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新课标卷分析及2018年备考策略(高中语文提纲) 课件 (共70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70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取消了选考,总分值增加了1分,共三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试题在2015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变化,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变为必做,显然增加了阅读量,而试题也增加了选择题。
这无疑给考生带来新的挑战:快速高效准确的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意和概念、并整合文中筛选信息、论证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一文,原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概念,有很重的文化意味,但行文简明精炼,逻辑性很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与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适宜。
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卷中见机杼题中寓真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特色综述暨备考建议【摘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三套卷,与2016年全国课标三套卷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
三套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今后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变化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价值导向【试卷概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三套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纲领,引导学生在展示语文高考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卷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立德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选材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典型性和多元性。
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贴近人生,回归人本,充分体现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
试卷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题型设计等方面均有新的变化,旨在全面提升考试的选拔效果,正确引导语文教学。
命题凸显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能力立意,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从结构安排到文本设置、从考点分布到题型设计、从考查角度到能级要求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复习备考等起着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
【考情报告】(一)试卷总体框架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按照语文基本能力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板块。
其中“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总分150分。
见下表:(二)试卷考点、选材等情况一览表综合以上两表以及结合具体试卷,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相较于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2017年高考语文新大纲全国课标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总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语文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8备考建议截至2017年,河南省高考已连续7年采用全国新课标卷。
因此,了解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的命题特点及我省考生的答题情况,将有助于2018年的语文高考备考。
一、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总体评价1、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导向。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利用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如作文题中,让考生从材料所给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意在引导考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以正确的视角和方法来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又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涉及的各类公平问题的思考,激发考生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2、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教育部在2016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中体现了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以德行为先的传统。
另外,“文言文阅读”题继续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舍弟”“献丑”“垂询”“内人”等谦敬词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
以上考査内容既与《纲要》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也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落实高考改革要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将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能力的重点考查,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
等闲识得东风面——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9套,包含10道大作文题,3道小作文题。
其中,3道大作文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大作文题分别由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剩余2道大作文题和3道小作文题均由北京市单独命制。
虽然作文题的数量不多,但题型却丰富而多元。
命题作文全国卷Ⅲ,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北京卷,①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山东卷话题作文天津卷,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总体来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着眼于社会现实生活、文化传承、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辨等层面,在传承中创新,既鲜活又厚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
一、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当下,感悟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考生从时代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涤荡自己的灵魂,是历年高考作文的一贯指向。
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非常贴近时代生活。
在这道作文题中,命题者提供的12个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大熊猫长城京剧美丽乡村这4个关键词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热点的关键词。
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这样既使作文的立意具有选择性,又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同时,也对考生思考认知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考生必须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要懂得分析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上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
如选择一带一路京剧高铁这三个关键词作文时,考生可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中国高铁的对外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12个关键词中,命题者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