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的怀疑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0
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在这次报告中我主要结合休谟的认识论来着重讲述他的思想论证的脉络。
1关于休谟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母都是有学之士。
休谟一家对宗教非常虔诚,尤其休谟的母亲是个笃信宗教的人,这对年青的休谟有相当大的影响。
休谟后来抛弃宗教信仰,大胆怀疑和抨击宗教神学的理论,主要得益于这位思想家对宗教所做的理性思考。
休谟进入爱丁堡大学读书,选修了希腊语、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基本课程。
他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对笛卡尔哲学和牛顿学说的了解就是在这里获得的。
在学习期间,主要受洛克和克拉克学说的影响,他对宗教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这是他后来最终抛弃宗教信仰的开端。
后来因家庭原因辍学回家没能获得学位,但却没有停止学习,回家后专心于自学,主要学习法律和文学,后来转向系统地学习哲学和批判学(即后来的美学)。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以及后来从中拓展出来的《人类理智研究》(或者说《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还有《自然宗教对话录》和《宗教的自然史》,以及为我们所熟知的刘仲敬所翻译的《英国史》等。
需要注意的是,休谟的历史是从后往前写的。
2认识论与思想论证的脉络《人性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论知性”,是他的认识论;第二卷“论情感”,是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情感及其作用的研究;第三卷“论道德”,是他的道德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休谟提出和论证了他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表明了怀疑主义的哲学态度,并从那些基本原则出发,广泛讨论了伦理、审美、政府的起源、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人性论》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它表明了休谟力图将“实验的推理方法”引入到精神科学中来,以建立一门为所有学科奠基的新科学,即“人性科学”。
关于休谟哲学我大体上提炼几个理论,讲清休谟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个是观念论;第二个是怀疑论;第三个是因果关系理论论证;第四个是自然论;之所以提出这四点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理解休谟哲学来讲最有裨益。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在哲学史上,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被誉为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强烈的怀疑精神和质疑一切的态度,重新审视思维和认识论,并通过认知哲学与形而上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对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一直对传统的知识和信念深感疑虑,他认为传统的知识常常混杂着错误和偏见,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因此,笛卡尔倡导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所能明确和清楚地认识到的事物。
他提出了“怀疑的方法”(method of doubt),通过怀疑一切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怀疑的方法下,笛卡尔认为最无法置疑的是他自己的存在。
他以“我思故我在”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存在。
即使在怀疑一切的时候,他仍然在怀疑,这意味着他存在。
由此可见,笛卡尔通过怀疑来达到确定自己存在的目的。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并非止步于“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人类的感官和经验并不可靠,不能作为确定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标准。
他提出了“恶魔假说”(evil demon hypothesis),认为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可能被一个邪恶的恶魔伪造,从而再次强调了对传统知识和信念的怀疑。
与对外部世界的怀疑相对应的是对内心直觉的怀疑。
笛卡尔认为,即使是最明晰的思维也可能含有错误,因此他认为唯有通过数学和推理来建立起可靠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数学是一种“绝对的真理”,通过数学推理可以建立起不容置疑的知识体系。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并非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而是选择相信那些通过严密的推理和数学证明得出的结论。
然而,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过于悲观和悲观,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产生了过度怀疑的态度。
他们认为,怀疑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和发现真理,但过度怀疑可能导致我们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
另外,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也引起了对于科学方法的反思。
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怀疑和质疑,但过度怀疑可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归纳法的发展史在通常的理解下,归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指的是如何证明由已经验到的事例推出其断定范围超过这些事例的结论为合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被称为休谟问题。
他认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当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只有因果关系才能使我们超出感觉和记忆的范围;对因果关系并不能先验地认识,只可能借助经验;要由经验得出超出经验的任何知识(包括因果关系的知识)又必须假设因果关系。
可见,要证明超出感觉经验得到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合理性是不可能的。
休谟对于“归纳”这个推理的不信任。
具体地说,就是,“我们不能用过去发生的事情去推理得到将来也会这么发生”。
任何试图去证明他的想法是错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用到过去做事成功的经验,而我们要证明的正是这个,所以这个命题目前在哲学界被认为是无法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证明的。
从哲学上说,休谟的结论宣告了自培根以来的英国经验论哲学的终结,同时它又是这一哲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典经验论哲学从培根的历史地发展到了休谟,休谟以他的怀疑注意结论终结了这一哲学;同时,他的结论又是对经验哲学所依赖的根本方法——归纳法的合理性的严重挑战。
但是,休谟的结论对于归纳法的合理性仅仅是怀疑主义的,而并非是否定的:它并未否定归纳法的合理性,仅仅是对这一合理性表示了怀疑。
休谟问题以严格论证的方式揭示了证明归纳推理有效性所面临的困难,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归纳推理本质的认识,为归纳逻辑的发展指示了方向,客观上提示了古典归纳逻辑向现代类型发展的方向。
培根倡导的归纳法在英国科学家赫舍尔那里有了新的发展。
赫舍尔重视实验,认为一切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都来自实验。
他注重探求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并归纳了因果关系的5个特征:①如果没有干扰或破坏,则原因和结果间将结成一定关系;②如果没有能造成同一结果的别种原因,则无因即无果;③原因增大或减小强度,导致结果增大或减少强度;④如果没有妨碍因素介入,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恒常不变;⑤原因解除,伴随结果消除。
赫舍尔还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求因果关系的9条法则。
归纳主义科学观反驳
归纳主义者认为,我们把科学知识看作是通过某种归纳推理从观察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对归纳主义的反驳可以更加深入地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不可观察性问题:理论实体(如电子、电场)与经验-实证主义相矛盾。
2.精确性问题:定律的精确性与观察-实验误差相矛盾。
3.归纳问题(休谟问题):归纳原理的辩护问题。
休谟提出了一个问题:因果关系的合理性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觉得太阳照到石头上,石头就会发热?用我们的思想作判断,可以把天下的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只关于我们观念的知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分析命题,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的那类知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综合命题。
综合命题在逻辑上并不是必然的。
休谟说,综合命题的合理性来源于因果规律。
因果规律保证了我们的经验的合理性,那么因果规律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它要么诉诸于逻辑,要么诉诸于经验。
这样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的困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评论员。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与我们关于归纳可靠性的讨论是如出一
辙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归纳推理在逻辑上并不是严格的,这样当我们讨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的时候,我们只能将其诉诸于经验。
在第一个场合下,归纳推理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在第二个场合下,归纳推理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于是我们就说,归纳推理总是可靠的。
这本
身就是一个归纳推理。
这就陷入了致命的循环论证中。
一、什么是怀疑主义:哲学角度: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
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宗教角度: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质疑"二、怀疑主义与认识论探讨怀疑主义首先要给怀疑主义一个意义界定。
那么什么是怀疑主义?我认为怀疑主义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如果没有认识论(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也就不会有怀疑主义。
也就是说怀疑主义存在的客观原因恰在于认识所必然具有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认识毕竟是人的认识,因此主体对于认识的影响不但是不可忽略而且其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
主体的时代局限、社会立场、认识角度、知识结构、个体经验以及主观意志和情绪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我们的认识的真理性,以至于最后我们根本无法达到真理本身,而只能无穷逼近真理,因为人不是上帝,以上的那些影响认识的因素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永远都无法根除的而只能尽可能的减少。
就连最简单的物理测量,不管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仪器,误差也必然存在,我们只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达到真实。
这也是极限论的基本思想。
三、怀疑论的伟大功绩怀疑主义其实是对古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范式(思维与存在自然地统一命题)的否定。
近代哲学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对古代哲学的这个范式的突破。
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可以正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不存在自然的统一这个命题的范式下而区别与古代哲学的。
而这个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显然是怀疑主义的伟大功绩。
四、怀疑论的的发展编辑本段怀疑主义的早期形态1.最早的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哲学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怀疑主义哲学家是后苏格拉底时期的皮浪(Purron)。
固然,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但是如果不从课题化的角度看,最早的怀疑主义就不能说是皮浪了。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韩雪冰外国哲学专题研究 3364波普尔认为: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 科主义学的精神是批判, 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 不断作出新发现, 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 无需经验的参与。
这就是说, 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 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 即被证伪。
因此, 他提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 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
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 而且不可能, 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一、归纳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 从培根到罗素, 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 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
弗兰西斯·培根,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批判经院哲学过程中, 依据自然科学, 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
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 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 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自从培根以后,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 经验证实的原则, 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
后来,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之后, 经验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
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二、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反驳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 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 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 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 结果可能总是假的。
古代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与犬儒主义在古代希腊哲学的历史中,怀疑主义(Skepticism)与犬儒主义(Cynicism)作为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人类思维、信仰以及价值观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与批判。
本文将探讨古代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与犬儒主义的核心观点、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怀疑主义的核心观点怀疑主义是一种否定事物的可知性与真理性的哲学观点。
代表性的怀疑主义思想家包括柏拉图的学生伊壁鸠鲁以及康德的先驱赫拉克利特。
怀疑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怀疑主义强调人类对认知的有限性。
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知与理性,但感知常常是虚幻的,而理性本身也存在缺陷,从而人类无法真正获得确定的知识。
其次,怀疑主义质疑真理的存在与可证伪性。
怀疑主义者认为真理是无法确证的,无论是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觉还是通过理性的思考,都无法得出真正可靠的结论。
因此,他们对所有的断言都持怀疑态度。
最后,怀疑主义主张对于事物的评断应保持均衡与中立。
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价值与道德准则,因此应该对事物持持疑问与批判的态度,避免过度相信或盲目追随任何观点。
二、犬儒主义的核心观点犬儒主义是一种强调简朴生活、拒绝社会价值观念的哲学思想。
代表性的犬儒主义思想家是犬儒学派的创始人狄奥根尼斯与其学生安提斯坦尼斯。
犬儒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犬儒主义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
犬儒主义者追求超脱物欲与社会名誉,以简单的生活为目标。
他们主张去除一切虚伪与不必要的物质追求,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其次,犬儒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犬儒主义者认为人类追求权力、金钱等社会价值观念只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因此,他们主张回归自然,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最后,犬儒主义倡导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
犬儒主义者认为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应该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体的私利。
他们主张追求公正与公平,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公平分配。
休谟归纳问题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知识、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休谟归纳问题涉及到他对认识论和科学方法的思考,他对归纳的限制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休谟的归纳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 归纳的合理性: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存在疑问。
他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到的一系列特定事件来确立普遍性的规律,因此无法从个别案例中推断出普遍性的规律。
2. 归纳推理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任何归纳推理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过去的经验并不能确定未来的事件一定会如何发生。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过去的经验是否适用于未来。
3. 归纳的问题:休谟提出了归纳问题的悖论,即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他认为,即便某一事件频繁出现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会继续发生。
4. 经验主义观点:休谟的归纳问题反映了他对经验主义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因此认为归纳推理无法从经验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休谟的归纳问题引发了对归纳推理的探讨和思考,对科学方法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休谟的怀疑主义名词解释在哲学史上,休谟(David Hume)被誉为是英国启蒙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人类理解的研究》(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的怀疑主义思想对现代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休谟的怀疑主义进行名词解释。
一、自我怀疑(Self-doubt)休谟的怀疑主义最核心的特点之一是自我怀疑。
他质疑人类所信奉的一切概念与观念是否真实可信。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受限于感知与经验,而感知与经验本身是有局限性的。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感知与经验所揭示的事物是真实的?二、因果关系的怀疑(Skepticism about causation)在《人类理解的研究》中,休谟还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怀疑。
他认为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仅仅是基于我们习惯性地观察到某些事件之后另一些事件发生的规律。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因此,休谟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只能基于经验来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它们是否真实存在。
三、归纳怀疑(Skepticism about induction)休谟的归纳怀疑则是对科学方法中的归纳推理提出了质疑。
归纳推理是通过从特定的事实归结出一般原则来进行推理。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多次水开的现象得出结论:水的加热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会沸腾。
然而,休谟认为这种推理不能提供确定的结论,只能给出一定的概率。
他认为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但过去与未来的事件并不必然相似,因此,归纳推理无法给出绝对可靠的结果。
四、外部世界怀疑(Skepticism about the external world)休谟的怀疑主义还触及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信任。
他质疑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它是否只是我们思维中的一种构建。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根本无法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并且我们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觉。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思潮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认识论问题的思考对于近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立场以及他对于认识的怀疑,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观点,可以归纳为他对传统观念和信念的怀疑,并试图通过怀疑来建立一种确定的知识基础。
他认为,许多人的观念和信念是基于传统、经验或权威的,而非自己的理性思考。
因此,笛卡尔主张我们应该怀疑一切,以寻求一种不容置疑的知识。
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中,他提出了一种怀疑的方法,即通过怀疑一切来找到不容置疑的知识。
他经过思考后宣称:“我思故我在”,即通过怀疑自己思考的过程,他确信自己存在。
这一观点成为了笛卡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石,也被认为是近现代哲学的开端。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观点对近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框架,挑战了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其次,笛卡尔提出的怀疑方法激发了其他哲学家对于知识和思维的反思,推动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不同哲学思想的兴起。
在笛卡尔之后,众多哲学家纷纷对其怀疑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和回应。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质疑笛卡尔的怀疑主义。
他们认为,笛卡尔过于悲观地怀疑了人的认识能力,存在的确性并不需要由绝对不可怀疑的知识构成。
相反,他们认为,人们通过感觉和经验可以获得知识,并建立了不同的认识论理论。
然而,尽管笛卡尔的怀疑主义面临了批判和挑战,但其对于现代哲学思潮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促使了哲学家们对认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知识源泉和认识极限的争论。
在这个过程中,近现代哲学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和思潮。
总之,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对近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对认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尽管他的怀疑主义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和质疑,但其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怀疑主义—搜狗百科前面说到,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
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
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
我们既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
皮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浪的怀疑主义的确是对自然哲学的独断论的反叛。
不过皮浪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任何事物,不做任何判断,把外在的世界看作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
按照这种理论,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像猪那样处于纯无知状态,从而得出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猪的荒诞结论,人都应该学会做猪。
我们把这种怀疑主义叫做彻底的怀疑主义。
由此可以证明我前面说的,这种怀疑主义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正如皮浪本人也承认的,他也怀疑他的怀疑本身,这在逻辑上就无法自恰了。
皮浪把感觉和认识的相对性过分到夸大,他的怀疑主义过于极端了。
他本人没有什么著述,他对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也不多,其成就仅仅在于奠定了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还是以一种空前极端的形态的怀疑主义。
皮浪主义的追随者爱那西德谟(Ainesidemos)对于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是比较全面的,他提出十条论证:(1)不同生物由于构造不同会对同意对象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因而感觉决定了有关性质的表象。
性质的表象因感觉的差异而不同,并不具有固定性。
(2)人们的感觉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同一个事物对一个人这样,对另一个人可能那样。
因而对象不是客观的。
(3)各种感官之间构造互有差异,因此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不同感官以不同方式感知不同事物。
(4)主体因自身内部的不同状况变化会产生各种差异。
比如色盲者看到的颜色与正常人可以是不同的。
(5)由于位置、距离和地点的不同,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笛卡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怀疑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知识和真理的质疑上。
在他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提出了“怀疑一切”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怀疑一切,才能找到真理的根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
首先,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对感知和经验的怀疑上。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感官经常会受到幻觉和错觉的干扰,因此不能完全信任感官所带来的直观经验。
他提出了“恶魔假设”,即假设有一个恶魔在欺骗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产生误导。
这种怀疑使笛卡尔对于感知和经验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认为只有通过清晰而明确的思考,才能摆脱感官的干扰,找到真实的知识。
其次,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怀疑上。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思维容易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传统观念和权威的信仰。
然而,这些观念和信仰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它们可能是被传统和权威所塑造出来的。
因此,笛卡尔主张要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进行怀疑,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找真理。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思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摆脱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
此外,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逻辑和推理的怀疑上。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逻辑和推理也可能存在错误和谬误,因此不能完全依赖逻辑和推理来获得真理。
他提出了“方法论怀疑”,即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要怀疑自己的推理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怀疑和反思,才能纠正错误的逻辑和推理,找到真理的正确路径。
最后,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我和外界的怀疑上。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外界的存在是可以怀疑的。
他提出了“梦境假设”,即假设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个梦境,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实存在于一个外部的世界中。
这种怀疑使笛卡尔对于自我和外界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推理,才能找到自我和外界的真实性。
然而,皮浪的弟子蒂孟提出了一种理智上的论证,这种论证从希腊逻辑的立场来说是很难于答覆的。
希腊人所承认的唯一逻辑是演绎的逻辑,而一切演绎都得象欧几里德那样,必须是从公认为自明的普遍原则出发。
但蒂孟否认有任何找得出这种原则来的可能性。
所以一切就都得靠着另外的某种东西来证明了;于是一切的论证要末便是循环的,要末便是系在空虚无物上面的一条无穷无尽的链锁。
而这两种情形无论哪一种,都不能证明任何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论证就砍中了统治着整个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根本。
怀疑主义尽管继续打动着某些有教养的个人一直要到公元后三世纪,但是它却与日益转向教条化的宗教和得救学说的时代性格背道而驰。
怀疑主义者有足够的力量能使有教育的人们对国家宗教不满,但是它却提供不出任何积极的东西(哪怕是在纯知识的领域内)来代替它。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神学上的怀疑主义(就它大多数的拥护者而论)已经被对于科学的热诚信仰所代替了,但是在古代却并没有这种对怀疑的代替品。
古代世界没有能够回答怀疑派的论证,于是就回避了这些论证。
奥林匹克的神已经不为人所相信了,东方宗教入侵的道路已经扫清了,于是东方的宗教就来争取迷信者们的拥护,直到基督教的胜利为止。
人在心理上是偏向于确定性与完整性的。
谁都不希望处在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这就需要确定性;至于完整性,我认为则更多的是一种天性,比如听到“1、2……”时自然地会想到3、4,虽然数字概念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但是怀疑主义在这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并且这种缺陷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
其他各种学说也有各种缺陷,但是有些把自己的缺陷掩盖得很好,人们并不介意或者根本不去考虑这些缺陷。
而像怀疑主义这么张狂地显露自己的缺陷却又无法加以弥补,注定是行不通的。
蒂孟提出的论证罗素自认为已经可以得到答复了,因为后人认为逻辑不仅是演绎逻辑,还包括归纳、类比(也许又增加了更多内容,这个我不懂)。
蒂孟怀疑的只是演绎逻辑,所以不足为惧。
但是我觉得逻辑怎么着也是个系统性的概念吧,部分出了问题整体不受影响?罗素好像是认为这个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由于看到逻辑未被毁灭而生出的乐观情绪蒙蔽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