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第四章 林业经营
- 格式:ppt
- 大小:449.50 KB
- 文档页数:29
1:林业发展: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外部负经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林业的转变(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碳循环)),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对林业需求变化,生活水平提高、林业与非林业水平拉大、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问题。
②主要特征:林业的功能转化,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被动式资源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型),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区域化、国际化趋势,社会化趋势。
F=(1+i)n P。
③20字方针: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2:林业: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①特点:林业生产周期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林业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林业生产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经济依赖性,林业生产经济性产品与森林多种效益紧密结合。
世界林业发展四阶段论: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澳),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美)。
3:林业经济学: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重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①特点: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
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③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经济管理学复习绪论:林业的定义P1:(1)林业是直接经营森林资源的物质生产部门;(2)林业不只是向林地索取森林资源及其其他林产品并进行加工利用,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使其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的特点P2:1、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2、生产活动的风险性; 3、经营成果成熟期的多样性和效果的多样性;4、经营的社会性。
林业经济管理: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特点P3:①综合性②实践性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①总体研究法②比较研究法③动态研究法④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森林经营的社会性: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生长周期的长期性和生长的自然性、效益的多样性、经营的风险性和社会性成为林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16:应当理解为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
包括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
第二章:森林资源P25: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P57: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的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少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特点:资产的增值性、形态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林木资产的不可移动性、管理的艰巨性第三章:林权的概念P73:是林业政策的核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林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绪论1、林业的概念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1)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物质资料生产:工业原料、建筑用材消费资料生产:纸、食用菌、干果、(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4)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政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制定林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第一章世界和中国林业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一)“四阶段论”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1.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商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一)中国林产品市场的特点①供给约束②产品供给的地域性(木材运输及其成本问题)③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④林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树种、生产区域不同,质量、规格不同)(二)林产品市场规模与市场结构1、林产品市场规模•林产品市场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构成市场各因素的充足和完满程度。
•描述林产品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有:①交换产品的数量和品种;②市场的辐射范围;③投入的货币资金数量(交易者投放的交易资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④交易者的数量。
2、林产品市场结构林产品市场的结构:是指林产品交换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形式有:①主体的所有制结构②林产品的客体结构③市场的行业结构④林产品市场的时间结构(现货和期货)⑤林产品市场的空间结构2、木材长期和短期供给区别说明木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木材商品的数量。
木材供给=国内供给+国外进口量。
☐短期木材供给:固定成本不变(短期内不能改变其实物资本)——短期供给曲线对价格变化非弹性☐长期木材供给:固定成本改变(长期内可以改变所需的实物资本)——长期供给曲线更富有价格弹性☐超长期木材供给:•木材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形式:厂房和机器、还有森林(森林蓄积可以通过采伐而消耗,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增加,森林经营所需要的时间比建筑厂房更长)——超长期供给曲线比长期供给曲线更富有弹性3、林价与育林基金区别林价实质问题林价概念林价: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特指用来交换的立木价格)——性质上:林价是一个经济范畴。
它反映了营林生产的经营成果,它是林木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一般应占木材销售价格的50%以上。
育林基金制度(1953年起建立):国家为了筹集更新造林资金,促使采伐迹地和宜林荒地得到及时更新。
实现以林养林,有计划地培育发展新林而建立的一种财政预算外专用资金。
属林业收费,体现在成本外、价格内。
名词解释:林业:林业是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林业经济管理: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理解为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态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制度: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林权:(广义)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依法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是林业政策的核心。
(狭义)除去林地森林: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
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资源:“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
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森林资源:(广义)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乔木为主题,包括以森林资源为条件的林地及其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其生态服务,具有一定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
(狭义)仅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的总称。
林价的概念:广义:指森林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
包括1、森林主产品——木材的价格,2、森林的非木产品——由森林群落的存在而产生各种动、植物及微生物产品的价值,3、森林多种生态防护功能和社会效益的价值。
侠义:指林地上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立木价格林业经营的概念:以森林资源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森林资源是森林经营的基础。
企业的概念: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实体。
公司的概念:公司是指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创新:是通过创造和革新达到更高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林业经营(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随着世界各国林业各国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森林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17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是森林资源,18世纪出出现了全国的“木材危机”。
1713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
1795年哈尔蒂希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
1826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
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
2、木材培育论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产出。
1849年浮士德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森林多功能理论1811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
1833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运动。
1867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1888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不是林分的最高收益。
1905年,恩德雷斯阐述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以及在卫生和伦理方面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福利效益,发展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
1922年满勒提出恒续林经营法则,要使森林所有成分均处于均衡状态,营造复层混交林,低强度择伐。
1933年,德国《帝国森林法》提出了林业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的规定。
二战后,德国林业进入了多效益经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