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29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小说阅读的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
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前提。
也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的设题方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回答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情节安排方面的基本知识。
情节安排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情节安排还包括照应和伏笔。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彰显人文行为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从两本典型的叙事性英语小说入手,从阅读的三个层次分析作品。
一本是当代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通过不断学习挣脱原生家庭伤痕和束缚的女性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
一本是简·奥斯汀的描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傲慢与偏见》,当时的英国处于社会等级森严且婚姻市场相对繁荣的时期。
提出了英语叙事性作品阅读对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指导意义,及如何利用其提升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
[关 键 词] 英语阅读;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人文素养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祁 璐 朱久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来初步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
一、细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要运用表层阅读。
在表层阅读中,主要进行显性阅读。
这存在两个假设:(1)所有阅读文本是一致连贯的。
读者跨越阅读文本的所有障碍后,会找到贯穿文本的核心思想。
(2)作者思想也是一致连贯的。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贯彻明确的意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
阅读文本并不复杂,通过表层阅读就能够把握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这一类型文章通过表层阅读,就可以达到理解的层面和目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一位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性冲破家庭的牢笼,最终通过教育实现人生逆袭,活成她自己的故事。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叙事性散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叙事写作能力。
一、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一篇适合学生水平的叙事性散文作为教材,例如《城南旧事》或《我的母亲》等。
2. 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或投影仪,方便展示教材和相关素材。
3. 活动准备:准备讨论和写作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如图表、问题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插图或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叙事性散文的探索。
2. 阅读理解2.1 预测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预测问题,激发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节的猜测,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2.2 教师读文教师朗读散文的开头部分,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整篇散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标记或记录关键信息。
3. 交流讨论3.1 开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导进一步探索散文的细节和主题。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一起探讨散文的情节、人物形象等。
3.3 整体讨论安排一个整体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散文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4. 叙事写作4.1 分析写作要素与学生一起分析散文的叙事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引导他们了解散文写作的核心要素。
4.2 写作练习给学生几个写作练习,让他们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互评和修改学生之间交换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标记和问题的回答等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散文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叙述能力、情节构建、语言表达等方面。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一、鉴别体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例如:《倔强的仙人掌》《原谅》都是叙事类散文。
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
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
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
二、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1)弄清词语的本意(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八年级小班第四次课讲义 10月19日﹚一.导读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叙事散文等,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戏剧、童话、寓言很少涉及,选材以小说和叙事散文为主。
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区别主要是: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
而在中考中,一般对作者和文章背景并没有注释,考生很难分清其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而且两者的考点基本是一致的。
中考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一般为千字左右的小说或叙事散文。
在阅读时先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内容二.考点链接:1.理清情节,归纳事件。
2.概括要点,把握主题。
3.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性格。
4.分析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标题、词、句、段的意义和作用。
6.欣赏作品语言。
7.感悟、启示与评价。
三.典型例题阅读《父亲》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①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②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
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
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
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
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
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
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
”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③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④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
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给了他的孙子孙女。
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
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⑤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⑥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
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范文第1篇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
不少中同学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学问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挨次、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学问虽与叙事学学问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
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学问,比记叙文的学问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
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动身,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究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同学以记叙文写作力量为主的叙事力量的综合进展。
一、叙事情节的支配情节是指按因果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大事。
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大事”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大事的支配。
”他把情节界定为对“大事的支配”,这种支配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
基于这种熟悉,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大事。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同学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把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
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叙事性作品分析《⾦锁记》叙事性作品分析《⾦锁记》张爱玲的⼩说⼀贯以讲故事⽽出名,在⽂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切叙事性⽂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个是讲述故事的语⾔组织,还有⼀个是叙述⾏为。
⼀、第⼀⽅⾯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锁记》,作者就极⼒编纂⼀个令⼈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个鲜活的主⼈公的存在。
⼆、第⼆⽅⾯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些⽣活性事件,⽽这些⽣活事件本⾝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锁记》中,以最平常的⽣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公曹七巧凄惨的⼀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看似平常,但她⽤最平常的⽂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绝。
三、第三⽅⾯是叙事动作,即产⽣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
《⾦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说中第三⼈称叙述⼈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个⼈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下,情调与韵味必然⼤不相同,她的《⾦锁记》完全是⾃⼰⽆⽬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的叙述单位,《⾦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系列的⼩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住,抚养⼀双⼉⼥长⼤成⼈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定的作⽤,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类事件的作⽤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在《⾦锁记》中,曹七巧的⼥⼉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意的向别⼈说起⾃⼰⼥⼉在抽⼤烟,这是个⼩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曹七巧将⼥⼉抽⼤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直击记叙文课外阅读:
直击记叙文是一种描写事件、经历或故事的文体,能够生动地呈现情节和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适合作为课外阅读的直击记叙文书籍推荐:
《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
这本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王子的冒险之旅,通过他与各种奇特角色的相遇,深入探讨了友谊、爱和人生的意义。
《鲁滨逊漂流记》 - 丹尼尔·笛福
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海难后被困在一个无人岛上的故事。
他通过勇气、智慧和创造力克服困难,生存下来并建立了新的生活。
《哈利·波特系列》 - J.K.罗琳
这一系列的魔幻冒险故事以哈利·波特为中心,描述了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的成长和与黑魔法的斗争。
这些故事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描写。
《格列佛游记》 - 乔纳森·斯威夫特
这是一本关于格列佛船长的冒险故事,他在航海中遭遇了各种奇特的岛屿和生物。
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书中探讨了人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局限性。
叙事性文学作品(二)一、叙事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一)叙事散文中的记叙(叙述)。
1、概念: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作用:使读者对人物特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二)叙事散文中的描写。
1、概念: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
2、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所描写的事物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环境描写(经常考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2)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它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叙事散文中的议论。
1、概念: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所发表的看法或见解。
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2、作用:起到画龙点睛或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有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先议后叙,出了能揭示中心之外,还会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四)叙事散文中的抒情。
1、概念: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它有两种形式:(1)直接抒情:作者在心底里直接、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用:可以透过作者的感情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它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叙事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只列举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
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人物感情、形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