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3.地质考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质考察,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3.制定考察路线和安全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讲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展示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究地质构造。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地球的板块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2. 掌握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3. 了解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教学难点:板块相互作用和火山地震的形成教学准备:地球板块构造图、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2. 讲解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如碰撞、俯冲、拉裂等;3.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的认识和感受。
巩固练习:1. 根据地球板块构造图,简述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2. 解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和讲解板块运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板块划分和板块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火山与地震的特点教学目标:1.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特点;2.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3. 学会观察和描述火山和地震现象。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教学难点: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火山和地震图片、PPT课件、地震仪模型教学过程:1.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2.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如板块边缘和地壳活跃地带;3. 演示地震仪模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监测和预警;4. 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火山和地震特点的认识。
巩固练习:1. 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2. 简述火山和地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火山地震的预测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物理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恐惧心理也需要加以引导和缓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了解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难点: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火山地震监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和地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火山和地震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火山地震的分布及预测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地图、地球仪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火山和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爆发的影响,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同时,他们对火山和地震这些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学习兴趣浓厚。
但是,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爆发的影响,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爆发的影响,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2.难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和地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火山和地震的模型或图片,以便进行观察和讨论。
3.准备地震逃生的道具,如安全帽、安全带等。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火山与地震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二)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
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
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优美的音乐一段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2.学生讨论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地球的表面1.1 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表面特征。
1.2 地球板块运动解释地球板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
通过地球板块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板块的运动规律。
第二章: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2.1 火山爆发的原因解释火山爆发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和地壳裂缝的作用。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火山爆发的现象。
2.2 火山爆发的过程解释火山喷发过程中的岩浆上升、喷发和火山灰扩散的过程。
通过火山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火山爆发的过程。
第三章:地震的成因和传播3.1 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地壳断裂和地壳运动的作用。
通过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震的成因。
3.2 地震的传播解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通过地震波传播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震的传播过程。
第四章:火山和地震的影响4.1 火山爆发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火山爆发对环境、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火山爆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 地震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对建筑物、道路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火山和地震的监测与预防5.1 火山和地震的监测解释火山和地震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了解监测的重要性。
通过火山和地震监测设备展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监测过程。
5.2 火山和地震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预防措施,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制定应急预案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六章:火山和地震的探测技术6.1 火山和地震探测设备介绍地震仪、测震仪、红外线探测仪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学生动手操作模型,了解探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6.2 火山和地震探测技术讲解遥感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地下水监测技术等在火山和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火山和地震》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就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为恐怖的自然灾害。
它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无比的力量,但是,人们在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时候,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逐步培养敬畏大自然地意识。
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这是六年级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原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以及《环境保护法》方面的相关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3、铁罐、土豆、番茄酱、酒精灯、枯树枝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观看录像,提出问题(1)让学生看一段火山喷发以及5。
12汶川大地震的录像,用感官来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2)提问:通过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想知道是什么自然现象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呢?(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与地震。
火山和地震课程标准: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了解地震的现象。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3)学生说说: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②谈谈看了录像后的感想。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索和调查1.确定研究的主题(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问题?并且把要研究的问题发表在bbs上。
(2)汇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
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个的研究。
2.指导研究方法(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
1,站内查找2,通过链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等查找4、书本。
(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
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
火山【教学目标】1、能分析出火山喷发及火山形成的原因;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3、了解火山的三种类型;4、理解火山带给人类的利与弊;5、感受火山学家不断探索、勇于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分析出火山喷发及火山形成的原因;难点: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材料准备】锥形瓶、有孔橡胶塞、玻璃管、番茄酱、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托盘、抹布、《地球万象》APP、IPAD【教学过程】一、认识火山和火山喷发现象1、复习铺垫,引出独特的地貌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地球内部有哪三部分组成呢?学生回答:地壳、地幔、地核。
师:从外而内地球可以分为这三部分,内部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温度高、压力大、有炽热的岩浆。
2、欣赏视频,引发思考师: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让地球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自然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岩浆溢出、有大量的浓烟冒出。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这些炽热的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二、探究火山喷发及火山形成的内部原因1、设计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师:下面我们用外形很像岩浆的番茄酱来模拟岩浆,用锥形瓶来模拟地球表面的岩石圈。
在什么条件下,番茄酱也能像岩浆一样喷涌而出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大家可以选用以下实验器材。
出示实验器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有孔橡皮塞、玻璃管、三脚架学生讨论设计2、汇报交流,完成实验方案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的方法,并说说你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学生汇报师:他们组的实验方法,你们觉得可行吗?有没有地方需要完善?学生交流师:加热模拟内部的高温,加塞可以使瓶子随着加热内部压力增加,插入玻璃管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的缝隙。
请各小组按照刚才我们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
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温馨提示,细致指导师:(1)将装置放置在托盘中进行实验,托盘放置在其中一张桌子上,不要晃动桌子;(2)点燃酒精灯,不能随意移动酒精灯,不能将酒精灯垫高;(3)如果看到番茄酱从瓶口溢出,可以请停留1分钟时间,然后灭酒精灯;(4)灭酒精灯时要用盖子从斜上方盖灭,切勿吹灭;(5)实验完成后,用抹布包裹锥形瓶从三脚架上取下,防止烫伤,桌面整理干净,然后将物品送回原处;(6)实验时,静静地观察并记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特点,同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火山和地震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特点;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火山模型制作和地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火山和地震的特点、成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山模型制作材料,如黏土、火山石等。
2.准备地震模拟实验器材,如乒乓球、桌子等。
3.收集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4.准备PPT课件,展示火山和地震的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火山喷发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这一课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会正确对待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火山和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及特点,地质学家研究火山和地震的方法,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火山和地震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而部分学生则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类型,学会正确对待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类型。
2.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2.学具准备:笔记本、彩笔、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案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及成因。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并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⒈学生:分组模拟实验材料——毛巾、枯树枝;⒉教师:火山喷发录象及火山地震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谈话导入:①谈话(多媒体播放各种自然现象录像):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⒉揭题:屏示:火山和地震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⒊提出探究问题: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②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4、导入探究: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看完后小组相互讨论。
5、学生相互分组讨论。
6、小组分享成果。
A、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的危害?(学生交流)谈话: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呢?这个问题是哪些同学研究的?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那怎么会发生这些地震呢?B、地震的形成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火山和地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特点,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科学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通过科学的学习,消除恐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特点,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特点。
2.火山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火山和地震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图片、模型等教具。
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介绍火山的形成、类型及特点,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火山和地震的特点,总结应对措施。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早读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认识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利弊。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动手做一些简单又有趣的实验都非常高兴,课堂气氛浓烈,学生踊跃参与互动,师生配合默契,效果不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谈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
2、板书:火山和地震是啊!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以小组讨论: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2、火山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及好处?二、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第一种实验: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教师讲解实验。
第二种实验:1、每组分发一瓶可乐。
2、用力将手中的可乐摇一摇。
3、拉开瓶盖。
教师讲解实验。
三、讨论:火山喷发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火山的好处和危害那么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呢?危害:①岩浆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会掩埋农田、道路或成真,造成人员伤亡机器经济损失。
②喷到空气中气体货尘埃物会污染空气货导致气候异常。
好处: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矿产,温泉和肥沃的火山灰(植物的肥料)四、地震是另外一种自然灾害,同学们认真考虑后提出问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2、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3、地震给人类带来来哪些危害?4、地震来临之前,有什么前兆?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下面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亲临”地震模拟现场,去探究地震的奥秘,你想不想去?五、模拟地震的发生。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本质,知道如何正确面对这些自然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兴趣,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现象,保护地球家园。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这些自然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火山和地震的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火山模型等。
3.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和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何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
通过地球仪、火山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同时,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导致的房屋倒塌、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与地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与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本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动态变化。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相关地质知识的认识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灾害防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2)学会运用地图、示意图等资料,分析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3)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火山和地震的成因;(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分析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3)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家园的意识;(3)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奥秘。
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火山和地震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地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案——第1课时《火山和地震》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收集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了解火山的形成。
2.能用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分析火山的结构及形成原因。
3.学会在学习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火山的构造及成因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火山地震的图片资料,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谈话: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二、新授(一)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播放课件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全班交流、小结,展示。
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子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
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像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讲解:(出示课件)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