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食品中常见霉菌形态及微生物菌落 特征观察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0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1.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节课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2.载玻片培养法(小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小块(约1cm2)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1.菌种:曲霉 ( Aspergillus sp. ) ,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 Rhizopus sp. ) 和毛霉(Mucor sp. )培养 2-5d 的斜面培养物。
2. 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3. 仪器或其他用具:超净台,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平皿,载玻片,盖玻片, 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 50% 乙醇, 20%的甘油,滤纸片,以及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培养法)1.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 U 形玻棒,其上放一块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 110 ℃ 灭菌20-30min ,不烘干,备用。
2.琼脂块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培养基(PDA)无菌操作注入两个已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
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
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三、器材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蒸馏水。
4、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形玻棒,解剖针,解剖刀,镊子,95%乙醇以及显微镜等。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一)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 目的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培养放线菌的几种方法2 原理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早期绒状同细菌菌落月牙状相似,后期形成孢子菌落呈粉状、干燥,有各种颜色呈同心圆放射状。
3 材料3.1 菌种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tr. coelicolor),细黄链霉菌(Str.microflavus)。
3.2 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
3.3 器皿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滴管、镊子、接种环、小刀(或刀片)、水浴锅,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4 流程4.1插片法: 倒平板→插片→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4.2压印法: 倒平板→划线接种→挑取菌落→加盖玻片→镜检→记录绘图4.3埋片法: 倒琼脂→切槽→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5 步骤5.1插片法5.1.1倒平板将高氏1号培养基熔化后,倒10~12毫升左右于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使用.5.1.2插片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中,插入深约为1/2或1/3(图5-1)。
5.1.3接种与培养用接种环将菌种接种在盖玻片与琼脂相接的沿线,放置28℃培养3~7天。
5.1.4观察培养后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及盖玻片上,小心用镊子将盖玻片抽出,轻轻擦去生长较差的一面的菌丝体,将生长良好的菌丝体面向的载玻片,压放于载玻片上。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5.2压印法5.2.1制备放线菌平板同5.1.1。
在凝固的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分离法得到单一的放线菌菌落。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的群落特征
(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
(3)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大,而且孢子容易飞散,如将菌丝体制与水中易变形,故观察时用浸片法将其置于乳酸石碳酸棉溶液中、菌丝和孢子染成蓝色,保持菌丝体圆形,使细胞不易干燥,并有杀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菌种:产黄青霉、黄曲霉、黑根霉
(2)时间和溶液:乳酸石炭酸棉溶液
(3)仪器和其他物品:显微镜、接种环、载片、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
产黄青霉:顶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黄曲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
黑根霉:假根匍匐枝孢子顶囊孢子囊舟孢子囊孢子囊孢子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1)霉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孢子各有几种?
无性繁殖——无形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繁殖——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霉菌得培养与形态观察一.实验目得1、掌握霉菌得观察法——小室观察法。
2、了解四种常见霉菌形态、二.实验原理1、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得菌丝体,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就是繁殖菌丝)及孢子得形态特征就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得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与孢子得宽度通常比细菌与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 ),常就是细菌菌体宽度得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2、观察方法观察霉菌得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得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与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得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得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得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2、菌种:曲霉( Aspergillus sp、 ) ,青霉,根霉 ( Rhizopus sp、 ) , 毛霉( Mucorsp. ),培养 7d得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3、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4、仪器或其她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四.实验内容a)配置150ml得PDA(霉菌)培养基,然后高温灭菌。
b)培养小室得灭菌:在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得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与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c)倒平板:取已灭菌得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用解剖刀切培养基:在无菌操作得情况下,利用解剖刀将培养基切成d)1cmx1cm得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得载玻片上(每片放两块 )。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体以及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长和繁殖方式,进一步认识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霉菌培养基:将适量的琼脂糖、葡萄糖、酵母粉和琼脂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皿中,冷却凝固。
2. 霉菌样品: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样品,如土壤、腐烂的植物等。
3.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霉菌培养基,将其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2. 从采集到的霉菌样品中取一小块,用移液管将其转移到培养皿的表面,轻轻涂抹均匀。
3.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段时间。
4. 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所见。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霉菌的多样形态。
有些霉菌呈现出菌丝状的结构,由细长的菌丝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种菌丝状的结构有助于霉菌在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另外,还有一些霉菌呈现出颗粒状或球状的形态,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水体或腐烂的植物上。
除了形态上的差异,我们还观察到了霉菌的颜色多样性。
有些霉菌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绿色、黑色或红色等。
这是由于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的不同。
色素的产生与霉菌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色素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霉菌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情况。
有些霉菌呈现出均匀的分布,形成一个连续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成散落的斑点。
这可能与霉菌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关系有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多样形态和色彩给我们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霉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沃化,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等有益物质。
第1篇一、实验背景食物发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探究食物发霉的原因以及影响发霉程度的因素,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食物的发霉情况,分析食物发霉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 探究温度、湿度、食物水分含量等因素对食物发霉程度的影响。
3. 寻找有效预防食物发霉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面包、馒头、水果、蔬菜等易发霉的食物。
2. 实验工具:温度计、湿度计、微波炉、冰箱、保鲜膜、塑料袋等。
四、实验方法1. 温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常温(25℃)、低温(4℃)和高温(35℃)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温度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2. 湿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干燥、潮湿和非常潮湿的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湿度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3. 食物水分含量对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进行微波炉烤干、正常放置和保持湿润处理。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水分含量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4. 对比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常温潮湿环境中,另一组放置在常温干燥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 结果:高温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最快,其次是常温,低温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最慢。
- 分析:温度是影响食物发霉的重要因素,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食物发霉。
2. 湿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 结果:潮湿环境中面包发霉速度最快,其次是干燥,非常潮湿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较慢。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 了解常见霉菌(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基本形态特征;3. 熟练运用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其菌丝体由多个菌丝组成,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观察霉菌的形态。
三、实验器材1. 菌种:青霉、曲霉、根霉、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2. 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3. 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4. 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菌落特征:观察青霉、曲霉、根霉、毛霉平板中的菌落,描述其菌落特征,注意菌落形态的大小、菌丝的高矮、生长密度、孢子等。
2. 制片:取少量霉菌菌落,用无菌接种针挑取菌丝,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玻片。
3. 显微镜观察:a. 低倍镜观察:观察菌丝的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b. 高倍镜观察:观察菌丝的横切面、孢子等特征。
4. 记录并分析结果:将观察到的菌丝形态、颜色、排列等特征与教材中常见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所观察到的霉菌种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青霉:菌丝呈灰绿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蓝绿色。
2. 曲霉:菌丝呈黄色或绿色,分生孢子梗呈放射状排列,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3. 根霉:菌丝呈白色,有明显的假根,分生孢子梗呈直角分叉,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4. 毛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分生孢子梗呈螺旋状排列,顶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绿色。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形态特征,并学会了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