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06.33 KB
- 文档页数:2
鼻内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治疗体会。
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5)。
1.2 方法①对照组:患者接受了抗菌素加糖皮质激素治疗,选用局部滴鼻抗生素与激素,本研究选用鼻炎灵滴鼻液,本品为复方制剂,含有复方阿米卡星,扑尔敏等[3]。
滴药时患者平卧,头部后仰80°,将药液沿鼻缘周围缓缓滴入双侧鼻腔内,滴入药后,后仰5~10 min,然后平躺10~20 min,儿童1次/d,成人1~2次/d,1次1支。
②观察组我们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
取患者卧位头抬高0°~15°,用1%丁卡因15 ml及01%的腺上激素1 ml混合,棉签浸湿之后用于麻醉鼻道,中鼻道,嗅裂,再将2%的利多卡因在鼻腔进行局部的黏膜下注射麻醉。
在手术进行中在鼻内镜的帮助下对鼻息肉进行摘除,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范围的病变切除。
术后我们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在2~4 d取出患者鼻腔填塞物,取出之后还要持续至少连续4 d的换药,药物滴鼻也要持续治疗1~2个月,手术后约6个月可以恢复。
此外,在术后我们还会给予鼻腔微波治疗,每天进行一次,每次持续20 min左右,连续治疗2个星期。
1.3 判断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且无任何息肉等阻塞情况,在清理鼻腔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的脓性分泌物。
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内镜检查的时候发现窦口内黏膜部位有轻度红肿症状,在清洗鼻腔的时候发现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
无效:症状没有出现改善的现象,内镜检查的时候发现术后鼻腔粘连,窦口出现了狭窄甚至是闭锁的现象,且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流出[4]。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对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我院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4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临床资料,对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察看和分析。
结果:术后通过7-18个月的随访,得出:治愈350例(87.5%),好转45例(11.3%),无效5例(1.2%)。
整个手术过程中,并没有相关并发症的严重发生。
结论:通过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康复,而作为医者,必须熟练掌握鼻内镜手术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技巧。
关键词:鼻内镜术;鼻窦炎;鼻息肉【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64-01常见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如果得不到彻底的治疗,术后经常会存在病症复发的现象。
而鼻窦内窥镜手术在鼻窦外科的应用中也使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治疗得到新的突破。
我院2006年至2010年完成鼻内镜手术的患者有400例,通过有效治疗其病情均得到治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4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250例男性患者和15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15-76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
400例患者中113例为单侧慢性鼻窦炎,287例为双侧慢性鼻窦炎。
本组400例患者中,存在有流脓涕、鼻塞等症状,部分患者因病情的影响损害了嗅觉功能,并伴有头昏、胀痛的现象。
通过前鼻窦ct检查,对患者患有的病状进行确诊,依据慢性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评定的标准,对4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了分型分期:i型中的l期、2期、3期分别有10例(3.1%)、45例(11.2%)、43(102%)例患者;ⅱ型中的l期、2期、3期分别有22例(5.8%)、140例(32.0%)、110例(24.8%)患者;ⅲ型为30例(8.6%)患者。
1.2 方法:进行手术之前,先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经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进行手术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14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74例实验组患者中达良好者48例,占6486%,达标者21例,占2838%,待达标者5例,占676%,总有效率为9324%(69/74);对照组患者中达良好者32例,占4324%,达标者18例,占2432%,待达标者24例,占3243%,总有效率为6757%(50/74)。
两组患者治疗评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术前采用预防剂量抗生素治疗4~6 d,伴有鼻息肉的患者可于术前2 d适量添加激素。
手术过程中,首先应用鼻内窥镜去除鼻部息肉,找出前后囱并在中鼻甲后2 cm处探入剥离器,摘除钩突的水平部分。
使用咬钳沿水平部分向上向前探查钩突垂直部分,咬除组织后使筛泡充分暴露。
因中鼻甲处的基板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因此暴露筛泡后将病变组织彻底清除直至基板处,保留基板的组织结构完整。
若患者伴有筛窦炎症,应打开上颌窦生理窦口,抽吸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并彻底清除周围病变的炎症组织,处理过程中应注重去除引起阻塞的原因,不应使用扩大器过度扩大窦口,由于钩突的尾部参与构成囱门和上颌窦生理窦口,应特别注意对于钩突的尾部处理,防止摘除钩突后残留的尾部阻塞窦口,摘除后应保护黏膜组织,仅发生水肿的黏膜不应彻底摘除,可局部清除后应用抗生素,水肿情况均能得到缓解[2]。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13 效果判定标准良好:临床症状消失,经鼻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情况良好,鼻窦黏膜细胞上皮化,鼻窦内脓性分泌物基本消失或彻底清除;达标: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好转,经鼻内窥镜检查可见鼻窦内黏膜细胞出现局部水肿增厚,肉芽组织开始出现,鼻窦内仍可见小量脓性分泌物;待达标: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经鼻内窥镜检查鼻窦口开放情况较差,鼻窦黏膜相互粘连明显,可见鼻息肉,鼻窦内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体会陈胜强(广南县人民医院五官科)[摘要]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7例患者中79例治愈,占81.44%,好转11例,占11.34%无效7例,占7.22%,总有效率92.78%。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疗效高,安全可靠,损伤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内窥镜;外科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病,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7例取得良好效果,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经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共97例,其中男50例,女47例,年龄19~72岁,平均36岁,病程1~12年。
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1]进行分类,其中Ⅰ型58例(1,2期42例,3期16例);Ⅱ型36例(1期5例,2期19例,3期12例);Ⅲ斯3例,均为第一次手术。
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CT扫苗及鼻窦内窥镜检查。
杭州桐庐医疗仪器总厂产鼻窦内窥镜0°,30°,70°各一,影像监视系统下手术。
1.2手术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先锋霉素抗生素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先锋霉素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鼻腔局部喷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治疗3~5天后手术。
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2ml浸湿的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作钩突前及蝶腭神经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方法彩用Messerkinger术式,视病变程度切除钩突,中鼻甲肥大者切除肥大部分中鼻甲,鼻息肉大者以电动切割器先将息肉切除,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开口,根据病情酌情开放额窦及扩大蝶窦自然开口,尽量保存窦腔内正常的黏膜。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1T09:59:10.37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作者:蒲道进
[导读] 讨论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效果。
岳阳县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100
【摘要】目的:讨论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效果。
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中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患者100例,根据使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
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
对照组的鼻黏膜恢复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大于实验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
结论:在慢性鼻窦炎以及鼻息肉的患者中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在手术中的创口较小,手术中出血较少,鼻黏膜的恢复时间较短,改善鼻窦的引流以及通气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是一种由于鼻窦堵塞导致的疾病,有些患者是单一鼻窦堵塞,有些患者为多个鼻窦出现堵塞。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慢性鼻窦炎以及鼻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中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手术的创口比较小,手术的视野清晰,能够彻底的清除病灶,复发率低。
本文中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中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患者100例,根据使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中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患者100例,根据使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
其中,实验组中具有24例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年龄区间为(19岁,68岁),平均年龄在(39.8±5.2)。
对照组中具有25例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年龄区间为(20岁,69岁),平均年龄在(40.6±5.6)。
选取的两组患者在一般的资料上的比较不具有较大的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实行糖皮质激素,每天实行一次负压洗鼻,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可以选择使用鼻内筛窦刮除手术,上颌窦根治手术,鼻外筛窦刮除手术,额窦根治手术,经上颌窦筛窦刮除手术等。
在实验组中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手术前使用鼻腔黏膜的表面的麻醉以及局部的麻醉。
在手术中使用电动鼻内切割吸引器,鼻内窥镜等器械,先将钓突切除,逐渐将筛泡开放,之后将筛蝶板切除并将蝶窦开放,在手术中将息肉以及其他不能恢复的异常病变组织切除,在鼻腔内填塞止血的海绵。
在手术后两天将海绵取出,冲洗以及清理鼻腔。
1.3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以及手术中出血量,鼻黏膜恢复时间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对本文中涉及的数据实行分析统计,其中手术中出血量,鼻黏膜恢复时间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达;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测,使用例数以及百分比进行表示,如果检验中出现P<0.05,表示具有较大的差别。
2 结果
2.1两组的总有效率的情况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1 两组的总有效率的情况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是一种由于变态反应,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造成鼻窦堵塞的疾病[1]。
在发病后鼻腔的鼻窦口的黏膜会出现肿胀,从而改变纤毛生理功能,造成鼻窦的堵塞,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的障碍。
由于疾病发病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手术的难度比较高,很难根治,很容易出现反复的发作[2]。
在治疗中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由于手术中的视野比较清晰,能够将鼻腔内的息肉以及病变的组织全部切除,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鼻窦的引流以及通气的功能,促进黏膜清除的功能恢复正常[3]。
手术中的创口较小,手术中出血量比较小,对身体损伤比较小,手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比较短,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以及学习中去[4]。
本文研究中选取50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患者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选取50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的患者实行传统手术治疗。
经过研究发现,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小于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实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患者的鼻黏膜恢复时间小于实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蔡富才等[5]研究的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分析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复性以及可行性。
综上,在慢性鼻窦炎以及鼻息肉的患者中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在手术中的创口较小,手术中出血较少,鼻
黏膜的恢复时间较短,改善鼻窦的引流以及通气的功能,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纪香.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14-15.
[2] 向付国,范森.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198-199.
[3] 劳春梅,湛健,崔云江等.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9):120-122.
[4] 张涛.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应用鼻内窥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135-135.
[5] 蔡富才.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3):4526-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