变换与相干分析相结合构成的小波相干分析,探测Fourier 相干无法探测的特征信息,小波相干分析不仅能提供傅立叶分析类似的谱图,还能捕捉信号之间短时相互作用,因此小波相干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小波相干分析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波分析;相干分析;小波相干;脑电信号;肌电信号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号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临床方面,脑电信号和肌电信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医师诊断病人的身体状况,而且还可以帮助医师进行康复工作。但因为生理信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信号,信号本身非常微弱,稳定性较差,随机性很强,因而传统的Fourier 相干在分析这些信号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小波分析方法对非平稳信号的特殊处理能力,使其在脑电和肌电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因此与相干分析相结合构成小波相干分析,既能够获取待分析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信息,又能够衡量相干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4] 。 2 相干分析 对于两个复随机信号x 和y ,相干性系数定义为功率谱密度(power-spectrum density ,PSD) 和互谱密度(cross-spectrum density ,CSD ) 的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1) 公式(1) 中,P xx (f)和P yy (f)分别表示信号x 和信号y 的PSD,P xy (f)表示信号x 和y 之间的CSD ,PSD 是频率f 的实函数,而CSD 是f 的复函数。Coh xy 表示信号x 和信号y 在频率f 处的相干性系数,式中0≤Coh xy ≤1,且Coh xy =0,x 和y 不相干;Coh xy =1,x 和y 完全相干。 相干性系数反映的是两信号之间的同步性相似性,或两信号的变化规律是否 具有线性关系,该理论在地球物理雷达通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信号,如EEG 和EMG 。 当公式( 1) 中的信号x 和y 分别为EEG 中两个通道信号时,即可实现EEG 信号的相干性分析,按照经典的频谱分析方法,设计步骤如下: (1) 对记录到的EEG 时域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 FFT) ,得到F(x)和F(y) ; )()()(Coh 2 xy 2f Pyy f Pxx f Pxy ?=

【报告】迈克尔孙实验报告

【关键字】报告 迈克尔孙实验报告 篇一: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 2、测量He-Ne激光器发出光波的波长。 二、实验仪器用具 计算机及其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一)光的干涉 对于薄膜干涉,当光程差满足正式时,将分别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即 ?k?????2ek??/2???(2k?1)?/2?明条纹暗条纹(1)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M1与M2的像之间可以视为薄膜,由(1)式可知,相邻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光程差为2e???,对应薄膜之间的厚度差为e??/2。因此当视野中移过n 条干涉条纹时,则M1移动的距离为 h?ne?n? 2(2) 实验时只需测出当视野中移过n条干涉条纹时,M1移动的距离,即可以利用(2)来测量光波的波长。 四、实验内容 一、启动软件: 二、仪器调节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量He-Ne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波长 1、在窗口中右键,选择“测量He-Ne激光波长”; 2、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侧面右键,选择“导轨侧面毫米刻度尺读数”、左键单击“刻度盘读数窗口”和“微动手轮”,弹出对应窗口; 3、右击微动手轮(左击或右击均可,右击是让干涉条纹从中心冒出,便于观察),选择干涉条纹的一个参考位置,记下三者之和的初始读数为x1?; 4、继续右击微动手轮,让干涉条纹从中心冒出,当连续冒出n?100个干涉条纹时,刻度尺三者之和的读数为x2? ; 5、M1移动的距离为h?x2?x1? ; 6、利用(2)计算He-Ne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波长 ??2h? n 相对误差为E? ,其中He-Ne激光的波长为6.328?10m。?7

迈氏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孙干涉仪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实验原理 1.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2.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 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薄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图3.1.1-2)。若原来空气膜厚度(即

M 1和M ’2之间的距离)为h ,则两个虚光源S 1和S 2之间的距离为2h ,显然只要M 1和M ’2(即M 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 上,总能有S 1和S 2的相干光线相交,从而在P 点处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域的。 若P 点在某一条纹上,则由S 1和S 2到达该条纹任意点(包括P 点)的光程差?是一个常量,故P 点所在的曲面是旋转双曲面,旋转轴是S 1、S 2的连线,显然,干涉图样的形状和观察屏的位置有关。当观察屏垂直于S 1、S 2的连线时,干涉图是一组同心圆。下面我们利用图3.1.1-3推导?的具体形式。光程差 ]1)441[()2(21 2 222 22222-++++=+-++=?R Z h Zh R Z R Z R h Z 把小括号内展开,则 ????????+???? ??++-???? ??+++=? (4481442122222222) 2R Z h Zh R Z h Zh R Z ()??? ???+--+++≈ 22322232222R Z Z h Z h h R ZR Z R Z hZ ??????--+=δδδδ2332 222cos cos 2sin 1cos 2Z h Z h Z h h 由于h<

小波相关性和相干性

前言 时域指标参数 1. 均值 当观测时间T 趋于无穷时,信号在观测时间T 内取值的时间平均值就是信号()x t 的均值。均值定义为 ()dt t x T T T x ?∞ →=0 1lim μ (1) 式中:T 是信号的观测区间。实际T 不可能为无穷,算出的x μ必然包含统计误差,只能作为真值的一种估计。 2. 均方值和方差 当观测时间T 趋于无穷时,信号在观测时间T 内取值平方的时间平均值就是信号()x t 的均方值,定义为: ()dt t x T T T x ? ∞ →=0 2 21lim φ (2) 如果仅对有限长的信号进行计算,则结果仅是对其均方值的估计。均方值的正平方根,为均方根值(或有效值)max x 。 方差定义为 ()[]dt t x T T x T x ?-=∞ →0 2 21lim μσ (3) 方差反应了信号()x t 中的动态部分。方差的正平方根x σ称为标准差。若信号()x t 的均值为零,则均方值等于方差。若信号()x t 的均值不为零时,则有下列成立 2 22 x x x μφσ-= (4) 3. 概率密度函数 随机信号()x t 的取值落在区间内的概率可用下式表示 ()[]T T x x t x x P T p r b ?=?+≤<=∞ →lim (5) 式中:T ?为信号()x t 取值落在区间(]x x x ?+,内的总时间;T 为总观察时间。 当0→?x 时,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为 ()?? ? ?????=∞→∞ →?T T x x p T x lim 1lim (6) 随机信号()x t 的取值小于或等于某一定值δ的概率,称为信号的概率分布函数。常用()x P 来

3-3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3--3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Temporal Coherence and Spatial Coherence ) 一)问题的提出: 1)单色光入射时,只能在中央条纹附近看到 有限的为数不多的几条干涉条纹。 X 2)单缝或双缝宽度 增大时,干涉条纹 r1 S1 变得模糊起来。 d S2 D
r2
O
为什么?

二)时间相干性 指由原子一次发光所持续的时间来确定的光的 相干性问题-- 原子发光时间越长,观察到清楚的 干涉条纹就越多,时间相干性就越好。 1)两波列的光程差为零( r1 = r2 ) X S1 d S2
r1
r2
D
可产生相 O 干叠加。

2)两波列的光程差较小,小于波列长度
( r 2 ? r1 < L )
S1 d S2
r1
X P
r2
D
O
干涉条纹 变模糊了 !
原因: 能参与产生相干叠加的波列长度减小 若是明纹,则明纹不亮;若是暗纹;暗纹不暗

3)两波列的光程差较大,大于波列长度 ( r 2 ? r1 ≥ L ) X S1 d
r1
P
干涉条 纹消失 了!
r2 结论:产生光的干涉还须加一附加条件:
S2
δ < L
D
O
L = cΔ t
原因: 波列不能在P点叠加产生干涉。 此乃高干涉级条纹看不清或消失的原因之一

结论:产生光的干涉还须加一附加条件:
δ < L
E3 E2 E1
L = cΔ t
注意: 1)波列长度L又称相干长 度。L越长,光波的相干叠 加长度越长,干涉条纹越 清晰,相干性也 越好。
L = cΔ t
2)原子一次发光的时间Δt称为相干时间。 Δt越大,相干长度越长,相干性越好,因此用 这种原子一次持续发光的时间来描述这种相干 性故称为时间相干性。

迈氏干涉实验报告—李季 (2)

实验报告 ——6系04级李季PB04210049 实验题目:迈克尔孙干涉仪 实验目的: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测量薄片折射率。 实验原理: 1.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2.透明薄片折射率的测量

首先利用白光判断出中央条纹的位置,从而定出0d =的位置。这是由于白光使连续 光谱,只有在0d =的附近才能在1M 和'2M 的交线处观察到干涉条纹。 当视场中出现中央条纹之后,在1M 与A 之间放入折射率为n 、厚度为l 的透明物体,则此时程差要比原来增大 )1(2-=?n l L 因而中央条纹移出视场范围,如果将1M 向A 前移d ,使2 L d ?= ,则中央条纹会重新出现,测出d 及l ,可由下式 )1(-=n l d 求出折射率n 。 实验内容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打开He-Ne 激光器,使激光束基本垂直M 2面,在光源前放一小孔光阑,调节M 2上的三个螺钉(有时还需调节M 1后面的三个螺钉),使从小孔出射的激光束,经M 1与M 2反射后在毛玻璃上重合,这时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两排光点一一重合。 (2)去掉小孔光阑,换上短焦距透镜而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束程差不太大时,在毛玻璃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轻轻调节M 2后的螺钉,应出现圆心基本在毛玻璃屏中心的圆条纹。 (3)转动鼓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2. 调节观察白光干涉条纹,测透明薄片的折射率。 数据处理: 样品编号:10

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其调试方法 2、学会观察非定域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及光源的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等重要问题。 实验原理 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光路如图所示。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 在分束镜的半反射面上被分成光强近似相等的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反射光束1射出后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穿过;光束2经过补偿板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通过,在半反射面上反射。于是,这两束相干光在空间相遇并产生干涉,通过望远镜或人眼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补偿板的材料和厚度都和分束镜相同,并且与分束镜平行放置,其作用是为了补偿反射光束1因在中往返两次所多走的光程,使干涉仪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同时满足等光程的要求。 2. 等倾干涉图样 (1) 产生等倾干涉的等效光路 如图2所示(图中没有绘出补偿板),观察者自点向镜看去,除直接看到镜 外,还可以看到镜经分束镜的半反射面反射的像。这样,在观察者看来,两相干光束好象是由同一束光分别经和反射而来的。因此从光学上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样与、间的空气层所产生的干涉是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要考虑、两个面和它们之间的空气层就可以了。 所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情况即干涉图像是由光源以及、和观察屏的相对配置来决定的。

(2) 等倾干涉图样的形成与单色光波长的测量 当镜垂直于镜时,与相互平行,相距为。若光束以同一倾角入射在和上,反射后形成1和两束相互平行的相干光,如图3所示。过作垂直于光线。因和之间为空气层,,则两光束的光程差为 所以(1)当固定时,由(1)式可以看出在倾角相等的方向上两相干光束的光程差均相等。由此可知,干涉条纹是一系列与不同倾角对应的同心圆形干涉条纹,称为等倾干涉条纹。由于 1、两列光波在无限远处才能相遇,因此,干涉条纹定域无限远处。 ①亮纹条件:当时,也就是相应于从两镜面的法线方向反射过来的光波,具有最大的光程差,故中心条纹的干涉级次最高。中心点的亮暗完全由确定,当时,即 (2) 时中心为亮点。当值每改变时,干涉条纹变化一级。也就是说,和之间的距离每增加(或减少),干涉条纹的圆心就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圆环。 ②测量光的波长由下式表示: (3) 式中,为入射光的波长,为反射镜移动的距离,为干涉条纹冒出(或缩进)的环数。 ③条纹间距:由式(),当一定,不为零时,光程差减少,偏离中心的干涉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