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3
管壳式换热器规格标准一、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换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的热交换过程中。
在使用管壳式换热器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标准尺寸,以便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尺寸通常是按照壳体内径和管道外径计算的。
一般标准尺寸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以下规格:1. DN25/25,壳体内径为219mm,管道外径为25mm;2. DN32/25,壳体内径为273mm,管道外径为25mm;3. DN40/25,壳体内径为325mm,管道外径为25mm;4. DN50/25,壳体内径为426mm,管道外径为25mm;5. DN65/25,壳体内径为529mm,管道外径为25mm;6. DN80/25,壳体内径为630mm,管道外径为25mm;7. DN100/25,壳体内径为720mm,管道外径为25mm;以上标准尺寸仅供参考,实际情况还需根据具体使用要求进行选择。
三、注意事项在选择管壳式换热器之前,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确定换热器的流量和热载荷;2. 确认换热器的使用压力和温度范围;3. 根据流体特性和腐蚀情况选择合适的材质;4. 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防腐形式。
以上是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尺寸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并选择合适的型号。
二、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标准规格1. 壳体尺寸壳体尺寸一般以壳体直径和长度表示。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壳体直径从50mm到5000mm不等,长度也有所不同,最长可达20m。
2. 管束数量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热交换的效率。
国家标准中规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数量应在1到12根之间,具体数量可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来进行选择。
3. 温度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受制于材质、管束数量以及流体性质等多个因素。
国家标准中对于常用的曲率半径、沸点温度、加热量及换热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规定。
4. 压力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换热器型号的表示(该表示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X1 X2 X3 DN - pt/ps - A- LN/d -Nt/Ns Ⅰ(或Ⅱ)
X1:表示前端管箱的类型,有A、B、C、N、D五种方式,A表示为平盖型,B 表示为封头型,其它类型应用少不做介绍;(关于X1、X2、X3的结构的图示可查看GB151-1999的内容)
X2:表示壳体型式,有E、Q、F、G、H、I、J、K、Q十种,E表示为单程壳体(两侧法兰型),I表示为U型管壳体,其它略;
X3: 表示后端结构型式,有L、M、N、P、S、T、U、W八种,S表示为浮头式钩圈结构,U表示为U型管束,其它略;
DN:表示换热器公称直径,单位mm;
Pt/ps:管/壳程设计压力,单位Mpa,当管壳程设计压力相等时,只表出用一个数值表示;
A:公称换热面积,单位m2;
LN/d:LN表示换热管公称长度,单位m;d表示换热管外径,单位mm;当换热管采用Al,Cu,Ti管时,应在LN/d后加上材料符号,如LN/dCu;
Nt/Ns:表示管壳程程数,单壳程时只标出管程数;
Ⅰ(或Ⅱ)表示:管束材料等级,Ⅰ表示较高级的冷拔管,Ⅱ表示普通冷拔管。
标准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标准换热器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三大类:空冷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
一、空冷式换热器
1、各部结构形式
气流部分:鼓风式空冷器(水平式、斜顶式);引风式空冷器
管束型式:丝堵式管箱的管束、可卸盖板式管箱的管束、可卸帽式管箱的管束、集合管式管箱的管束;
风机传动形式:V带传动;齿轮箱减速器传动;电动机直接传动;悬挂式V带传动,电动机轴向上;
悬挂式V带传动,电动机轴向下
百叶窗型式:手动调节百叶窗;自动调节百叶窗
2、各部形式与代号
管束型式与代号:
表1
3、管束型号表示方法:
4 、风机型号表示方法:
5、构架型号表示方法:
6、百叶窗型式表示方法:
7、空冷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二、板式换热器:
1、常用的板片波纹形式代号:
表2
2、常用的框架形式代号:表3
3、板式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三、管式换热器:
本表示方法适用于卧式和立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名称构造一览表。
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5℃。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105Pa。
4、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114000吨/年煤油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第1章设计概述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1](205)1、1、1 传热的概念所谓的传热(又称热传递)就是间壁两侧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问题。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差存在时,就必然发生热量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1、1、2 传热的意义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都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所以传热是最常见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
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归纳起来化工生产中对传热过程的要求经常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强化传热过程,如各种换热设备中的传热。
②削弱传热过程,如设备和管道的保温,以减少热损失。
1、2 换热器的概念与意义[2]1、2、1 换热器的概念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设备,简称为换热器。
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低温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作者:Qijian 73 更新时间:2009-11-23 16:49:04
低温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传热面积为60 m2。
换热器壳体规格为DN 600mm,材质为16MnDR;管子规格为Φ19×2.5,材质为16Mn(正火);管板材质为16MnDⅡ。
文献[1]附录A中对主要受压元件的要求为:壳体、封头、管板等钢板及换热管、接管用管材在正火状态下使用,并宜采用冷成形或回火温度以下的温成形,须避开钢材的回火脆性区。
若在回火温度以上热成形时,应根据需要进行与母材相同或相类同的热处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文献[1]附录A规定,设计温度低于或等于-20℃钢制管壳式换热器为低温管壳式换热器。
管板与管子、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质量控制的关键。
如果连接处发生泄漏,将导致两种工作介质混合,轻者损失热量与产品,重者将危及设备与人身安全。
本文以唐山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固定管板低温管壳式换热器为例,探讨受压元件连接方式及焊接工艺。
我要打印 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
换热器型号可以在GB151中找到。
前端管箱型式代号根据前端管箱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A型:平盖管箱,管箱端部为平盖与管箱法兰通过螺栓、垫片来连接;(2) B型:封头管箱,管箱端部为椭圆封头;(3) N型:与管板制成一体的固定管板管箱,管箱端部为平盖,与A型管箱类似;2.1.2 壳体型式代号(1) E型:单程壳体,详见GB151-1999表7;(2) I型:U形管式换热器壳体,详见GB151-1999表7中I型;(3) K型:釜式重沸器壳体,主要用于带蒸发空间的换热器;(4) O型:带外导流筒的换热器壳体,主要用于浮头式换热器;2.1.3 后端结构型式代号(1) L型:与A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2) M型:与B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3) N型:与N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以上分类详见GB151-1999中图1-7主要部件分类及代号,以上前端、壳体、后端任意组合,构成不同形式的管壳式换热器,本软件根据石油化工(尤其是烯烃、炼油等)工艺过程中常用的类型组合出总计16种换热器;详见2.2节。
2.2 换热器型式代号根据换热器2.1节中所列出的前管箱、壳体、后端管箱类型,本软件对其进行了组合,提供了组合后各类型换热器的“数据模板”,供用户在输入数据时,可直接选择相应的换热器类型数据模板,以节省数据输入的时间。
根据组合,软件主要提供了下几类换热器的模板数据,供用户根据工艺条件所定的换热器类型进行选择,见下表:代号简图描述1.AEM 前端管箱为A型平盖管箱,后端管箱为带标准椭圆封头的M型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或耳式;2.AEM(CONE)前端管箱为A型平盖管箱,后端管箱为带锥形封头的M型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耳式支座;主要用于塔器的再沸器;3.AKL 前端管箱及后端管箱均为A型平盖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4.AES 前端管箱为A型平盖管箱,后端为S型,浮头式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5.AKU 前端管箱为A型平盖管箱,壳程为U形管式釜式重沸器,支座为鞍式支座;6.AIU 前端管箱为A型平盖管箱,壳程为I形,U形管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7.BEM 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后端为M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8.BEM(CONE)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后端为带锥形封头的M型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耳式支座,主要用于塔器的再沸器;9.BES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后端为S型的浮头式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0.BKU 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壳程为U形管式釜式重沸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1.BIU 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壳程为I型,U 形管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2.BKM 前端管箱为B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后端管箱为M 型标准椭圆封头管箱,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管板式釜式重沸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3.NEN 前、后端管箱为N型平盖管箱,管板不兼作法兰、管箱筒体与管板联为一体的固定管板换热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4.NKN 前、后端管箱均为N型平盖管箱,管板不兼作法兰、管箱筒体与管板联为一体的釜式重沸器,支座为鞍式支座;15.AOS 与AES浮头式换热器类似,所不同的是,在壳程的进出口处设置有外导流筒,可使进出口处液体分布更为均匀;16. BOS 与BES浮头式换热器类似,在壳程的进出口处设置有外导流筒,可使进口处流体分布更为均匀;。
换热器型式代号的意义根据换热器前管箱、壳体、后端管箱类型,将换热器分为以下几种1单入单出和单入双出(双入单出)2 BES (单程壳程)单入单出走液相3 BJS (冷凝式壳体)双入单出气相冷凝变为液相。
RCBOS型号为折流杆式换热器,外导流筒结构。
此型号外导流折流杆式换热器属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
克服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因装有折流板而存在的流体多向折流后流动阻力大,流动中易形成“死滞区”,很容易造成管子间的流体诱导振动的问题。
具体结构中图所示,在换热器的壳程内,沿管束的垂直方向,按定距设置4个金属环圈(又称折流圈),圈上焊有多根杆条(又称折流杆),杆的直径等于管子间的间隙量,把管子从多方向夹持。
折流圈都固定在支承杆上,组成整组折流杆结构。
由于采用折流杆以代替传统的折流板,其显著的优点是:在相同传热量的条件下,流体流过管束时,把横向流动基本上变成了轴向流动,消除了原有的传热“死滞区”,其压力降大大地减小,且不易结垢,特别是可十分有效地消除诱发振动。
已广泛地应用于[wiki]石油[/wiki][wiki]化工[/wiki]生产上。
RCBOS型号为折流杆式换热器,外导流筒结构这采用的是中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的浮头式折流杆换热器标准为30T006-1999具体型号表示为:R:折流杆E(C):E为换热器,C为冷凝器B:封头管箱O:壳体为外导流筒结构S:钩圈式浮头DN-PN-F-L/dw-N(I,II)(l.b.d):按GB151规定,其中l.b.d分别为菱形管、波纹管、螺纹管。
这种外导流折流杆式换热器属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
克服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因装有折流板而存在的流体多向折流后流动阻力大,流动中易形成“死滞区”,很容易造成管子间的流体诱导振动的问题。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t t s s P N LN XXXDN A I II P d N ----------------或)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1. 1〉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形式2〉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形式3〉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2. 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3.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 ;压力相等时只写P t4. 公称换热面积 ㎡5. 当采用Al,Cu,Ti 换热管时,应在LN/d 后面加材料琼等号,如LN/D CuLN --公称长度 ,md --换热管外经 mm6.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 只写N t7. I----I 级换热器管束采用较高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无相变传热和易产生振动场合II---II 级换热器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受沸、冷凝传热和无振动一般场合例如:(1) 浮头式换热器:S---钩圈式浮头6500 1.65442.5AES I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公称换热面积254mm ,较高级冷拔换热器外经25mm,管长6m,4管程但壳程的I 级浮头式换热器(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5970020041.625BEM I ------------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管程设计压力,壳程设计压力,,公称换热面积2200m ,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经25mm,管长9mm,4管程,但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M--与B 相似的固定管板封头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1、管壳式换热器型号的组成:X——前端管箱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Y——壳体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Z——后端结构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DN——换热器的公称直径mm,对卷制圆筒为其内直径,对钢制圆筒为钢管的外径,对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径、分母为壳体内径;Ps、Pt——分别表示管程、壳程设计压力MPa,当管程壳程压力相等时只写Pt;A——公称换热面积m2,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即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一般不包括弯管段的面积;LN——换热器的公称长度m,当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为其公称长度;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长度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d——换热管的外直径mm;强调d不是换热管公称直径B——当换热管为Al、Cu、Ti管时分别记为Al、Cu、Ti;当换热管为钢制管时,不标记;NT、NS——分别为管程数和壳程数,单壳程时公标记NT即可;C——对于钢制换热管,I级管束时为I,II级管束时为II;I级管束是指采用较高级的高级冷拨管的管束;II级管束是指采用普通冷拨管的管束;2、管壳式换热器标记示例:按教材P8简介;。
6.3.8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t t s s P N LN XXXDN A I II P d N ----------------或) ----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 1〉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形式
2〉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形式
3〉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
2. 公称直径(mm )
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
3.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 。
压力相等时只写P t
4. 公称换热面积 ㎡
5. 当采用Al,Cu,Ti 换热管时,应在LN/d 后面加材料琼等号,如LN/D Cu
LN --公称长度 ,m
d --换热管外经 mm
6. 管/壳程数。
单壳程时 只写N t
7. 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较高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无相变传热和易产生振动场合
II---II 级(换热器)管束
采用普通级冷拔换热管,适用于受沸、冷凝传热和无振动一般场合
例如:
(1) 浮头式换热器:S---钩圈式浮头
6500 1.65442.5AES I ------------
平盖管箱,公称直径500㎜,管壳程设计压力均为1.6MPa ,公称换热面积254mm ,较高
级冷拔换热器外经25mm,管长6m,4管程但壳程的I 级浮头式换热器
(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5970020041.625BEM I ------------
封头管箱,公称直径700mm,管程设计压力2.5MPa ,壳程设计压力1.6MPa,,公称换热面积2200m ,
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经25mm,管长9mm,4管程,但壳程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M--与B 相似的固定管板(封头)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方法
1、管壳式换热器型号的组成:
X——前端管箱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Y——壳体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Z——后端结构形式代号(如表1-1所示)
DN——换热器的公称直径(mm),对卷制圆筒为其内直径,对钢制圆筒为钢管的外径,对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径、分母为壳体内径。
Ps、Pt——分别表示管程、壳程设计压力(MPa),当管程壳程压力相等时只写Pt。
A——公称换热面积(m2),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即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
对于U形管,一般不包括弯管段的面积。
LN——换热器的公称长度(m),当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为其公称长度;为U形管时,取U 形管直管段长度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
d——换热管的外直径(mm)。
(强调d不是换热管公称直径)
B——当换热管为Al、Cu、Ti管时分别记为Al、Cu、Ti;当换热管为钢制管时,不标记。
NT、NS——分别为管程数和壳程数,单壳程时公标记NT即可。
C——对于钢制换热管,I级管束时为I,II级管束时为II。
I级管束是指采用较高级的高级冷拨管的管束;II级管束是指采用普通冷拨管的管束。
2、管壳式换热器标记示例:按教材P8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