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波)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4
8.(2013·台州)下列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水中的手指“变粗” B.金环日食C.石门大桥在嘉陵江面的倒影D.地面上树的影子1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反射角是60° D.如果入射角增大5°,那么反射角增大10°11.在做“研究光的反射”实验时,如图所示,将一束光沿MO射向镜面,则反射光的方向是( )A.OA B.OB C.OC D.OD12.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 )A.便于粉笔写字 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 D.便于擦字迹13.(2013·衢州)如图所示,小柯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B.透明玻璃板摆放应该与纸面垂直C.若把光屏放在B位置,蜡烛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D.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14.有一天冬冬在家做作业,调皮的弟弟在外面用一块小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冬冬眼睛上干扰他学习,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不仅能成像还能_ __。
15.(2013·义乌)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
人位置不变,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看到硬币了(如图乙所示),这主要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1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第18题图18.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 __,折射角的大小为_ __。
19.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睛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则(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C.所成的像可能是正立的 D.所成的像可能是虚像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 cm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光屏上( )A.无法成像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21.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
浙教版中考科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实验专题---物态变化1.下面是研究海波熔化时记录的初始温度及每分钟末实验数据: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36 42 48 48 48 48 48 52 56 60(1)从图像甲中可以看出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_℃。
(2)从计时开始,经过5min,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
(3)此实验是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的,把盛有海波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________。
2.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
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________(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3)如图丙中________(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min。
(4)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向试管中放入500g冰,应选用颗粒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从加热到熔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小组成员发现冰从开始加热至开始熔化,酒精灯内共消耗了3.5g酒精,若加热的效率为10%,则酒精的热值是________J/kg(C水=4.2×103J/kg℃)(3)根据冰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AB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若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