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新 人口社会学
- 格式:doc
- 大小:696.00 KB
- 文档页数:9
2023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女性学)考研院校分析、报录比、考研真题、参考书目、备考经验一、招生目录招生人数拟招生人数3人、推免1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3法语或254德语③616社会学理论④83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二、复试分数线21年:总分350、政治55、英语55、专业课90/9020年:总分345、政治55、英语55、专业课90/9019年:总分345、政治55、英语55、专业课90/90录取情况2021年进入复试1人(349)最终录取1人(349)2020年进入复试1人最终录取2人(349,调剂1人403)2019年最终录取1人(357)三、参考书目专业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考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础教程(40-50分)、理论(40-60)、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每科目10分,共50分),题型包括名词解释(5个,共20分)、论述题(4个,共80分)、简答题(5个,共50分)。
(1)理论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四版)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乔治.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版)李培林、谢立中社会学名著导读(2)社会学理论分支社会心理学:方文转型心理学、学科制度与社会认同劳动社会学:刘爱玉劳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卢晖临大工地城市社会学: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佟新人口社会学(3)论文以近三年北大分支与理论相关的老师论文为主,一些经典的综述性论文也可看。
《社会》、《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开放时代》等期刊上,近三年与各分支相关主题的,都可看看。
专业二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分支学科研究方法方法考试包括研究方法(70-90分)和社会统计学(60-80分)两部分。
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各题型及其分值每年都有变动,较灵活。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作者:白黎孙小锋樊金玲范聪刘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在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
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的强力介入,也需要女大学生自我的觉醒。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作者简介:白黎(1978-),女,汉,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孙小锋(1969-),男,汉,河北武安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樊金玲(1982-),女,汉,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范聪(1980-),女,汉,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冉(1983-),男,汉,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405-02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青年女性的黄金时代,三十多年来,中国女大学生在校人数直线上升。
《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女生为1082.5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0.48%,比从1980年的23.44%提高了一倍多,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成就,对中国女性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女性接受教育摆脱了家庭妇女的地位和身份,走上了社会,得到了在社会参与竞争的机会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市场上对女大学生的歧视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准入遭到性别歧视、职业分布中对女大学生的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等。
《人口社会学》教学纲要根据《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以及采用教材《人口社会学》(佟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并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编写,仅供1001级社会工作专业同学学习参考。
教学目的:使学生基本了解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领域和常用分析方法。
通过结合中国社会人口现象,进行专题性的讲解,分析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过程,分析人口结构所具有的社会特点,分析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使学生对人口变化的规律性以及社会诸因素与人口诸方面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
课程要求: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宗旨。
注重长时段分析人口社会问题, 加深学生对人口社会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当今研究人口社会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章导论一、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人口的基本知识。
2、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4、了解国内外人口思想史和人口理论的发展状况。
5、了解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6、熟悉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7、熟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8、了解马寅初的人口思想。
二、授课内容:第一章导论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四、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五、国内外人口思想史六、人口社会学研究的数据来源七、人口社会学的教科书与参考资料三、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2、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一. 社会学理论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
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理论+教程)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社会学——绪论部分人口过程部分(以佟新《人口社会学》为主,田雪原《人口学》为补充)第一章人口学简介第一节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一、人口与人口社会学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所以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现象的双重属性人口具有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指人类个体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
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和分配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文化制度)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等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政治制度下进行的,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总之,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认识和分析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如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因素之间的关系。
2017南大考研:社会学院人口学专业解析一、专业简介:人口学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变动过程与规律的科学。
人口再生产及劳动力再生产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反过来人口各项特征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口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其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交叉。
二、专业代码030302 人口学三、专业培养目标此专业培养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人口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人口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技术,独立进行人口学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思考和可行性对策建议,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事业和从事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考试科目本专业方向初试科目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17 人口学理论④953 人口学方法复试科目:0702 人口学综合五、初试专业课备考参考书目推荐《现代西方人口理论》李竞能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版。
《人口统计学》郑真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人口统计学》温勇、尹勤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同初试。
为了方便广大考研学子之间的交流,聚英南大考研除了每天会有在群内每日推荐复习经验帖和资料下载,提供南大考研资讯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我们也将上传大量宝贵资料及定期举办各项在线交流活动,欢迎您的加入。
六、就业分析就业前景:人口学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领域,,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方向,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人口学者是很多大型社会研究项目所必需的合作者,应该说,人口学在美国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很高。
就业方向:人口学因其自身的特点,故有广阔的就业领域,既可从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又可从事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性工作。
1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2人口研究机构研究人员3政府决策、调研、管理部门公务员4报刊、杂志、出版社、保险公司、市场调查等有关企事业单位。
2020-2021年考研北京大学人口学专业汇总:招生情况、考研排名、参考书目、考研参考题等招生情况考研排名排名院校名称星级指数1 北京大学 52 中国人民大学 53 南京大学 44 中山大学 45 南开大学 4参考书目一、必看教材:1、《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2、《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3、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分支社会学教材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大出版社(精读)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
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大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重点章节的核心内容。
3、《整合社会心理学》,夏学銮,河南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基本理论。
4、《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中国人民大学2002 (通读)掌握唐朝以前的思想,特别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5、《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杨善华,沈崇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家庭结构,关系,功能等发生的变化。
以及家庭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三、选看教材1、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
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3、《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方法部分一、必看教材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图表看看)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个前提:●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两个抑制:●积极性抑制:战争、瘟疫、饥荒等预防性抑制: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道德性抑制●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评价:●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中国人口思想史(一)传统人口思想1、增殖人口观(农业社会)(儒家)●孔子:“孝”,多子多福;人口与治国●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害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墨子:鼓励早婚、反对蓄妾、反对战争、反对久丧2、适度人口思想(法家)●商鞅●韩非:“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13、限制人口思想:根据汇总的历代人口资料,写了《户口人丁论》,力劝朝廷吸取晋隋的经验,不可盲目增加人口,特别指出统治者的行为影响人口的多寡。
开明的统治者应该扶植人民的经济实力,不可横征暴敛。
中国的马尔萨斯——洪亮吉、汪士铎洪亮吉(清)比马尔萨斯早五年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人口与生活资料按两种级数增长的观点。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注意人口增殖的学者。
●《治平篇》:天下太平人口具有增长的巨大潜能●《生计篇》:人口增长和土地、商品等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出人口多的种种危害:生活水平下降、劳动力贬值、工资水平下降、大量的失业人口●没有提出可行的控制人口的方法汪士铎(清):人口增长的两大危害:社会动乱、素质下降减少人口的办法:1、严刑峻法,扩大死刑的执行范围2、加重多子女的赋税3、提倡男女独身,鼓励出家4、提倡晚婚5、推行避孕、绝育方法●缺乏严格、详细的论证,只是建立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
《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人口社会学讲授的是人口和社会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发生的。
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运用人口统计方法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和因果关系。
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趋势、现象、政策或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掌握认识这些事实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目标:作为一门学科入门级概论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人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问题、相应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框架性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学概念的内涵与范畴;熟悉人口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能结合对社会和人口实践领域的了解,体验人口分析技术的应用;并知道人口社会学基本研究设计与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研究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社会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对人口社会学的本质与关系的学习,对人口以及人口发展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理解社会和经济对人口变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从而对人口学科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探究人口研究与实践工作。
课程目标2:掌握人口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和理解学科性质、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3:通过对人口学学习的体验,以及对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参与与反思,改善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
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提升对社会和人口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了解人口学的基本范畴。
(3)了解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人口的双重属性,人口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理解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的双重属性(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二、人口学的研究意义(一)人口学的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人口学的研究意义第二节人口学的基本范畴一、人口和人口属性二、人口变动三、人口增长和人口发展四、人口规律五、人口问题第三节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二、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一)人口学的基本方法(二)人口学的研究过程(三)方法论的挑战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参考书目社会学理论一,必看教材: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难度最大,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
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
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
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一,必看教材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基本概念,系统反复阅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人大出版(精读)此书十分重要,需要花时间反复阅读,一些关键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揣摩,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
第36卷第3期2018年6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 No.3Jun.2018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8.03.025收稿日期:20170828作者简介:孙钦荣(1970— ),女,讲师。
“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教学与社区教育延伸实践———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新案例孙钦荣(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32).摘要:将“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虽然只是教师尝试的一种综合服务,但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社会服务提供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社区管理”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开发为公共组织培训服务内容,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自我服务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人口社会学;社会服务中图分类号:G642 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0887(2018)03-0116-05- 一、“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无论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自身,曾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专业学术研究,即致力于理论知识的创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善。
其实这是狭义的科学研究认知。
1990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题为《学术反思》的报告,提出大学教师要承担4种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学术工作: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以及整合的学术[1]。
这些分类使教师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具有多元性,研究目的、侧重点可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科学研究中多少都会涉及其中的部分因素,其共同点是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发现问题有3种途径,即专业倾向、兴趣使然和现实需求。
选择研究课题的最好办法是同时考虑这三方面因素,并结合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笔者在开设“中国人口科学”课程时发现,学生对我国人口国情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经济等的影响有一定兴趣。
法律人类学视域下人口移动与劳务研究——评《人口社会学》人口是社会体系不可分割的要素,也是支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人口移动又称人口迁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为各民族、种族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提供有利条件。
人口移动一般有两种原因,其一,社会环境变化;其二,人为目的动机所致。
从法律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口移动和劳务变化反映特定时期的法治现代性与法律中国语境化和情理化的潜在关系,尤其是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真实的基本国情,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一定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人口社会学(第四版)》一书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佟新先生编著,全书涵盖人口社会学相关概念简述、生育及死亡制度、人口迁移及转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人口年龄结构及性别结构、人口结构与社会问题相关性、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形成等,较之同类书刊,其特征明显:理论体系结构严密,内容完整翔实《人口社会学(第四版)》总共四部分十五章,在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口现状和社会问题研究内容。
该书第一部分为人口社会学基本概念、人口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人口社会学变迁史及当下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以人口过程为核心,通过对人口生育、死亡、迁移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人口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第三部分从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和婚姻家庭结构等社会人口分化状况,强调社会人口结构与当前社会问题的关联性;第四部分进一步阐述我国人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和民生工作开展参考借鉴价值显著。
研究内容深入细致,论点辩证客观人口社会学的发展方向从早期的理论学术转向对人的情理化研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学术研究讲究真实客观,佟新教授常年从事人口学、女性学、劳动社会学等方向研究和教学工作,《人口社会学》不仅深刻反映理论研究的辩证客观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民生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基本原则,突出了作者对人口移动和劳务关系变化的人性化、情理化研究,强调了法律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人口社会学讲义提纲(2005年秋季)第一讲一.基本概念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
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和“狭义人口学”。
“狭义人口学”(Demography):直接涵义是“人口统计学”,比较强调统计与定量分析。
一般认为狭义人口学有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Fertility),(2)死亡(Mortality),(3)迁移(Migration),(4)城市化(Urbanization)。
这4个领域所涉及的是人口的增加(生育)、减少(死亡)、地点的变化(迁移)和居住的聚居程度(城市化)。
“广义人口学”(Population Studies):与人口直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包括家庭、婚姻、老龄、青少年、各种社会组织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可以说用人口学的角度(perspectives),使用人口学的指标(Indexes)和研究方法(methods)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归为“广义人口学”,如:(1)家庭(择偶标准、家庭构成、夫妻离异、代际关系等);人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再生产”(繁殖、养育、教育、互助、反哺)的单元;(2)社区与社会群体(社区构成、内外关系、网络组织、社区变迁等);人口的社会组织形式;(3)民族(族群特征差异、族群冲突、族际整合与融合等);不同认同心理的人口群体;(4)企业(人员结构与更新、组织与运行、人际网络等等);劳动力是“生产人口”;(5)城镇(居住格局、人口构成、人员流动、社会组织等);人口的分布聚集类型;(6)分层与流动(各层次的构成与特征、阶层之间流动的原因和条件等);人口内部的结构与变化。
就研究对象而言,“广义人口学”与“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
3.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口社会学”,即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比较宽阔的视角、比较复杂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研究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研究对象范围方面并不限于“狭义人口学”或“人口统计学”的四领域,即使是对于这四领域的研究,也远远超出“人口统计”的范围。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图表看看)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个前提:●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两个抑制:●积极性抑制:战争、瘟疫、饥荒等预防性抑制: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道德性抑制●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评价:●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中国人口思想史(一)传统人口思想1、增殖人口观(农业社会)(儒家)●孔子:“孝”,多子多福;人口与治国●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害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墨子:鼓励早婚、反对蓄妾、反对战争、反对久丧2、适度人口思想(法家)●商鞅●韩非:“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13、限制人口思想:根据汇总的历代人口资料,写了《户口人丁论》,力劝朝廷吸取晋隋的经验,不可盲目增加人口,特别指出统治者的行为影响人口的多寡。
开明的统治者应该扶植人民的经济实力,不可横征暴敛。
中国的马尔萨斯——洪亮吉、汪士铎洪亮吉(清)比马尔萨斯早五年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人口与生活资料按两种级数增长的观点。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注意人口增殖的学者。
●《治平篇》:天下太平人口具有增长的巨大潜能●《生计篇》:人口增长和土地、商品等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出人口多的种种危害:生活水平下降、劳动力贬值、工资水平下降、大量的失业人口●没有提出可行的控制人口的方法汪士铎(清):人口增长的两大危害:社会动乱、素质下降减少人口的办法:1、严刑峻法,扩大死刑的执行范围2、加重多子女的赋税3、提倡男女独身,鼓励出家4、提倡晚婚5、推行避孕、绝育方法●缺乏严格、详细的论证,只是建立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主要观点(个人归纳版,如有问题,自己看书加课件)P37《新人口论》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明确地把中国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新人口论》主要观点是: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2.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五大矛盾⏹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1)积极发展生产2)控制人口数量➢实行定期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加强控制人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倡晚婚晚育(男25,女23)➢运用经济手段推行计划生育➢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运用避孕的办法,达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的3)提高人口质量杜蒙特社会毛细血管学说指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渴望和机遇,这些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像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
中国人口社会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人满之患”,西方人口学思想的本土化●陈长蘅,1918,《中国人口论》:适度人口●许仕廉,1930,《中国人口问题》:融合马和孙的思想●陈达,1934,《人口问题》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7年●建国后的人口普查,领导人和学者对人口问题的关注●马寅初●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起步●特点:1)人口问题(数量、质量)造成社会问题;2)生育率研究;3)人口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4)专题研究:婚姻家庭、养老、独生子女;5)全面介绍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2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发展中国家生育模式的特点1.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表现死亡率和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化。
2.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来,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3.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成为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第二,生育数量的看法;第三,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
传统生育意愿与现代生育意愿比较(理解)1、传统生育意愿●特点:倾向生得越多越好;男性偏好;重数量轻质量●主要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产生“多男子”的内在需求,农业经济本身决定了男性劳动力是国家、家族和家庭最主要的财富。
2、现代社会的生育意愿●特点:倾向少生;没有性别偏好;重视子女质量●在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运作单位是个体行动者,因此以个人为本位的自我发展变得格外重要。
自我发展包括父母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子女一代的发展。
●生育观念的变化成为生育率下降的最根本机制。
婴儿死亡率(IMR)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新生儿死亡率(NMR)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死因分析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角度的死因分类⏹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黑死病、艾滋病、非典、H1N1)⏹退行行疾病引发的死亡;(是指人体的某种生理退化,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妇婴疾病引发的死亡;(殖健康;妊娠、分娩和新生儿病)⏹外因死亡;(称非正常死亡,如火灾、水灾、交通事故、战争、自杀和他杀等)⏹其他,如地震引发的死亡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第一,国际人口迁移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从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第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结构特征☐“客籍工人”-出国劳动力第三,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交换战俘,疆界调整,新建国家,内部合并(东西德)第四,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生存型难民,政治难民第五,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中国大陆的越南女,菲律宾女佣3第六,高素质移民在增加☐留学不归中国人口迁移历史分为哪几个时期?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第三阶段,从1368—1840年(明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是开发型人口迁移第四阶段,1840—1949年(鸦片战争始至新中国),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式的人口迁移特征第五阶段,1949—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口迁移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推拉理论⏹推力: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生存环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为因素: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人口过剩⏹拉力: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人口转变(诺特斯坦)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即人口由很高的出生率死亡率转变为很低的水平的这种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存在的难题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增长的幅度常常超过工业增长的速度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三,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四,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存在的特点(结合理解)⏹第一,起步晚。
欧洲在18-19世纪发生了第一次人口转变,而发展中国家的高死亡率在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上半叶开始陆续下降。
⏹第二,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时,出生率直至20世纪70年代仍然保持高水平,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爆炸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威胁。
⏹第三,70年代,生育率下降,但与死亡率相比下降的速度不明显。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认为痕迹。
⏹第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道路各有千秋,缓慢各异。
抚养系数是之非劳动适龄人口数(消费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同期群和同期群效应同期群: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
可理解为由年龄近似者构成的阶层,他们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时代背景的人口。
由于同期群共同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历史事件,因此在社会变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期群效应: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
当社会变迁对一代又一代的同期群产生不同影响时,生命轨迹的历史效应就以同期群在同一年龄所具有的不同经历表现出来,它把在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一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历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课堂讨论:延长退休制度?性别比是同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
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4(一)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二)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利关系上的不平等。
(三)私人领域性别分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人口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首先,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
(1)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口具有不同的生活质量,这种差异直接作用于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2)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分层状况决定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特点。
(3)社会分层与人口过程紧密相关;(4)不同社会阶层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于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的看法。
其次,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影响着社会分层(1)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是一个同向增长的过程;(2)从微观的角度看,家庭通过提高子女的质量,减少生育数量可以改变家庭社会地位(3)人口增长和阶层流动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第一、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