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角(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校园一角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对校园一角的认知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校园一角的观察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校园一角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校园中的不同角落,引发学生对校园一角的思考和兴趣。
2. 观察与调查(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校园一角进行观察和调查。
可以考虑校园中的花坛、树木、小河等不同场所。
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下对该校园一角的看法、观察到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3. 分享与交流(15分钟)每组从中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调查的成果,并展示他们记录下来的资料。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等方式,向学生详细解释校园一角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认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同时,提醒学生在看待校园一角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尽量不对其进行破坏。
5. 创作与分享(2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选的校园一角进行创作。
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手绘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校园一角的思考和感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自愿向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与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主持讨论一些问题,例如:- 你觉得校园一角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你将如何保护和爱护校园一角?- 你觉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校园一角更美好?四、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得出对校园一角的描述和特点,展示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考察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校园一角的思考和感受,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和交流。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校园一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地观察和探索,学生将学会发现校园中普通的一角所蕴含的美和故事,并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一角,了解其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发现并表达校园一角的美和价值。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校园中发现的一些特殊景点或角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观察与记录(3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指定的一角,让学生仔细观察该角落的细节,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b. 学生可以使用相机、素描本、笔记本等工具进行记录,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
3. 小组讨论(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b.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例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人文故事等。
4. 创作表达(40分钟)a.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选择一种创作方式(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该一角的理解和感受。
b. 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创作,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5. 展示与评价(20分钟)a.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思考过程。
b. 教师和同学们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评价:教师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是否详细、准确,并能够体现出对校园一角的独特观点和感受。
2. 创作表达评价:教师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校园一角的理解和感受,并能够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
3. 参与讨论评价:教师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合理的反驳。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发现并了解校园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落。
通过对该角落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中一个特殊的角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
- 掌握相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他们对环境的敏感度。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校园一角的选取:- 选择一个校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落,如校史展览馆、纪念碑、校园艺术品等。
- 介绍该角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
2. 观察和思考:- 学生分组前往该角落进行观察和研究。
- 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思考该角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团队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结果,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想法。
- 学生合作设计一个展示该角落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如海报、PPT、小品等。
4. 创作和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关创作和表达。
- 学生可以使用绘画、摄影、写作等方式,展示他们对该角落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和分享:-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和其他年级的学生。
-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展板、展览等形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教案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校园一角,并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记录。
3. 学生小组讨论观察结果,交流彼此的发现和想法。
4.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展示方式,并进行相关创作和准备。
5.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和收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观察记录和思考笔记。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中学生设计一堂校园一角的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观察、探索和创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中的一角,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各年级的语文、美术或综合实践课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中一个特定的角落,如花坛、图书馆、操场等;- 掌握描述事物的词汇和句型;- 学习运用艺术元素和技巧表达对校园一角的感受。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校园中的一角,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地观察(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校园中的目标一角,让学生仔细观察、听觉感知和触摸,收集相关信息。
3. 讨论和整理(10分钟)- 学生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所观察到的信息,包括外观、氛围、功能等。
4. 创作活动(20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绘画、摄影、写作等方式,表达对校园一角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绘制素描、拍摄照片、写诗歌或散文等。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展示。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评论和提出建议。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个活动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表达对校园一角的新认识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表: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所见所闻。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绘画、摄影、写作等,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评价。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五、教学资源1. 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实地观察时记录信息的表格。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背景在校园中,每个角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利用校园一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本教案旨在通过在校园一角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校园一角的潜在教育价值;2. 学会利用校园一角进行教学活动;3.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选择校园一角:教师可以选择校园中的一个特定地点,如花坛、图书馆角落、树林等作为教学场所。
2. 观察与研究:学生在校园一角进行观察和研究,了解该地点的特点、生态环境、历史背景等。
3. 学科整合: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特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校园一角的特点相结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4.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整合,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社会调查等。
5. 学生展示:学生根据教学活动的要求,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介绍校园一角的教育价值,并引导学生思考校园一角的潜力。
2. 观察与研究:学生在校园一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3. 学科整合:教师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特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校园一角的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学科整合和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明确活动的步骤和要求。
5. 学生实施: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实施,进行观察、实验、创作等。
6. 学生展示:学生根据教学活动的要求,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
7.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评价学生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在校园一角进行观察和研究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2. 成果展示:学生根据教学活动的要求,进行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
校园一角教案【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堂校园一角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校园中探索、发现并学习知识。
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如花园、图书馆等,并了解其功能和特点。
- 学习相关的知识,如植物、图书分类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进行知识探索。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活动准备:- 选择一个校园一角,如花园、图书馆等,并提前了解其功能和特点。
-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模型等。
2. 活动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校园中的一些特殊区域,如花园、图书馆等。
- 引发学生对这些区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活动展开(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一角进行探索。
-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记录下所见所闻。
- 学生可以拍照、绘画、写日记等方式记录。
4. 活动总结(15分钟):- 学生回到教室,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发现和体验。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校园一角的功能和特点,并与学生分享相关的知识。
- 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 活动延伸(20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改进或创新校园一角的方案。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等。
- 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评价他们对校园一角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2. 学生自评与互评:-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和讨论的方式,互相评价和反馈对方的设计方案。
幼儿园中班美术《校园一角》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中班美术《校园一角》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描绘校园一角,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绘画活动,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3. 培养孩子们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教学准备:1. 绘画工具:水彩笔、蜡笔、素描纸等。
2. 教学辅助:校园实景照片或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你们知道校园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引导孩子们回忆并描述校园的一角。
2. 新课讲解:(1)展示校园一角的照片或视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示范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描绘校园的一角,例如教学楼、操场、花坛等。
3. 实践操作:(1)分发绘画工具,让孩子们尝试自己描绘校园的一角。
(2)教师在旁指导,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注意颜色搭配和画面布局。
4. 展示评价:(1)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校园一角”。
(2)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孩子们的努力和创意。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描绘校园的一角,也更加了解和爱上了我们的校园。
希望小朋友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对校园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在美丽的校园里快乐成长!五、作业布置:回家后,让孩子们尝试描绘家里的一个角落,或者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下节课带来分享。
六、教学反思: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和课堂表现,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校园中的一个角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一个校园角落的特点、功能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所选校园角落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特点等基本知识;- 掌握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了解校园角落的功能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学生的实地观察和信息整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校园角落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 如何帮助学生整理和表达所得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校园中的一些特殊角落,并让学生简单描述其特点和功能。
2. 任务介绍(10分钟)- 介绍本次任务的目标和意义,即通过对校园一角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角落进行实地考察。
-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角落的建筑特点、环境氛围、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4. 信息整理(20分钟)- 学生回到教室,小组合作将实地考察所得的信息进行整理。
- 整理内容包括角落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功能和意义等方面。
5. 分享和讨论(2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信息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角落的功能和意义,并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信息整理,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校园环境,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角落。
校园一角作文教案【篇一:《校园一角》作文教案】《校园一角》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仔细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的特点,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2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重难点:1能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2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写作要求,审题立意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
我们生活在这里,对它又熟悉又亲切,让我们把它的美丽再回味一次吧!2.同学们, 回忆一下我们的校园的每一处, 其中哪一处景物最让你喜欢呢?3.生反馈, 师相机板书.4.今天我们来学写作文《校园一角》。
5.先来看看习作要求,翻开书15 页, 自己读读, 找出本次习作要求,划出来。
. 6. 明确写作要求:选择校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把它的特点写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二、指导观察校园景点1..那等一会,老师要请同学们走出教室,仔细观察我们校园的一角。
你会选择哪一处景物呢?2.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观察景物的顺序有哪些?(先整体后部分,先远后近,先左后右,先外后内……要看具体情形选择观察顺序)3.大自然美景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那你所选择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呢?举例: 漓江的水有三个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4 .观察要求:(1 )选一处景物(2)按顺序观察(3)整体感知(4)抓特征5.学生亲身观察6. 校园处处是美景,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物说一说,注意细观察,按顺序,抓特点说具体,说生动。
(先小组内互说,后推荐代表说。
)7.学生评议代表们说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听出了哪些不足之处?(可让代表自评,小组内评议,再指名学生评议。
)三、学生习作并修改1.刚才同学们都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把你喜欢的校园一角说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用你手中多彩的笔记录下来吗?2.小结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1 )按顺序看(2)整体感知(3)抓特征写(4)抒发真情3.学生打草稿,老师巡视,随机指导点拨。
校园一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节捕捉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的逻辑性。
3、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让他们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选择校园一角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观察和描写。
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写作实践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同学们,咱们每天在校园里来来往往,有没有特别留意过校园里的某个角落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校园的一角,看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二)观察校园一角(15 分钟)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去校园的小花园看看。
大家排好队,咱们轻手轻脚地走,别惊扰了花园里的“小伙伴”们。
一走进小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花坛。
红的、黄的、紫的花儿争奇斗艳,就像在比美似的。
我仔细看了看,发现有一朵小花上还停着一只小蜜蜂呢,它正撅着屁股使劲儿地采蜜,那模样可认真了。
花坛旁边有几棵桂花树,现在还不是开花的季节,但是那茂密的叶子绿得发亮,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沿着石子路往前走,能看到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蹲在池塘边,看到一条小鱼悄悄地躲在了荷叶下面,好像在和我捉迷藏。
池塘边还有几棵柳树,柳枝长长的,垂到了水面上,风一吹,柳枝就轻轻地摆动起来,就像小姑娘的辫子在风中飞舞。
(三)讨论交流(10 分钟)好了,同学们,咱们观察完了小花园,现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 1: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坛,还有采蜜的小蜜蜂。
生 2:我看到了池塘里的小鱼和荷叶。
生 3:我看到了桂花树和柳树。
师:那你们觉得哪个景物最有趣呢?生1:我觉得小鱼捉迷藏最有趣,它躲在荷叶下面的样子太可爱了。
校园一角(植物园)
教学对象:二年级写话兴趣班
教学时间安排:第一节课:前半节课标点的教学
后半节课参观顺序与写话顺序的教学
第二节课:带学生参观植物园,并指导说话
第三节课:指导学生写话,边写边改
第四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标点的运用》
教学重点::“”的运用。
一.出示几种常用的标点符号让学生认识。
,。
!:“”?
二.重点介绍:“”的用法。
:主要是用在“说,问,答,表扬,批评”等词的生面,这些词后边要有说话的内容。
有“”的内容就是说话内容。
三.举例运用。
1.我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2、老师表扬黄军你答对了这道题目
3、他问同学你知道我的书包在哪里吗
4、同学答他你的书包放进了小室里
四.介绍“”的另外两种类型的运用。
1.“”的内容可以放在前面,后面再出示说话的人。
例子:“今天真暖和”,他说。
运用: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表扬他
难道他不是我们班的同学他问
2.“”的内容可以放在说话人的前面与后面。
例子:“我真开心”,他说“我考试取得满分”。
运用:这儿的山是绿的,同学们回答水也是绿的。
《校园的一角》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是我们学校的那里吗?它位于我们学校的南边。
(板书南边)出示植物园中的一些植物图片,介绍名称。
并贴出名称。
二.今天,我带大家到那里参观。
参观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何让参观的顺序清楚地显示出来,我们一般是用上一些方位词:一去
到那里两旁左边右边对……的对面站在……上向前望(板书。
三.带学生参观植物园
四.指导学生说话。
1、选择题目。
刚才我们到植物园参观,选题目时你可以用《植物园》,也可以用《美丽的植物园》,你还可以用其它题目。
(让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重点写好植物园中的一角景色。
在参观的过程中,肯定会一处地方是你最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比较特别的,可以重点描写。
可以用以下的词来引入:我最喜欢的是最特别的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板书)你准备选那一处?
你觉得它特别在那里?
五.出示例文。
六.学生自己写习作,教师随堂指导,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