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29.34 KB
- 文档页数:10
1.1上级批文详见总论部分;1.2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1.3建筑专业提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1.4室外计算参数(北京地区)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3.2℃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28.6℃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4℃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30.0℃夏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78 %夏季大气压力99.86Kpa夏季平均风速 1.9 m/s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2℃冬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5℃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45 %冬季大气压力102.04 Kpa冬季平均风速 2.8 m/s1.6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1.7 2004年5月19日由中船重工集团组织的《科技研发大厦空调方案研讨会》专家组意见。
2 设计范围本工程为船舶科技研发大厦,总建筑面积为33928平方米,预留建筑面积为549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3.99米。
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3.6米;地下一层主要为餐厅﹑厨房﹑多功能厅及档案室,层高5米;首层至八层主要为办公及会议室,首层层高为5.0米,其余为3.9米。
设计范围为采暖、通风、空调、防排烟及冷热源设计。
冷冻机房冷却水系统由给排水专业设计。
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空调技术及设备,创建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及环境。
4 空调设计4.3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及专家组建议,空调方案确定为: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即新风机组加辐射冷吊顶。
辐射吊顶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二十一世纪15项最节能,最有前途的空调技术之一,其突出的优点——更加舒适,更加节能,更加安静,使其成为目前欧美各国首选的空调末端装置,辐射吊顶、全热交换器和低温送风新风系统组成的独立新风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空调系统。
冰蓄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冰蓄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掌握冰蓄冷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冰蓄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冰蓄冷系统,并进行初步的性能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对冰蓄冷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冰蓄冷技术及其在节能减排中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环保节能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具备基本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冰蓄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冰蓄冷技术原理:介绍冰蓄冷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2. 冰蓄冷系统组成:分析冰蓄冷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冰蓄冷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冰蓄冷系统工作过程:讲解冰蓄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及其特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冰蓄冷系统的工作过程与运行特性》4. 冰蓄冷系统性能参数:介绍冰蓄冷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蓄冷量、制冷量、COP等,并分析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冰蓄冷系统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5. 冰蓄冷系统设计:讲解冰蓄冷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
冰蓄冷设计手册冰蓄冷技术是一种利用低温蓄冷媒质(如冰或冷冻液)在低峰时段积累冷量,然后在高峰时段释放冷量,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它广泛应用在空调、制冷设备、冷藏冷冻等领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节能技术。
一、冰蓄冷原理冰蓄冷是利用水在0℃结冰和融化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蓄冷。
当水在常压下温度降至0℃时,其温度在一定时间内将保持不变,而在此过程中,水会释放或吸收大约4186焦耳的热量。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低负荷时段制冷、蓄冷,在高负荷时段释放蓄冷量,以平衡耗能,降低单位时间内电能的需求,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二、冰蓄冷设计要点1. 系统封闭性冰蓄冷系统采用密封方式进行设计,防止环境空气与蓄冷介质接触,避免蓄冷介质污染或损坏,确保系统长期运行稳定。
2. 散热设计冰蓄冷系统的散热设计至关重要,散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冷量的蓄积和释放效率。
合理的散热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3. 控制系统设计冰蓄冷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需要精准可靠,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满足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需求。
4. 安全保护设计在冰蓄冷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安全因素,设置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温度、压力、水位等监测报警系统,以及紧急切断系统,确保在异常情况下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事故发生。
5. 环境友好设计在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环境友好性,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制冷剂和材料,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冰蓄冷系统应用冰蓄冷技术广泛应用在以下领域:1. 中央空调系统通过利用冰蓄冷技术,可以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蓄冷,以满足高峰时段的制冷需求,减少对电力资源的浪费,降低能耗。
2. 冷藏冷冻设备冰蓄冷技术也可用于冷藏冷冻设备中,通过蓄冷实现低峰时段的制冷,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3. 太阳能利用将冰蓄冷技术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可以实现在太阳能供热系统的余热时段蓄积冷量,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冰蓄冷设计手册一、前言冰蓄冷技术是一种利用冰的蓄热蓄冷特性来调节室内温度的节能环保技术。
在建筑空调系统中,冰蓄冷技术可以有效平衡能耗,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本手册旨在介绍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原理、相关设备和应用技术,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冰蓄冷技术,为建筑节能和环保提供技术支持。
二、冰蓄冷系统原理冰蓄冷系统主要由冰蓄冷装置、制冷机组、冷却水泵、冷却水箱、冷冻水泵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夜间低峰电的廉价电力制冷,在夜间制冷时,通过制冷机组将冷水输送至冰蓄冷装置中,将水冷却至冰点以下,形成冰储存。
白天,通过冰蓄冷装置向空调系统供冷,实现用冷储存的方式平衡白天的制冷需要。
三、冰蓄冷设计手册1. 冰蓄冷系统设计流程(1)确定制冷负荷: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制冷负荷进行详细测算和分析,包括夏季、冬季及中间季节的负荷。
(2)选择冰蓄冷设备:根据建筑的制冷需求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类型的冰蓄冷设备,包括冰蓄冷装置、制冷机组等。
(3)确定系统管道布局:合理设计系统管道布局,确保冰蓄冷设备与制冷机组的连接和冷却水管的连通,避免管道漏水和浪费。
(4)优化控制系统: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确保冰蓄冷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精准调节,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2. 冰蓄冷系统设备选型(1)冰蓄冷装置:根据建筑的制冷负荷和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冰蓄冷装置,包括冷媒冰蓄冷装置、冰蓄冷水箱等。
(2)制冷机组:选择适合建筑制冷负荷和冰蓄冷装置的制冷机组,确保制冷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3)冷却水泵、冷冻水泵:根据系统冷却水和冷冻水的流量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泵设备,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 冰蓄冷系统设计要点(1)温度控制:冰蓄冷系统中温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应合理设计温度控制系统,保证冰蓄冷装置和制冷机组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2)节能性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的节能性能,选择高效设备和优化系统结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冰蓄冷设计手册冰蓄冷是一种利用冰块或冰水蓄冷技术,用于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技术。
随着人们对能源节约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冰蓄冷技术在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冰蓄冷技术,本手册将介绍冰蓄冷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一、冰蓄冷技术原理冰蓄冷技术利用低价电能在夜间或低峰时段制冷,将制冷负荷转移到夜间,然后在白天或高峰时段利用储存的冰块或冰水进行空调制冷。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白天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期的负荷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冰蓄冷系统包括冰蓄冷装置、冷冻水系统、冰蓄冷储罐、冰蓄冷管道和热交换设备等组成。
二、冰蓄冷系统设计方法1. 制冷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的制冷负荷特性和用能需求,确定冰蓄冷系统的制冷负荷和需求量。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的大小、朝向、外墙材料、窗户面积、人员密度、设备散热量等。
2. 冰蓄冷储罐设计:根据制冷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冰蓄冷储罐的容量和结构。
储罐的设计应考虑制冷介质的密封性、保温性能和耐压性能。
3. 冷冻水系统设计:设计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系统,包括冷冻水制冷机组、冰蓄冷储罐、冷冻水泵和冷冻水管道等。
应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冷机组和泵站,保证冰蓄冷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热交换设备选型: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热交换设备,如冷凝器、蒸发器、冷却塔等,保证冷热介质的传热效率和系统的热力平衡。
三、冰蓄冷系统应用领域冰蓄冷技术适用于各类建筑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医院、会展中心、工厂车间等大型建筑。
冰蓄冷系统可以灵活应对夏季高温,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冰蓄冷系统还可以与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风能系统等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智能调度。
四、冰蓄冷系统优缺点1. 优点:(1)节能环保:冰蓄冷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冰蓄冷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冰蓄冷技术的原理、设备和应用场景,掌握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冰蓄冷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能效分析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冰蓄冷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
详细的教学大纲如下:1.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冰蓄冷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和优点,分析冰蓄冷过程中的热力学现象和能量转换。
2.冰蓄冷设备:讲解冰蓄冷设备的种类、结构和性能,包括冰盘管、冰球、冰砖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冰蓄冷应用:介绍冰蓄冷技术在空调、制冷、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冰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冰蓄冷技术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冰蓄冷项目案例,使学生了解冰蓄冷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冰蓄冷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冰蓄冷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科研论文和工程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冰蓄冷技术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冰蓄冷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冰蓄冷设计说明1.1设计概述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它代表着当今世界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
成都市电网分时电价表2.2冰蓄冷系统方案设计本工程是医药厂房,冷负荷集中在电力高峰时段和电力平峰时段,电力低谷时段,电力低谷时段空调系统根本没有冷负荷,且全年供冷期内负荷极不平衡,选择常规制冷主机设备容量大,且直接制冷的结果是制冷主机高价来制冷,低价电时段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因此为了减少中央空调白天的用电峰值,充分利用峰谷电差价,大幅度地降低空调的运行费用,同时为了提高空调品质,本工程中央空调设计采用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以上方式中使用最多的为:冰球(或蕊心冰球)和外融冰的盘管式蓄冰装置·本工程采用外融冰钢制盘管冰蓄冷方式的冷源。
2)、部分(分量)蓄冰模式:如图2,部分(分量)蓄冰模式是指在夜间非用电高峰时制冷设备运行,蓄存部分冷量。
白天空调高蓄冰方式动态制冰静态制冷冰浆(或冰晶)片冰滑落式盘管式蓄冰封装冰外融冰冰球(或蕊心冰球) 外板内融冰峰期间一部分空调负荷(尖峰负荷)由蓄冷设备承担,另一部分则由制冷设备负担。
在设计计算日(空调负荷高峰期)制冷机昼夜运行。
部分蓄冷制冷机利用率高,蓄冷设备容量小,制冷机比常规空调制冷机容量小30-40%,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初期投资费用及机房占地,本工程冰蓄冷设计采用分量蓄冰模式。
,本设计方案采用部分蓄冰模式3.4蓄冰流程选择3.4.1 蓄冰流程的选择蓄冰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制冷机可有两种运行工况,即蓄冰工况和放冷工况。
在蓄冰工况时,经制冷机冷却的低温乙二醇溶液进入蓄冰槽的蓄冰换热器内,将蓄冰槽内静止的水冷却并冻结成冰,当蓄冰过程完成时,整个蓄冰设备的水将基本完全冻结。
融冰时,经板式换热器换热后的系统回流温热乙二醇溶液进入蓄冰换热器,将乙二醇溶液温度降低,再送回负荷端满足空调冷负荷的需要。
动态冰蓄冷设计应用手册目录第一章:冰蓄冷系统基本知识1.1 蓄冷概念1.2 蓄冷原理1.3 蓄冷介质1.4 蓄冷运行策略1.5 蓄冷空调系统构成1.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1.7 冰蓄冷空调系统种类1.8 评价冰蓄冷的要点第二章:动态冰蓄冷先进技术介绍2.1 动态冰蓄冷原理2.2 动态冰蓄冷的优势2.3 动态冰蓄冷系统构成2.4 动态冰蓄冷运行模式2.5 动态冰蓄冷控制方案2.6 动态冰蓄冷低温取水第三章:动态冰蓄冷系统工程设计3.1 确定建筑物设计日的空调逐时冷负3.2 确定蓄冰系统的形式和运行策略3.3 确定制冷主机的容量3.4 确定动态冰浆生成机组3.5 蓄冰槽的容量设计及计算3.6 蓄冰槽的形式和保温3.7 水泵的选型计算3.8 动态冰蓄冷应用案例3.9 经济性分析第四章:动态制冰机组规格与参数第五章:动态冰蓄冷系统操作维护5.1 操作指南5.2 用户参数5.3 故障查询5.4 系统常见故障处理5.5 系统维护第一章冰蓄冷系统基本知识1.1 蓄冷概念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时段电力制冰并蓄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不开或少开制冷主机,利用夜间蓄存的冰来满足空调冷负荷需求的一种节能手段。
冰蓄冷空调的广泛应用具有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
从空调用户的角度来说,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夜间低谷廉价电力,从而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从电网公司的角度来说,可以把白天高峰时段电力需求大量转移到夜间低谷时段,实现电网移峰填谷、平衡峰谷矛盾,从宏观上大大降低峰谷差带来的能源损失。
蓄冷空调优点:1)转移制冷机组用电时间,起到了转移电力高峰期用电负荷的作用2)空调蓄冷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和辅助设备小于常规空调系统,减少设备的投资、运行和维护费用3)空调蓄冷系统的运行费用由于电力部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比常规空调系统要低,分时电价差值越大,得益越大4)蓄冰系统的制冷主机在蓄冰过程中是在满负荷、高效率的运转,而主机在部分负荷运行下的效率比较低。
冰蓄冷空调系统方案目录一、工程概况 (2)1.1设计内容: (2)1.2设计依据 (2)1.3供电政策 (2)1.4酒店空调运行时间 (2)1.5酒店规模 (2)二、负荷计算 (3)三、蓄冷空调系统方案 (3)3.1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概念 (3)3.2蓄冷系统模式 (3)四、冰蓄冷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4)4.1机组选型 (4)4.1.1基载机组选型 (4)4.1.1蓄冰机组选型 (5)4.2蓄冰装置设计计算 (5)4.3水泵选型 (5)4.4冷却塔选型 (7)五、运行策略分析 (7)5.1空调冷负荷为100%时 (7)5.2空调冷负荷为75%时 (8)5.3空调冷负荷为50%时 (8)5.4空调冷负荷为25%时 (9)六、经济分析 (9)6.1初投资比较 (10)6.2运行费用 (10)6.3投资回收期 (10)七、冬季蓄热设计选型 (11)八、结语 (12)一、工程概况地点:1.1设计内容:五星级酒店的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动态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夏季进行蓄冷,系统配合采用大温差送风系统,并对此空调系统作投资概算与经济分析。
在经济分析里计算了供冷时运行费用。
每年供冷运行8个月,共计245天。
1.2设计依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1.3供电政策峰荷时段:8:00~11:00 18:00~23:00 电价:1.37元/kW·h平荷时段:7:00~8:00 11:00~18:00 电价:0.856元/kW·h 谷荷时段:23:00~次日7:00 电价:0.343元/kW·h1.4酒店空调运行时间全天24小时运行。
1.5酒店规模总面积为xxxxxx m2,使用面积为xxxxxxx m2。
二、负荷计算空调负荷指标为xxxW/m2,则典型计算最高负荷Q=xxxxx kW根据逐时负荷系数计算逐时负荷如表一所示。
某项目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摘要以实际设计案例介绍了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运行策略的选择,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与常规电制冷方式进行了经济性比较。
关键词冰蓄冷;负荷分析;运行策略;经济分析;注意问题一、工程概述该项目位于石家庄,总体布局分为A、B、C三个功能不同的区域。
项目占地55012M2,其中A、B区为44628M2,C区为10384M2。
项目建筑面积约40万M2。
二、空调蓄冷系统简介空调蓄冷技术,即是在电力负荷很低的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动制冷机制冷,利用蓄冷介质的显热或潜热特性,用将冷量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建筑物空调的需要。
在蓄冷应用技术中,多采用水蓄冷、冰蓄冷的方式。
空调蓄冷系统使用的前提条件:1、合适的电费结构及其它优惠政策。
电力峰、谷差价越大,对蓄冷系统越有利。
其它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少收或免收电力增容费以及移峰电力补贴等。
2、空调冷负荷在用电峰、谷时段有一定的不均衡性。
在电力谷时冷负荷越小或无负荷,制冷机组才有利于在低电价是制冷蓄冷。
三、夏季空调负荷分析本项目设置一个中央机房,为A、B区的商业、办公提供冷源。
经过计算,该项目的设计计算总负荷为:157888.2Kw.h。
该项目冷负荷较大,若采用一次电制冷,冷冻机数量多,用电负荷大,且水循环系统也较为庞大,运行费用很高;由于该项目的性质,夜间几乎没有冷负荷。
因此,在本项目中采用部分负荷冰蓄冷技术,利用夜间电力资源充沛,且价格较低的优势,进行畜冰;在白天峰值时,利用冰的蓄冷量进一步降低冷冻水水温,(可以将一般冷水机组的7℃出水温度降低为5℃左右)这样既可以降低冷水机组的运行费用,又可以减少冷冻水循环系统的一次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系统末端可以节约20%的投资,系统风道、水管尺寸均可以相应减小20%左右,可提高建筑物的有效利用空间。
根据电力系统的统计资料表明:市电供应的高峰值与大部分建筑空调冷量峰值的出现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而在夜间负荷较低。
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一、工程概述XXXX位于XX东侧,建设单位是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该建筑物功能类型为办公,酒店,银行办公的综合大厦,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是全国最大的冰蓄冷工程项目。
该项目由XXXX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部进行施工安装。
本系统主要是为该建筑提供空调冷冻水,冷冻站在地下3层;机房建筑面积1200m2(蓄冰槽520m2)。
冷冻站采用蓄冰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夜间廉价的低谷电力储存冷量,补充在电力高峰期的空调冷负荷需要,节约系统运行成本。
二、设备配置(一)冷源1.双工况螺杆式冷水机组3台(YSFAFAS55CNES)约克(合资)2.基载离心式冷水机组2台(YKFBEBH55CPE)约克(合资)(二)冷却塔:大连斯频得冷却塔共计5台,CTA-600UFWS两台,CTA-450UFWS三台。
(三)板式换热器:丹麦APV 板式换热器共计3台,选用APV板式换热器J185-MGS16/16。
(四)蓄冰槽(现场加工)蓄冰槽共有六台,最大蓄冰量31787.2KW(9040RT)。
(见表1)(五)乙二醇循环水泵:德国KSB乙二醇循环水泵共计4台,其中1台备用,并配4台变频器。
(六)冷却水循环泵:德国KSB冷却水循环泵选用卧式离心泵4台,其中1台备用。
三、运行策略:(一)负荷说明根据建筑使用情况及初步设计估算结果,整幢大楼的尖峰冷负荷为11428KW(3250RT)。
由于气温变化,空调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日负荷大小会有变化,根据负荷分布情况,出100%负荷情况逐时空调负荷:(见表2)蓄冰的模式可采用全部(全量)蓄冰模式或部分(分量)蓄冰模式。
本工程采用部分蓄冰模式。
根据采暖通风专业提供的建筑物设计日100%负荷如下:最大小时冷负荷:11428KW(3250RT)设计日冷负荷:151705KWH(43144RTH)最大小时基载冷负荷:2286KW(650RT)扣除基载冷负荷后的最大小时冷负荷:9142.33KW(2600RT)扣除设计日基载冷负荷后冷负荷:96852.4KWH(27544RTH)(二)系统流程简述本设计蓄冰设备选用冰球式蓄冰设备,系统选用串联单循环回路方式,在循环回路中,乙二醇制冷主机置于蓄冰装置上游。
1引言1.1 冰蓄冷空调的基本概念空调系统在不需要能量或用能量小的时间内将能量储存起来,在空调系统需求大量的冷量时,就是利用蓄冰设备在这时间内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
根据使用对象和储存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蓄冷和蓄热。
结合电力系统的分时电价政策,以冰蓄冷系统为例,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制得冷量以冰(或其它相变材料)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空调负荷(电价)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满足供冷需求。
每kg水发生1℃的温度变化会向外界吸收或释放1kcal的热量,为显热蓄能;而每kg0℃冰发生相变融化成0℃水需要吸收80kcal的热量,为潜热蓄能。
很明显,同一物质的潜热蓄能量(相变温度)大大高于显热蓄能量(1℃温差),因此采用潜热蓄能方式将大大减少介质的用量和设备的体积。
1.2 冰蓄冷空调的社会背景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难题,如何合理的利用能源为人类创造现代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在人类共同警视的时期,蓄能空调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电力的增长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急剧增长的需要,全国缺电情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目前电力供应紧张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点电网负荷率低,系统峰谷差加大,高峰电力严重不足致使电网经常拉闸限电。
电网的峰谷差占高峰负荷的比例已高达25%~30%。
随着用电结构的变化,工业用电比重相对减少,城市生活商业用电快速增长,达成电网高峰限电,低谷电用不上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第二点城市电力消费迅速,而城市电网不能适应,造成有电送不出,配不上的局面。
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靠增加对电力的投入,加快电力建设的步伐,多装机组;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开发的工作方针,加强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通过经济的、技术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鼓励用户节约用电,移峰填谷,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大力开发低谷用电。
冰蓄冷空调设计介绍1.概述:近几年来,因国家用电政策的推动作用和国外蓄冰技术的大量引进,蓄冰空调逐渐成为中央空调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目前在国内推广的蓄冰空调技术主要有冰球式、冰桶式、冰槽式、蕊心冰球等等。
我们认为从近几年市场的接受率来看,STL冰球式蓄冰系统由于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蓄、放冷速度快、价格低、管理方便等优势,比较适合我国夏季由于农忙用电高峰和夏季城市降温用电高峰造成的用电紧张局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为了支持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要求城市的用电大户采取积极措施在上午11点前让电于农村,因此选换热效率高的冰球式蓄冰系统不但适合均匀放冷,更适合夏季避峰(8:00~10:30)等应急场合。
我们根据几十个工程的方案和十几个工程的设计、施工所积累的经验,本着抛砖引玉的思想,着重介绍了STL冰球式系统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并以某工程为实例介绍了STL冰球蓄冰系统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这三个阶段中应如何去做及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供从事这方面工作和关心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参考。
以法国CIAT为代表的冰球蓄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只装满我们称之为“蓄冷球”的长圆形的储冰罐。
蓄冷球的外壳由高密度聚合烯烃材料制成,内盛有具有高凝固-溶化潜热的储能溶液。
蓄冷球的直径有95mm(C型)和77 mm(S型)两大系列,其相变温度有-33℃~+27℃等多种规格。
舒适性空调中常用的为C-00型和S-00型两种,其主要参数如下:0.7 1.1当然,单一只储冰罐还无法构成蓄冰空调系统,它只相当于一只“冷量仓库”,还需要水泵来搬运冷量、需要一个冷源来不断地生产冷量,需要一台换热器来把我们的冷量交换出去。
这样,蓄冰罐、制冷机、水泵、换热器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蓄冰空调系统。
冰球式蓄冰系统按制冷机与蓄冰罐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并联系统和串联系统,串联系统又分主机在上游和储冰罐在上游两种形式。
1.1下面以并联系统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1.1.1夜间蓄冰:主机、蓄冰罐、与水泵Pd1之间构成循环: a→b→c→d→a1.1.2白天主机单供冷:主机、板式换热器与水泵Pd1和Pd2构成循环:d→a→i→g→h→e→f→j→d1.1.3白天蓄冰罐单供冷:蓄冰罐、板式换热器与水泵Pd2构成循环:c→b→i→g→h→e→f→j→ c1.1.4主机与蓄冰罐共同供冷;主机、蓄冰罐、板式换热器与水泵Pd1和Pd2构成循环。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是一本专门针对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的指南。
该手册提供了关于冰蓄冷系统的全面信息,包括其工作原理、系统构成、设计方法、安装步骤、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冰蓄冷系统是一种利用夜间低谷电力时段将水冷却至冰点以下,然后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将冰融化来为建筑物提供冷量的节能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消耗,缓解电网的峰值压力,并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冰蓄冷设计手册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冰蓄冷系统,包括选择合适的冰蓄冷设备、确定系统规模、设计系统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手册还提供了关于如何安装和维护冰蓄冷系统的详细指南,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如果您正在考虑安装一个冰蓄冷系统,或者您已经拥有一个冰蓄冷系统并需要了解如何维护和管理它,那么这本手册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您可以通过查阅这本手册来获取关于冰蓄冷系统的全面信息,并了解如何充分利用这种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成本。
1.1上级批文详见总论部分;1.2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1.3建筑专业提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1.4室外计算参数(江苏地区)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4.1℃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31℃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8.6℃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32℃夏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69 %夏季大气压力100.391Kpa夏季平均风速 3.3m/s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2℃冬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4℃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74%冬季大气压力102.524 Kpa冬季平均风速 3.3 m/s1.6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2 设计范围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20000平方米设计范围为采暖、通风、空调、防排烟及冷热源设计。
冷冻机房冷却水系统由给排水专业设计。
3 设计原则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空调技术及设备,创建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及环境。
4.3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及专家组建议,空调方案确定为: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即新风机组加辐射冷吊顶。
辐射吊顶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二十一世纪15项最节能,最有前途的空调技术之一,其突出的优点——更加舒适,更加节能,更加安静,使其成为目前欧美各国首选的空调末端装置,辐射吊顶、全热交换器和低温送风新风系统组成的独立新风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空调系统。
4.3.1 首层∽八层及地下一层南区各功能房间采用独立新风空调系统(DOAS)。
新风机组除了承担新风负荷外,还承担室内全部潜热和部分显热负荷,室内剩余的显热负荷由辐射冷吊顶承担。
新风机组选用专用DGKR08型低温送风新风机组,设置在专用的新风机房内,每台机组风量约为7000m3/h-8000m3/h。
机组进水温度低于3℃,出水温度为辐射冷吊顶的进水温度(露点温度加1~2℃),由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新风机组出风温度低于7℃。
该机组除了具有普通空调机组具有的冷却﹑干燥﹑加热及加湿功能外,还具备有:(1)承担其全部新风负荷,室内全部潜热和部分显热;(2)机组内配置有板式全热交换器,回收焓效率大于50%,温度效率70%以上;(3)机组内配置驻极静电过滤器,计数效率为99.9%可备光催化材料杀灭,空气阻力小于50Pa。
空调房间冬季加湿采用高品质的干蒸汽加湿,汽源由地下一层锅炉房引来。
新风系统按楼层分南﹑北两个系统设置,以利调节。
新风管沿走道吊顶敷设,在进入每个房间的支管上设置E型定风量调节器,送风口采用大诱导比风口下送。
排风通过每个房间侧墙上设置的排风口,通过走道吊顶,进入新风机组全热交换器释放能量后排入大气。
辐射板采用国产辐射板。
因为它较进口辐射板热阻小,辐射冷/热量大,接头先进,价格便宜等优点。
辐射板型号选用600×600规格板,颜色的选用与排版形式随装修进行。
4.3.2 餐厅及厨房。
由于餐厅空调负荷变化大,湿负荷大,空调运行时间短,层高较高等特点。
故餐厅单独设置空调系统,空调形式采用独立的低温送风新风系统,送风口采用大诱导比风口下送,排风口为单层百叶风口,通过排风管进入新风机组全热交换器释放能量后排入大气。
新风机组选用专用DGKR15型低温送风新风机组,设置在专用的新风机房内,机组风量约为15000m3/h。
厨房采用直流空调系统(冬季加热夏季降温),厨房排风量暂按40次/时,送风量为80% 排风量,其施工图设计待厨房设备确定后进行。
4.3.3 电话机房及计算机主机房为了保证电话机房、消防值班室及计算机主机房值班空调,另分别设置一套VRV空调系统,室外机设置在屋顶,室内机采用四面吹出式,设置在吊顶上。
4.4空调系统冷源本工程空调面积为23500m2,预留空调面积5500m2,共计空调面积29000m2。
空调冷负荷为3351kW,折算为冷指标为115.56w/m2。
空调热负荷为2595.5kW,算为冷指标为89.5w/m2。
经技术及经济综合分析,本制冷采用动态制冰冰蓄冷系统。
该项目尖峰负荷为3351kW,日负荷为30258kW,空调运行时间为10小时(8:00~18:00),机组制冰蓄冷运行时间按8小时(23:00~7:00),每周运行时间为5天。
片冰机/冷水机组制冷工况容量为1949kW。
选用两台美国Mueller公司生产的IH/C213-5片冰机/冷水机组,工质为R22。
空调制冷量为1100×2kWh,蓄冰量为745×2kW,电机功率为220×2kW。
蓄冰槽体积为340m3,其结构采用砼结构。
冷却水流量为232×2m3/h,供回水温度为32/37℃。
水泵流量应为464m3/h,选用三台ITT-B&C15105A端吸,单台流量:270m3/h,扬程:0.32MPa,电机功率:37kW。
运行二台,备用一台。
该项目峰值负荷为3351kWh,一次水温差为7℃,水泵流量应为411m3/h,选用三台ITT-B&C15105BC端吸泵三台,单台流量:250m3/h,扬程:0.2MPa,电机功率:18kW,运行二台,备用一台。
二次水温差为9℃,水泵流量应为320m3/h,选用三台ITT-B&C15103AC端吸泵三台,单台流量:200m3/h,扬程:0.25MPa,电机功率:22Kw,运行两台,备用一台。
热交换器选用板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178×2平方米。
4.4空调系统热源本工程估算空调热负荷为2181.55kW,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及专家组建议,本工程热源选用二台德国布德鲁斯GE615-1400型铸铁燃气热水锅炉。
单台发热量为1.4Mw/h,供/回水温度为95/70℃,额定工作压力0.6MPa,天燃气耗量为149Nm3/h。
空调所需热水由设置在制冷机房内的热交换器提供60℃/50℃的二次热水。
空调所需蒸汽加湿量为950kg/h,选用一台蒸发量为1000kg/h,额定蒸发压力为0.7 MPa,天燃气耗量为76Nm3/h的燃气蒸汽锅炉。
该项目峰值热负荷为2181.55kW,一次热水温差为20℃,热水循环流量应为93m3/h,选用二台ITT-B&C80-5*5*7型管道泵二台,单台流量:110m3/h,扬程:0.25MPa,电机功率:15kW,运行一台,备用一台。
二次热水温差为10℃,水泵流量应为225m3/h,选用三台ITT-B&C80-5*5*7型管道泵,单台流量:135m3/h,扬程:025MPa,电机功率:15kW,运行两台,备用一台。
热交换器选用WTGT800-35型半即热式浮动盘管卧式换热器,换热面积为35×2平方米。
4.5空调水路系统空调水水温夏季为3/12℃,冬季为50/60℃,空调水系统为定流量变水温系统。
水路由制冷站分三路(地下一层区,一至八层南区,一至八层北区)四管制供至各新风机房。
在新风机组表冷器出口管道上设置一台ITT-SV802F11管道泵,流量14m3/h,扬程0.13Mpa,电机功率为1.1kW,调节进入辐射板的进水温度,使其温度高于房间露点温度1~2℃。
由新风机房至各功能房间水管路为双管异程式,水管敷设在走道吊顶内,进入每个房间的分支管路上设置三通电动阀,调节进入辐射板的进水量,以满足房间干球温度的需要。
系统采用开式膨胀水箱定压方式(冬夏共用)。
4.6自控方式简述4.6.1 冰蓄冷自控系统该系统旨在对中央空调机房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对制冷机组内部的闭环控制则由设备自身完成。
自控系统采用集散型(DCS)结构,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技术目标,系统由控制工作站和现场控制器两部分组成,该系统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基本功能:① 工况切换和设备起停控制;② 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的检测;③ 融冰速度自动控制;④ 空调水供水温度自动控制;⑤ 蓄冰时间自动控制;⑥ 冷却水回水温度控制辅助功能:① 故障诊断和报警;② 无人值守顺序控制;③ 数据库维护及报表功能;④ 系统运行图表;⑤ 与局域网中其它计算机交互;⑥其它甲方希望自控系统提供的功能。
4.6.2 独立新风机组自控系统(1)送风温度自动控制:夏季,通过室内干球温度控制新风机组表冷器出口三通电动阀,使其室内干球温度达到设定要求(以室内相对湿度为主控参数);冬季,通过送风温度控制新风机组加热器出口三通电动阀,使其送风温度达到设定值;(2)相对湿度自动控制:夏季,通过室内露点温度控制新风机组表冷器出口三通电动阀,使其室内相对湿度达到设定要求;冬季,通过送风相对湿度控制蒸汽加湿装置电动两通阀,使冬季送风相对湿度达到设定值;(3)监测与保护功能:①对过滤器气流阻力的变化进行自动监测和报警;②对送风温、湿度参数及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③对室外空气温度及供、回水温度的监测;④表冷器设置低温保护(关闭新风阀及开启水阀);⑤风机电机过载保护。
4.6.2 辐射板系统自控系统(1)进水温度的自动控制:通过检测房间的露点温度,调节设置在辐射板主管道上的三通电动阀来调节供回水流量比例,保证辐射板在干工况下运行;(2)室内温度的自动控制:当新风送风温度降到设定的最低送风温度以下时,仍不能维持房间干球温度设定值,启动辐射板,通过检测房间的干球温度,调节设置在房间进水支管上的三通电动阀,使其达到室内温度的要求;(3)监测与保护功能:①对房间的干﹑湿球温度的检测②同时设置迎露保护器③辐射板进水温度监测4.6.3 其它冷却塔及膨胀水箱设液位计,控制补水泵的启停;除对锅炉设备内部的闭环控制由设备自身完成外,增加顺序启停与停炉所需的进步控制器;4.7空调系统防火(1)风管穿越通风、空调机房的隔墙处、防火分区的隔墙或楼板处、变形缝的两侧等均设置防火阀(70℃熔断);(2)通风空调系统的设备及风道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3)空调水路、风路管道保温均采用难燃或非燃烧材料(难燃B1级橡塑或玻璃棉制品);(4)垂直排风管道采取防止回流措施。
4.8保温和管道材料的确定新风系统的送﹑排风风管、阀门及附件采用度锌钢板制作,低温送风管保温材料采用柔性泡沫橡塑板。
冷/热水管采用无缝钢管,保温材料采用柔性泡沫橡塑管壳。
5 通风设计5.1地下车库地下二、三层车库设置机械通风,排风按6次/h计,排风量均为62820m3/h,排风采用引射通风器,省掉了排风管,节省车库空间。
排风机选用PZDF-630型高温排烟风机箱,与排风风机合用,风机风量为63000m3/h,风压为970Pa,电功率为30kW,与排烟风机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