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作业指导书详解

岩石作业指导书详解

岩石作业指导书详解
岩石作业指导书详解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 0221一2005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是测定规则形状岩石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方法,主要用于岩石的分级和岩性描述。

本法采用饱和状态下的岩石立方体(或圆住体)试件一的抗压强度来评定岩石强度(包括碎石或卵石的原始岩石强度)。

在某些情况下,试件含水状态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天然状态、烘干状态或冻融循环后状态。试件的含水状态要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2 仪器设备

(1)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

(2)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等岩石试件加工设备。

(3)烘箱、于燥器、游标卡尺、角尺及水池等。

3试件制备

3.1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 每组试件共6个.

3.2 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为7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3.3 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其直径或边长和高均为50mm ±2mm。每组试件共6个

有显著层理的岩石,分别沿平行和垂直层理方向各取试件6个。试件上、下端面应平行和磨平,试件端面的平面度公差应小于0.05 mm,端面对于试件轴线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0.250。对于非标准圆柱体试件,试验后抗压强度试验值按本章条文说明中公式(TO221一3)进行换算。

4试验步骤

4.1用游标卡尺量取试件尺寸(精确至0.1mm),对立方体试件在顶面和底面上各量取其边长,以各个面上相互平行的两个边长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其承压面积;对于圆柱体试件在顶面和底面分别测量两个相互正交的直径,并以其各自的算术平均值分别计算底面和顶面的面积,取其顶面和底面面积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抗压强度所用的截面积。

4.2试件的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烘干状态、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冻融循环后状态。试件烘千和饱和状态应符合本规程T 0205中相关条款的规定,试件冻融循环后状态

参照规程编号

JTG E41-2005

文件编号

HNHW-ZD-002-13

应符合本规程T 0241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4.3按岩石强度性质,选定合适的压力机。将试件置于压力机的承压板中央,对正上、下承压板,不得偏心。

4.4以0.5MPa/s 一1.0MPa/s 的速率进行加荷直至破坏,记录破坏荷载及加载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抗压试件试验的最大荷载记录以N 为单位,精度1%。 5结果整理

5.1岩石的抗压强度和软化系数分别按式(T0221一1)、(TO221一2)计算。

P

R= ─── (T0221一1)

A

式中:R-岩石的抗压强度(MPa)

P —试件破坏时的荷载(N);

A ─试件的截面积(mm 2)。

R w

K p = ─── (T0221一2)

R d 式中K p ─软化系数;

R w 一岩石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MPe); R d —岩石烘干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MN)。

5.2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应同时列出每个试件的试验值及同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平均值;有显著层理的岩石,分别报告垂直与平行层理方向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计算值精确至0.1MPa 。

软化系数计算值精确至0.01,3个试件平行测定,取算术平均值;3个值中最大与最小之差不应超过平均值的20%,否则,应另取第4个试件,并在4个试件中取最接近的3个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同时在报告中将4个值全部给出。

5.3试验记录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件编号、试件描述、试件尺寸、破坏荷载、破坏形态。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0241一1994 岩石抗冻性试验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坚固性试验是确定岩石试样经饱和硫酸钠溶液多次浸泡与烘千循环后而不发生显著

破坏或强度降低的性能,是测定岩石抗冻性的一种简易方法。一般适用于质地坚硬的岩石。有条件者均应采用直接冻融法进行岩石的抗冻性试验。

寒冷地区,均应采用本法进行岩石的抗冻性试验。

2仪器设备

(1))切石机、钻石机及磨石机等岩石试件加工设备

(2)冰箱:温度能控制在零下15℃一零下20℃.

(3)夭平:感量0.01g,称量大于50Og。

(4)放大镜。

(5)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一110℃。

3试件制备

3.1试件应符合: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 每组试件共6个;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为70mm ±2mm。每组试件共6个;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其直径或边长和高均为5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3.2每组试件不应少于3个,此外再制备同样试件3个,用于做冻融系数试验。

4试验步骤

4.1将试件编号,用放大镜详细检查,并作外观描述。然后量出每个试件的尺寸,计算受压面积。将试件放人烘箱,在105℃一110℃下烘至恒量,烘干时间一般为12h一24h,

,精确至0.01g,(以下皆同此)。

待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立即称其质量m

s

4.2按吸水率试方法.计试件自由吸水饱和,然后取出擦去表面水分,放在铁盆中,试件与试件之间应留有一定间距。_

4.3待冰箱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将铁盘连同试件一起放人冰箱,并立即开始记时。冻结4h后取出试件,放入20℃±5℃的水中融解4h,如此反复冻融至规定次数为止。

4.4每隔一定的冻融循环次数〔如10次、15次、25次等)详细检查各试件有无剥落、裂缝、分层及掉角等现象,并记录检杳情况。

参照规程编号

JTG E41-2005

文件编号

HNHW-ZD-002-13

4.5称量冻融试验后的试件饱水质量m`f ,再将其烘干至恒量,称其质量m f 。并按本规程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测定冻融试验后的试件饱水抗压强度,另取3个未经冻融试验的试件测定其饱水抗压强度。 5结果整理

5.1按式(T0241一1)计算岩石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试验结果精确至0.1%。

m s - m f

L=──────×100 (T0241-1) m s 式中:L-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

m s —试验前烘干试件的质量(g); m f -试验后烘干试件的质量(g)。

5.2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取3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5.3按式(TO241一2)计算岩石冻融后的吸水率,试验结果精确至0.1%。

m`f - m f

w`sa =──────×100 (T0241-2) m s 式中: w`sa 一岩石冻融后的吸水率(%);

m`f 一冻融试验后的试件饱水质量(9)。 其它符号同前。

5.4按式(T0241一3)计算岩石的冻融系数,试验结果精确至0.01。

R f

K f =──────×100 (T0241-3) R s 式中: K f 一冻融系数;

R f 一经若干次冻融试验后的试件饱水抗压强度(MPa); R s —未经冻融试验的试件饱水抗压强度(MPa)。 5.5试验记录

抗冻性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件编号、试件描述、冻融循环次数、冻融试验前后的烘干质量、冻融试验后的试件饱水抗压强度、未经冻融试验的试件饱水抗压强度。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 0202一2005岩石含水率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岩石含水率试验用于测定岩石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岩石的含水率可间接地反映岩石中空隙的多少、岩石的致密程度等特性。

本试验采用烘干法。对于不含结晶水矿物的岩石烘干温度为105℃一110℃;对于含结晶水矿物的岩石温度宜控制在60℃±5℃下进行测定。

2仪器设备

(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一110℃范围,最低控温能满足60℃±5℃。

(2)千燥器:内装氯化钙或硅胶等干燥剂。

(3)天平:感量0.Olg。

(4)称量盒。

3试样制备

3.1保持天然含水率的试样应在现场采取,严禁用爆破或湿钻法。试样在采取、运输、储存和制备过程中,含水率变化不应超过1%。

3.2试件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的10倍,每个试件质量一般不小于40g,不大于200g.每组试样的数量不宜少于5个。

3.3应记录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及为保持试样含水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等。

4试验步骤

4.1将制备好的试样放人已烘干至恒量的称量盒内,称烘干前的试样和称量盒的合质量(m

1

)。本试验所有称量精确至0.01g,

4.2将称量盒连同试样置于烘箱内。对于不含结晶水的岩石,应在105℃一110℃恒温下烘至恒量,烘于时间一般为12h一24h。对于含结晶水的岩石,应在60℃±5℃恒温下烘至恒量,烘于时间一般为24h一48h。

4.3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放人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烘干后的试样和称量盒的

合质量(m

2

5结果整理

5.1按式(T0202一1)计算岩石含水率:

m 1-m

2

W = ─── (T0202一1)

m

2-m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式中:W—岩石含水率(%);

—称量盒的干燥质量(g);

m

—试样烘干前的质量与干燥称量盒的质量之和(g);

m

1

试样烘干后的质量与干燥称量盒的质量之和(g)。

m

2

5.2以5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计算精确至0.1 %

5.3试验记录

含水率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样编号、试样描述、烘于前的试样和称量盒的合质量、烘干后的试样和称量盒的合质量、称量盒的干燥质量。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0203-2005 岩石密度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岩石的密度(颗粒密度)是选择建筑材料、研究岩石风化、评价地基基础工程岩体稳定性及确定围岩压力等必需的计算指标。

本法用洁净水做试液时适用于不含水溶性矿物成分的岩石的密度测定,对含水溶性矿物成分的岩石应使用中性液体如煤油做试液。

2仪器设备

(1)密度瓶:短颈量瓶,容积100ml.

(2)天平:感量0.001g.

(3)轧石机、球磨机、瓷研钵、玛瑙研钵、磁铁块和孔径为0 .315mm(0.3mm)的筛子。

(a)砂浴、恒温水槽(灵敏度±1℃ )及真空抽气设备。

(5)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一110℃。

(5))干燥器:内装氯化钙或硅胶等干燥剂。

(7))锥形玻璃漏斗和姿皿、滴管、中骨乳和泪彦许等_

3试样制备

取代表性岩石试样在小型轧石机上初碎(或手工用钢锤捣碎),再置于球磨机中进一步磨碎,然后用研钵研细,使之全部粉碎成能通过0 .315mm筛孔的岩粉。

4试验步骤

4.1将制备好的岩粉放在瓷皿中,置于温度为105℃一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量,烘干时间一般为6h一12h,然后再置于于燥器中冷却至室温(20℃±2℃)备用。

),精确至0.00lg(本试验称量精

4.2用四分法取两份岩粉,每份试样从中称取15g(m

1

度皆同),用漏斗灌人洗净供干的密度瓶中,并注人试液至瓶的一半处,摇动密度瓶使岩粉分散。

4.3当使用洁净水作试液时,可采用沸煮法或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当使用煤油作试液时,应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采用沸煮法排除气体时,沸煮时间自悬液沸腾时算起不得少于1h;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时,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为100kPa,抽气时间维持1h 一2h,直至无气泡逸出为止。

4.4将经过排除气体的密度瓶取出擦于,冷却至室温,再向密度瓶中注人排除气体且同温条件的试液,使接近满瓶,然后置于恒温水槽(20℃±2℃)内。待密度瓶内温度稳定,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上部悬液澄清后,塞好瓶塞,使多余试液溢出。从恒温水槽内取出密度瓶,擦干瓶外水分,

立即称其质量(m

3

)。

4.5倾出悬液,洗净密度瓶,注入经排除气体并与试验同温度的试液至密度瓶,再置于恒温水槽内。待瓶内试液的温度稳定后,塞好瓶塞,将逸出瓶外试液擦干,立即称其质

量(m

2

)。

5结果整理

5.1按式(T0203一1)计算岩石密度值(精确至0.01g/cm3时):

m

1

ρt=───────×ρwt (T0203一1)

m

1+ m

2

- m

3

式中: ρ

t

—岩石的密度(g/cm3);

m

1

—岩粉的质量(g);

m

2

—密度瓶与试液的合质量(g);

m

3

—密度瓶、试液与岩粉的总质量(g);

ρ

wt

—与试验同温度试液的密度(群。时),洁净水的密度由附录查得,煤油的密度按式(70203一2)计算:

m

5- m

4

ρwt=───────×ρw (T0203一2)

m

6- m

4

m

4

—密度瓶的质量(g);

m

5

—瓶与煤油的合质量(g);

m

6

一密度瓶与经排除气体的洁净水的合质量(g);

ρw一经排除气体的洁净水的密度(由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附录查得)( g/cm3)。

5.2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 02 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3试验记录

密度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样编号、试液温度、试液密度、烘干岩粉试样质量、瓶和试液合质量以及瓶、试液和岩粉试样总质量、密度瓶质量。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 0204一2005 岩石毛体积密度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岩石的毛体积密度(块体密度)是一个间接反映岩石致密程度、孔隙发育程度的参数,也是评价工程岩体稳定性及确定围岩压力等必需的计算指标。根据岩石含水状态,毛体积密度可分为干密度、饱和密度和天然密度。

岩石毛体积密度试验可分为量积法、水中称量法和蜡封法。

量积法适用于能制备成规则试件的各类岩石;水中称量法适用于除遇水崩解、溶解和干缩湿胀外的其它各类岩石;蜡封法适用于不能用量积法或直接在水中称量进行试验的岩石。

2仪器设备

(1))切石机、钻石机、磨石机等岩石试件加工设备。

(2)天平:感量0.01g,称量大于500g。

(3)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一110℃。

(4)石蜡及熔蜡设备。

(5)水中称量装置。

(6)游标卡尺

3试件制备

3.1 量积法试件制备,试件尺寸应符合: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 每组试件共6个, 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为7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其直径或边长和高均为5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3.2 水中称量法试件制备,试件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试件可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形状,试件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粒径的10倍,每个试件质量不宜小于150g.

3.3 蜡封法试件制备,试件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将岩样制成边长约40mm一60mm的立方体试件,并将尖锐棱角用砂轮打磨光滑;或采用直径为48mm一52mm圆柱体试件。测定天然密度的试件,应在岩样拆封后,在设法保持天然湿度的条件下,迅速制样、称量和密封。

3.4试件数量,同一含水状态,每组不得少于3个。

4 量积法试验步骤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4.1量测试件的直径或边长:用游标卡尺量测试件两端和中间三个断面上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直径或边长,按截面积计算平均值。

4.2量测试件的高度:用游标卡尺量测试件断面周边对称的四个点(圆柱体试件为互用垂直的直径与圆周交点处;立方体试件为边长的中点)和中心点的五个高度,计算平均值。

4.3测定天然密度:应在岩样开封后,在保持夭然湿度的条件下,立即加工试件和称量。测定后的试件,可作为天然状态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用的试件。

4.4测定饱和密度:试件的饱和过程和称量,应符合本规程T 0205相关条款的规定。则定后的试件,可作为饱和状态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用的试件。

4.5测定干密度:将试件放人烘箱内,控制在105℃一110℃温度下烘12h~24h,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干试件质量。测定后的试件,可作为于燥状态单轴抗压强度试睑用的试件。

4.6本试验称量精确至0.01g;量测精确至0.01mm。

5 水中称量法试验步骤

5.1测天然密度时,应取有代表性的岩石制备试件并称量;测干密度时,将试件放人烘箱,在105℃一110℃下烘至恒量,烘干时间一般为12h一24h。取出试件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干试件灰量。

5.2将干试件浸入水中进行饱和,饱和方法可依岩石性质选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试件的饱和过程和称量,应符合本规程T 0205相关条款的规定。

5.3取出饱和浸水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试件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

5.4将试样放在水中称量装置的丝网上,称取试样在水中的质量(丝网在水中质量可事先用祛码平衡)。在称量过程中,称量装置的液面应始终保持同一高度,并记下水温。

5.5本试验称量精确至0.01 g。

6 蜡封法试验步骤

6.1侧天然密度时,应取有代表性的岩石制备试件并称量;测千密度时,将试件放人烘箱,在105℃一110℃下烘至恒量,烘干时间一般为12h一24h,取出试件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6.2从干燥器内取出试件,放在天平称量,精确至0.Olg(本试验称量精度皆同此)。

6.3把石蜡装在于净铁盆中加热熔化,至稍高于熔点(一般石蜡熔点在55℃一58℃)。岩石试件可通过滚涂或刷徐的方法使其表面涂上一层厚度lmm左右的石蜡层,冷却后准确称出蜡封试件的质量。

参照规程编号

JTG E41-2005

文件编号

HNHW-ZD-002-13

6.4将涂有石蜡的试件系于天平上,称出其在洁净水中的质量。

6.5擦干试件表面的水分,在空气中重新称取蜡封试件的质量,检查此时蜡封试件的质量是否大于浸水前的质量。如超过0.05g,说明试件蜡封不好,洁净水已浸人试件,应取试件重新测定。

7.结果整理

7.1 量积法岩石毛体积密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m o

ρo = ─── (T0204一1) V

m s

ρs = ─── (T0204一2) V

m d

ρd = ─── (T0204一3) V 式中: ρo —天然密度(g/cm 3); ρs —饱和密度(g/cm 3,); ρd —干密度(g/cm 3,); m o —试件烘干前的质量(g); m s —试件强制饱和后的质量(g) m d —试件烘干后的质量(g); V —岩石的体积(cm 3)‘

7.2水中称量法岩石毛体积密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m o

ρo =──────×ρw (T0204一4) m s - m w m s

ρs =──────×ρw (T0204一5) m s - m w m d

ρd =──────×ρw (T0204一6) m s - m w

参照规程编号

JTG E41-2005

文件编号

HNHW-ZD-002-13

式中: m w 一试件强制饱和后在洁净水中的质量(g); ρw 一洁净水的密度(g/cm 3),由附录查得。

7.3蜡封法岩石毛体积密度按下列癸才计算.

m o

ρo =────────────── (T0204一7) m 1- m 2 m 1- m d

─── -────

ρw ρN

m d

ρd =──────────────── (T0204一8) m 1- m 2 m 1- m d

─── - ────

ρw ρN 式中: m 1一蜡封试件质量(g);

m 2一蜡封试件在洁净水中的质量(m); ρN 一石蜡的密度(g/cm 3)。

7.4毛体积密度试验结果精确至0.01g/ cm3,3个试件平行试验。组织均匀的岩石,毛体积密度应为3个试件测得结果之平均值;组织不均匀的岩石,毛体积密度应列出每个试件的试验结果。

7.5孔隙率计算

求得岩石的毛体积密度及密度后,用公式(T0204一9)计算总孔隙率。.试验结果精确至0.1%。 ρd

n=(1-─── )×100 (T0204一9) ρt

式中:n 一岩石总孔隙率,%; ρt 一岩石的密度(g/cm 3)。 8 试验记录

毛体积密度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件编号、试件描述、试验方法、试件在各种含水状态下的质量、试件水中称量、试件尺寸、洁净水的密度和石蜡的密度等。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 0205-2005 岩石吸水性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岩石的吸水性用吸水率和饱和吸水率表示。岩石的吸水率和饱和吸水率能有效反映岩石微裂隙的发育程度,可用来判断岩石的抗冻和抗风化等性能。

岩石吸水率采用自由吸水法测定,饱和吸水率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测定。

本试验适用于遇水不崩解、不溶解或不干缩湿胀的岩石。

2仪器设备

(1))切石机、钻石机、磨石机等岩石试件加工设备。

(2)天平:感量0.01g,称量大于500g,

(3)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一110℃。

(4)抽气设备:抽气机、水银压力计、真空干燥器、净气瓶。

(5)煮沸水槽。

3试件制备

3 .1规则试样:试件尺寸: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 每组试件共6个.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为7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其直径或边长和高均为5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3.2不规则试件宜采用边长或直径为40mm一50mm的浑圆形岩块。

3.3每组试件至少3个;岩石组织不均匀者,每组试件不少于5个。

4试验步骤

4.1将试件放入温度为105℃一110℃的烘箱内烘至恒量,烘干时间一般为12h一24h,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20℃±2℃),称其质量,精确至0.01g(后同)。

4.2将称量后的试件置于盛水容器内,先注水至试件高度的114处,以后每隔2h分别注水至试件高度的1/2和3/4处,6h后将水加至高出试件顶面20mm,以利试件内空气逸出。试件全部被水淹没后再自由吸水48h.

4.3取出授水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试件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

4.4试件强制饱和,任选如下一种方法:

用煮沸法饱和试件:将称量后的试件放入水槽,注水至试件高度的一半,静置2h。再

加水使试件浸没,煮沸6h以上,并保持水的深度不变。煮沸停止后静置水槽,待其冷却,取出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用真空抽气法饱和试件:将称量后的试件置于真空干燥器中,注入洁净水,水面高出试件顶面20mm,开动抽气机,抽气时真空压力需达100kPa,保持此真空状态直至无气泡发生时为止(不少于4h)。经真空抽气的试件应放置在原容器中,在大气压力下静置4h,取出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

5结果整理

5.1用式(T0205一1)、(T0205一2)分别计算吸水率、饱和吸水率,试验结果精确至0.01%.

m

1- m

2

w a =──────×100 (T0205一1)

m

m

2- m

w sa =─────×100 (T0205一2)

m

式中: w

a

—岩石吸水率(%);

w

sa

-岩石饱和吸水率(%);

m—烘至恒量时的试件质量(8);

m

1

—吸水至恒量时的试件质量(m);

m

2

—试件经强制饱和后的质量(g)。

5.2用式(T0205一3)计算饱水系数,试验结果精确至0.01。

w

a

Kw= ──── (T0205-3)

w

sa

式中:Kw一饱水系数,其它符号含意同前。

5.3组织均匀的试件,取3个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侧定值;组织不均匀的,则取5个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并同时列出每个试件的试验结果。

5.4试验记录

吸水率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件编号、试件描述、试验方法、干试件质量、试件浸水后质量、试件强制饱和后的质量。

作业指导书第页共14页

第2版第0次修订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现场检验作业指导书(二次回路)

######发电厂企业标准 保护装置检验现场作业指导书 Q/FD—(编号)XXX—(序列号)—200X 直流控制和信号、交流电压电流回路 总则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继电保护工作有关二次回路(直流控制和信号、交流电压电流回路)部分的现场检验作业。本指导书是针对各相关继电保护检验规程的补充规定。 引用标准: DL/T995-2006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DL/T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GB/T 15145 微机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 478 静态继电器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 7261 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基本实验方法 GB4858 电气继电器的绝缘试验 GB242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220KV线路保护和操作箱装置说明书

目录 一、检验人员职责 二、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三、危险点分析 四、检验项目及作业程序 五、检验记录

一、检验人员职责 1.现场工作负责人职责 1.1正确安全地组织工作。 1.2结合实际进行安全思想教育。 1.3检查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和值班员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条件。 1.4开工前召开班前会,向工作班成员交待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明确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分工、技术标准及检验质量要求,交待注意事项、危险点及防范措施。执行现场二次回路安全措施。 1.5作为监护人,对检验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安全和技术把关。 1.6检验工作结束后,检查二次回路安全措施恢复情况,及时召开班后会,进行本次检验工作的安全和技术总结。 2.现场安全责任人职责 2.1检查运行值班员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实际。 2.2检查工作班成员着装是否符合安规要求,检验工作所需安全工器具是否正确完备。 2.3开工前督促负责人开好班前会。 2.4督促工作班成员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安规和现场安全措施,及时制止违章作业及违反安规、两票的行为。 2.5督促工作班成员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及检验工作有关注意事项。 2.6工作结束后协同工作负责人开好班后会,做好本次检验的安全总结。3.现场工作人员职责 3.1服从工作负责人的工作分工安排。 3.2严格执行安规和现场安全措施,互相关心施工安全。 3.3严格执行本作业指导书,确保检验质量。 3.4及时向现场工作负责人、现场安全责任人反映检验工作中遇到技术和安全问题。 二、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资料的准备 1)准备与工作任务相关且与实验状况一致的图纸;

三大岩石及其转化过程资料

三大岩石及其转化过 程

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和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⑴.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①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②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③中性岩类: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3-65%,铁、镁、钙比基性岩低, Al2O3 16-17%,比基性岩略高,而Na2O+K2O可达5%,比基性岩明显增多。中性岩类岩石颜色较浅,多呈浅灰色,比重比基性岩要小。主要矿物为角闪石与长石,兼有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代表性岩石为闪长石、安山岩、正长岩与粗面岩。 ④酸性岩类:这类岩石的SiO2含量最高,一般超过66%,K2O+Na2O平均在6-8%之间,铁、钙含量不高。矿物成分的特点是浅色矿物大量出现,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还有云母。暗色矿物含量很少,大约只占10%。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⑵沉积岩的主要特征::①层理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③具有碎屑结构于非碎屑结构之分,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砾、砂、粉砂和泥等不同粒级的物质。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状结构或泥状结构。④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沉积岩的主要类型:Ⅰ、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包括①砾岩与角砾岩;②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1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2 目的及范围 2.1目的 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是为了规范、准确的完成对岩石的颗粒密度的试验。 2.2范围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可分为比重瓶法和水中称量法。比重瓶法适用于各类岩石,水中称量法适用于除遇水崩、溶解和干缩湿胀以及密度小于1g/cm3的其他各类岩石 3试件制备 3.1比重瓶法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岩石用粉碎机粉碎成岩粉,使之全部通过0.25mm筛孔,用磁铁吸去铁屑。 (2) 对含有磁性矿物的岩石,应采用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粉碎岩石,使全部通过0.25mm筛孔。 3.2水中称量法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件可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2) 试件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粒径的10倍 (3) 每个试件质量不宜小于150g 3.3试件描述 (1) 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风化程度。 (2) 试件粉碎方法。 (3) 试件形状。 4仪器设备 (1) 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 (2) 粉碎机、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磁铁块; (3) 筛(孔径为0.25mm); (4) 天平(感量0.001g);

(5) 烘箱和干燥器; (6) 真空抽气设备和煮沸设备; (7) 恒温水槽; (8) 短颈比重瓶(容积100mL); (9) 温度计(量程0~50℃)。 (10)水中称量装置。 5试验步骤 5.1比重瓶法实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制备好的岩粉置于105~110℃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不得少于6h,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2)用四分法取其中两份岩粉,每份岩粉质量为15g。 (3)将称量后的岩粉装入烘干的比重瓶内,注入试液(纯水或煤油)至比重瓶容积的一半处对含水溶性矿物的岩石,应使用煤油试液。 (4)当使用纯水作试液时,可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当使用煤油作液时应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 (5)当采用煮沸法排除气体时,煮沸后加热时间不应少于1h (6)当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时,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为100KPa,抽气应抽至无气泡逸出,且抽气时间不少于1h。 (7)将经过排除气体的试液注入比重瓶至近满,然后置于恒温水槽内,使瓶内温度保持稳定,上部悬液澄清,测量瓶内试液的温度。 (8)塞好瓶塞,使多余的试液自瓶塞毛细孔中溢出,将瓶外擦干,称瓶、试液和岩粉的总质量。 (9)洗净比重瓶,注入经排除气体并与试验同温度的试液至比重瓶内,按本条7、8款规定称瓶和试液的总质量。 (10)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 (11)称量精确至0.001g。 5.2水中称量法实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不含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在105~110℃的恒温下烘24h。对于含有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降低烘干温度,可在40±5℃恒温下烘24h (2)将试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试件质量。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指导书范文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 指导书 1

安全作业指导书二零一四年七月

一、目的 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种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做好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二、范围 适用于从事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三、职责 1、由主管领导和各部部长组成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检测现场 的安全检查工作; 2、检查部质量监督员负责本部门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监督管 理; 3、企业管理部负责本机构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 查及验证; 4、企业管理部负责消防器材和防盗设备的配备、更新和查验。 四、工作程序 1、安全教育 检查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常识,建立与检查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建立现场“安全交底制度”,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新入场人员

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1、公司教育有: ①、一般教育(建筑工程的特点、安全要求和企业、项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 ③、安全知识教育; ④、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育; 1.2、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教育: ①、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②、2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③、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上或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④、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⑤、无操作证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不含手持电动工具)。 1.3、各操作岗位安全教育: 岗位教育包括经理(项目经理)教育、技术管理负责人员教育、安全管理负责人教育、安全员教育、劳务队管理人员教育、其它人员的教育。 1.3.1、项目经理教育包括: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知识分享

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 以及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上的岩石千变万化,它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三大岩石的主要特征以及类型 (一)、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壳下面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SiO2,还有其他元素、化合物和挥发成分)。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①构造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等; ②冷凝特征: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 2、岩浆岩的分类 依冷凝成岩时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为三类: 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下降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者结晶差,肉眼不易看清楚。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浅成岩: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至距地表较浅处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下降较快,矿物结晶较细小。如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等;

深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约距地表3公里)冷凝形成的岩浆岩。由于岩浆压力大,温度下降缓慢,矿物结晶良好。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深成岩和浅成岩又统称侵入岩。 (二)、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水气、各种挥发性气体和热水溶液)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还保存着原来岩石的某些特征。 1、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 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 等,如花岗片麻岩; 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2、变质岩的分类 大理岩: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 板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成原解理状的; 片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 片麻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而成; 石英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等。 (三)、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试验室资质评审岩石试验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岩石的吸水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1) 二岩石的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2) 三岩石的含水率试验作业指导书 (4) 四岩石的抗冻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5) 五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7) 六岩石的毛体积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9)

一、岩石的吸水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1依据标准:《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2试验目的及试验范围: 2.1吸水性用吸水率和饱水率来表示。岩石的吸水率和饱水率能有效地反映岩石微裂隙的发育程度,可以用判断岩石的抗冻和抗风化性能。 2.2岩石的吸水率采用自由吸水法测定,饱和吸水率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测定。 2.3本试验适用于遇水不崩解,不溶解或不干缩湿胀的岩石。 3试验环境:进入试验室内先检查温湿度仪,并在记录中注明试验时室内的温湿度。4试验准备: 4.1试验仪器 4.2试样制备 4.2.1规则试样制备 4.2.1.1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每组试件共6个。 4.2.1.2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7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4.2.1.3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或边长均为5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4.2.2不规则试样宜采用边长或直径为40mm—50mm的浑圆形岩块。

5.试验步骤:依据《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T0205-2005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试验结果整理: 6.1岩石的吸水率和饱水率分别按公式(T0205-1)、(T0205-2)计算:精确到0.1% m1-m w a= ————×100 (T0205-1) m m2-m w sa= ————×100 (T0205-2) m 式中w a—岩石吸水率,%; W sa—岩石饱和吸水率,%; m1—烘至恒量时的试件质量,g; m2—强制饱和后的试件质量,g; m—烘至恒量时的试件质量,g; 冻融后岩石的质量损失率取3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6.2岩石的饱水系数按公式(T0205-3)计算:精确到0.01% w a K w= ————(T0205-3) W sa 式中K w—饱水系数; 7.试验记录及报告:吸水性试验记录应包括岩石名称、试验编号、试件编号、试件描述、试验方法、干试件质量、试件浸水后质量、试件强制饱水后质量。 8.试验注意事项: 8.1试件形状可采用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如是不规则的要近似立方体。 8.2吸水时间是本试验的关键。试验证明,浸水12小时,一般可达到绝对吸水率的85%,浸水48小时,一般可达到绝对吸水率的94%,浸水48小时后,再浸水吸水量增加很小,所以浸水48小时就能反映岩石在大气压力下的吸水特性。 8.3试件浸水必须要分段加水,主要是为了让试件中的空气充分逸出,切记不能一次将水加至要求的液面。 8.4吸水率小于0.5%、饱水系数小于0.8的岩石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能。 二、岩石的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1.依据标准:《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2.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2.1岩石的密度(颗料密度)是选择建筑材料、研究岩石风化、评价地基基础工程岩体稳定性及确定围岩压力等必须的计算指标。

岩基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二、检测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三、检测设备 千斤顶、百分表、刚性承压板。 四、现场检测 4.1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 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4.2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读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 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4.3加载应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4.4加载时,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应为预估设计 荷载的1/10。 4.5沉降量测读应在加载后立即进行,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 4.6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可视为达到稳定标准,可施加下一级 荷载。 4.7加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4.7.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4.7.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注: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4.8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8.1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3倍; 4.8.2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 4.8.3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达到稳 定。 五、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 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 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5.2每个场地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40mm。 5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

岩石作业指导书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1 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2 目的及范围 目的 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是为了规范、准确的完成对岩石的颗粒密度的试验。 范围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可分为比重瓶法和水中称量法。比重瓶法适用于各类岩石,水中称量法适用于除遇水崩、溶解和干缩湿胀以及密度小于1g/cm3的其他各类岩石 3试件制备 比重瓶法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岩石用粉碎机粉碎成岩粉,使之全部通过筛孔,用磁铁吸去铁屑。 (2) 对含有磁性矿物的岩石,应采用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粉碎岩石,使全部通过筛孔。 水中称量法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件可采用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2) 试件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粒径的10倍 (3) 每个试件质量不宜小于150g 试件描述 (1) 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风化程度。 (2) 试件粉碎方法。 (3) 试件形状。 4仪器设备 (1) 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 (2) 粉碎机、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磁铁块; (3) 筛(孔径为0.25mm); (4) 天平(感量0.001g);

(5) 烘箱和干燥器; (6) 真空抽气设备和煮沸设备; (7) 恒温水槽; (8) 短颈比重瓶(容积100mL); (9) 温度计(量程0~50℃)。 (10)水中称量装置。 5试验步骤 比重瓶法实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制备好的岩粉置于105~110℃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不得少于6h,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2)用四分法取其中两份岩粉,每份岩粉质量为15g。 (3)将称量后的岩粉装入烘干的比重瓶内,注入试液(纯水或煤油)至比重瓶容积的一半处对含水溶性矿物的岩石,应使用煤油试液。 (4)当使用纯水作试液时,可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当使用煤油作液时应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 (5)当采用煮沸法排除气体时,煮沸后加热时间不应少于1h (6)当采用真空抽气法排除气体时,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为100KPa,抽气应抽至无气泡逸出,且抽气时间不少于1h。 (7)将经过排除气体的试液注入比重瓶至近满,然后置于恒温水槽内,使瓶内温度保持稳定,上部悬液澄清,测量瓶内试液的温度。 (8)塞好瓶塞,使多余的试液自瓶塞毛细孔中溢出,将瓶外擦干,称瓶、试液和岩粉的总质量。 (9)洗净比重瓶,注入经排除气体并与试验同温度的试液至比重瓶内,按本条7、8款规定称瓶和试液的总质量。 (10)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 (11)称量精确至。 水中称量法实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不含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在105~110℃的恒温下烘24h。对于含有矿物结晶水的岩石,应降低烘干温度,可在40±5℃恒温下烘24h (2)将试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试件质量。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_贾东远

文章编号:1001-831X(2004)02-0250-06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贾东远1,2,阴 可1,李艳华3 (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河北秦皇岛 066001; 3.河北农经学院工业工程系,河北廊坊 065000) 摘 要:通过综述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研究的一些新近展,并具体从极限平衡法、数值计算方法、流变分析、动力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涉及到的岩体参数取值、计算模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建议。 关键词:岩石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数值计算 中图分类号:TU45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一直是岩土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基本建设中,特别是三峡工程及西部大开发,出现了许多岩石边坡工程,如三峡船闸高边坡、链子崖危岩体以及由于移民迁建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的边坡等等。在解决这些复杂的岩石边坡问题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岩石边坡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现分别对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作简要介绍并分析各自特点和适用条件,为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岩体参数及计算模型 极限平衡、数值计算等计算方法在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如何选择计算所需的工程岩体力学参数成为关键的问题。对于重大工程,可通过现场大型岩体原位试验取得岩体力学参数,但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原位试验不可能大量进行,因而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选取岩性特别均匀的试样几乎是不可能的,多数情况下,是用经验公式来确定岩体抗剪强度参数。但是,经验公式是以一定数量的室内和现场实验资料为依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出的,而未能把较多的地质描述引入其中。各个经验公式计算同一岩体的参数时,普遍存在因经验程度不同而确定出的抗剪强度相差较大。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文献提出了用其它方法来确定岩体的抗剪强度参数[1-4]。其中张全恒(1992)[1]讨论了确定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验公式和实验相结合的试件法;何满潮(2001)[2]根据工程岩体的连续性理论,提出了根据室内完整岩块试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方法;周维垣(1992)[3]提出确定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计算机模拟试验法,该方法基于节理裂隙岩体的野外勘察资料,建立岩体损伤断裂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试验过程,获得所需数据;杨强等(2002)[4]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可靠度理论,求出某保证率下的岩体抗剪强度值。 岩体作为复杂的地质体,其力学特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形成过程、地质环境和工程环境等。为了能将所有控制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定量因素,许多文献利用人工 第24卷 第2期2004年6月 地 下 空 间 UNDERGROUND SPACE Vol.24 No.2 Jun.2004 收稿日期:2003-12-11(修改稿) 作者简介:贾东远(197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检测方面的工作。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指导书

安全作业指导书 二零一四年七月

一、目的 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种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做好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二、范围 适用于从事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三、职责 1、由主管领导和各部部长组成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检测现场的安 全检查工作; 2、检查部质量监督员负责本部门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3、企业管理部负责本机构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及 验证; 4、企业管理部负责消防器材和防盗设备的配备、更新和查验。 四、工作程序 1、安全教育 检查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常识,建立与检查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建立现场“安全交底制度”,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新入场人员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1、公司教育有: ①、一般教育(建筑工程的特点、安全要求和企业、项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教育); 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

③、安全知识教育; ④、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育; 1.2、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教育: ①、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②、2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③、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上或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④、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⑤、无操作证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不含手持电动工具)。 1.3、各操作岗位安全教育: 岗位教育包括经理(项目经理)教育、技术管理负责人员教育、安全管理负责人教育、安全员教育、劳务队管理人员教育、其他人员的教育。 1.3.1、项目经理教育包括: 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教育。 ②、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标准、规定、制度和要求的教育。 ③、安全生产工作决策、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 ④、处理好安全、进度、质量、效益的关系的教育。 ⑤、事故发生机理、预防工作和安全技术教育。 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和事故处理教育。 ⑦、安全检查要求和安全性评价知识教育。 ⑧、遵章指挥和其他安全管理注意事项教育。 1.3.2、安全管理负责人教育包括:

三大岩石的特征与转化过程

三大岩石的特征与转化过程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位。岩石类型复杂多样,按岩石形成的自然作用类型,可将它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成分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形成环境不同,造成它们的结构和构造有明显的差别。深成岩位于地下深处,岩浆冷凝速度慢,岩石多为全晶质、矿物结晶颗粒也比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浅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而喷出岩由于冷凝速度快,矿物来不及结晶,常形成隐晶质和玻璃质的岩石。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简单地说就是地下岩石经历高温或高压之后,成分和结构

发生改变,形成的新岩石就叫变质岩。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因受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其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发生转化即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变质岩,这种转变基本是在固态下完成的,这种变化我们就称之为变质作用。变质岩就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它的主要特征有:1.变质岩是重结晶的岩石。重结晶作用使岩石由细粒变成粗粒,由非晶质岩变成结晶岩。因此,变质岩中不含有玻璃质和有机质等。2变质岩通常有片理构造。变质过程中,矿物在垂直压力的方向拉长、变形、重结晶,使矿物产生定向排列,总称片理构造。3变质岩具有变质矿物,如滑石、红柱石等。 这三大岩石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转换。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太阳能是岩石发生演变过程的能量来源之一,它控制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包含在岩石内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其中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可使地下深处的侵入岩和变质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坏,也可使地表岩石发生强烈拗陷而产生变质和对岩浆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响。

岩石作业指导书详解

参照规程编号JTG E41-2005 文件编号HNHW-ZD-002-13 T 0221一2005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是测定规则形状岩石试件单轴抗压强度的方法,主要用于岩石的分级和岩性描述。 本法采用饱和状态下的岩石立方体(或圆住体)试件一的抗压强度来评定岩石强度(包括碎石或卵石的原始岩石强度)。 在某些情况下,试件含水状态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天然状态、烘干状态或冻融循环后状态。试件的含水状态要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2 仪器设备 (1)压力试验机或万能试验机。 (2)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等岩石试件加工设备。 (3)烘箱、于燥器、游标卡尺、角尺及水池等。 3试件制备 3.1建筑地基的岩石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件,直径为50mm±2mm、高径比为2:1. 每组试件共6个. 3.2 桥梁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立方体试件,边长为70mm±2mm。每组试件共6个 3.3 路面工程用的石料试验,采用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其直径或边长和高均为50mm ±2mm。每组试件共6个 有显著层理的岩石,分别沿平行和垂直层理方向各取试件6个。试件上、下端面应平行和磨平,试件端面的平面度公差应小于0.05 mm,端面对于试件轴线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0.250。对于非标准圆柱体试件,试验后抗压强度试验值按本章条文说明中公式(TO221一3)进行换算。 4试验步骤 4.1用游标卡尺量取试件尺寸(精确至0.1mm),对立方体试件在顶面和底面上各量取其边长,以各个面上相互平行的两个边长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其承压面积;对于圆柱体试件在顶面和底面分别测量两个相互正交的直径,并以其各自的算术平均值分别计算底面和顶面的面积,取其顶面和底面面积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算抗压强度所用的截面积。 4.2试件的含水状态可根据需要选择烘干状态、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冻融循环后状态。试件烘千和饱和状态应符合本规程T 0205中相关条款的规定,试件冻融循环后状态

岩石物理试验实施细则

土工作业指导书岩石物理试验实施细则 文件编号: 版本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岩石物理试验实施细则 一、含水率试验 1.试验方法 岩石含水率试验应采用烘干法,并适用于不含结晶水矿物的岩石。 2. 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保持天然含水率的试件应在现场采取,不得采用爆破或湿钻法。试件在采取、运输、储存和制备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不应超过1%。 2.2每个试件的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的10倍。 2.3每个试件的质量不得小于40g。 2.4每组试验试件的数量不宜少于5个。 3.试件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 3.1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 3.2为保持试件含水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4. 主要仪器和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4.1烘箱和干燥器。 4.2天平。 5. 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5.1称制备好的试件质量。 5.2将试件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干试件。 5.3将试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试件质量。 5.4重复本条5.2、5.3程序,直到将试件烘干至恒量为止,即相邻24h两次称量之差不超过后一次称量的0.1%。 5.5称量精确至0.01g。 6. 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6.1按下列公式计算岩石含水率: 0100s s m m m ω-= ? 式中ω-----岩石含水率(%); 0m -----试样烘干前的质量(g ); s m -----干试样的质量。 6.2计算值精确至0.1。 6.3含水率试验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试件编号、试件描述、试件烘干前后的质量。 二、颗粒密度试验 1.试验方法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应采用比重瓶法,并适用于各类岩石。 2.试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将岩石用粉碎机粉碎成岩粉,使之全部通过0.25mm 筛孔,用磁铁吸去铁屑。 2.2对含有磁性矿物的岩石,ω应采用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粉碎岩石,使全部通过0.25mm 筛孔。 3.试件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 3.1粉碎前应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 3.2岩石的粉碎方法。 4. 主要仪器和设备应包括下列各项: 4.1粉碎机、瓷研钵或玛瑙研钵、磁铁块和孔径为0.25mm 的筛。 4.2天平。 4.3烘箱和干燥器。 4.4真空抽气设备和煮沸设备。 4.5恒温水槽。

岩石边坡治理

应用锚杆治理岩石边坡的研究 摘要: 应用正交设计原理对常张高速公路某边坡锚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以边坡水平变形量为评价指标, 主要锚固参数对锚固效果的影响显著性依次为: 锚杆长度> 锚杆间距> 混凝土喷层厚度。 关键词: 锚杆, 正交设计, 锚固参数, 水平变形 在各类边坡工程中, 开挖岩石高边坡工程是十分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 往往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结构而成为边坡工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岩石工程边坡的稳定问题事关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对其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在我国, 治理岩石边坡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锚固, 然而锚固参数( 锚杆长度、锚固间距、喷混凝土厚度等) 的选取至今都没能很好的解决, 设计大多数停留在经验( 规范) 的层次上。因此, 如何确定岩石边坡最优锚固参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锚杆加固机理 研究锚杆的加固机理必须考虑其锚固方式, 它与所加固的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 作为岩体内在因素的岩体结构在岩体的变形破坏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作为外因的外力即荷载, 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岩体表面或内部修建工程时, 应把岩体视为工程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 岩体与地下洞室的支护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护体系。而且在整个体系中, 岩体应视为主要的承载体单元。在岩体加固工程中, 对不稳定岩体不一定采取支护措施, 而从改造变更岩体结构的观点出发, 对劈裂、块裂结构的岩体直接进行处理, 使它变为完整的岩体。锚杆的作用效果还可从改变岩体应力状况方面来理解。岩体变形和破坏机制包括结构变形和破坏及材料变形和破坏两种因素, 其中材料的变形和破坏多

土工试验作业指导书

土工试验作业指导书 执行标准: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 土粒的分类: (一)巨粒土分类:试样中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巨粒土 1、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75%的土称漂(卵)石。漂石粒多于50%称漂石(B);漂石粒小于等于50%称卵石(Cb)。 2、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75%~50%的土称漂石(卵)石夹土。漂石粒多于50%称漂石夹土(BSl);漂石粒小于等于50%称卵石夹土(CbSl)。 3、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0%~15%的土称漂石(卵)石质土。漂石粒多于50%称漂石质土(SlB);漂石粒小于等于50%称卵石质土(SlCb)。 4、巨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15%的土,可扣除巨粒,按粗粒土或细粒土的相应规定定名。 (二)粗粒土分类:试样中粗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粗粒土 1、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砾类土 (1)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5%的土称砾(G)。当C u≥5,C c=1~3时,称级配良好砾(GW),否则称级配不良砾(GP)。 (2)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砾(GF)。

(3)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砾(GM);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砾(GC) 2、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砂类土, (1)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5%的土称砂(S)。当C u≥5,C c=1~3时,称级配良好砂(SW),否则称级配不良砂(SP)。 (2)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砂(SF)。 (3)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砂(SM);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砂(SC)(三)细粒土分类:试样中细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细粒土 1、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25%的土称为细粒土(F)。当液限大于等于50%、位于A线以上称为高液限粘土(CH),A线以下称为高液限粉土(MH);当液限小50%、位于A线(Ip=10)以上称为低液限粘土(CL),A线(Ip=10)以下称为低液限粉土(ML)。 2、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为总质量25%~50%的土称含粗粒的细粒土(FSl) 3、含有机质的细粒土称有机土。位于A线以上,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CHO),B线以左,Ip=10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粘土(CLO);位于A线以下,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粉土(MHO),B线以左,Ip=10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粉土(MLO)。

边坡工程第七章

第7章平面形破坏的稳定分析 §7.1 引言 在岩石边坡中平面破坏是比较少见的,原因是产生平面破坏所需要的全部几何条件在实际边坡中仅是偶而存在。楔形破坏则是普遍得多的一种情况,所以许多岩石边坡工程师把平面破坏当作较普遍的楔形破坏分析的一种特殊情况。 对于一个具有广泛设计知识的经验丰富的边坡设计师来说,这种办法可能是正确的,但在边坡破坏的一般讨论中,忽视二线边坡问题那就不应该了。从这个简单破坏模式的力学研究中可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说明边坡随抗剪强度和地下水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灵敏度是特别有用的。当论及较复杂的三维边坡破坏力学时,这种变化就不太明显。 沿一个结构面发生的平面滑动破坏是最简单的平面形破坏,大部分情况下,是沿着由几个结构面组成的多平面形破坏,这时在剖面上看,滑动面为折线形。 图7-1 发生平面形破坏的条件 §7.2滑体沿单个滑面滑动时的稳定分析 §7.2.1平面破坏的一般条件 为了使滑动沿单一平面发生,如图7-1所示,必须满足以下的几何条件: 1. 滑动面的走向必须与坡面平行或接近平行(约在° ±20的范围之内)。 2.破坏面必须在边坡面露出,就是说它的倾角必须小于坡面的倾角,即β α>。 β>。 3.破坏面的倾角必须大于该面的摩擦角,即φ 4.岩体中必须存在对于滑动仅有很小阻力的解离面,它规定了滑动的侧面边界。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破坏在穿通边坡的凸出的“鼻部”的破坏平面上发生。 分析二维边坡问题时,通常是考虑与边坡面正交的一个单位厚度的岩片。这就是说, 滑动面的面积可用穿过边坡垂直断面上可见的滑动线长度来代表,而滑动块的体积可用在 105

106 垂直断面上表示该块体图形的面积来代表。 §7.2.2 平面破坏分析 分析中所考虑的边坡几何要素,如图7-2中所规定。注意,有两种情况须加考虑: a .坡顶面上有张裂缝的边坡。 b .坡面上有张裂缝的边坡。 图7-2 边坡的几何要素 当张裂缝与边坡坡顶线重合时,则处于由一种情况转变为另一种情况的过渡阶段,这时: βαtan cot 1?=H z (7-1) 此分析中所作的假定如下: a .滑动面及张裂缝的走向平行于坡面。 b .张裂缝是直立的,其中充有深度为w z 的水。 c. 水沿张裂缝的底进入滑动面并沿滑动面渗透,在大气压力下沿坡面滑动面的出露处流出。在张裂缝中和沿滑动面上由于存在着地下水而引起的水压分布如图7-2所示。 d .W (滑动块的重量)、U (由于滑动面上水压所产生的上举力)和V (由于张裂缝中的水压所产生的力)三力均通过滑体的重心来作用。换言之,这就是假定没有使岩块旋转的力矩, 所以破坏仅仅是滑动。尽管这个假定对于大多数实际边坡来说不是绝对真实的,但忽视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