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小古文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原文及注释
咱来唠唠这注释哈。
“余尝谓”的“余”就是“我”的意思,朱熹就像在跟咱聊天似的,说“我曾经说过”。
“谓”就是“说”啦。
这“心到,眼到,口到”,很好理解吧,就是读书的时候心思得在书上,眼睛得看着字儿,嘴巴还得念出来。
你想啊,如果心不在书上,那眼睛肯定就不会仔细看啦。
就像你心里想着出去玩,眼睛哪还能认真看书呀。
心眼要是不专一,就只是马马虎虎地读,肯定是记不住的,就算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其中呢,“心到最急”。
这个“急”可不是着急的意思,是要紧、重要的
意思。
心要是到了,眼睛和嘴巴哪有不到的道理呢?这就像是火车头,心就是那个火车头,火车头动起来了,后面的车厢自然就跟着走啦。
咱们读书的时候真得按照朱熹说的这样做。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读书心不在焉的,读完了啥也没记住。
可要是用心了,眼睛认真看每个字,嘴巴大声读出来,那效果可就不一样了,记得又快又牢。
所以这篇小古文虽然简短,但是告诉咱们的道理可真是实实在在的,就像一个小老师在我们耳边轻轻叮嘱,要好好读书,按照正确的方法读呢。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教案实验三小李晓琴教学目标: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读书的专注,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分享读书名言,引出课题。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
评价: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高庙小学教师有效课时教案主备人学科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读书“三余”》课型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抓紧“三余”勤读书的重要性。
简析重点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难点在大致了解课文后再多几遍课文,理解“勤学”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教具课件多媒体运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
有时实在太累了,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时,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
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可以继续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二、诵读课文,理解意思1、师范读,听清课文朗读。
2、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结合译文和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意思。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借助译文。
(3)利用字典。
(4)请教他人。
4、自由准备,请学生逐句翻译文章内容。
三、深入体会,理解内容1、细读全文,对照注释,文中哪些话体现了勤读的方法?2、这两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3、理解:遇不肯教、苦渴无日4、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总结:古人在“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读书人就利用这些时间读书。
因此,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四、熟读领悟,背诵古文。
1、反复诵读。
(注意形式多样)2、领悟古文所讲的道理:抓紧“三余”勤读书3、指导背诵。
全文共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五、拓展1、联系实际,谈谈读书的体会。
2、或者思考:你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3、师补充:勤读,是获取知识和学问的重要途径。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第三则小古文,借助“则”字句的断句特点,读好文中关键句,学习发语词的断句特点。
(二)借助变式朗读、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信息,能理解“有志”“有识”“有恒”的内涵,把握全文大意。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课件,曾国藩人物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梳理篇章信息1.依次出示孔子、朱熹读书心语,齐读巩固。
2.引题。
关于读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这节课,我们走进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读读他的读书之道。
(二)教材衔接,梳理停顿规律1.自由朗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教材衔接,回顾停顿规律。
有一些停顿需要我们随着文章理解的深入,慢慢把它读好,有一些则是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慢慢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
请你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知晓的停顿规律。
(逐条呈现以下句子,回顾、梳理)3.迁移应用,读好本课三个“则”字句: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找一找,指名读)4.拓展新知,学习句首语气词“盖”的停顿。
(“盖”字描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5.落实关键停顿,读通课文。
(指名读、齐读)(三)宏观看篇,梳理内容信息1.提取关键信息。
(1)找观点。
关于读书,曾国藩提出了什么观点?找找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2)提炼关键词。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2.变式朗读,分类梳理,厘清信息。
(出示梳理句)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第三要有恒——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四)微观看句,理解内容信息1.同桌对学,朗读交流。
(课件出示)识”“有恒”的内涵。
(1)预设一: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①志:志向、目标。
②下流: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本注释知晓“下等、劣等”,并根据本文的谈论对象,理解“下等”具体指在读书这件事上落于人后。
读书有三到小古文翻译作品简介:《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作品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
心既到矣⑧,眼口岂⑨不到乎⑩?作品注释:1、误:错。
2、倒:颠倒。
3、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4、见:同“现”,表露出来。
5、晓:知道。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6、漫朗: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7、急:重要,要紧。
8、矣:相当于了"。
9、岂:难道。
10、乎:吗,语气词。
作品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25.《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本课由三篇文章组成,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学习难点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件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韩愈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增广贤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
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
学生自由读两遍。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
读书有三到教学设计5则范文第一篇:读书有三到教学设计读书有三到《训学斋规》节选【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4、懂得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媒体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读书有三到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三、研读课文(一)《读书又三到》1、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2)齐读古文。
2、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
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
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读书三到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并能有节奏地诵读诗句。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句,熟读成诵,并在读中感悟。
3、在轻松的环境中研究感悟,通过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经典,感受古文的魅力,体验古圣先贤的读书之道,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4、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平时的研究中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他们能够有节奏地诵读诗句,熟读成诵,并在读中感悟。
2、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平时的研究中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4、通过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缺失,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通过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视频故事《历史故事-王瞻专心读书》。
2、歌曲《弟子规》。
教学方法:1、故事导学法。
2、多种方式诵读法。
3、讲授法。
4、情景教学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1、诵读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联系实际体会法。
4、实践研究法。
5、游戏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跟唱歌曲《弟子规》。
师:很高兴又和同学们相聚在今天的养正课堂,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开启今天的经典之旅吧!(播放歌曲《弟子规》,生跟唱。
)2、复前几讲的内容。
二、学而不厌一)学新知1、师:今天,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件礼物,老师准备了两本精美的动画书,要送给这节课爱读书、肯动脑的学生。
第二件礼物,是送给每名同学看一部动画片。
看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通过看动画片,你明白了什么?(看动画:《历史故事-王瞻专心读书》)生汇报看动画的感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读书法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读书法的重要性以及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读书法提高阅读效果。
教学重点:1. 了解三到心眼口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三到心眼口信的具体技巧。
3. 运用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
2. 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以及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法对阅读理解很重要?有哪些常见的读书法?2. 教师简要介绍三到心眼口信的概念和作用。
探究:1. 教师详细解释三到心眼口信的具体含义和技巧。
2. 教师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篇短文或文章进行阅读。
2. 学生根据所学的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中,并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教师提供额外的阅读资源和推荐书目,鼓励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运用三到心眼口信的读书法进行阅读。
2. 学生可以撰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评估: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三到心眼口信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可以布置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在阅读中运用三到心眼口信的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小古文《读书有三到》教案
实验三小李晓琴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体会读书的专注,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享读书名言,引出课题。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
评价: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出示第一句:(1)指名读(2)猜猜它的意思?板书:猜师:文中没有饥饿,没有知道,你怎么想到这个词?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这个有了饥,饥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生说:饥饿
了不起,组组词,很自然就理解了,如所可组场所,住所
这种方法就叫组词法,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三把金钥匙。
板书:组词法
(3)齐读这句话
(4)这些可爱的动物怎样吃食饮水的?你们看(配图)这就是:“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再读。
出示第二、三句
①同样猜猜大意
②出示个别注释,理解其异者,能为人言
读懂文言文,看注释很重要,找到第四把金钥匙了吗?板书:注释理解法
③古文与学过的比较板书:旧知识比较法
④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奇特的本领能为人言吗?
出示图片或视频
⑤再读第二句、第三句
出示第四句
1、指名读出语气。
2、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哪种说法好(反问语气,强调,意味深长)齐读
意思弄明白了,相信你们会读的更有韵味,齐读一遍
这篇小古文,哪一句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因为读书,人类学会了什么本领?
因为读书,人类有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
(课件出示齐读)
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这篇小古文我们已了解它的意思,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个游戏,老师说人的行为,你们说动物,要用文中语言回答。
师: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大屏幕出示,说一句点一下)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
生: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
生: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生: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所以)人不读书,?
现在我们来男女生像老师刚才那样对答。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既然思想不集中)
却只漫浪诵读(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
决不能记(绝对不能记住)
记也不能久也(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通过这种形式文言和白话对照读,让我们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我相信大家对这篇小古文是越来越熟知了,现在谁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呢?
读得好吗?谁有勇气再和他比一比?
我们一起来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
五、积累背诵
读得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把小古文读会了,能背吗?(出示填空式背诵)指名背,齐背。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真了不起,现在没有提示了,我相信你们会背的更好,一起背,大家真了不得!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古文,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结合板书说)有读有猜有组词法,有注释理解法,有旧知识比较法,也是老师这堂课送给你们的第五把金钥匙。
当然,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需要大家课下去发现、去总结。
古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课下大家能用上这几把金钥匙读懂更多更好的小古文。
板书:
古文读书
读
猜
组词法
学法注释理解法
旧知识比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