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设计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12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标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5、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机械设计基础概述、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标题: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探讨机械设计原理、结构、运动与力的学科,是工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后汽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理论课。
在内容上它涉及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知识面跨度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机构、齿轮传动、齿轮系、带传动与链传动、联接与支承、润滑和密封及机械基础综合训练等主要知识。
这些知识按照机械设计的主线进行组合与串联,使得本课程成为了一门机械类综合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通用机械装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从机械零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安全性设计)学习来认识如何合理使用与维护好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机器设备。
从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的功能设计学习来认识通用机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从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或选用方法学习来掌握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表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汽车机械企业有关专家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反复研讨下,结合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业工作过程特点,对汽车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而制定的。
从机械零件的静力分析入手,进而分析机械零件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以及决定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度问题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等作系统介绍和分析。
并对液压系统作一最基本的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充分兼顾了让学生掌握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共64学时,4学分。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课程教学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二)引言:机械设计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高专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第二部分进行详细阐述,介绍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概述: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二)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是材料力学与选择、机构设计、传动设计、机械零件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实践,对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二)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材料力学与选择1.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2.材料的力学性质与测试方法3.材料的选择与应用4.材料的疲劳与寿命分析5.材料的断裂与失效分析二、机构设计1.机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机构设计的目标与要求3.常见机构的设计和分析4.机构的运动学分析5.机构的静力学分析三、传动设计1.传动装置的基本原理2.传动装置的分类与选择3.传动装置的齿轮设计与分析4.传动装置的带传动设计与分析5.传动装置的链传动设计与分析四、机械零件的选择与设计1.机械零件的功能和要求2.机械零件的选择原则与方法3.机械零件的设计与优化4.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案例5.机械零件的标准化与规范五、机械设计实践1.机械设计实践的基本流程2.机械设计实践的问题与解决方案3.机械设计实践的实验与测试方法4.机械设计实践的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5.机械设计实践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总结: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二)涵盖了机械设计领域的关键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通过对材料力学与选择、机构设计、传动设计、机械零件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实践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获得深入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工程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对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二)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并能为读者进一步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提供指导。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高职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它基于《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以下是部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推荐:
1.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黄茂林魏峥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设计、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设计、联接与轴的设计、减速器及设计等。
2.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吴宗泽任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重点介绍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基本设计理论及其标准、规范与实用设计方法。
3.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李建功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主要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设计、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设计、联接与轴的设计、减速器及设计等。
4.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刘家浚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设计、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设计、联接与轴的设计、减速器及设计等。
5. 《机械设计基础》杨元恺中国电力出版社
本书主要包括:总论、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计算、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等内容。
以上教材仅供参考,具体选择还需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工程图册、设计手册等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参考课时56课时三、总学分4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
五、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27962 机械设计基础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通过对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连接、轴和轴承等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思想、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维护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是根据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阶段)培养目标编写,本大纲叙述的内容尽可能简明具体,便于考生自学。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平面机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设计通用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及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 了解常用机构的性能特点,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确定机构的运动方案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3. 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4. 了解并掌握设计机械零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确定设计步骤;进行失效分析计算准则,进行材料及热处理方法选择、参数选择、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等。
5. 了解常用零件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主要零件的工作原理。
6. 能正确运用机械零件计算中一些常用技术处理方法;计算载荷、条件性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7. 能够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
8.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本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设计通用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及简单机械的能力及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考生应独立完成考试内容,在回答试卷问题时,要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楚、清晰规范,必要的解题步骤不能省略。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了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任务、分类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传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轴承和联轴器设计:分析轴承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介绍联轴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5.机械结构设计:阐述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要素、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6.机械创新设计:探讨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7.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理论教学:48学时3.实践教学:16学时(含课程设计、实验等)4.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机械设计概述第2-4周:机械零件设计(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第5-7周: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第8-9周:轴承和联轴器设计第10-11周:机械结构设计第12周:机械创新设计第13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14周:课程设计第15周:实验第16周:复习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实践环节:30%(课程设计、实验等)3.期末考试:40%七、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主编:X,出版社:X)2.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手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等3.网络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4.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八、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