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19 KB
- 文档页数:5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显微镜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精密仪器,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对显微镜有浓厚的兴趣,总想动一动。
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操作能力。
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时,采取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能力目标: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课前每班培训5名“小助手”,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命的奥秘,必须认识细胞的结构。
大多数细胞很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1取镜:一手握,一手托;2.放:略偏左(便于左眼观察,右眼记录绘画)3.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
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显微镜的使用4.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
2.规范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3.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三、显微镜的成像特征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3.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实验操作内容,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重点内容的引导强调上,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基础。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使用现为景观察到清晰的图像.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先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
学生准备: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详细讲解显微镜各关键结构的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显微镜的光学部分目镜:放大物象镜头上方标有放大倍数物镜:放大物象镜头侧面标有放大倍数转换器:安放和转换物镜镜头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照明部分反光镜:反射光线光孔;6压片夹;7遮光器;8载物台;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
思考:1。
与物体的放大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光学镜头上刻有的字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2.与照明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反光镜有几个面?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2。
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用擦镜纸将物镜和目镜擦干净3。
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将镜筒缓慢降至最低4。
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5。
将显微镜放回原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显微镜的使用一、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和物镜.二、对光低倍(物)镜、大光圈、看目镜、转反光。
三、观察压标本、降镜筒、看物镜、升镜筒、看目镜、细调清。
四、复原放回回顾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巧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达标练习右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下图是显微镜下的视野。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 练习使用显微镜。
4. 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1. 观看照片和课件。
2.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 爱护显微镜。
3.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1.显微镜,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等实验用品。
2.显微镜的使用视频或课件。
师:展示精美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的图片,提问:猜猜都是什么生物?(使学生体会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美妙,引发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强烈兴趣。
)师:利用显微镜实物讲解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生:参照教材上显微镜的图,与实物对照,准确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师:从外形上如何区别低倍镜和高倍镜?它们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如果用这台显微镜观察物象,它会被放大多少倍?怎样使镜筒上升和下降?(作为过程评价,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1.教师分步讲解并示范显微镜的规范操作,学生同步模仿操作。
2.对学生提出要求后,学生练习操作,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同时教师巡视,纠正不规范操作。
记录普遍存在问题,统一纠偏。
3.反馈:提供一些不规范操作造成后果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原因,如何操作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分三个层次练习使用显微镜,并分析讨论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设置课堂练习:1.显微镜放大100倍和放大400倍时,哪个物镜下看到的物体最多?2.显微镜放大100倍和放大400倍时,哪个物镜镜头长?3.如果标本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方,你要往哪个方向移动标本,才能移到视野中心。
4.“上”字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是什么?(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来评价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通过认识与了解显微镜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3、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楚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1、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楚的物像。
2、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3、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3。
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5、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热爱大自然,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然而在生活中接触显微镜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只是明白显微镜能够使我们看到的物体放大,然而具体的操作可不能,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并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
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与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与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
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楚的物像。
四、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练习使用显微镜》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与解答、(二)课堂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
关于特别微小又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是看不到的。
聪明的人类发明创造了一种仪器,专门观察微小的物体。
这种工具是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显微镜、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并引出本课课题。
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学习使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科学理念。
2.科学思维:(1)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生物,感受微观世界的生命,从而形成保护生命的意识。
(2)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从而观察清晰的物像;学会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生物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面对许多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体时,我们便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50件事!”的视频设疑“关于显微镜你了解多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PPT展示早期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自制的显微镜,口述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并认同显微镜的重要性。
接着图片展示“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从发现显微镜至今,显微镜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改进。
因此接着提出“那我们在实验室常用来观察的显微镜是哪一种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它呢?”问题引入“显微镜的构造”以及“显微镜的使用”两部分内容,利用图片、视频、以及教师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本节课可以采取直观演示法和集体讨论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到知识,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50件事!”的视频设疑“关于显微镜你了解多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学生先自己预习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老师讲解,播放“显微镜的使用”的视频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显微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课前准备课件、显微镜、玻片标本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3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利用自己研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第一次发现了细胞这一结构,这对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有了放大倍数更高、成像更清晰的显微镜,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呢?讲授新课一、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1.显微镜的构造是怎样的?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4.目镜内看到的是什么像?怎样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怎样的材料?二、学生自学显微镜的发展史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41页“科学·技术·社会”部分,教师概括讲解。
三、显微镜的结构结合37页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结构,对各个结构的功能适当给以解释和说明(重点介绍物镜和目镜、反光镜、准焦螺旋、转换器的作用和用法)四、显微镜的使用(一)播放视频:显微镜的构造和操作。
(二)对照书上的方法步骤,组织学生分步练习显微镜使用,在每一步骤重点强调注意事项。
1.取镜和安放2.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根据光线强弱选择反光镜平面或凹面。
3.观察(1)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时,右眼要睁开。
(4)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能力目标:能顺利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1.说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调焦距、找到清晰的物像。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物像。
四、教学过程(一)引言教师讲述: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细胞很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显微镜是一个放大的仪器,首先来了解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它放大的功能。
(二)显微镜的构造学生对照P36显微镜的结构图片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1、对照图片,找到目镜和物镜:要求学生从镜筒上取下目镜观察,看上面标注的数字(10x);再让学生转动转换器,移动物镜,观察转换器上的三个物镜上标注的数字(4x10x40x)以及三个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长短情况。
问: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什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显微镜下成的像有什么变化?目镜、物镜,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它们放大的倍数;其中4倍和10倍的物镜属于低倍物镜,而40倍的物镜属于高倍物镜。
高倍物镜的镜身相对长些,低倍物镜的镜身相对短些。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如: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最小放大倍数是多少?显微镜下的视野是固定的,放的越大,意味着看到的物像越少,而且成倍地减少。
2、由于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因此显微镜下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学会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显微镜的构造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
(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形成利用
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
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那么各器官又有什么组成呢?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1.取:镜右手握,左手托;
2.放:略偏左(便于左眼观察,右眼记录绘画)
3.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显微镜的使用
4.对光
小结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师总结出并板书:
板书:
课堂巩固作业:
一、选择题
1.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A.10 X10
B.10 XI5
C.15 X15
D.15 M5
答案:A
2.显微镜的物镜是45 X,要观察放大了675倍的物像,应选用的目镜是()
A.8 X
B.10 X
C.12 X
D.15 X
答案:D
3.字母"b"在显微镜下的物像是()
A.d
B.q
C.p
D.b
答案:B
4.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下列有关"对光"的操作错误的是()
A.遮光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B.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C.反光镜对向光源
D.光线较暗时使用凹面反光镜
答案:B
5.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A.双手托住镜座
B.左右任一只手握住镜臂
C.右手握镜筒,左手托镜座
D.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答案:D
6.对光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
A.有阳光直射的
B.白亮的
C.暗灰色的
D.黑色的
答案:B
7.让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
A.目镜内
B.物镜
C.镜筒
D.准焦螺旋
答案:B
8.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下方,要使物像居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
A.左上方移
B.右下方移
C.左下方移
D.右上方移
答案:B
9.在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和低倍镜相比()
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D.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