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岩性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27
特殊地质的水文情况分析
场地地下水与地表水连通性较好,主要为孔隙水、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
岩溶水四类。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中,人工填土透水性中等,主要受降雨补给,其水量相对较小,粉(砂)质粘土及残积土(砂岩),残积土(大理岩)含水性相对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粉细砂及中粗砂中,主要受孔隙潜水及地表水径流补给,砂层透水性中等~强,其含水量相对较多,是主要的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微风化岩裂隙中和构造破碎带中,接受上覆空隙潜水和地下径流补给,其富水性及导水性受断裂构造控制,具各向异性。
岩溶水富水程度与岩溶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在断层切割或紧靠断层处、河流及河谷侵蚀切割处、地下水排泄区等强岩溶发育带为岩溶水富集地段,从垂直方向看,一般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30m范围浅部岩溶强发育带为岩溶水富集地带。
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勘查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埋深1.0~5.9m,平均埋深4.22m,高程在25.26m~31.64m,参考工程区附近已有的工程勘查资料中的水文观测资料,本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m~2m。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分析摘要:在地质勘查领域中,水文地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水文地质是指研究地下水在地质构造、岩层和岩性等方面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了提高地质勘查的效果和精度,掌握水文地质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水文地质分析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为地质勘查工作者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等。
关键词: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下水;水文地质分析1、水文地质基础知识1.1 水文地质分类及其特征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岩性、地貌、地下水流等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水文地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而言,水文地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分类:岩性水文地质、地表水文地质和地下水文地质。
1.1.1岩性水文地质岩性水文地质是以岩石的类型和组合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通常将具有相同岩性特征的地层统一为一个区域,称之为岩性地区。
岩性水文地质主要研究不透水岩石和透水岩石在地下水形成和运移中的作用,如溶蚀和储水。
1.1.2地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地质是以地表形态和水文地球化学为基础进行分类的。
地表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表水的形成、运动、化学特性及其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地表水文地质区域是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其主要特征是水文地球化学变化较大。
1.1.3 地下水文地质地下水文地质是以地下水地质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的。
地下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的分布、流动、压力及其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地下水对地质构造、岩性等方面的作用。
典型的地下水文地质区域是地下水流域,其特征是含水层的分布、形态、厚度、储量及其地下水化学特性等。
2、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水文地质调查是地质勘查中重要的一环,主要目的是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地下水位观测法地下水位是描述地下水分布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泥质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1。
颜色:常见灰白、灰绿、褐黄、紫红、黑等色.⑴影响因素:粘土含量和混入物成分;⑵据颜色判断粘土矿物和混入物成分:不含混入物:白色、灰白色含铁质氧化物:红色、紫红色含细分散黄铁矿或有机质:多呈黑色、黑灰色2.矿物成分:肉眼难以鉴定,因此只根据颜色、硬度、点酸起泡情况等判别混入物成分. 3。
结构: 常见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和豆状结构等。
野外鉴定依据:泥状结构:具贝状断口、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粉砂泥状结构: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砂泥状结构:则能肉眼分辨出碎屑颗粒.4.构造:水平层理、干裂、雨痕、页理(最常见,系成岩后生作用泥土矿物定向排列而致。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称为页岩;页理不发育的泥质岩称为泥岩)。
5.生物化石: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沿页理分布。
6.物理性质:注意断口、光泽、粘舌性、可塑性、以及吸水膨胀性等。
7. 其他特征:岩层厚度、产状、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8.综合定名泥质岩的野外命名颜色+混入物成分+结构+页理发育情况如:黑色含粉砂质碳质页岩泥质岩描述举例1. 蒙脱石粘土岩:浅肉红色,泥状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小,固结程度低,较疏松.断口粗糙,略具滑感.在水中易泡软并剧烈膨胀,膨胀后体积增大2~3倍。
含少量次生碳酸盐矿物和碎屑物质。
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粉砂泥状结构,页理发育,手捻有粗糙感,易破碎成碎片状,沿页理面有少量白云母分布,其他碎屑肉眼难以分辨.碳酸盐岩的野外观察与描述(二)2.碳酸盐岩的命名野外碳酸盐岩命名时,以上述表中的名称作为基本名称,结合结构(粒度)特征进一步细分。
命名原则:颜色+层厚+特殊构造+颗粒类型(结构)+基本名特殊构造:为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等化学构造如:浅灰色中层鸟眼状微晶白云岩如:灰黑色中厚层虫屑泥晶灰岩(三)碳酸盐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⑴颜色碳酸盐岩的颜色多为各种色调的灰色,色调的深浅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水文地质手册》修编提纲(第三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二○○七年九月三日目录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 (1)第一章地质基础 (1)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 (2)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 (6)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 (6)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 (7)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 (8)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 (9)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 (10)第六章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 (11)第七章地热资源调查 (12)第三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 (15)第一章遥感水文地质调查 (15)第二章水文地质物探 (17)第三章水文地质钻探 (18)第四章水文地质试验 (24)第五章地下水模型技术 (26)第六章同位素技术 (27)第七章现场采样与测试 (28)第八章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29)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 (31)第一章水文地质计算 (31)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32)第三章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35)第五篇图件编制、成果及信息系统建设 (38)第一章水文地质图件编制 (38)第二章成果整理 (39)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 (40)附录 (42)参考文献 (42)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质年代与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地质年代表二、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一)1﹕100万(二)1﹕50万,1﹕20万,1﹕10万(三)1﹕5万,1﹕2.5万,1﹕1万第二节地貌一、地貌类型的划分二、河谷地貌形态类型(一)河谷类型的划分(二)河漫滩的主要类型(三)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三、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四、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形(一)荒漠的类型(二)地貌形态类型五、冰川地貌形态类型六、岩溶地貌形态类型七、海岸带地貌形态类型第三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二、第四纪的划分三、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分类及野外鉴别(一)松散岩石分类(二)砾石类土和砂类土的肉眼鉴别方法(三)粘性土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野外鉴别方法第四节岩石的分类及其特征一、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二、沉积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沉积岩分类(二)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三、岩浆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各种类型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二)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四、变质岩的分类及其特征(一)变质岩的分类(二)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第五节地质构造一、褶曲(一)褶曲要素(二)褶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二、断层(一)断层要素(二)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三)构造岩的类型及其特征三、裂隙、劈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二)裂隙的统计与制图(三)劈理的类型及其特征(四)劈理的类理及其特征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存在形式及其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主要理化常数(二)水的导热系数(λ)(三)水的动力粘滞系数(μ)(四)水的运动粘滞系数(γ)第二节控制地下水形成的气象、水文因素一、气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空气的湿度(二)大气降水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表示(三)蒸发的形式与影响因素(四)气象基本要素的综合表示方法二、水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一)径流的表示方法(二)流量过程线中地下水补给的分割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一)岩石空隙的成因类型(二)岩石空隙的形式(三)岩石空隙的参考数值二、松散岩类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一)持水度和毛细上升高度(二)在常压下平均渗透系数值(三)某些松散岩类给水度平均值三、一些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主要类型(二)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三)我国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四)裂隙水的水文地质类型(五)岩溶水的主要水文地质类型(六)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类型四、泉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一)按温度的分类(二)按矿化度的分类(三)按酸碱度的分类(四)按硬度的分类(五)按放射性分级(六)按耗氧量的分类(七)按卫生条件的分类二、地下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一)水中存在物质与水的颜色的关系(二)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三)气味的强度等级(四)水中存在物质与口味的关系(五)引起味觉的盐类近似浓度三、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四、水化学分析成果的审查五、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一)舒卡列夫分类(二)布罗茨基分类(三)阿廖金分类(四)皮帕尔图解法六、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一)常用化合物的分子量、当量、比重(二)地下水硬度换算(三)几种难溶物质的溶度和溶解度(四)不同温度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五)不同pH值的水中各种弱酸存在的形式第六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二、三水转换及其关系第七节地下水的运动一、地下水运动的形态(一)渗流运动(二)紊流运动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判定方法第八节地下水系统理论一、地下水系统理论二、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三、地下水系统组成与结构分析第二篇普通与专项水文地质调查第一章普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二)冲积平原区(三)冲积、湖积平原区(四)山间河谷平原区(五)山间冲积、湖积盆地二、戈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山前戈壁平原区(二)山前细土平原区(三)沙漠、盐漠、盐湖区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与黄土塬区)(二)河谷平原区中的黄土台塬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沉积岩分布地区(二)火成岩分布地区(三)变质岩分布地区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裸露型地区(二)覆盖型地区(三)埋藏型地区六、红层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七、滨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一)滨海平原和大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二)岛屿、半岛和狭窄的滨海平原区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一)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三)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四)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五)对物理地质现象的调查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一)水井、钻孔的调查(二)泉的调查(三)岩溶水点的调查(四)地表水体的调查第三节基岩山区的找水途径一、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二、基岩区找水途径(一)变质岩地区(二)火成岩地区(三)沉积岩地区三、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一)水文地质指示植物调查方法(二)地植物分布参考资料四、民谚与地下水第二章城市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调查内容一、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调查(一)地下水与土壤污染调查(二)城市垃圾场调查(三)海、咸水入侵调查(四)其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一)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二)应急和后备地下水源地调查(三)热、矿水资源调查第二节调查方法一、一般常规调查方法二、城市水文地质问题调查方法第三节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一、地下水环境评价(一)地下水背景值与开发利用分析评价(二)地下水质量评价(三)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与预测二、地质环境评价(一)土壤污染评价(二)固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三)固废场址适宜性评价三、地下水资源前景分析(一)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二)应急或后备地下水水源地论证(三)地热、矿泉水资源论证四、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一)评价原则(二)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三)城市地质环境区划第三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一)现有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老窑水文地质调查(三)关闭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二、调查方法第二节矿床充水条件分析第三节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第四节矿坑涌水量计算一、相关分析法二、水文地质比拟法三、水均衡法四、分析计算法(一)竖井涌水量计算(二)狭长水平坑通涌水量计算(三)坑通系统涌水量计算(四)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五、模型法六、矿床疏干计算第五节矿山疏干、突水与矿井水利用一、矿坑排水疏干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二、矿坑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排水对供水的影响(二)排水对水环境的污染三、矿坑排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第六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一、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二、老窑地质环境评价三、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四、矿井水排供综合利用评价第四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业供水与利用现状调查二、疏干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沼泽地类型及地下水的作用(二)疏干土壤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三、灌溉为目的的水文地质调查(一)农作物对土壤水的要求(二)灌溉对潜水动态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农田灌溉用水来源(一)天然地表水(二)地下水(三)工矿废水与生活污水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一)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指标(二)盐碱害类型双项灌溉水质评价指标(三)评价模式与方法(四)灌溉用水危害类型的划分(五)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水质标准(六)肥水水质评价(七)评价结果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地下水的开发模式的优化二、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三、土壤水的开发利用四、肥水的农业利用五、节水技术的推广第五章医学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饮水型地方病分布调查一、地方病病情调查主要包括病种、病况(轻重)、性别、年龄分布。
海南岛水文地质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一、水文地质特征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
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
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
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一)岩体工程地质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点一、地下水资源的特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二、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三、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四、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方法:1.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2.水文地质钻探;3.水文地质物探;4.水文地质(现场)试验;5.地下水动态观测;6.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五、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六、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基本特征,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奠定基础,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具体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2)任务: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括数量,地下水与区域地表水的关系,以及与区域环境条件的关系。
(3)调查方法的特点: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注重以地下水资源与流域及行政区域单元结合划界,应用区域地质、水文、气象、遥感、GIS等技术和资料,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量概算。
七、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地下水某方面研究提供依据。
(2)任务:详查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专门项目或具体亟待解决问题的调查,提供工程项目设计所要求的水文地质资料。
(3)调查方法的特点: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