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与强化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31.50 KB
- 文档页数:14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 B. F. Skinner) 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又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产生“强化”这一观点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都曾提到,但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强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效果律——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如果在遇到此情景,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
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行为中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贯穿其中,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操作性行为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
比如:孩子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操作性行为的维持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一个学生每次解答完数学题,老师都给予表扬。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1. 引言1.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简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20世纪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个体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强化方式的影响,通过对行为后果的强化来增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是可预测的,可以通过对强化方式的控制来引导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在强化理论中,强化可以分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分别指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影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班级管理中,强化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强化环境,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管理班级纪律。
通过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和班级管理水平。
1.2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在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班级管理则是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范班级秩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斯⾦纳提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理论斯⾦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理论也叫⾏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理学家斯⾦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的⾏为的⼀种学说。
斯⾦纳认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的,会采取⼀定的⾏为作⽤于环境,当这种⾏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为就减弱或消失。
⼈们可以⽤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为的后果,从⽽修正其⾏为。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种⾏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少在⼀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为,从⽽加强这种⾏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为,从⽽削弱这种⾏为。
正强化的⽅法包括奖⾦、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作条件和⼈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负强化的⽅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种负强化。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平的任何刺激”。
斯⾦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级强化物和⼆级强化物。
⼀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的刺激,如⾷物和⽔等满⾜⽣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正惩罚和负惩罚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的,还有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童出现不适宜的⾏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个坏的刺激,给予⼉童处罚的⼀种⽅法。
通常正惩罚采⽤的刺激都是⼉童极⼒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般会令⼉童感到不快。
从⽽使得⼉童改变⾃⼰的不适宜⾏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罗杰·斯金纳(Roger Skinner)是自动学习理论发展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基于强化教育的模型,这一模型有助于解释和改善学习者的行为及其影响。
他的强化理论假设,行为是由后果及其关联的强度决定的。
这一理论模型分为三个基本的要素:行为反应,后果以及改变的可能性。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分析表明,正面的后果强度会激励一种行为模式,而负面强化则会压抑或释放行为。
斯金纳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用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
在教育领域,它认为学习者会根据他们取得的行为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基于此,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正面后果(例如表扬、大力赞赏等)或弱化后果(例如责备、惩罚等)来改善学生的行为。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年龄适当)更多的反馈和支持以加强其学习和表现。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的父母管教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采用积极的集中策略,以增加孩子表现良好行为的机会,以及消除不受欢迎的行为,而不是依靠惩罚。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可用于解释心理和神经过程。
例如,它可以帮助解释抑制或取消过程,它们是指随着正面或负面的强化的增加,相关的行为的活动减少。
此外,它还可以解释痴呆患者和学习障碍患者的行为特征,即他们存在可能克服行为阻碍的能力,但受限于缺少有义务性的正面强化。
因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社会领域,其目的在于改善学习者行为。
这一理论假定,学习者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化影响,其反应结果会根据它们的行为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而发生变化。
借助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行为,帮助他们改善和掌握学习技能,并有助于其应对今后的生活挑战。
第二节强化理论及其应用一、强化的一般概念(一)强化的涵义强化(reinforcement)即增强。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反应频率提高或降低的作用即强化。
强化是由一定的刺激物引起的,这个刺激物称之为强化物(reinforcer)。
例如,物质奖励、语言鼓励和行为惩罚等。
巴甫洛夫(I.P.Pavlov)首先应用了强化概念。
他认为一切使行为得到加强的事件即是强化,一切由它引起的变化为条件作用。
他认为强化物与刺激物相联系,使条件刺激物具有引起行为的信号意义。
斯金纳(B.F.Skinner)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赋予强化新的含义。
他认为有机体在改变环境中又使其自身发生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使其得到奖赏,这就具有“强化”的含义。
在操作行为中,强化物与反应相联系,某种反应受到强化,其出现概率增加,这样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同时,斯金纳把有机体所形成的反应以及在一系列操作中反应和强化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联合序列称之为列联或关联性(contingency)。
所以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形成一定的操作方式,再次按同一行为方式时,它的行为就会因强化而加大力量。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强化的大多数刺激或事件是与个体生存的生物学过程相关联。
例如,食物对个体饥饿的强化可以使个体获得能力,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部分。
随着环境的复杂、有机体对环境的行为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也改变着个体自身。
有时环境改变了,旧的行为方式因得不到强化而消失,新的强化结果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这样个体就得到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斯金纳认为操作性强化的第一种功能是促进有机体行为的成长(growth)即形成不同的新的反应形式。
如动作技能更加熟练、精巧,对适当刺激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操作性强化的第二种功能是保持(retention)和加强行为,使行为出现的次数加多。
强化量的大小是影响强化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一般来讲,强化量大引起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多。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是从动物实验中得出来的,最初也只应用训练动物,譬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
随后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强化理论也被应用于人的学习上。
斯纳金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或是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
由是他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反之,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后果,从而达到修正其行为的目的。
不同的强化形势所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的只需要给予强化刺激,反应很快,立竿见影,但刺激消失,行动就马上消失,如连续强化和固定比例强化。
有的虽然不如前者反应快,但刺激消失行为却不马上消失,如变动时间间隔强化和变动比例强化。
虽然每种强化方式所引起的效果不是绝对的,但却说明在进行强化时,根据对象的不用,不仅要注意强化的刺激内容,也要注意强化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运用强化理论,更准确的达到我们所要得到的效果。
我们在应用时必须坚守一下几条原则。
首先,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的强化措施,因人而异。
其次,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与此同时,要及时反馈,将强化的后果及时反馈出来,以及时作出纠正。
最后,我们必须了解,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能最大的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
强化理论极强的现实意义。
就我们现在的学生身份而言。
就能应用强化理论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加强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方法叫程序学习法。
总体而言,我们要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新学期伊始,浏览过课表之后我们就可以分科计划。
分清主要学科,薄弱学科和优势学科。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的不同,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设定不同高度的目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是心理学家伯福斯·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行为的起源和变化。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中的刺激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而这些奖励和惩罚可以增加或减少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主要侧重于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赋予奖励来增加一种行为的频率。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这样,学生会将取得好成绩的行为与奖励联系起来,进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负向强化是指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一种行为的频率。
例如,当一个员工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经理可以给予一天的休假,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这样,员工会将完成任务的行为与休假的消除不愉快刺激联系起来,进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还包括惩罚和消除惩罚两个方面。
惩罚是指通过引入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时,老师可以给予批评或留校扣分等惩罚措施,以减少学生迟到的行为。
消除惩罚是指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减少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当一个员工改正了过去常犯的错误后,经理可以停止对其进行额外监管或批评,以减轻员工的不愉快感。
这样,员工会将改正错误的行为与消除惩罚的刺激联系起来,进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作场所、家庭等各个领域。
通过正确运用强化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然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也受到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过度使用强化原理可能导致行为的机械化,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强化原理,以达到积极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的目标。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例子斯金纳根据“迷箱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举例:(1)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奖励学生去游乐场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增加。
(2)如果能够按时到校,就奖励一个玩具,学生按时到校的行为增加。
(3)某学生为了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一次学生上课扔小纸条,被老师批评后,扔小纸条的行为变本加厉。
(被老师批评对于该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刺激)(4)“强宝宝”喜欢“马蓉蓉”,“马蓉蓉”为了让“强宝宝”努力学习,就说:“你如果好好学习,我就嫁给你”,“强宝宝”努力学习的行为增加。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举例:(1)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不让打扫卫生,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增加。
(2)如果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就不让罚站,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增加。
(3)戴罪立功:对于接受惩罚的人来说,如果多做一些立功的行为,那么就会减少处罚,因此立功的行为增加。
(4)坦白从宽:对于犯罪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坦白自己的罪行,那么就可以减少处罚,因此坦白的行为增加。
2、惩罚正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举例:(1)如果学生迟到,就罚打扫卫生,学生迟到的行为减少。
(2)抗拒从严:对于接受惩罚的人来说,如果抗拒不服的行为太多,那么就会增加处罚,为了减少处罚,因此抗拒的行为会减少。
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举例:(1)如果学生经常撒谎,就不让他看电视,那么撒谎的行为就会减少。
(2)如果学生上课说话,就没收手机,上课说话的行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