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元宵节习俗.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5
元宵节的传统婚嫁习俗与仪式元宵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农历年的结尾。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婚嫁仪式。
婚嫁习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借助元宵节这个喜庆的时刻,传承了许多世纪以来的传统。
一、传统婚嫁习俗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借此机会祝福新婚夫妇,同时也有其他婚嫁习俗的举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统习俗:1. 点亮红蜡烛:传统的婚礼中,新娘会点燃一支红蜡烛,在新婚之夜中引领新郎入房。
而在元宵节这天的婚宴上,新婚夫妇会重新点蜡烛,象征着十五的圆满。
2. 行三跪九叩:这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会在元宵节的婚礼上进行。
新郎和新娘会在红毯上行三跪九叩,表示对双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
3. 分发元宵糖果:作为元宵节的婚嫁习俗之一,新婚夫妇会将元宵节糖果分发给宾客,以表示对大家的祝福和感谢。
这也是一个传统的友好互动环节。
二、传统婚嫁仪式除了习俗的举行,传统婚嫁仪式也是元宵节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迎亲:在元宵节婚礼上,新娘会从自己家里出发,穿过装饰华丽的红毯,前往新郎家。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这象征着新娘“嫁到”新家庭,是一个庄重而仪式感十足的环节。
2. 敬茶:婚礼的拜堂环节中,新娘和新郎会分别向对方家长敬茶,以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敬茶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体现家庭和睦的象征。
3. 新床入房:元宵节婚礼上的新床入房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一个典型环节。
新婚夫妇会在婚礼的最后阶段进入新家,共同入床。
这象征着他们的婚姻之路开始了,同时也预示着早生贵子和家庭的幸福。
三、婚嫁习俗的意义元宵节的传统婚嫁习俗和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演,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首先,婚嫁习俗象征着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结婚仪式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反映家族和睦、亲情深厚的重要仪式,婚嫁习俗承载了对家族和睦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 就将纸条取出, 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猜对的话, 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始于西汉, 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 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夜里除了灯会, 就数焰火看了。
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 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 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 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 散百病, 烤百病, 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8、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就是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2.元宵节作文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 合家安康。
山西的风俗
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如意。
而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舞龙舞狮的表演,它们象征着力量与吉祥,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在山西,面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刀削面,每一片都薄如蝉翼,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
而每当有重要的日子或节日,人们总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各种面食,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和乐。
除了这些,山西还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在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放河灯,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而在南部的一些地方,则有独特的社火表演,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和团圆。
这些风俗不仅展现了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
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
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
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
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
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
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
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灯谜竞猜、春季农民运动会、焰火晚会……中国百姓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在充分展示我省“十一五”期间辉煌的发展成果和致力转型、跨越,精彩开启“十二五”新篇壮志豪情的同时,也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运城市快乐美食节邀请您品尝今年“两节”期间运城市将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包括春节文艺晚会、民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电影节、快乐美食节等。
据悉,运城市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举办民间社火表演和元宵节灯展活动,市区民间社火表演活动于2月17日(正月十五)上午在河东广场举办,市区灯展于2月16日至18日(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在河东街(百货大楼路口至市计委路口)、解放路(百货大楼路口至南风集团路口)举办。
此外,该市组织有关酒店、饭店举办快乐美食节,并于1月23日至26日在运城宾馆举办全市名厨名菜大赛。
侯马市百姓过好文化大年春节联欢晚会、春季农民运动会、民间社火……在“两节”来临之际,侯马市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具体安排为,2月12日至14日(正月初十至十二),春季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在该市凤城乡凤城村举办。
全市5个乡(街道办)分别组织农民运动队参加。
2月15日、16日(正月十三、十四),新田乡、凤城乡等各自组织社火表演队参加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
选出的优秀节目将参加2月17日(正月十五)在市体育场举办的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活动。
从2月15日至2月20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节灯谜会暨侯马市2011年迎新春法规知识宣传周活动将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2011年元宵节焰火晚会将于2月20日(正月十八)晚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此外,该市还安排了迎新春书画名家作品展览、春节戏曲展演、新田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让全市23万群众度过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年。
平遥中国年万家灯火靓古城1月26日(腊月二十三),在平遥古城迎薰门广场,锣鼓阵阵,彩旗摇曳。
山西的元宵节风俗山西元宵节风俗:1、歌舞庆元:提前于元宵节期间举办歌舞汇演,让人们感受庆元节的气氛,包括各种歌舞、乐器演奏等;也有不少地方举办宣传性质的晚会,传播元宵节文化。
2、打灯笼:元宵节打灯笼饱含着浓浓的文化内涵,来自不同地域的民俗艺术融合到一起,千变万化的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
3、登龙舟:山西元宵节期间特别热衷于登龙舟,大小镇镇和乡乡都有舟赛活动,一般节前一周才开始,元宵节当天是最烈烈的竞技现场。
4、放烟花爆竹:元宵节也是放烟花爆竹的日子,从晚上到天黑,如真如夜,满天的烟花烟火在万众瞩目中,尽情绽放,充满浪漫色彩,显得很壮观。
5、走灯:元宵节当天,传统礼仪走灯民俗活动开始上演,灯光明亮,红黄绿各色的试衣灯,花金银灯装饰的家家户户,热闹非凡,更加添彩了欢乐。
6、品团圆饭:团圆饭又叫月饼,是傩习家庭团圆的一种食物,每家每户要在元宵节晚上坐在一起品尝团圆,也有很多习俗来庆祝这一节日,这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
7、逛桥:元宵节,很多小伙伴会要一起去逛桥,民间有“见月要过桥”的说法,有的桥上还会有不少的攤販,有吃的有玩的,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8、捕鱼观灯:元宵节时有一项民俗习俗,叫做“捕鱼观灯”的活动,就是在元宵夜晚,到河边,把光线的灯放在河底,以利鱼亮,然后就可以捕抓鱼儿了,乐趣无限。
9、猜灯谜:元宵节一般人们会在晚上玩灯谜游戏,灯谜是古城中最流行的家庭休闲游戏,由一对对对话式的灯谜句子组成,猜出题意的答案,并为正确的答案增添奖励,融汇文化艺术传统,此艺术无处不在。
10、赏鱼子灯: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把家里的鱼子灯拿出来,赏赐于客人,又有些地方一般禁止在这一天摘剪花草,拿出去卖消香,而是把它拿出来放置在家中,以表达诚恳慰问之意。
元宵节是中国家乡年俗中最为传统习俗的节日之一,山西也是节日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
山西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源远流长,覆盖着丰富而博大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宛如星海绵绵,每年一度的元宵节都会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俗气氛,可以说元宵节给山西的年俗活动增加了不少神采。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风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它的名字来源于“元夕”,意思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叫做上元节、元夜节、元宵节、上元灯节、元夕灯节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习俗有很多,主要有吃元宵、赏灯、猜灯谜、踩高跷等。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元宵是一种甜品,由糯米、红豆、栗子、花生、芝麻和白糖等材料制成,有的地方还会加入红枣、莲子、芦荟等,味道非常香甜。
吃元宵的习俗源自古代,它象征着吉祥、和谐、幸福和团圆。
赏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元宵节,人们会在家里悬挂各种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有圆形的、方形的、八角形的、六角形的,有的甚至是复杂的图案,有的还会用彩色灯泡装饰,非常美观。
赏灯的习俗源于古代,它象征着吉祥、和谐、幸福和团圆。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猜灯谜的习俗源于古代,当时人们会在灯笼上写下一些谜语,然后人们围绕着灯笼一起猜谜,猜对的人会得到一些小礼物。
猜灯谜的习俗不仅能增进人们的友谊,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智慧。
踩高跷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踩高跷的习俗源自古代,当时人们会在家里搭起一个高跷,然后让孩子们踩上去,踩得越高,就会得到更多的礼物。
踩高跷的习俗不仅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而且还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放风筝、玩烟花等,这些习俗也都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让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总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习俗,比如吃元宵、赏灯、猜灯谜、踩高跷等,这些习俗不仅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中国北方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中国北方元宵节的习俗包括:
1. 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必备食品,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
2. 闹花灯:在北方,正月十五往往还闹花灯,舞龙、舞狮子。
3. 猜灯谜:人们会在元宵节的夜晚猜灯谜,这是一种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传统游戏。
4. 耍龙灯:龙是华夏的吉祥物,龙是华夏的象征。
北方人在元宵节会舞龙、耍龙灯,寓意着祈福和吉祥。
5. 踩高跷:高跷源于古代,人们把专供人们行走的木棍装在脚上,可以行走自如。
6. 祭门、祭户: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祭门、祭户,祈求阖家平安、身体健康。
7. 划旱船:划旱船是民间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多是在庭院、广场内进行表演。
8. 跑旱龙:是一种传自民间舞龙的表演形式。
9. 打太平鼓: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同时还配合有鼓、锣等乐器伴奏。
总的来说,北方元宵节的习俗多种多样,涵盖了吃、玩、祭等多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山西元宵节习俗
春节已过,迎来的就是元宵节了,在山西过元宵节,有哪些当地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西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元宵节习俗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
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
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明间乔元《闽书》)。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
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
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
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
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
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
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
而且每天装一次。
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
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
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
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
成趣。
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
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
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元宵节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