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格式:docx
- 大小:22.61 KB
- 文档页数:11
诗词鉴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其一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 (待考 ),出生
于西域碎叶城, 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
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
背景 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 ,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 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 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 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 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
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 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 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 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 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
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 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 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 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 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
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 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 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 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 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 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 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 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 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 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 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 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
悫(que )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
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 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 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 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 “金樽美酒”,
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
载之上, 仿佛看到了吕尚、 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 抑郁与追求, 急遽变化交替。“行 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 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 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 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 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 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 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 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
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
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
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 ”、“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
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题乌江亭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 土重来未可知。
注:杜牧(公元 803 -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 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 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 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 善于把握机遇,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不善于得人、 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 '天亡我,非战之罪 '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 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 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 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 气可盖世的西楚霸
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是归咎于“时不
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 首句言
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 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 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 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
如果他能面对现实,
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
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 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而这样急转直下, 一气呵成, 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 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 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 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 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 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 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
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 '天亡我,非战
之罪 '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
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
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 ), 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
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 败 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 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 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 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 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 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
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 注: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 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 ,先世 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 500 多首, 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 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 (今河南
灵宝 )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首 - 其五唐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李贺 (790 〜 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 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 南园 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 有“诗仙”之称。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 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 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 816 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
27 岁。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 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 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 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 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
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
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 ,而且强调了反诘的 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 乱不已的局面, 焦急万分,
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 奔赴沙场, 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 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 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
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 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
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 能。 有破竹之势,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 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 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 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 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 封侯拜相, 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 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 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 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 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
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 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 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 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朱世英)上堂开示 颂唐 -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 梅花扑鼻香。
注:黄櫱禅师(? -855)与黄檗(音bb)、黄蘖指的同一人。
身长七尺, 相貌壮严, 额间隆起如珠; 声音朗润, 意志街澹, 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黄 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百丈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