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2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
第3节平面镜成像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1.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
2.改变光路。
例:舞蹈演员在练功房练功时如图所示,当她向平面镜靠近时,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因此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教材问题解读】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典型例题】考点一:平面镜成像检查视力时,眼睛距离视力表应为5m,检查室内视力表和平面镜正对着挂在相距3m的墙上,人正对着平面镜从镜中看身后的视力表,则眼睛到镜面的距离应为:A.1mB.2m.C. 3mD. 1.5m【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仍然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因此,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只要2m就符合5m的要求了。
【能力提升】针对训练1.以下物品应用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是()A.照相机B.投影机C.穿衣镜D.放大镜2.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A.1.5mB.2.0mC.2.5mD.3.0m1.【答案】C【解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穿衣镜是平面镜,掌握平面镜成像现象。
知道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构造特点,知道它们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在物距大于2f时,成缩小、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所以A不符合题意。
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处于f、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属于凸透镜成像。
所以B不符合题意。
穿衣镜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教案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实际例子感知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理解,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1.老师:安排一对双胞胎同学面对面站,然后根据老师的指令分别做出对称动作,然后引导:这两位同学表演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个场景?(照镜子)同学们,为什么我让他俩做对称的动作才能模拟到照镜子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平面镜成像。
2.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镜子观察镜中的你,除了你手里的镜子能够照出镜中的你,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能代替镜子?学生思考回答并显示课件。
老师总结:生活中像平静答案水面、玻璃面、油漆面等它们表面都是平的.用它能够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平面镜中的像与你有什么关系?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相关系吗?学生实行猜测假设,老师给予鼓励总结:同学们,那就让实验来验证咱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吧。
平面镜成像(二)学案编写:杜星亮三维目标: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能区分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自学指导:(一)阅读P44:虚像1.注意观察P43图2.3—2(1)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有条射到平面镜上;(2)画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再画一条入射光线,也画出它的反射光线;(4)这两条反射光线(选填“能”或“不能”)相交,它们的反向延长线(选填“能”或“不能”)相交,交点在平面镜的,这个不存在的交点就是点光源在平面镜的,(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选填“实像”或“虚像”);2.光路特征(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2)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会经过;例:点光源S 射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 点,请画出光线光路图;3.虚像特征(1)从光线上讲,它不是 ; (2)从能否用光屏承接上讲,它不能 ; (二) 阅读P:凸面镜和凹面镜思考:要利用一个灯炮形成平行光源,应将灯炮安放在 镜的 处(如图2.3—4);自学检测:1.利用平面镜可以()A.成缩小的像;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C.成倒立的虚像;D.成正立的实像;2.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看到好象鸟在水中游动,有时看到鸟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的反射形成的;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3.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A.平面镜的大小B.物体本身的大小C.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D.与以上三种因素都有关4.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像和物体间的距离总是不变的;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C.像和物体的大小总是相等的;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遵守光的反射规律,球面镜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B.医生检查耳道戴一个凹面镜,是为了观察范围更大一些;C.在手电筒里,要把小灯炮放在凹面镜的焦点处;D.太阳灶中,要把被加热的物体放在凸面镜的焦点处;6.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m,当他向镜面前进0.5m时,人与像间的距离是m,当人沿平行于镜面的直线以2m/s的速度移动时,人与像间的距离将;7.教学楼门厅位置竖立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站在镜前成(选填“实”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进镜子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8.如图,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9.用两种方法作出发光点S的像;课堂反思:(对照三维目标思考)1.我今天学到了什么?2.我感受到了什么?3.还存在什么疑惑?。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知识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注意事项(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光学第二讲平面镜成像【基础知识精讲】平面镜的符号为:“'”这个符号在光的反射这节内容就使用了•因为平面镜只一面反射,所以不反射的那面画上“阴影”,表示不发生反射.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始终等大,这一特点要记住)2.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图: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图:4、平面镜的应用(1 )利用平面镜成像如照镜子,商店里墙上的平面镜。
(2)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如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阵列,人防工程路口的平面镜。
(3)用平面镜既改变光路,又要看它成的像牙科医生用的小平面镜、潜望镜。
5 •凸面镜和凹面镜射到凸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经凸镜反射后变得发散,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射到凹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经凹镜反射后能会聚于一点,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6要点提示(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确定像的位置(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的一个位置,测出物距和像距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否•理由是:一组数据太少了(4)实验中我们拿-根相同的蜡烛使之与另一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来研究像,这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的科学方法.(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物理学方法.专题:实验探究题;等效替代法.分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不能用平面镜做实验,因为其不透明;玻璃板是透明的,不仅可以反射光,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侧的像,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玻璃有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所以使两个反射面成的像距离别太远为好;(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使得到的规律更具普遍性;(4)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一定;等效替代法是用效果相同的另一件事来替代不好研究的事•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不透明,无法找到像的位置,所以,不能用平面镜做实验•而玻璃板是透明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可以达到预想的实验效果;(2)薄玻璃板可以使两个反射面成的像比较靠近,减小因成两个像造成的像的位置确定不准;(3)实验次数不能太少,仅一次,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具有普遍性;(4)用等大的蜡烛的位置来替代像的位置,这是等效替代法.【典型例析分析】【例1】身高1.7m的人,站立在竖直悬挂的平面镜前2m处,镜中的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__ ,像的高度是__________ ,当人后退1m,像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像到人的距离是【例2】如图所示,一台钟的钟面上无数字,只有刻度线•如图,是从平面镜内看到钟面上的指针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_____________ •【例3】某只昆虫沿着竖直悬挂的镜面爬行,速度为v,镜中的像相对于镜面的速度是________ ,当昆虫以v垂直于镜面方向爬行时,镜中的像相对于昆虫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MM '是反射面,A0是, O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光在两种物质_________ 上改变传播方向,并且______________ 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速度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黑板反光使学生看不清字,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了的____________ 缘故.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缘故.4. 光线垂直照到水面上,入射角是_____________ 反射角是_________ •5. 人站在岸边看到水中的“白云”,实质是白云的______________ 像,反射面是 __________ •6. 一身高1.73m的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那么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________ ;当他后退0.5m,像离他本人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 ,像的高度是___________ •7. 要使一支铅笔跟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垂直,这支铅笔跟平面镜的夹角应为 ________ •8.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 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 ,使它与A在玻璃板内的像重合,蜡烛B好像被点燃了,在此实验中:10.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知识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小王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重合,如图4-2-1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图4-2-1A.平面镜成像过程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C.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D.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2.如图4-2-2所示,小明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某位置时,发现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恰好与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再将蜡烛A移到其他位置,蜡烛B仍与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于是小明提出:“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始终与物等大”。
他的这一想法属于()图4-2-2A.猜想B.评估C.设计实验D.实验结论3.小明利用棋子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前的相关准备:(1)他应该至少准备________颗完全相同的棋子。
(2)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他应该选择________来代替平面镜。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他应该准备一个________。
(4)为了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如果没有方格纸,他还应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知识点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4.如图4-2-3所示,M是一个放在桌面上的方格盘,N是垂直于盘面的一块玻璃板,盘中有两颗黑色棋子,它们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图4-2-35.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正常人眼在观察约25 cm远的物体时,感到既清楚又不易疲劳,通常人们把25 cm称为明视距离。
如果你的视力正常,则当你对着镜子梳妆时,你和镜子间最适宜的距离约是________cm。
6.身高为168 cm的同学距平面镜3 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________ m,像的高度为________ m;若他以0.5 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 s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________m,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专训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中:(1)选择较暗的环境:使像看起来更明亮;(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选择薄玻璃板:防止重影的影响;(4)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应用了等效替代法;(5)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否则水平桌面上蜡烛无法与像重合;(6)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测量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7)验证平面镜成虚像:用光屏承接,光屏上没有像;(8)多次改变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感受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1.【2015·遵义】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1)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
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或“理想模型”)法。
(2)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 ,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
(第1题图) (第2题图)设计实验方案2.【2016·益阳】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2)此实验中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第3题图)3.【2016·厦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