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仁爱友善篇
- 格式:ppt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32
主题7:孝悌与仁爱1.泰伯文身【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
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
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
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点读】古代中原人的习惯道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太伯、仲雍断发纹身,破坏了这种习惯,自然不会再被立为国君。
以此让国,曲顺其亲,曲全其弟,孝悌双全,浑然无迹,真乃至贤至德也。
【适用话题】尽孝行悌礼让与竞争内敛与张扬【速用片段】争抢与礼让,其实是统一的。
礼让之大者莫过于“让国”。
泰伯让国,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结果成就了周吴二国。
泰伯让国而得国,而仲雍的25世孙夫差,为了谋求霸权,最后灭国。
让,能得;争,丢失:这就是争和让的辩证法。
有道是“纷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让”和“争”本来就是相通的。
在利益和荣誉面前,悄然退让,先人后己,在矛盾和纷争面前,多一分宽容,少一点冲动,你就会开创一个新境界,登上一个新高度。
2.丘子过己【出处】《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
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名言1.求关于仁爱的名人名言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而不仁,疾之已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2.有关仁义的古人名言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春秋·老子《道德经》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唐代·王建《赠王侍御》译文:有德行的人怀抱仁义,就不惧天地倾覆。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修私德,树公德,营造和谐校园的根本。
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友善篇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究竟何为友善呢?友善一词,可拆分为两部分来解释。
在甲骨文当中,“友”字实际上就是两只手靠在一起,两手相握,即朋友,友好。
“善”字,上面一个羊,底下一个吉,中间还有两点,《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善者吉也|”,就是吉祥的意思。
友善,强调人和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最基本的社会共识。
记得初一,我刚刚迈入新的班级,迎接我的是一位陌生女生的热情微笑,我很惊喜。
她的友善,消除了我内心的紧张、胆怯,使我打心底里感到温暖,感到被彼此所接受。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相处久了,大家会发现那些活泼幽默的同学总是朋友多,大家也乐于接近他们,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
然而我认为,友善不只是待人友好谦和,更重要的是善良与真诚,只有真挚诚恳的善意与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善。
在“友善”一词里,“善”,就如同常青树的根基,促发着地表上生长出友好的绿叶与鲜花,然而花叶都只是美好的表象,善意才是这棵树之所以长存的基础。
花开花落的表象可顺其自然,坚如磐石的善心却不可更改。
在生活中,自不必说要友善待人,也要友善对待自己,更要友善对待自然。
“一个不能首先对自己友善、与自己为友,不能本身发心善良的人,是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友善关系的。
”于是我才明白,首先人要“自爱”、才能“博爱”。
儿时我们就牢记:“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本就善良、懂得接纳与体谅,只要做到善待自己,拥有一颗友善的心,推己及人,才可对身边的他人敞开心扉,给予更多的人尊重与温暖。
更进一步,审视一下支持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可见友善与博爱,不仅仅是对于人,也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友善的古文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其中包括了许多友善的名言。
本文将介绍二十条友善的古文名言,这些名言不仅能够传递友善的价值观,也能够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
正文:1. 和为贵:和睦相处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
2. 言必信:言而有信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视的品质,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善。
3. 以德报怨:对待怨恨与仇恨,用德报之才能够打破恶性循环,赢得友善与和平。
4. 以礼相待:在与他人交往中,恪守礼仪是维护友善关系的基础,以礼待人能够彰显出个人的修养与品德。
5. 和而不同:人人有不同的见解与观点,要实现友善,需要尊重并包容他人的差异。
6. 知足常乐: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进而对他人更加友善。
7. 知冷知热:了解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关心他人的冷暖,才能够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帮助。
8. 以和为贵:在各种争执中,以和为贵是破解矛盾、实现友善的关键,要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9. 和而不流:对待争吵和冲突,需要以平和的心态,避免争论的扩散,保持友善的沟通。
10. 良言一句三冬暖:用温暖的言语和友善的语气对待他人,能够产生无限的人际关系的温情。
11. 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与他人发生纠纷时,忍耐并保持冷静是解决问题、重建友善的关键。
12. 以直报怨:对待他人的冷漠或伤害,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反击,才能够维护自身的尊严与友善。
13. 爱人如己:将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体验,对待他人就会更加友善关怀。
14. 宽以待人:心怀宽广,对待他人从宽容与理解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友善与共融。
15. 以义解忧:将他人的烦恼与困难视为己任,尽力以实际的行动与帮助帮助他们,实现友善的关怀。
16. 以德报德:对待他人的恩惠,不仅要回报,更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传递友善与善意。
17. 以智解惑:在与他人沟通与交往中,用智慧与智慧的眼光对待问题,才能够产生友善与化解矛盾。
王辛庄第二学区校本课程教学参考中华美德三至六年级使用第一单元:爱第一课一、我能诵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二、我能译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一直尊敬他。
三、我能讲三散千金的文财神:范蠡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
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
范蠡颇具有很好的经商才能。
他游历到齐国后,便以鸱(chī)夷子皮为自己的化名从事商业买卖。
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为了齐国的首富。
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后,便拜他为齐国的宰相。
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苦之中的百姓。
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接济给了穷人,辞去了宰相职务,重新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
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之处,范蠡觉得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地进行贸易一定可以致富。
于是他又以陶朱公为自己的化名,再次开始经商之路。
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成功,家产第二次累到了千金。
但是他又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生活很艰苦。
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给了穷人。
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后又把“三散千金”资助给了穷人。
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
在布施给他人财富之外,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这就是范蠡“三聚三散”的历史故事,他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
后世百姓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范蠡,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范蠡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四、我能做1.范蠡几次帮助别人?2.你能说说范蠡为什么要“三散千金”?3.你献过爱心吗?说一说你曾经帮胡别人的事情。
第二课一、我能诵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中华经典诵读友善篇篇一:中华经典诵读-友善图片篇二:经典诵读-友善计划经典诵读活动计划-友善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特点,特制订“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二、活动内容1、知善、扬善、行善。
知善:善是什么,行善有什么好处是需要在学习、教化与认知中逐渐明白的,一个善良的人他会有很多的好朋友,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行善的人他会心胸开阔,会拥有健康,会长寿多福;会带给父母、子女、亲人福分。
行善就是与人方便、与自然礼待、与社会和谐。
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即一善改千恶等等。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好人、名人的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他人、自然、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就是美化自己的道理。
行善:在明白道理,激发感情,增强内驱力的情况下,坚持每日行一善、逐步养成善行一生的好习惯。
2、善心、善言、善行。
善心: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要充满爱心、拥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
善言: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一句好话暖人心”的朴素道理,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祝福。
善行: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一体等。
3、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要有积极上进的信心,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讲座等形式在学生当中认真做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学生争取做到:1、每天坚持至少做一件好事,每天认真记录“行善日记”。
2、活动推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学校将经常性地开展以“日行一善、善行一生”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
关于友善的古诗|诚信友善的古诗句民无信不立。
(先秦)孔子人之所助者,信也。
《周易系辞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先秦)孔子《论语》言不信者,行不果。
(先秦)墨翟《墨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国)刘备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先秦)管仲《管子心术下》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先秦)荀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先秦)孟子《孟子滕文公上》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先秦)墨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先秦)《孟子离娄上》小信诚则大信立。
(先秦)韩非子人背信则名不达。
(汉)刘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汉)王充《论衡感虚篇》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汉)戴圣《礼记》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汉)刘安《准南子》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晋)杨泉祸莫大于无信。
(晋)傅玄《傅子义信篇》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唐)卢照龄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宋)朱熹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宋)程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宋)程颐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宋)晁说之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美)富兰克林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美)富兰克林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法)拉罗什富科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明)吕坤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蔡锷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李叔同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李x嘉诚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
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何智勇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
论语中的仁爱关怀与社会和谐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仁爱关怀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者爱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
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
而孟子在论语中也进一步发展了仁爱思想,他认为仁者是以己度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强调仁爱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家庭关怀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家庭关怀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弟姐妹的关心,认为这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关注家庭关怀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论语中强调了仁爱关怀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
孔子还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社会的和谐不是一致性的统一,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的。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认为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关怀,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这种强调仁爱关怀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仁爱关怀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者不仅要关心他人的福祉,还要追求社会的公正。
他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根本性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他还提倡了“仁政”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关怀与社会公正的统一。
从古代诗文中读懂诚信和友善诚信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涵,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价值标准。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诚诺、诚恳待人;友善则强调公民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一.话诚信---- 莫道黄金千两,不如季布一诺1. 花言巧语似吹簧,厚颜无耻不忍睹《诗经?小雅?巧言》中云:“盗言孔甘,乱是用?z。
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节选的大意为:盗贼话儿甜如蜜,祸乱不断难胜防。
小人不能尽职守,只会为王增祸殃。
骗人大话夸夸谈,都从谗人口里出。
花言巧语似吹簧,厚颜无耻不忍睹。
原诗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本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白居易《天可度》中云:“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意谓:看上去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谁想到好听的言辞全是假话。
礼记》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墨子》云:“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不苟》云:“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这些金口玉言从正面论述了诚信在做人、从政、治国上的重大意义。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句中涉及到一个故事:阳货探听到孔子外出时,给他送去一个蒸小猪,借此召孔子来答谢。
孔子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不失礼,又避免与阳货见面。
两个人都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虚假地做样子,走过场。
如果说阳货与孔子玩的这场游戏令人发笑,那么北朝孔稚《北山移文》中描写的则是另一种形象:“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谷状。
”写假隐士周?J 穿着用芰荷制作的隐士衣裳,一旦听到皇帝征召,马上撕裂并烧毁用芰荷制作的隐士衣裳,脸上显露出鄙陋的笑容,奔走驰趋摆出俗不可奈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