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1]
- 格式:doc
- 大小:361.5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县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现象,受自然、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城乡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需要概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日益成熟,已成为研究该领域的主流方法之一。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和处理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运用RS和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趋势,还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1.2 研究意义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调整,县域土地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深入研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重大。
县域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分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利用变化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于县域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县域作为地理空间单元,其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政策导向、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土地利用的格局和演变过程。
对于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趋势,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利用RS和GIS技术,对某县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并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县域土地利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性;二是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趋势;三是探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四是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并全面分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土地利用变化是地球环境系统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卜晓翠1, 王志新1, 刘春霞2(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遥感数字制图的应用领域较广,其中数字分类专题制图是遥感制图的重要领域。
利用2002年烟台SPOT5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并进行了专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分析;数据库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CURRENT LAND US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BU Xiao-cui, WANG Zhi-xin, LIU Chun-xia(1.College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of Chang’an University, Xi’an710054, China;2.School of Geomatics of Liaoning Technical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the remote sensing map-making is quite wide, of which digital category thematic map-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pply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on the thematic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uShan district of Yantai city , using remote sensing SPOT5 image materials of Yantai in 2002,meanwhile, it produces the thematic map of the area.Keywords: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1 引言为了准确地估算土地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愈加复杂。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利用方式和格局的变化。
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本文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宁波市东南部,陆地面积为771.9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人。
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城镇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二、数据和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0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两期影像进行了分类。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地形图等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和修正。
最后,使用转移矩阵法对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总体情况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总面积由763.60平方公里增加至772.21平方公里,增加了8.61平方公里。
其中,城镇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增加了3.10平方公里和0.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4.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减少了0.04平方公里。
(二)城镇用地变化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农业用地从629.39平方公里减少至624.81平方公里,减少了4.58平方公里,减少率达0.73%。
农业用地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蔬菜种植等。
农业用地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用地被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所取代,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的。
(四)水域变化四、结论综上所述,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
这是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研究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国土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基于RS和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探究。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本文以某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此外,还选取了该县的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发展规划图等地图资料,并结合当地实地调查资料,对土地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1 土地利用类型提取首先,在遥感影像数据上进行图像分类,提取出水体、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所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型,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各类土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2.2 土地利用变化热点通过对比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发现土地类型的变化不是均衡的,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的变化热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变化热点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规律。
2.3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系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等因素。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可以找到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有利于做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三、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近十年来,该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而耕地面积则减少。
其中,城镇用地和道路交通用地的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耕地面积以及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
(2)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这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密切相关。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指通过使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卫星图像数据和GIS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如县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和特征的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帮助政府和研究机构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需要获取历年来的卫星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空间图像数据,使得我们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分类。
通过对卫星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图。
然后,可以使用GIS技术对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不同类型土地的面积和比例等指标,比较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进一步,可以将县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与人口统计数据或经济发展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建议。
1. 了解土地利用演变过程: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演变的过程和特征,帮助研究者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2. 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策: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政府和规划部门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辅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
4. 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以提供准确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指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数据支持,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成为了探究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和未来土地规划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以某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对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某县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农业县。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该县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面积不断减少,而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逐渐扩大,农村居民点和林地等用地也发生了变化。
对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科学合理规划未来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数据获取本研究选取了某县近20年来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及土地利用图。
结合地面调查数据,获取了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 遥感影像处理使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纠正,得到清晰的影像数据。
3. 土地利用分类利用GIS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转换和赋码,方便后续的变化分析。
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叠加和比对,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不同时间段内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包括新增、减少和转化等情况。
5. 结果分析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
三、研究成果经过以上研究方法的实施,我们得到了某县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在1990-2010年的20年间,该县域的土地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该县域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GIS与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综合应用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综合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两种技术可以互补,相互加强,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本文将就GIS与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综合应用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可以将多种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它可以将土地的位置、形状、面积等信息通过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处理进行整合,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与之相比,RS技术是通过获取和解译地面上的遥感图像,借助光谱的信息提取土地的地表特征,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地类型等。
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拓展土地资源调查的能力。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GIS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与变化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表图像可以作为GIS的底图数据,与其他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和变化检测。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问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GIS与RS技术的综合应用还可以用于土地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通过遥感获取的土地信息可以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评估土地资源的质量和价值。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方向。
这不仅有助于土地规划和决策,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GIS与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还可以用于土地资源利用监测。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连续的地表图像,可以实时监测土地的利用情况,如耕地的变化、城市扩张等。
通过与历史数据和模型相结合,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影响,为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同时,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也可以将土地资源调查的结果与其他数据进行融合,进而给出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和优化方案。
尽管GIS与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分析摘要: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监测和管理方法,它通过遥感数据和GIS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变化监测和动态分析。
本文将介绍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包括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算法、空间分析等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它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
关键字:遥感;GIS;土地利用0.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RS和GIS)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中常用的工具。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光谱、空间和时间信息,能够有效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的变化。
而GIS则可以对这些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管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过程和影响因素。
1.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1.1遥感影像数据源通过遥感集市收集到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在通过91卫图等途径获得辅助不确定的土地类型,以上数据均是满足研究需求的遥感影像数据,其分辨率是30米切云的数量小于5%。
1.2遥感影像处理1.2.1图像裁剪首先通过RS技术的裁剪功能将影像进行裁剪,裁剪出研究区的行政区范围。
其裁剪的方法是直接使用行政区划图导入ERDAS中进行裁剪,最后得到的遥感影像。
1.2.2影像最佳波段组合采用影像最佳波段组合是为了让地物在影像数据中能够更加清晰得表示出来,以至于解译精度更准确,再利用最有波段组合与真彩色合成的结合,使得研究区的遥感影像的颜色与实地颜色相同。
1.2.3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类分类可以利用RS的监督分类的方法,而此分类之前的步骤为:(1)对图像进行人机分类解译(2)制定分类系统,根据地物的纹理和形状判读其地物类型。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及预测摘要:以某县市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3、2010年共8期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该县市1978-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并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2012-2032年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1978-2010年,林地、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未来的20年,该县市的耕地逐年减少,林地增加,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RS和GIS;土地利用;现状;预测Abstract: some county in the city in 1978, 1985, 1988, 1993, 1996, 2000, 2003, 2010 a total of 8 remote sensing data as data sources,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ique to the county city 1978-2010 land use type change the dynamic analysis, and with markov process model predicts 2012-2032 years of land use of the evolution tre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78-2010, the forest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rea increases; In the next 20 years, the county city of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of cultivated land, forest land increase, the waters area has increased the trend.Keywords: RS and GIS; Land u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ecast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信息进行持续收集调查,并开展系统分析和科学管理。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具有获取大范围、高精度、多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的能力,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基于RS和GIS技术,对某县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数据准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第一步是获取地学信息数据。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GIS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土地利用/覆被(Land Use/ Land Cover, LULC)分类数据。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2000年和2020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然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土地利用类型。
还获取了人口、经济、气候等相关数据作为分析的背景信息。
二、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将遥感影像转换为地物类型的过程。
根据图像的特征和统计信息,结合实地调查和解译规范,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和机器解译。
通过相邻像元空间和光谱信息的关联规则,将图像中的像元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在本研究中,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图像的目视解译,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图像的机器解译。
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于获得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将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叠加到同一个空间参考系统下,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对比。
然后,通过图层相减和重叠分析等方法,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量化数据。
运用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结果与讨论根据分析得到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可以进行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的研究。
通过制作土地利用变化图和热点分析图,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空间聚集特征。
可以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愈发频繁。
县域作为我国乡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关系到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指导当地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RS和GIS)对某县域在2010年和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一、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遥感图像和行政区划,获取2010年和2020年某县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地类信息。
同时,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使数据能够被分析。
二、土地利用分类与差异分析基于遥感图像,使用地物分类算法,将土地利用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
对于2010年和2020年的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得出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初步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和原因。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分析。
比如,农村地区由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原因,需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此外,对于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进行分析,可以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空间分析通过空间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例如,可将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制作成地图,显示出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直观展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五、结果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趋势和规律,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步骤,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得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对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摘要】本文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遥感和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然后通过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监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接着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发现和启示。
对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进行了讨论,为未来县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为地方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
【关键词】遥感技术、GIS技术、土地利用、县域、变化分析、监测、原因分析、规划管理、发现、启示、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在特定县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显著,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开展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多时相、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GIS技术能够对空间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和分析,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原因分析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方法。
针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需求,本文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某县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监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深入挖掘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并对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出启示。
本文旨在为加强县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讨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监测、原因和对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深入了解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原因,为未来县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空间数据的工具。
遥感 (RS) 是使用卫星、航空器和其他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和技术。
基于遥
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并利用GIS技术来分析和理
解县域土地利用的变化。
我们可以利用RS技术获取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
这些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关于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程度和变化的详细信息。
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分类算法进行分类和解译,从而将影像数据转化为
有关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数据。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
GIS可以将多个时间点的
遥感影像数据叠加在一起,以便直观地可视化土地利用的变化。
GIS还可以计算不同时间
点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比例,通过比较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
势和变化量。
除了计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GIS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
通过
叠加县域的其他空间数据,如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
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分析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或者分析
经济发展对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影响。
基于遥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还可以帮助制定土地管理和规划政策。
通过
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政府和规划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卜晓翠1, 王志新1, 刘春霞2(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遥感数字制图的应用领域较广,其中数字分类专题制图是遥感制图的重要领域。
利用2002年烟台SPOT5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并进行了专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分析;数据库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CURRENT LAND US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BU Xiao-cui, WANG Zhi-xin, LIU Chun-xia(1.College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of Chang’an University, Xi’an710054, China;2.School of Geomatics of Liaoning Technical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the remote sensing map-making is quite wide, of which digital category thematic map-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pply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on the thematic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uShan district of Yantai city , using remote sensing SPOT5 image materials of Yantai in 2002,meanwhile, it produces the thematic map of the area.Keywords: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1 引言为了准确地估算土地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众所周知,土地利用是一个变化较快自然因素,因此,利用周期性较快、现势性强的遥感图像开展土地利用制图具有许多优点:遥感资料的综合性因素有利于土地利用与类型的分析和划分;土地覆盖要素在图像都有明显的表征,选用最佳时相的图像可提取更多的地物类型,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制图精度;利用遥感资料能缩短野外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和室内分析成图的周期,减少费用,尤其对难以考察地区的土地调查与制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本文以ERDAS MAGINE8.5 与ARCVIEW GIS3.2为软件平台进行了图像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矢量化,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
通过分析揭示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位于北纬36゜15'8〞~38゜24'0〞、东经119゜32'7〞~121゜55'8〞,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之一。
全市土地总面积约1.37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
全市地形为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谷宽坡缓,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区一般在300-800M,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6.6%,山区周围及延伸部分是海拔100-300M的丘陵区,面积约占39.7%;南北两侧是山前平原和海滨平原,面积约占20.8%。
本研究使用烟台市2002年7月分辨率为5米的SPOT5遥感影像图并选取福山区作为研究区域。
地理参考图像选取本地的1:1万的地形图及行政区划矢量图。
为了提高解译的精度和准确性,同时采用增强图像作为补充信息源。
3 技术路线与方法工作流程见图13.1 数据预处理(1)几何精校正使用ERDAS MAGINE8.5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模型采用多项式变换,选择多项式次方为2,同时定义投影类型为横轴墨卡托(Transverser Mercator),椭球体为Krasovsky,缩放比例为1,中央经度为东经120度,False easting为40500000米,设置单位为米。
图1 工作流程(2)AOI多边形裁剪本文以地区为研究对象,故利用ERDAS的裁剪功能对影像进行不规则分幅裁剪。
不规则分幅裁剪是指裁剪图像的边界范围是任意多边形,无法通过左上角和右下角两点的坐标确定裁剪位置,而必须事先生成一个完整的闭和多边形区域。
该多边形区域即为该区行政边界。
(3)图像增强处理为使影像数据更易于解译,进行了光谱增强处理和锐化增强处理。
同时注意:调整影像以不过多损失空间及光谱信息为主,不能以牺牲信息量为代价,而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
特别地,要保证各要素如居民点、道路、耕地、林地等的清晰反映。
影像的质量和内容千差万别,不可能通过一种调整模式一步到位,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使用多种工具,反复组合,逐渐趋近。
3.2土地利用分类不同的地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反映为不同的色调、形状、纹理和图案组合,根据不同地类的色、形、纹影像特征,即可判读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首先结合判读地区的具体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根据判读任务要求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规范和标准,制定出本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建立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然后通过遥感信息室内综合解译和和野外实地检验验证以及对研究区其他非遥感信息数据的辅助分析,直接在卫星影像图上对各种地表特征和覆盖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解译,圈出各地类的图斑,形成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最后将该解译图利用ARCVIEW GIS3.2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并进行分类面积量算和统计。
在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判读中,先从水域、农用地判读入手,其次是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其中林地和园地判读准确程度相对较低。
在二级类型判读中,要分出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水域中的河流、池塘,未利用土地中的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等。
在目视判读中,除了考虑地物的光谱特性,还要考虑地物所处的位置、形态特征等因素,从而避免误判或由界线不清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准确的判读结果。
同时,为提高分类精度,本次分类结合ERDAS的非监督分类功能。
它使用ISODATA (基于最小光谱距离公式)来进行分类。
聚类过程始于任意聚类平均值或一个已有分类模板的平均值;聚类每重复一次,聚类的平均值就更新一次,新聚类的均值再用于下次聚类循环。
ISODA TA实用程序不断重复,直到最大的循环次数已达到设定阈值。
这种分类方法由于人为干预较少,分类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图斑解译举例:如图2,平原地区耕地为灰色或绿色规则地块,色调均匀,有条纹。
梯田多分布于山坡、谷地、阶地,依地势成阶梯状。
山区旱地常有侵蚀沟系伴随。
图2 耕地图3 居民地图3中,乡村居民地呈不规则块状图形,有道路与附近居民地相互沟通。
图4 居民地图4,城镇为包含主要街道的居民点,并有主要道路与周围地区相连接,由不同大小矩形方块图形组成。
3.3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首先按照《全国土地分类标准》明确土地利用类型编码。
在ArcView中添加视图后建立新专题,矢量化的每个对象都自动赋有属性。
打开Table即新专题的属性表进行编辑。
表1面状地物属性表3.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的配色分类图的彩色设计原理是既能反映各类的差别,又能反映各类的内在联系。
基本上说来,水田以绿色调为主,旱地以黄色调为主,森林以红色调为主,灌草地以紫色调和紫红色为主,水体以蓝色调为主,裸地以灰色调为主,城镇以咖啡色调为主。
旱地中不同的类型的旱地,以不同的黄色表示;水田中不同类型的水田,分别以不同的绿色表示,等等。
其次,为了使色彩比较柔和,对于面积广大者赋以较浅色调;面积较小者则赋以较深色调。
但是,色彩的设计要考虑编图者辨认和分析的方便。
同时还要考虑到图上类型多、颜色多、不易分辨的特点。
为了突出差别,易于辨认,故将色彩设计的浓艳一点,醒目一点。
这是与一般专业图配色的不同之处。
4成果图成果图主要有如图5,图6。
图5 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图图6 土地利用现状柱状统计图5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5.1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1)全区现有耕地40.146928 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3%,耕地利用率较高,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山坡梯田。
园地6.396614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
近几年来,园地面积的扩展挤占了大量优质耕地。
林地面积19.99276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山区,牧业用地几乎为零。
(2)土地利用率高,但后备资源贫乏。
全区已利用土地面积115.370632平方千米,未利用土地6.963245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率约94%,后备资源贫乏,未利用土地主要是田坎、荒草地和难利用土地。
5.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不足,灌溉能力差。
受地貌和地形的影响,河流源短流急,河道拦蓄条件差,汛期大部分降水流入大海。
由于地表水的利用较少,使大部分地区用水紧张。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库塘淤积,库容减少,自然生态效益降低。
非农业用地日益增加。
5.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采取有利措施,切实保护耕地。
(2)“开源”与“节流”并举,搞好土地复垦开发。
(3)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4)发挥丘陵潜力,促进林果生产。
(5)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滩涂养殖。
6结语目前,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编制土地利用类型图是一种经济使用的方法,它将为分析自然条件,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合理评价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伴随3S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集成性不断增强,必然能够很好的促进这项工作的更好发展。
同时,SPOT卫星影像分辨率较高,对于专题制图具有较好的效果,它将使航天遥感与制图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致谢:感谢山东科技大学的师兄和老师在论文写作中的关心和指导。
同时也感谢中科院的师兄所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1] 傅肃性.遥感专题分析与地学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党安容,王晓栋等.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彭望禄.遥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中科院.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培训教材.[5] 曾志远.卫星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与地学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韩春建,吴克宁,冯新伟,等.基于3S技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方法探讨[J].信息技术.2006(2):30~34.[7]王军,吴传智,印仁高,等.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2,22(3):184~187.第一作者:卜晓翠(1980-),女(汉),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