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案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梅岭三章》;理解并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熟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课文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三章》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对关键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借景等。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梅岭三章》中的自然景观”、“《梅岭三章》中的情感表达”等;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梅岭三章》,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延伸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更多古典诗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2.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美;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梅岭三章》的背景。
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危难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 情境创设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音乐,展示梅岭的壮丽景色图片。
教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在这壮美的梅岭之下,曾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感受那战火纷飞中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1. 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1972 年 1 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2. 作品背景介绍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时创作这组诗的危急情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字词学习(8 分钟)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如“旌旗”“阎罗”“血雨腥风”等,标注读音和释义。
4. 学生大声朗读字词,同桌相互检查读音和理解。
5. 教师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6.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梅岭三章1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背景1934 年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 10 月,陈毅率部被困梅山,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写下了这篇《梅岭三章》。
诗歌中的小序就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时代背景。
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虑不得脱”表明形势危急,诗人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从容镇定,以诗名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四、诗歌朗读1.看视频范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重音。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yÁn)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xuè)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学生朗读诗歌。
五、感知诗歌内容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梅岭三章【教课目的】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课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人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季,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仇敌一无所得,便悻悻救围而去。
今日,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剖析1.朗诵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齐读,读出气概,读出感情,直至娴熟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概括: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址、缘故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信心。
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存亡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路程,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命精神死后必需招集旧部英魂,持续战斗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知反动派势必失败,自由之花势必绽放4.发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崇奉牺牲的革命精神议论并概括: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汇编《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
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
三章,指诗歌三首。
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
"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
地点:梅山。
事情原因:"虚不得脱"。
"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
伏:躲藏。
莽:密生的草。
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儒学代表章回小说——《梅岭三章》。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个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故事中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 理解和诠释儒家思想的内涵。
3. 认识故事中的主题,史料与文学的关系。
4. 增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儒家思想的运用,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人性、道德标准的思考中。
2. 通过阅读小说,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史料,探寻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儒家思想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指导法:对小说中的生僻词汇、语言风格、地理背景等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五、教学步骤1.引言(5分钟)利用PPT展示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的一些背景介绍,为本次教学做铺垫,并带领学生一起读《梅岭三章》的开头,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讲授儒家思想的内涵(20分钟)通过PPT讲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标准等问题。
3.阅读指导与导读(30分钟)指导学生对小说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4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5.结语(5分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成果:学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与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