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9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下⾯是分享的⾟弃疾宋词《西江⽉·夜⾏黄沙道中》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夜⾏黄沙道中》 宋代:⾟弃疾 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作:溪头) 【译⽂】 皎洁的⽉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往⽇的⼩茅草屋还在⼟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前两句“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看来,写的是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般树头,⽽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之上。
因为⽉光明亮,所以鹊⼉被惊醒了;⽽鹊⼉惊飞,⾃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下的景⾊描绘得令⼈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把⼈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野,表现了词⼈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扑⾯⽽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由稻花⾹⽽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与⼈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表。
稻花飘⾹的“⾹”,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的感觉⾥,俨然听到群蛙在稻⽥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介绍】辛弃疾(1140 年-1207 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其词风格多样,以豪放最有代表性,词文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他的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清平乐·村居》曾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爱国,早年从军征战,后入朝为官,时刻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信念放在心中,寓于词中。
【人生经历】立志抗金→参加起义→回归南宋→归隐田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别枝:斜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出现。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白话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半夜鸣蝉。
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 .黄沙。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y n)山县。
2.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见:同现,显现,出现。
9.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10.西江月:词牌名11.夜行黄沙道中:题目12.丰年:丰收的年年:年景13.听:取听。
14.天外:天边。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古诗文/gushi/)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分)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10.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参考答案:
9.C 解析:此处的“说”意为“谈论”。
10.A 解析:盛夏月夜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送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时茅店社林边(往日)B.明月别枝惊鹊(惊动喜鹊)C.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2]“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
画“”的句子描绘出了乡村夏日夜景图: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惊起了____;夜半时分,____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 课外阅读。
河流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因为太阳在逗它呀妈妈河流为什么在唱歌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妈妈河水为什么冰凉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妈妈河流多少岁了总是与年轻的春天同岁妈妈河流为什么不歇息那是因为大海母亲等待着它的归程[1]河流为什么在唱歌?()A.因为太阳在逗它。
B.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
C.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
D.因为大海母亲等待着它的归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A
2、A
3、A C
4、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作品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生长在山东沦陷区。
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山东农民起义领袖耿京起来抗金,辛弃疾率领2000人去投奔,作战英勇,“壮声英概”。
次年归顺南宋,高宗派他到江阴做官,后又做湖北、湖南、江西地方官,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他坚决主张收复中原。
当时主和派势力再起,辛弃疾向宋孝宗献《美芹十论》,后向宰相上书《九议》,陈述其抗金主张和收复大计,但他遭受妥协投降派的嫉妒,所提抗金建议未被采纳,43岁那年被主和派弹劾而革职丢官,先后在江西上饶、铅山两地过了20年的闲居生活。
1203年宋宁宗又起用他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改任镇江府,但他的愿望仍不能实现,最后又被弹劾回到铅山,1207年忧愤而死。
辛弃疾一生始终以抗金报国为己任,却长期被投闲置散,心情非常愤懑忧郁。
他常作词以言志,表达奋力向前、坚决抗金的雄心,倾诉壮志难酬的忧愤,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善于用典,不拘一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是继苏轼之后的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西江月,词牌名。
《西江月》上阕通过三种动物鹊、蝉、蛙来写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下阕写人,陶醉在丰收喜悦中的词人还没回过神来,夏天的骤雨便光临了,天气突变,词人稍显匆忙,心情也开始焦急,猛抬头,一片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社林边”,焦急之后的喜悦溢于言表,词人为这幅农村风景图抹上了一层恬静、欢愉的色彩。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1)惊鹊(2),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3)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4),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5)社林(6)边,路转溪头忽见(7)。
注释:(1)〔别枝〕另一树枝。
(2)〔惊鹊〕使乌鹊受惊。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文提供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答案及赏析,以帮大家巩固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