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启蒙运动
- 格式:ppt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9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试说明学习要求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2.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也要适当联系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使作用的理解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3.联系专题四的三民主义和必修Ⅰ辛亥革命的内容,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的递进过程。
4。
联系现实,理解思想解放对于改革开放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5、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焦点内容:如何维护统治的方式——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6、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1)内容:①前期,旗号“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②后期,旗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2)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失去原有意义。
(3)评价洋务运动:不足: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产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九年级历史14课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1. 经济基础。
- 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们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2. 文化基础。
- 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众多学者带着古希腊、罗马的典籍来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文化素材。
3. 阶级需求。
- 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一种新文化,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
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概况。
1. 时间。
- 14 - 16世纪。
2. 发源地。
- 意大利。
3. 核心思想 - 人文主义。
- 内容:- 人文主义要求建立一种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 人文主义者倡导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
例如,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伟大的,有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中世纪神学所宣扬的那样,人是上帝的羔羊,只能等待上帝的救赎。
4. 代表人物及作品。
- 但丁。
- 简介: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 达·芬奇。
- 简介:达·芬奇是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 作品:- 莎士比亚。
- 简介: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 作品:三、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 思想方面。
-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它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而不是神的意志,为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文化方面。
-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
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例如,在文学上,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品;在艺术方面,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科学领域,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 社会方面。
-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是关于欧洲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本课主要内容有: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欧洲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艺复兴运动涉及到的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容易产生兴趣,因此,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核心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掌握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核心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2.难点: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2.资料:搜集相关的文章、论文、书籍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文艺复兴运动》基础练习1、发生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文艺复兴的实质是()A.古代希腊文化的复兴B.古代罗马文化的复兴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新教反对教皇的运动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相信人的力量,提倡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
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B.打破了天主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C.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突出了人的作用3、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A.法国B.英国C.美国D. 意大利4、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神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
当时属于知识分子的是()A.国王、贵族B.骑士、军人C.宗教人士D.手工业者5、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在意大利B.意大利保留了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C.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D.意大利的分裂状态使天主教会无法控制6、达·芬奇在绘画中擅长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充分体现出他的()A.人文主义精神B.理性追求C.自由主义主张D.“天人合一”的理念7、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与其相似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文化大革命D.洋务运动8、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B.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和神学的禁锢C.意大利大批文化巨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D.文化巨人们反封建神学的勇气和胆识9、人文主义的核心是()A.宣扬资本主义个人主义B.肯定人,注重人性C.反对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D.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10、有人读了一本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作者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见闻。
这本书是()A.《最后的晚餐》B.《神曲》C.《蒙娜丽莎》D.《哈姆雷特》二、填空题11、14~16世纪,许多家、科学家和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传统文化,追求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这运动被称为“”。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丰富的史实和深入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培养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背景。
2.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文艺复兴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信息。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艺复兴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4.历史对比:将文艺复兴运动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其地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意大利地图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品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背景。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有更直观的了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又化(1368~1840年)【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
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
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②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第14课理性之光【学习目标】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2.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B案【课前自主预习】【基础梳理】(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一、启蒙运动兴起1.背景(1)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2)政治:17-18世纪,封建统治不断强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4)阶级基础:新兴的力量日益壮大,在思想领域反对与的斗争深入展开(5)科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高潮:18世纪中叶,以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4.主要观点:(1)提倡用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2)把批判锋芒直指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5.指导思想:主义。
6.性质:【特别提示】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但运动的中心和高潮在法国,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产物。
1.结合P55框内小字部分理解三权分立学说的实质意义以及其具体运用?2.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你认为雨果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3.歌德曾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伏尔泰和卢梭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有何不同?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哪些?【特别提示】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本质是相似的的,但各有侧重点:孟德斯鸠主要侧重于论述未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伏尔泰主要侧重于论述公民的权利;卢梭则从理论上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康德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人文精神。
《第14课理性之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具体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结合史实理解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和弘扬。
”启蒙运动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重要,本课是单元线索“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的作用,启蒙思想家们用高度的理性思考着与人相关的一切,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理性精神,在思想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本课教材主要内容介绍启蒙运动的概念,四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地位,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弘扬等内容,教材对课标内容有较好的体现。
教学反思:(一)、最大成功之处:1、理论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掌握重大的历史事实,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认识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①]历史概念是历史“双基”的基本内容,相关权威课标解读认为“历史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②],但如何全面理解历史概念却语焉不详,课本上的某些概念也不够科学,学生对如何全面掌握历史概念更是茫然无知。
在查看相关参考资料后,我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3WC理论”即历史概念一般包含特定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特有历史内容(Content),特定性质(Character),特有结果或影响、作用(Consequence )等六个要素,并根据这个理论要求学生给启蒙运动下个准确的定义:启蒙运动是指17、18世纪(When)时发端于英国,繁盛于法国,后扩展到欧洲他国(Where)的启蒙思想家们(Who)用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追求人权、法制(Content),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Consequence )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Character)。
高二历史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4课理想之光(启蒙运动)(17—18世纪)#课标要求:阐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根本原因)2、政治: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及教会特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2)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概括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是1、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2、主张法制。
三、影响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建立、构建的高度,更具鲜明的______________性质。
3、不仅为________ ___做了思想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巩固练习:1、(10年天津卷)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2、(09北京文综)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3、(09江苏历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4、(09海南文综)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D.伏尔泰5、(2006全国文综Ⅱ,2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十分推崇中国文化。
1.政治: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事件共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抗战及反对美国和蒋介石的政治军事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经济: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发展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渐萎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而同一时期解放区的根据地经济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壮大起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背景(1)日本侵华:1915年1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的失败: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从革命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2.概况阶段时间城市主力形式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起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九上历史第14课笔记
1.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
查理一世被处死:导火线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9年
背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启蒙运动:
时间:18世纪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思想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等
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4. 美国独立战争:
时间:1775-1783年
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程: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宣言(华盛顿为主席)、萨拉托加战役(转折点)、约克镇战役(失败)等
结果: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5. 法国大革命:
时间:1789-1794年
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开始)、法国第一部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等
结果:处死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专政、拿破仑的崛起等
6.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对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也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