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 非用人不察
- 格式:docx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街亭,三国时著名的战略要地。
其山势高耸,悬崖陡峭,最狭窄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往今来,大大小小无数恶战在此发生。
话说刘备去世之后,刘禅刘阿斗登基。
因为先父临死之前千嘱咐,万叮咛,所以刘禅对诸葛亮尊敬有加,政治军事,大小事务,都要请教诸葛亮。
蜀国境内休养生息,不几年后就国泰民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诸葛亮并没有偏安一隅,心中常常回响起刘备遗志。
建安六年,诸葛亮厉兵秣马,率蜀国大军北上伐魏。
一路之上,蜀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的沿途百姓人心。
于是每仗必胜,魏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魏明帝得知后寝食难安,后来手下有人说张郃熟读兵法,可敌蜀军。
于是魏明帝派张郃率大军前去抵抗。
诸葛亮深知张郃用兵如神,非等闲之辈。
于是派出得力战将马谡出战。
谁知蜀军久无败仗让马谡十分轻敌,他认为区区张郃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王平曾在魏国效力,深知张郃之勇猛,于是劝马谡万万不可轻敌,但马谡完全没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王平过分多事,他斥责王平道: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我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有见过?需要你来教育我?王平只得作罢。
自古骄兵必败。
马谡当然也是如此。
张郃大军压境之后,断掉蜀军水路,马谡被困,援军无法赶到。
后来自己率领几人杀出一条血路逃出。
不过,他还是没有逃过军法的处置。
刘备在临死前除了对诸葛亮说了可以自取之外还特意提到了马谡,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那么马谡到底是谁呢?刘备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要特意提到他呢?而且为什么刘备会认为马谡的才能有限不能重用呢?首先来说说马谡,他是刘备的手下马良的弟弟,在刘备入蜀的时候就在刘备的手下办事。
马谡为人才气过人,而且对于军事谋略也是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很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觉得马谡是值得培养可以信任的,后来在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时候还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放了孟获。
但是后来在一场诸葛亮出兵讨伐曹魏的时候,特意提拔马谡为将作为先锋,或许是马谡急于立功想要将张郃一网打尽,所以依仗南山之地势,在山上扎营,但是结果被张郃大败,因此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自己也被诸葛亮斩首。
谯周曰:“昔马谡,蜀之良将,勇猛有谋,然骄恃才,不遵军令。
诸葛亮常叹曰:‘马谡虽勇,终不可大用。
’及亮北伐,以谡为参军,委以重任。
谡果不负所望,屡建奇功。
然自恃才高,屡犯军规,亮虽严加责罚,谡终不改。
一日,亮欲攻魏之祁山,令谡守街亭。
谡不遵节制,舍险就易,依山傍水,布阵以待。
魏将张郃见状,笑曰:“马谡此行,必败无疑。
”果如张郃所料,谡军大败,街亭失守。
亮闻街亭失守,怒不可遏,召谡责问。
谡泣曰:“丞相,吾知罪矣。
然街亭之失,非吾之过,乃军规不严所致。
”亮怒曰:“军规如山,岂可轻犯?汝若不遵,必斩不贷!”谡再拜,涕泪交流,曰:“丞相,亮若斩谡,谡之忠心何在?”亮沉思良久,曰:“马谡,汝虽有过,然忠心可鉴。
吾不忍心斩汝,但街亭之失,关乎全局,非可轻忽。
吾今令汝死,非汝之罪,乃军法也。
”言罢,亮挥泪斩马谡于军前。
时人闻之,无不痛惜。
然亮之此举,实为不得已。
马谡虽勇,终因不遵军令,误了大事。
亮虽心有不忍,然为国为民,不得不忍痛割爱。
谯周叹曰:“亮之斩谡,实为明智之举。
马谡虽死,然亮之忠诚,天下共知。
亮以此举,显其严明之治,亦示其用人之慎。
”译文:谯周说:“过去马谡,蜀汉的良将,勇猛有谋略,但自恃才高,不遵守军令。
诸葛亮常叹息说:‘马谡虽然勇猛,终究不能被重用。
’等到诸葛亮北伐,任命马谡为参军,委托他重任。
马谡果然不负所望,屡次建立奇功。
然而他自恃才高,屡次违反军规,诸葛亮虽然严厉地责罚他,但马谡始终不改。
有一天,诸葛亮想要攻打魏国的祁山,命令马谡守卫街亭。
马谡不遵守节制,放弃险要地势,靠近山水,布阵等待。
魏将张郃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马谡这次行动,必定失败无疑。
’果然如张郃所料,马谡军队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听说街亭失守,愤怒得无法控制,召见马谡责问。
马谡哭着说:‘丞相,我知道自己的罪过。
但是街亭的失守,并非我的过错,而是军规不严格所致。
’诸葛亮愤怒地说:‘军规如山,怎么可以轻视违反?你如果违反,必然斩首不赦!’马谡再次跪拜,泪流满面,说:‘丞相,如果您斩了我,我的忠诚何在?’诸葛亮沉思了很久,说:‘马谡,你虽然有罪,但你的忠诚是可以看到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诸葛亮为了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他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
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
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
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刘备进兵汉中后,被曹操大败于阳平关下。
退守定军山时,诸葛亮请命去西城调运粮草。
这次北伐战争对蜀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前他们已经在街亭大胜魏军,但是失了街亭之后便不得不撤军,否则就会全盘皆输,于是孔明心生一计:派遣老将王平驻守阳平关,同时任用年轻将领马谡担任先锋,率部出发前往汉中搬取救兵。
“马谡言过其实,恐难当重任”,众人议论纷纷。
只有丞相诸葛亮很信任地点头答应,并令亲随马谡留守。
结果由于连日奔波,马谡劳累成疾而亡。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街亭败绩,一至于此!身死军破,为天下笑。
”刘备闻听此消息,叹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丞相叹马谡之才不可用,吾故叹王平之不能用也!”在马谡死后,军师将此事上报给刘备,刘备又大骂王平:“若不是你主张换马谡做先锋,怎么会弄到如今局面?现在责怪谁都没有用了,赶快自己引咎辞职吧!”随后把王平贬为庶民。
- 1 -。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出悲剧,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宜察之。
”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谨慎的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由于马谡确实是智谋之士,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良策,二人非常交好,马谡甚至以诸葛亮为“父”而事之。
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嘱托不以为然,一直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对他仍然非常器重,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使得睿智的诸葛亮被马谡夸夸而谈的谋略和理论蒙蔽了明亮的“慧眼”,没有“透视”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另一面。
兵出祁山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面对马谡的主动请战,听信了马谡轻敌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军令状”,就没有安排其他久经战阵的宿将为先锋,而是任命马谡为先锋官。
尽管选派了“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担任助手,但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马谡却坚持以违背实际情况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作出了错误的战斗部署,还拒绝王平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的败局。
智者千虑,仍有一失。
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用人谨慎的大智之人,也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左右,也会犯下用人失当的错误。
当马谡兵败的消息传到大本营后,诸葛亮顿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来,又对有功之将赵云说:“是我不知愚贤,以致如此……”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在马谡受刑时,诸葛亮的心情错综复杂,先帝的话也在耳边反复回响,要不然他不会热泪盈眶,大哭不已,这其中固然有对马谡的依依不舍和不胜惋惜,恐怕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用人失当的深深自责和无限痛心,愧对了先帝的遗言,可惜悔之晚矣。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评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大小小类似错用马谡的历史悲剧也在不断地上演,但是真能像诸葛亮那样严肃而公正处理的却不多见。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敢拍胸脯,勇于自责,退而补过,不仅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时代堪称典范,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日也是光芒四射。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典故,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关于刘备军师诸葛亮斩杀了刘备的大将马谡的故事。
刘备是刘备的重要将领,但他骄横自负,有时候能力不足以胜任他的职位。
在刘备出征武胜的长沙时,为了保证粮草供应的安全,刘备任命马谡掌管武胜。
马谡并没有好好履行他的职责,对粮草的管理始终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发展。
马谡还因为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废弃了吴懿的战略布局,导致了军事上的失利。
刘备多次责备马谡,希望他改正错误,但马谡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在马谡的连续失败后,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进行一次决战。
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对马谡进行调查,并评估他的能力。
诸葛亮深入了解马谡的情况后,发现他的军事才能和思维狭窄,无法胜任重任。
诸葛亮深感无奈,只好放弃了马谡。
最终,刘备在马谡的犹豫不决和军事失误下,遭到敌军的严重打击,损失惨重。
刘备深感失望和愤怒,以致无法再容忍马谡的行为。
于是,刘备找到诸葛亮商量对策,诸葛亮建议刘备斩马谡以作警示。
刘备很犹豫,毕竟马谡曾经是他重要的大将,但刘备也深知他的决策对整个军队的命运至关重要。
最终,刘备还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斩杀马谡以警示其他军官。
斩杀马谡的时刻终于到来,刘备心情矛盾复杂,诸葛亮也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不舍。
在刘备宣布斩马谡的命令时,诸葛亮忍不住眼中泪水流下,他深知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典故表达了诸葛亮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弃了个人感情和情谊,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他深知斩杀马谡会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这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的象征。
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篇章及译文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
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叱左右推出斩之。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翻译: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
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
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
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
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你今天打了败仗,折损兵将,还丢了城池,都是你的罪过!不惩罚你不能服众,你也不要怨我,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你不必担心。
”然后招呼士兵推出去斩首。
马谡哭泣着说:“丞相你我如同父子,我死罪难逃,希望你想想舜用大禹的衣衣,我死了也没有怨言。
”说完大哭。
孔明哭着说:“你我就像兄弟一样,你不必多说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准备师出祁山北伐曹魏,任命参军马谡为先锋,让其驻守战略要地街亭。
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当时诸葛亮十分赏识马谡,便把战略要地街亭交由马谡驻守。
诸葛亮告诫马谡:一定要在靠山靠水之地安营扎寨,谨慎对待,不得有误。
马谡来到街亭,把诸葛亮的告诫抛之脑后,狂妄自大,骄傲轻敌,私自违背诸葛亮的行军部署,放弃水源,将蜀军驻扎在山顶之上,内部调度也混乱不堪,同时还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
部队布局十分不合理,一旦曹魏来攻,势必切断我军水源和粮道,对我军非常不利,但马谡一意孤行,不听王平的劝谏。
曹魏为夺取街亭,派出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进军街亭,张郃得知马谡舍去水源粮道,在山上部兵,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困于山上,纵火烧之。
蜀军饥渴难耐,不战自乱。
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
马谡失守街亭,使得北伐战局骤变,导致蜀军没有落脚据点,致使整个蜀国出于危险之中,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马谡失街亭,蜀汉朝野一片哗然,诸葛亮为严肃军纪,顾全大局,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诸葛亮原本十分赏识马谡,认为马谡才器过人。
但诸葛亮为安抚朝野,顾全大局,严明军纪,不得不挥泪斩杀马谡。
这才使蜀汉朝局得以安宁,民心得以平定。
顾全大局,顾全是顾及,使不受损害的意思,大局是全盘或整体的意思,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顾全大局意思是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趣评《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蕴含的企业管理精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里的经典桥段,可是其中蕴藏的的智慧却未必人人知晓,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同样受用。
诸葛亮自从兵败汉中后,各路将领中只有赵云为折一兵一马。
诸葛亮很是欢喜,拿出五十斤,娟一万匹赏赐赵云。
这时马谡自缚来到帐前请罪,诸葛亮气愤的说道:“今败军折将,失地陷成,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纪,何以服众?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俸禄汝不必挂心。
”马谡哭着说“丞相视我如子,我以丞相为父。
我之死罪,实则难逃。
诸葛亮说道:“我一直视你为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你不必多嘱咐,我自会好生照顾。
众将上前相劝,诸葛亮不肯留情,强忍着眼泪,命武士斩了马谡,之后大哭不止。
要说奖励赵云那是理所应当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斩马谡诸葛亮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与马谡关的系非常密切,按马谡的说法是“恩同父子”,按诸葛亮的说法是“义同兄弟”。
其实不管是父子之情还是兄弟之义,都说明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平日里马谡常伴诸葛亮左右,出谋划策,分析形势,也可以说马谡是最了解诸葛亮之人。
两人既有如此特殊的关系,那么诸葛亮为何还执意将马谡处决了呢?这并不是诸葛亮翻脸不认人,,而是诸葛亮必须执法如山,因为马谡事先立了军令状,“如有差池,乞斩全家”。
如今既然出现了差池,就理所应当要将其斩首。
马谡将诸葛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斩首不足以服众,出于两人的交情内心又不忍将其处决。
于是便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不但亲写祭文,予以厚葬,而且加以抚恤其家小。
这样一来诸葛亮即执行了军法又成就了两人之间的友情。
诸葛亮严于律己,自贬三级。
处决马谡之后,诸葛亮变向后主上表,是自己用人之过,才得以街亭失守。
后降为右将军。
诸葛亮在大败之后还能做到奖罚分明实在是令人佩服。
一般来说,在失败的情况下惩罚该惩罚的人,包括自己是不难做到的,而奖赏该奖赏的人就不容易了。
因为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迁怒的心理,看什么都不顺眼,当然就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了。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_700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东吴大军攻打蜀汉,孙权派遣了周瑜、鲁肃等枭将,陆逊为首,蜀汉军营就在鱼腹坞,中军帅马谡,指挥不利,望火报警时,诸葛亮率军赶到樊哙山下,见火环绕,马谡引军而出,诸葛亮对众将甚是厌恶。
当时马谡担任督运粮草之职,事关兵家大事,而马谡只担任中军帅,却远离中军,置身事外,导致敌袭。
诸葛亮责备马谡,马谡竟说“我知计计用兵”,诸葛亮垂泪,斩了马谡。
后来,马谡的节臣来向诸葛亮诉说,认为马谡是有功的,而且也表示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这一典故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政治家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当时,正是一个国家危急的时期,而蜀汉的政治家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马谡是他自己的弟弟,而放任他的错误。
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一个领导者如何要严于治军、要求严格的一面。
领导者,在面对求贤若渴的时候,要格外严格把关,面对一个人的软弱与失误时,要坚决地惩处,维护军队的纪律和整体利益。
诸葛亮有计划、有方法。
他为蜀汉建立了伟大的基业,而这样的基业,在当时历史的政治环境下,一定是需要一个严格、毅然的领导者来完成的。
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在完成国家的伟大事业时,就必须具备如此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只有这样的积极进取之风,才能让国家得到最大的发展。
“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文明社会的前途,都需要有一个严格要求的领导者来定义推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国家在危机时刻捍卫自己的利益;也才能确保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理想和信念不会被一时的风浪所动摇。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只不过是掩人耳目,马谡后来更名换姓灭了蜀国《三国演义》中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终导致蜀国大败,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
初从刘备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
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深得诸葛亮器重,而刘备临终对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亮不以为然,以谡为参军。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亮出军祁山,不理众人反对,以谡为先锋。
谡违反亮之法度,结果在街亭为魏将张郃所败,士卒离散。
亮进退无据,引军还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也不得不杀了马谡。
这只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么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就是诸葛亮死后蜀国的丞相费祎了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魏国的降将郭循也在坐。
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被郭循亲手持刃所杀。
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深得诸葛亮所器重,曾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
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
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
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
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
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
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费祎在蜀汉后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和蜀国大将姜维意见不一,但是他的才能是被大众认可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死在郭循手下,这郭循又是谁呢?郭循,字孝先,三国时期魏国西平人,原为曹魏官员,在姜维攻打西平时被俘,投降蜀汉,任左将军。
延熙十六年春正月,于宴会上刺杀蜀汉大将军费祎。
魏帝曹芳追封其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号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
可见这刺杀一事是早早就谋划好了的。
然而这起刺杀事件却是疑点重重,缺乏逻辑。
首先正史记载中,关于郭循的名字就记载出了三个不同名字。
三国第三大骗局:不善统军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的死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讨论的都是孔明如何不识人,以及马谡如何的自大。
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背后有着一个,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的骗局。
要谈马谡的死,必须要提诸葛亮北伐。
自刘备夷陵战败而病逝后,蜀汉损失惨重,境内各地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暴乱。
诸葛亮花了数年时间安定、治理蜀汉,使得蜀汉国力大增,南征孟获,又获取了大量军需补给。
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一方面策反东三郡守将孟达,牵制魏军,一方面以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司马,并调镇东将军赵云来汉中,准备北伐。
孟达被司马懿擒斩,诸葛亮也不救援。
次年,诸葛亮写下著名的《出师表》,统领步骑兵号称二十多万,出师北伐。
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延建议让他统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从褒中沿秦岭向东,经子午谷北上,直达长安。
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魏国聚集军队需20日,丞相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汇合长安,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认为“子午谷之计”不安定的因素太多,不会那么顺利,很容易陷入进退维谷之地,因此决定稳扎稳打,从坦道攻陇右,隔断雍、凉,作为进攻跳板,“十全必克而无虞”。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有赌博的嫌疑,但好歹有赌赢的概率。
诸葛亮稳扎稳打的赢一个比自己大数倍的国家,几乎毫无胜算,纯粹是折腾,蜀汉最后就是被诸葛亮和姜维给折腾垮的。
当然,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
诸葛亮最终派赵云和邓芝等领少数兵马,号称是蜀汉主力,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直逼长安的样子,以吸引魏军。
魏帝曹睿不知是计,急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驻守郿县,前往抵御赵云。
赵云成功的把魏军吸引在箕谷口一带,形成对峙。
诸葛亮则亲率十万大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势图,红色为投降郡雍州有十郡,陇山以西为陇右,有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魏国毫无防备,诸葛亮突然杀到,陇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安定直接投降,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挥泪斩马谡的意思挥泪斩马谡意味着在一种非常严格的道德或伦理环境中,一个人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即使这意味着要违背自己的情感。
这个决定可能涉及到他人的利益或者个人情感的冲突,但最终结果是为了维护更大的公共利益或组织的规则和原则。
这种行为表明了一个人的责任感和对公正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决策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情感反应,因为人们通常不愿意看到自己信任的人受到惩罚。
然而,为了确保公平正义得到伸张,有时候需要采取这样的行动来平衡各种复杂的因素。
此外,挥泪斩马谡也强调了领导的责任和权威的重要性,他们需要在组织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并承担起维护秩序和公正的责任。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公司的高级经理面临一项决策,他必须在一名表现优秀的员工和一个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者之间进行选择。
尽管这名员工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他仍然不得不依照公司的规章制度作出裁决。
经过深思熟虑后,这位高级经理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对那位受处罚的员工表示同情和理解,同时他也流下了眼泪。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责任感和权威性,而且也让他的团队成员更加尊重和支持他。
除了在组织环境中,挥泪斩马谡的含义也可以扩展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艰难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理性地权衡各种因素,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决策。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朋友面临一项选择,他需要在一段重要的工作机会和个人家庭责任之间进行平衡。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牺牲一部分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来完成这项工作,这可能会导致他的亲人不高兴。
尽管如此,他认为这个工作对他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相信这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做出的正确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感到很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情感上会失去很多。
然而,最终他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流下了眼泪。
综上所述,挥泪斩马谡不仅适用于领导力和组织环境中的决策过程,也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决策中。
孔明挥泪斩马谡读后感100字孔明挥泪斩马谡读后感《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令人深思。
这个情节展示了诸葛亮善于用人,但又坚决争取国家利益的一面。
他对待军事决策和人员选择十分慎重,无论是用人还是斩人,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时此刻,我内心难以平静。
马谡作为蜀汉丞相军师,他的能力和才智毋庸置疑。
然而,在一个关键战役中,马谡犯了战略失误,导致蜀军失败。
作为丞相军师,他的错误导致了大量的伤亡和损失,这是不可忽视的。
孔明作为世间罕有的智囊,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军事手法,使得蜀汉能够在内外敌人的围攻下保持了相对稳定。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推算出了无数个出奇制胜的计谋,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然而,他也是一个既冷酷又无情的人。
在马谡犯错之后,孔明不再相信他,并视其为国家的罪人。
他以自己的智慧确信马谡不再适合担任要职,于是挥泪斩下了马谡的首级。
这个场景让我深感孔明的孤独和无奈。
孔明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也是一个无法被理解的人物。
他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舍弃个人感情,甚至亲手杀掉自己的亲信。
他的冷酷无情让我有些心寒。
然而,孔明的所作所为也引发了我对他的敬佩。
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他的目光总是放眼未来,而不是局限于当下。
他能够看到大局,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信。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领导者必须要有担当和勇气。
有时候,领导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策,甚至要面对亲情的牺牲。
这些决策对于个人来说是残酷的,但对于整个团队或国家来说却是必要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领导者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即使这些决策可能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
我们必须理解,为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候个人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让我深思。
当我们要作出艰难的决策时,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不被个人情感左右。
只有站在整体利益的角度,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我们都应该学会用整体利益来衡量个人行为。
孔明挥泪斩马谡读后感《孔明挥泪斩马谡读后感》读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马谡,这哥们儿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好像挺有两下子的。
能说会道,理论一套一套的,让人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
诸葛亮呢,也是对他寄予厚望,觉得这是个能帮自己成就大业的人。
可结果呢?街亭那么重要的地儿,愣是让马谡给搞砸了。
咱们来说说这事儿的细节。
马谡领了守街亭的任务,那叫一个信心满满,拍着胸脯保证能完成任务。
他到了那儿,完全不顾诸葛亮的部署,自以为是地把大军驻扎在山上。
旁边有人劝他,说这样不行啊,万一被敌军围了,断了水源和粮道,那可就惨了。
可马谡不听啊,他觉得自己的想法高明得很,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说得头头是道。
结果呢,敌军一来,直接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断水断粮,这士兵们哪还有心思打仗啊。
那叫一个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本来好好的局面,硬是让马谡的自负和一意孤行给弄砸了。
诸葛亮这边得到消息,那是又气又急。
气的是马谡不听指挥,把这么重要的任务搞黄了;急的是局势一下子变得对自己这边非常不利。
当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的心里估计跟被刀扎了一样。
他辛辛苦苦布下的局,就因为马谡的错误全乱了。
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失误,这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胜负,关系到蜀国的命运。
再来说说诸葛亮斩马谡的时候。
那场面,真是让人揪心。
马谡被绑着带到诸葛亮面前,哭着求诸葛亮饶他一命。
他知道自己错了,后悔得不行。
可军法如山啊,诸葛亮心里那个难受啊,一边是多年的情谊,一边是严明的军纪。
他的眼睛里满是泪水,但还是咬着牙下令斩了马谡。
周围的将士们也都不好受,有的为马谡求情,有的则默默地看着,心里也都明白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诸葛亮那手抖啊,那不是害怕,也不是不忍心,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对局势的无奈,对自己用人不当的自责。
这事儿过后,诸葛亮自己也做了反省。
他后悔自己没有更谨慎地用人,没有早点看出马谡的问题。
可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啊?想想咱们自己的生活,其实也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导读: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任用他为参军。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然而兴六年(220xx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0xx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
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
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
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
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
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
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
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
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
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
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
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挥泪斩马谡非用人不察
一直以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是倍加敬佩的,但在敬佩的同时,总拿他的失街亭说事,认为他用人不当,或用人不察。
因为先主托孤时提醒过他“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后来诸葛亮还是用他守街亭,导致北伐曹魏失败,从此蜀汉走下坡路。
在此,笔者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替诸葛亮多多少少鸣一点不平。
首先,从主观上,诸葛亮不可能有故意照顾关系用马谡的想法。
他和先主刘备是何等关系,先主在世时,一个是鱼,一个是水。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诸葛亮对先主将咽气的要求是这样回答的,“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而事实上,在先主刘备驾崩后,他也是一诺千金,没有食言。
所以从主观上,他断断不存在有因公废私的想法的。
其次,诸葛亮一生被人诟病对马谡的用人不察,他真的用人不察,没有去“察”吗?
在让马谡去守对于蜀汉政权至关重要的街亭之前,我们来看诸葛亮都对马谡作了那些考察。
以前,马谡在诸葛亮的面前,自有很多表现,且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才有诸葛亮回答刘备时对马谡的那句很高的评价“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第一次诸葛亮考察马谡,是马谡之兄长马良去世后,后主刘禅让他到南方慰问诸葛亮一行。
诸葛亮趁机试探着问他“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
”这时马谡思维敏捷,判断正确,当即给出了良好的答案,“你丞相到这个地方来,凭他们哪是你的对手,一来就会平服,但大军一走,他们又会反叛。
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对此很满意“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二次,就是因为马谡有这样正确的回答,诸葛亮将他留了下来,并让他参与平定南方的战斗。
当孟获之弟孟优到蜀汉大帐来诈降时,孔明问马谡“汝知其来意否?”,马谡没有直说,而是将意见写在了纸上,孔明看后,抚掌大笑“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后果然也应验了马谡的意见完全正确。
原来是孟获让弟弟孟优带人到孔明寨中来诈降,打算里应外合,攻击蜀军。
第三次,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后,欲北征,此时,曹魏主丕病死,传位给了曹睿,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孔明得知信息,大惊。
因为他知道在曹魏政权里,能给他北征造成障碍的就是司马懿。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马谡献计,何不密派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让曹主心疑,必杀之。
虽然最后司马懿没有被杀掉,但确被削去了兵权,罢归田里。
诸葛亮闻之大喜,递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才得以顺利攻下了曹魏的南安、安定、天水等城池。
俗话讲,事不过三。
从这几次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还是认真考察了的,对他的军事才能还是较认可的。
再说当诸葛亮知道是司马懿杀了孟达,带兵前来抵抗时,知道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对方一定会断了蜀汉大军的咽喉要道——街亭。
大家都是明白人,街亭虽小,可是蜀军的运粮通道。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点名让马谡去守,先发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马谡应声愿往。
诸葛亮并没有当即同意,而是再次阐明街亭的重要性,一旦街亭有失,大军休矣,也给马谡指出来,“汝虽深能谋略,然此地无城郭,无险阻,守之极难。
”马谡立即自吹一通,诸葛亮再次提醒“这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何况还有张郃辅之,恐汝不是对手。
”这时,马谡用全家性命担保,且立下了军令状。
孔明给了他二万五千兵马,又唤做事较稳妥的上将王平相助。
到这个份上,孔明还是感到放心不下,又唤高翔一万兵屯兵街亭北上的柳城,都还觉得不踏实,又让武艺高强,有较多作战经验的大将魏延屯兵于街亭之右。
在二人临走之时,还殷殷嘱咐。
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诸葛亮的手下都有那些人。
没有名的不说了,且说还算排得上号的,魏延、王平、马岱、廖化、关兴、张苞,这些全是冲锋陷阵的将军;能够出谋划策的,中参军马谡;行参军有三人,胡济、阎晏、杜义。
从这份名单来看,能够和诸葛亮共同商议军情
的也只有马谡一人,行参军那三人只是在行军打仗之时,如有主要将领要单独行动,怕没有有监管和出点主意,特给那些个将军配的幕僚,也没啥大本事,若有大本事,应该早就被诸葛亮发现了。
所以真正能够担当如此重大责任的,挨着指头排,还真找不出几个来,勉强可以的,我看也只有魏延和马谡了。
但魏延一向不被诸葛亮看好,在诸葛亮眼里,他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在这种关键时刻,又怎能让他去守如此重要之地呢?真的造反了,他诸葛亮不是成了天大的罪人。
其实,要怪就要怪这马谡在接受任务后,也太骄傲自大了,当王平几次三番给他提醒,他总是不听,且还巧舌如簧、振振有词。
最后王平看无辙,要求分兵,以便与街亭成犄角之势,马谡只给了他区区五千人马,并说如破了魏兵,不得与他争功。
或许马谡在诸葛亮手下时,是一副假面孔,故意夹着尾巴做人,现在离开了诸葛亮,便自以为是起来,也或许是立功心切,怕王平抢了他的功劳,便刚愎自用。
后果已经产生,结局不可改变,历史不能重演,诸葛亮也只能饮恨,挥泪斩了立下军令状的马谡。
不过,要说诸葛亮用人不察,还真不完全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