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经济中心南移(F)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3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2、“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
”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文景之治局面B.江南地区的开发C.开元盛世局面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A.秦汉时期、北宋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宋C.秦汉时期、南宋D.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4、“苏湖熟,天下足。
”这一谚语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B.苏湖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C.宋朝粮食产量非常大D.苏湖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5、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农民常年出海经商B.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C.宋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D.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6、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苏湖熟,天下足。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7、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墓碑的重要港口是()A.广州B.泉州C.明州D.福州8、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B.市舶司C.中书省D.宣政院9、下列叙述错误是A.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B.茶树的种植遍及大江南北C.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D.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首位10、下列经济发展成就发生在南宋的是A.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B.棉纺织业发展到长江流域C.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D.景德镇制瓷业兴起1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1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3、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15、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A.小麦B.玉米C.高粱D.水稻16、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修改意见:1.史海引领部分的修改,注意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在语言上,应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在设计上,创意、角度新,有吸引力;在思维上,有梯度、深度,锻炼能力;在构思上,设计的问题与内容关联性好。
2.在例题方面,注意“解题思路”是要讲清如何审题、如何答题上,讲解题思路,要具体;而活动栏目中的“方法技巧”是规律性的总结,形式要多样化些。
3.『说文解图』要突出三点,一是由图中内容谈起,二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三要注意简明,【史海引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所坚持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这个错误方针,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伟大的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教材知识详解】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把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原因①经济教训: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弊端。
②中国国情: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
③实践经验:有些地方农民已自发实行包干到户。
4、特征: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5、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发展乡镇企业1、含义: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指的是“苏湖熟,天下足”;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其核心是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的繁荣,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南方经济发展和南方商业繁荣的原因。
利用教材文字图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
学生已经学过两汉、隋唐经济和商业繁荣,本节课的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唐朝中叶以后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和主要成就,知道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唐中晚期至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主要成就;记住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2、分析:理解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的依据。
掌握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史实。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难度较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比较差。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关键是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后,效果会好一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问题一:“苏湖熟,天下足”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叶以后到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材料,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补充和总结。
问题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总结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