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0
糖尿病临床路径2023
1. 诊断与分类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标准,我们使用以下诊断和分类标准来确定糖尿病的类型:
- 糖耐量减低诊断标准;
- 高血糖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能力的衡量;
- 糖尿病类型的分类。
2. 治疗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治疗目标,以确保其血糖水平始终处于指定范围内:
- 血糖控制目标;
- 高血压控制目标;
- 血脂控制目标。
3. 药物治疗
我们提供了一套基于最新临床指南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口服
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疗法,以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药物
耐受性:
- 口服降糖药物选择;
- 胰岛素治疗选择。
4. 血糖监测
为了实时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并进行治疗调整,我们建议进行
定期的血糖监测,包括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
5. 膳食指导
我们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基于个人情况和营养需求的膳食指导,以帮助他们控制血糖、控制体重和维持健康饮食惯。
6. 运动建议
根据糖尿病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我们制定了适宜的运动建议,以帮助患者维持身体健康、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7. 并发症预防及管理
为了预防并管理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我们提供了如下策略和措施:
- 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 神经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 肾脏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通过执行糖尿病临床路径2023,我们期望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请医务人员根据此临床路径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编码: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126);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11.1(200);或随机血糖》11.1(200)。
2.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编码:060)和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尿酮,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早上空腹及三餐后 2小时或三餐前血糖、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时、凌晨 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表单1000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逐年增加趋势。
尤其是2型糖尿病,由于其风险因素复杂、症状易被忽视等特点,更是成为了一个医学难点。
因此,制定出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表单,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
下面是2型糖尿病的临床路径表单,共分为7个部分。
一、筛查及诊断筛查:建议每年定期2型糖尿病筛查,不论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
诊断:根据以下多项指标共同判断。
1. 空腹血糖(FPG)>=7.0 mmol/L2. 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3.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4. 随机血糖>=11.1 mmol/L ,无典型症状但再次测量后提示高血糖二、治疗目标每个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都有所区别。
但总体而言,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是所有治疗目标的核心。
1. 糖化血红蛋白(A1c)目标值为<7%。
2. 若低血糖频繁发生,可调整A1c目标值至<8%。
3. 血压控制目标应比正常血压稍低,<140/90 mmHg。
4. 葡萄糖化血红蛋白(A1c)监测应每3个月一次。
5. 肾脏病患者要定期评估肾功能,病情较重者,每6个月评估一次。
三、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选用要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应优先考虑口服药物。
1.口服药物:例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胰岛素分泌增多类药物等等。
2.胰岛素治疗是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并发症严重时才考虑的治疗方法。
3.个体差异较大,需结合于实际,实行“个体化用药”。
四、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其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1.总热量应适量,以蛋白质为主,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合理控制.2.少吃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3.规律饮食和小餐多餐制.4.饮食应忌有机磷农药和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五、运动作为治疗手段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临床路径表单背景信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管理水平,制定糖尿病临床路径表单是至关重要的。
目标- 发展一份综合的糖尿病临床路径表单,以提供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指导。
- 为医生、护士和糖尿病患者提供清晰的治疗和管理流程。
表单内容1. 病史信息:- 患者身份信息- 糖尿病病史- 相关病史,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家族病史2. 体格检查:- 血压- 体重、身高、体质指数- 腰围- 视觉检查- 脉搏、心率- 神经系统检查3. 实验室检查:-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肾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 血脂检查- 尿液检查4. 用药指导:- 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使用剂量和频率- 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5. 饮食指导:- 膳食结构调整建议- 餐次和间隔规划- 餐前饮食原则- 餐后运动建议6. 运动指导:- 有氧运动建议- 耐力训练建议- 柔韧性训练建议- 运动频率和时长7.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频率和时机- 血糖目标范围- 血糖异常处理建议8. 风险评估:- 高血压、高血脂、尿酸等相关风险评估- 并发症风险评估- 长期并发症监测建议结论糖尿病临床路径表单是一份重要的工具,用于规范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通过综合的病史信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指导和风险评估,医生和护士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治疗决策,并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建议。
这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ZYYXH/T3.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3.15—2007)。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 年)。
西医诊断标准:(2)2.证候诊断(2007 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具体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②胃肠实热证③脾虚胃热证④上热下寒证⑤阴虚火旺证⑥气阴两虚证⑦阴阳两虚证(2)兼证①瘀证②痰证③湿证④浊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和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
E11.902)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入院急查:全血细胞分析+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I,血酮体、血乳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
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0 时、凌,动态血糖监测。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眼底检查、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E10-1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1-14天日期住院第 1 天诊疗工作□询间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住院病历□开出辅助检查项目□追访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病情、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选择以下治疗方案(可选择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教育医嘱长期医嘱:内科级常规护理□饮食□普食□糖尿病饮食(根据体型可以增减总能量的)□休息状态:25~30kcal/Kg□轻度体力劳动:30~35kcal/Kg□中度体力劳动:35~40kcal/Kg□重度体力劳动:>40kcal/Kg□测血压bid□检测血糖7次/日(1)口服降糖药治疗(可选一种以上)□磺脲类□非SU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糖苷酶抑制剂(2)胰岛素治疗(选择一种)□胰岛素补充治疗□胰岛素替代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临时医嘱:□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型鉴定□生化全套□空腹C肽和或胰岛素、餐后C肽和或胰岛素□空腹和餐后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请眼科会诊(即眼底检查)□心电图□胸部正侧片□腹部B超□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彩超护理与健康教育1、入院接待:□护士自我介绍,认识病人,致以问候□核对姓名、诊断,及所佩带住院标识□确认入院手续是否完备□安排床位□填写一览表、床头卡□介绍住院环境、设施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2、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询问病情,采集简单病史□测量生命体征、体重□完成护理记录□插病例牌3、签署知情同意书:4、健康教育:□介绍环境设施□介绍常规诊疗程序□住院相关制度告知:生活、卫生、外出5、通知主管医师或留守医师:接诊护士签名:6、执行医嘱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具体原因:1、2、白班小夜班大夜班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日期住院第 2 天住院第3-5 天住院第6-7 天诊疗工作□上级医生查房及诊疗评估□明确诊断□完成上级医生查房记录□确定治疗方案,并将诊疗计划告知患者及家属□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查房,评估疗效,修正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完成上级医生查房记录□按照确定的治疗方案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疗效及相关检查结果□上级或主管医师查房□书写病程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疗效及相关检查结果医嘱长期医嘱:□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降糖方案□根据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检查结果,对症治疗长期医嘱:□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降糖方案□根据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检查结果,对症治疗长期医嘱:□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降糖方案护理与健康教育1、根据医嘱正确留取标本2、健康教育□糖尿病饮食知识:在医院开餐,勿自行加餐,不要随意进食水果;告知家属勿送汤水;通过食物模具介绍食物搭配知识,告知如何进行食物等份交换□随机血糖监测时间:三餐前后、22:00.□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嘱患者随身准备水果糖或苏打饼1、检查常规检查落实情况□尿液留置、送检□大便留置、送检□新增血液送检□胸部X光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新增检查预约□执行护士签名2、健康教育□胰岛素知识教育:胰岛素种类,作用时间,注射的时间(餐前半小时或10分钟),告知病人注射后不能离开病房,必须准时准量进餐□护士为病人进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1、检查常规检查落实情况□新增检查预约□执行护士签名2、健康教育□巩固糖尿病饮食知识□告知病人随机血糖监测的操作方法和意义,指导操作□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指导患者运动、自我管理知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胰岛素笔注射技巧教育□检查病人是否了解注射的部位□检查病人是否了解胰岛素的保存方法,开启后的有效期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具体原因:1、2、□无□有,具体原因:1、2、□无□有,具体原因:1、2、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护士签名医生签名日期住院第8-9 天住院第10-12 天住院第12-14 天诊疗工作□上级或主管医师查房□书写病程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疗效及相关检查结果□改胰岛素泵治疗为其他治疗方案,为出院做好准备□科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作出院前评估,决定是否可以出院□复查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好出院准备□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确定患者出院日期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患者不能出院,在病情记录中说明原因及继续治疗的方案□主管医师查房□书写病程记录及出院小结□通知出院处□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药物服用方法和复诊时间医嘱长期医嘱:□改胰岛素泵治疗为其他治疗方案(可选择一种以上):(1)口服降糖药治疗(可选一种以上)□磺脲类□非SU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a-糖苷酶抑制剂(2)胰岛素治疗□(选择一种)□胰岛素一天一次□胰岛素一天两次□胰岛素一天三次□胰岛素一天四次临时医嘱:□出院前检查项目临时医嘱:□今结出院□出院带药护理与健康教育1、检查常规检查落实情况□新增检查预约执行护士签名:2、健康教育□糖尿病并发症知识宣教3、评估病人心理状况及对疾病认知□再次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提供治疗信息;纠正错误认识1、医护沟通□晨交班时通报患者恢复情况执行护士签名:2、出院前健康教育□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患者和家属对胰岛素知识和注射技巧的掌握程度□指导糖尿病相关的家庭护理知识1、医护沟通□晨交班时通报患者恢复情况□通报病人处于可出院的良好状态执行护士签名:2、协助办理出院□告知出院程序:持押金单和结算单到1楼出入院处办理结帐手续并打印住院费用清单;到护士站出院证明等;□如有需要到一楼病案室复印检查结果;□送出院执行护士签名: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具体原因:1、2、□无□有,具体原因:1、2、□无□有,具体原因:1、2、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护士签名医生签名。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36350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型糖尿病等165个病种临床路径及2型糖尿病等23个病种入院标准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01.07
•【字号】闽卫医政函〔2020〕16号
•【施行日期】2020.01.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
正文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2型糖尿病等165个病种临床路径及2型糖尿病等
23个病种入院标准的通知
闽卫医政函〔2020〕16号
各设区市卫健委、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委直属各医疗单位,福建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经研究,现将《2型糖尿病等165个病种临床路径》《2型糖尿病等23个病种入院标准》印发你们,请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遵照执行。
各级医疗机构可结合本院实际,进一步细化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2型糖尿病等165个病种临床路径》《2型糖尿病等23个病种入院标准》请登陆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网址
/jggk/csxx/yzc/gzdt_33135/)。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月7日。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眼底检查、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型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一、2型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足(ICD–10:E11.500x050)、2型糖尿病足病(ICD–10:E11.5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9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2020年)、《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糖尿病足病是指初诊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足部出现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通常伴有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周围动脉病变。
足部感染的诊断应根据炎症的临床表现,而不仅仅依靠培养的结果。
应在去除胼胝和坏死组织后.根据创面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全身情况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9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2020年)、《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神经性溃疡主要是制动减压;缺血性溃疡需要解决下肢缺血。
2.良好的代谢管理:血糖: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血压:对于糖尿病足合并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mmol/L以下,若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则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若无临床禁忌,应该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2)肌酐(或EGRF)升高;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
2).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3).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依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4).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 ○1有代谢性高血压:其特点是糖代谢紊乱先于高血压;○2心脏表现:出现胸闷、活动后气喘,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并固定,心音低钝、颈静脉充盈,端坐呼吸,唇指发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表现为心力衰竭、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下肢血管表现:患者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溃疡或坏死,行走不能持久,行走时乏力感加重,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逐渐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静息痛和肢体疼痛。
(2)或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显示血管病变:○1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2多普勒踝动脉/踝肱指数/经皮氧分
压提示缺血或低灌注;○3CT/MRI检查提示缺血或出血,CTA 或MRA提示有血管病变;○4或指压试验阳性,肢体抬高试验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等。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2)控制血压且需达到控制目标值;
(3)生活方式干预及调脂药物治疗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4)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改善血凝,血管重建改善血供;
(5)控制蛋白尿,透析治疗和移植;
(6)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必要时激光光凝治疗;
(7)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紊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营养神经药物及改善神经痛药物。
3.其他治疗
必要时行周围血管介入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除外非糖尿病性肾病、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非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
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3)肝肾功能、血脂分析、电解质、血粘度;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5)口服糖耐量试验,馒头餐、正常餐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6)胸片、心电图、腹部彩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3.根据患者病情还要增加以下检查项目:
(1)ICA、IAA、GAD、IA-2自身抗体测定,血乳酸;
(2)24h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头颅MRI+MRA;
(3)震动觉和温度觉测定、10g尼龙丝压力检查、踝肱比(必要时趾肱比TBI)检查;
(4)必要时行血管CTA或MRA检查。
(5)肾脏活检及病理;
(3)肿瘤指标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必要时可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
(七)选择用药。
1.降血糖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或其他种类降糖药物。
2.控制血压药物:单独或联合用药。
3.对症治疗药物:调脂药、控制尿蛋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药物、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修复药物及中成药等。
4.肾脏替代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等。
(八)出院标准。
1.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2.降糖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无低血糖事件发生;降压治疗方案确定,血压控制达标或血压趋于稳定。
3.完成糖尿病伴并发症相关检查并开始对症治疗。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其他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妊娠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3.若必须同时服用对血糖或降糖药物有影响的药物,或患者对胰岛素制剂、降糖药物有过敏情况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出现其他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或合并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二、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肾病(ICD-10:E11.2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