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42.18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基本是范围,具体答题时视情况缩减)(1)社会性质的改变P12 第二段和第四段以及第七段(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P14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句以及第五段的第一句P15第一段的部分和第二段的部分(3)主要矛盾P16倒数第8行到本页最后以及P17页第一二段3你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在外来帝国主义的威胁下,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封建化等特征的社会。
1. 殖民地化。
19世纪中期以来,列强相继入侵中国,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签订不平等条约,形成了租借地、租界、关税自治等中国领土丧失的局面,使得中国经济和政治处于列强的控制下。
2. 半殖民地化。
列强侵略中国并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致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列强控制和影响,无法彻底摆脱外国的武力和政治控制。
3. 封建化。
中国社会在经济结构上仍然保留着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阶级都依然存在着,土地私有制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农民负担重、地位低下。
4. 社会不平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极其严重的阶级、地区、民族、性别等社会不平等现象,社会分裂严重。
5. 国家主权受到削弱。
列强强逼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失去了国家主权,政治上受到了严重打击,政府对国家经济、文化等的唯一控制力面临着威胁。
6. 经济落后。
中国的经济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缺乏独立的科技体系和现代化工业,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崩溃边缘,贫富差距严重。
7. 文化僵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列强的经济和文化侵略的阴影下,中国的科学文化、精神文明都处于严重的退化阶段,思想沉闷。
8. 思想落后。
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缺乏科学和现代化的思想,容易受到传统、愚昧、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思想意识难以得到开展。
9. 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尖锐,劳资矛盾、地主农民矛盾、城乡矛盾等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动荡得升级。
10. 改革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影响,改革观念在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叛国的表现,人们对改革持谨慎态度。
总之,这与中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社会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多重原因有关,这些原因都涉及到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性质。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基本是范围,具体答题时视情况缩减)(1)社会性质的改变P12 第二段和第四段以及第七段(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P14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句以及第五段的第一句P15第一段的部分和第二段的部分(3)主要矛盾P16倒数第8行到本页最后以及P17页第一二段3你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⑵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时期属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⑵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⑶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⑷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⑸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⑹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⑴政治: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⑵经济:小农经济,列强入侵疯狂掠夺原材料和进行商品倾销。
⑶军事:列强入侵,实行不抵抗政策,设备陈旧。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封建经济不但依然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自由。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2.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仍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军阀袁世凯所夺取。
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4.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从领导力量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我国既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又存在着封建社会的残余。
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不仅对理解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理解我国的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1. 清朝末期的社会矛盾在清朝末期,我国社会呈现出了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列强入侵,封建统治,民族经济落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2. 半殖民地的形成在列强的侵略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我国开放通商口岸,给予列强治外法权等,严重削弱了我国的主权和独立性。
3. 半封建社会的残存封建社会的残余在我国社会依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土地制度等依然严重束缚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1. 经济上的认识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经济陷入了危机之中。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列强的侵略更是让我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挫折。
2. 政治上的认识在政治上,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政治体制陷入了混乱和之中。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我国的政治体制岌岌可危,对外更是遭受着严重的侵略和欺凌。
3. 社会上的认识我国社会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农民起义、思想解放等问题,都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
农民起义的频繁,充分表明了我国社会的封建统治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解放更是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思考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对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也对于我们指导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经验的借鉴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1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存在,买办阶级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帝国主义操纵者财政和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
2、政治上:维持着帝国和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后来为地主阶级的官僚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政治、军事力量。
3、文化上:有中国封建主义文化、有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努化思想,结成反动同盟。
4、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上:出线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条件:1、马克思主义2、一定发展程度的工人运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科学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2、新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新主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各科目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际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
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4、新主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5、新主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
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主革命的总路线。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论述题第一章1 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2)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会,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3)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4)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5)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答:(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队主要矛盾。
(2)这两对主要矛盾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a当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
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外国势力侵华战争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B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C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3 试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两大历史任务:求得名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答:(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4)中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斗争和间接统治之中,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答: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答: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答: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历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原因:(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笼统的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答: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3、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答:(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答:(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答:(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一讲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帝国落日:鸦片战争前的大清王朝1、社会经济:土地高度集中,贫富分化悬殊,社会矛盾尖锐。
2、社会政治:皇权专制,官员贪腐成风,吏治败坏。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君主制君主制分为:君主专制、二元君主制(议会和君主共同掌握国家权力,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拥有全部执行权,政府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宪法由君主钦定,君主的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议会只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目前,仍保留二元君主制的国家只有约旦、摩洛哥等少数国家。
)、议会君主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加拿大、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绝对君主专制——皇权专制制度3、社会文化:文化专制,文字成狱4、国家军事:军队腐化,武备废弛清朝有22万八旗和66万绿营兵。
5、对外关系:闭关自守,主权独立(二)大国崛起:鸦片战争前的西方世界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海外殖民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西方社会日益摆脱中世纪,较早地步入了近代社会。
16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18世纪法国一度领先。
18世纪末,西方社会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2、中国邻国多被殖民主义者染指,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根本原因英国: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中国:地大物博,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原料。
人口众多,是一个广阔的潜在的销售市场。
1.直接原因:鸦片贸易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负担加重;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加剧国家危机;毒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会生产力。
鸦片输入的危害:鸦片走私对中华民族的残害——不仅残害了他们的肉体,而且泯灭了他们的良知直接原因: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40年6月,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南京条约》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中方全权代表耆英2、鸦片战争的结果: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1、中英《南京条约》(1842)2、《南京条约》附件(1843)《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3、中美《望厦条约》(1844)4、中法《黄埔条约》(1844)3、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政治上:半殖民地化战前:政治上独立自主、主权独立。
一.简答题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何在中国行不通?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P89)答: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4) 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P136)答:1。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名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121)(一) 客观上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二)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三)共产国际的瞎指挥。
它当时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
4.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P119)答: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大革命。
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被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第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试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不同点: 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结果要素:失败原因不同:洋务运动是因为只学习了西方的技术皮毛,清政府逐渐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
洋务运动就逐渐走向了破产。
而戊戌变法是因为触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地主阶级的打击失败了。
相同点:都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的强国富国的运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两场运动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两场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表明资本主义的中国不适合。
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简答题1. 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以在第一阶段建立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
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主义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主要有五点:领导权:旧民主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领导。
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为的是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
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封建经济不但依然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自由。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2.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仍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军阀袁世凯所夺取。
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4.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从领导力量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第四,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第五,5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A: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B: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反帝反封建C: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D:1925年党的四大总结了在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E: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F: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失败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占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
G: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H: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6.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应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革命领导权不在资产阶级手里,而在无产阶级手里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B:革命的动力工人最基本的动力农民主力军小资产阶级基本动力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之一C: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D: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E:革命的前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8.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9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A:政治纲领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B:经济纲领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C: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0.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1.城市中心论”在党内影响深远第一:在国际共运史上,不曾有过先夺农村的先例。
第二:中国共产党只有过参加北伐战争那种以占领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的经验,农村也仅被作为配合的力量。
12.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会师)13.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新道路?第一: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内缺少民主制度,外受帝国主义压迫。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地。
第三: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必备的客观条件第三: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重要的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最重要的主观条件15.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第一: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第二: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斗争形式第三:农村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依托16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这实际上解决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何走的问题。
17.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A: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B: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人民军队建设18.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一: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革命性坚定,但人数太少,力量薄弱第二: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拥有一凌驾于全国人民之上的中央政权拥有一支野蛮、残忍的凶狠而有比较现代化的反革命队伍得到了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19.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第一: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第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关于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第一: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联盟,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无产阶级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2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2.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环境A:党的建设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大多数的条件下进行的B: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C:党的建设是在武装斗争的环境中推进的。
第三:党的建设的内容A:思想建设(延安整风战士在学习)B:政治建设其内容: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指党运用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以此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C:组织建设其内容:首先是扩大党的组织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实施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D:作风建设其内容:理论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它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二:为落后的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民主革命回顾第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定位为“民主革命”是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以及革命任务决定的) 第二:从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与旧民主革命不同,革命时代的变化、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指导思想和前途决定的) 第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确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由政治、经济的任务目标决定的)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