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
- 格式:pdf
- 大小:971.42 KB
- 文档页数: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鄂尔多斯市已探明矿种30多种,尤以优质煤闻名遐迩,东胜煤田已探明储量727亿吨,与神府煤田联袂,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被称为“乌金之海”。
陶土探明储量4.33亿吨,高岭土65亿吨,石英砂4226万吨,石灰岩、白云岩、建筑粘土等建材资源储量惊人。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
分别是: 煤炭: 鄂尔多斯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
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米处,总储量约近1万亿吨。
在全市8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
按地域位置,全市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煤田。
东部即准格尔煤田,西部即桌子山煤田,南部即东胜煤田,北部即乌兰格尔煤田。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面积广,而且煤质品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
而且大多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开采。
目前,四大煤田,除乌兰格尔煤田外,其余均正在开采之中。
石油、天然气: 这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资源。
这一资源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
在乌兰---格尔一带即杭锦旗北部,地质勘探部门已经发现20多处油气田,鄂托克旗境内现已探明油气储量 11亿立方米,在乌审旗南部也发现了油气田。
这两种资源目前还正在进一步勘探之中。
油页岩: 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
目前的探明储量为3.7亿多吨。
其中工业储量66万吨,储藏厚度一般为3米--5米,含油率1.5%--10.4%。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化工资源:天然碱: 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西部的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的湖泊中。
全市现有天然碱湖19处,储量7000亿吨,伴生天然碱储量1300万吨,这些天然碱中,含碳酸钠加碳酸氢钠占 19%--41%,氯化钠小于4%,硫酸钠小于13%,水不溶物小于20%,具有比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
芒硝: 主要分布于境内的达拉特旗、杭锦旗北部地区,露天湖芒硝含量在20%--19%之间。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能源矿产叠置组合特征与综合勘查开发建议》摘要:摘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能源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划定各类能源资源有利富集区域,确定能源矿产资源叠置组合类型,结合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叠置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采的相互影响和可行性,受控于盆地特有的沉积一构造演化环境,本区能源矿产存在上部侏罗系一白垩系煤一铀成矿系统,发育煤炭、铀矿;下部石炭系一二叠系煤一气成矿系统,发育煤炭、天然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空间上主要存在煤炭~铀矿、天然气~铀矿、煤炭~天然气、煤炭~煤层气、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能源矿产叠置组合类型,见图2,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上述五个能源矿产叠置区域的矿产资源组合类型和矿产资源富集程度,以资源最优化开发为目标,规范勘查开发秩序,统筹规划突出优势能源矿产,兼顾其他能源矿产的协调开采,推动盆地内石油、天然气、煤、铀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最优化开发,提出各区块综合勘查开发建议,见表3冯岩张春华杨才刘颖瑶张梅摘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能源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划定各类能源资源有利富集区域,确定能源矿产资源叠置组合类型,结合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叠置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采的相互影响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对能源叠置区进行划分,提出各区块叠置能源矿产的开发时序和综合勘查开发建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境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天然气、煤炭、铀矿资源量在全自治区大型盆地中均占第一位,由于盆地内矿业权设置重叠问题突出,不同的开发主体间相互制约,叠置能源矿产一种资源一旦开发,后续资源就很难有效开采,不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4],本文旨在分析鄂尔多斯(内蒙古境内)天然气、煤炭、铀矿等优势能源矿产的空间分布和有利富集区域,结合勘查开发利用和矿业权叠置现状,分区确定能源矿产资源叠置组合类型,提出开发时序和综合勘查开采建议。
第10卷 第29期 2010年10月1671 1815(2010)29 7123 06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Sc i ence T echnology and Eng i neer i ngV o l10 N o 29 O ct 2010 2010 Sci T ech Engng地球科学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丛 琳 李文龙(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石油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侏罗系油藏受侵蚀河谷控制,三叠系的油藏受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天然气分布在上、下古生界,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上古生界天然气分布,古风化壳岩溶潜台控制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分布;煤分布在石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构造转折期和古气候控制了聚煤期。
石油、天然气和煤在盆地中呈现规律性叠置,不同构造单元叠置的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降低勘探成本,应进行石油、天然气和煤综合勘探思路。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煤 鄂尔多斯盆地 成藏机理 分布规律中图法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志码A2010年6月21日收到,8月5日修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5007 03)资助第一作者简介:丛 琳(1983 ),女,黑龙江大庆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
E m ai:l congli ndq @163.co m 。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沉积盆地,该盆地构造格局划分为伊盟隆起、陕北斜坡、渭北隆起、晋西褶曲带、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六个构造单元[1]。
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2 5],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油、气、煤矿产资源共存的盆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地质学者对该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种资源的成藏理论和勘探方法作了大量研究[6 14],但尚未将油、气、煤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成藏因素分析,讨论油、气、煤的分布规律性,为进一步综合勘探提供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
该地区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蕴藏的能源资源约占全国的35%以上,能源调出量占全国能源调出量的一半以上,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6个与鄂尔多斯盆地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而规划工作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大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
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第31卷第3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1 No.32006年5月Earth Science 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M ay 20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No.2003CB214600);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0318);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邓军(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构造、成矿流体及成矿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 -mail:djun@cu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邓 军1,2,王庆飞1,2,高帮飞1,2,徐 浩1,2,周应华1,2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借助 成矿系统 的思维,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成矿(藏)系统形成机制及其构造背景.盆地于中生代处于大地构造体制转折的重要阶段,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显著,盆内亦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区域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导致了多种成藏(矿)作用的发生.盆地内部的构造热事件引发了有机流体的活动,周缘造山作用产生了向盆内流动的无机含铀热液.有机和无机流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有机流体的存在形成氧化-还原障,导致无机流体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在氧化-还原界面处成矿.突变成矿和界面成矿是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过程的主要机制.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造山作用;界面成矿.中图分类号:P 617;P54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6)03-0330-07 收稿日期:2005-07-15Distribution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VariousEnergy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DENG Jun1,2,WANG Qing -fei 1,2,GAO Bang -fei 1,2,XU H ao1,2,ZH OU Ying -hua1,21.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 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100083,China2.K ey L aboratory of L ithosp 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 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 ing 100083,ChinaAbstract:T he for matio n pr ocess of the var 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 coex isting system and its r eg io nal t ecto nic backg ro und in Or do s basin ar e analy zed by int roducing the met allogenic system theor y in this paper.T he M esozo ic is the impor tant t ran -sit ion perio d of the reg ional tect onic reg ime,during which the or og eny is outstanding aro und the basin and three tecto -ther mal events too k place in the basin.T he tr ansition of the tectonic reg ime induces the o ccur rence o f var io us accumulating pr ocesses of t he ino rg anic and org anic fluids,fo r example,the or ganic f luid in the basin is activ ated by the tecto -t her mal ev ents and the ino rg anic fluid flow ing t ow ards the basin is pr oduced due to the or og eny.T he recipro city betw een the inor -g anic and or ganic fluids happens during t heir transpo rting.T he existence o f the or ganic fluid pr oduces the redox bar rier ,which causes the mutation of the phy sicochemica l parameters o f the ino rg anic f luid and the pr ecipitatio n o f the uranium ele -ment at the interface.T he mutatio n and interface effect s ar e obvio us in the for matio n o f the v arious energ y r eso urces.Key words:O rdos basin;va 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oro geny;interface mineralizatio n.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盆地之一,盆内的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查明盆地内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受控因素,对建立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的协同勘探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共存系统是指特定地质环境下无机和有机成矿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无机、有机等多种能源矿产共第3期 邓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图1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演化框架(据翟裕生等,1999改编)F ig.1Evolution of co ex isting system of v a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生与共存的一个自然系统(图1).因此,需要引入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成矿系统 理论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具有成矿功能的自然系统(翟裕生等,1999).成矿系统是在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成矿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有机结合上,探讨区域尺度的成矿规律.其研究意义是深入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指导矿产勘查. 成矿系统 理论是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可以作为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时空结构的基本理论.借助 成矿系统 的思维,本文主要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盆地成矿(藏)作用的控制作用.1 大地构造演化与盖层变形鄂尔多斯盆地四周均与造山带交界(图2),北面为兴蒙造山带,南面是秦岭造山带,西边界为贺兰山 六盘山,东边界为吕梁山.现今盆地可分为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渭北隆起、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等6个构造单元(图3).陕北斜坡是盆地的主体,也是多种能源矿产赋存的主要单元.受周边活动带长期活动的影响,陕北斜坡内部变形微弱,地层倾角较缓;盆内仅局部发育小型逆冲断层、短轴背斜、垂直节理等大量中、小型构造形迹.陕北斜坡边缘构造复杂,如北缘伊盟隆起地层倾角较大,西缘冲断带变形则更为强烈.盆地周缘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演化,并导致了盆地内部古地理格局的数次转型.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台地受南北两侧的秦岭和兴蒙两大海盆活动的制约;至晚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主要受到南、北侧扬子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的强烈挤压,而使块体内部古地理格局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至中生代,盆地西缘三角形态的阿拉善地块受南北向挤压向东滑移,对盆地西缘造成向东的挤压(Liu,1998),与此同时,东边界由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而受到向西的挤压,在这种东西向挤压力的作用下,盆地前期南北分带的古地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东西分带的格局.中生代早期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至中晚期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逐渐加强,受到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影响.此时,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造山作用与盆地构造热时间较为活跃,盆地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孙少华等,1997),其中中生代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较为强烈(任战利,1995);中生代晚期,伴随着强烈的造山活动,岩浆侵入也较为活跃,如在东缘存在125Ma 左331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图2 鄂尔多斯盆地大地构造图(据Liu,1998;Brian andBradley,2002修编)F ig.2T ectonic map of O rdos basinⅠ1.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Ⅰ2.北祁连造山带;Ⅰ3.中祁连造山带;Ⅰ4.南祁连构造带;Ⅱ1.北秦岭造山带;Ⅱ2.南秦岭造山带;Ⅲ.吕梁山;Ⅳ1.狼山;Ⅳ2.大青山;F 1.得力记剪切带;F 2.马鞘山-靖远断裂;F 3.北祁连断裂;F 4.北祁连-北秦岭缝合带;F 5.宝鸡-洛阳-栾川断裂;YR.黄河;1.走滑断裂;2.山前正断层;3.逆冲断层;4.缝合带;5.地质界线;6.鄂尔多斯盆地边界(盆地边界据重力梯度带划定);①.银川地堑;②.渭河地堑;③.山西地堑;④.河套盆地右侵入的紫金山碱性岩体,而在西缘亦可在煤层附近观测到燕山期中酸性岩枝(汤达祯等,1992).喜马拉雅期,由于印度-亚洲板块的碰撞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鄂尔多斯盆地的南北缘均受到左行剪切,而发育多个断陷盆地(图2).2 石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层系为侏罗系和三叠系延长组(表1),分别属古地貌河流砂岩油藏和河控湖泊型三角洲油藏.其生油岩系为三叠系延长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其中,长7湖盆范围大,水体深,发育半深湖 深湖相沉积,岩性以深灰、灰黑色泥页岩、油页岩为主,富含有机质,为主要生油层段.盆地中生代有2图3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图(据魏永佩和欧阳自远,2004;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1编制)F ig.3Distr ibution map of various energy resources in Ordos ba -sin1.侏罗纪石油;2.延长组石油;3.天然气;4.铀;5.延长组生油坳陷;6.延长组展布区次成藏作用,一次在早白垩世末期(约122Ma),一次在晚白垩世末期至早第三纪初期(约78Ma).盆地油气运移成藏与构造抬升事件有关.在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末期盆地分别发生过2次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其中晚白垩世末期的剥蚀地层厚度达1520m ①.①邸领军等,2003.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研究(报告).3 天然气盆地天然气资源除直罗油田三叠系油顶气藏以外,绝大部分天然气藏都分布于上、下古生界.盆地内部的弱构造变形特征使盆内气藏主要分布于岩性圈闭之内.上古生界低孔、低渗致密储层背景上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边滩等高孔、高渗储集砂体控制了盆地气藏的产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332第3期 邓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②王新明,陈孟晋,李填顺,等,200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盆地演化与预探区带优选.③国土资源部地质勘察司,2003.鄂尔多斯盆地铀矿资源及勘探开发潜力研究.④国土资源部地质勘察司,2003.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及勘探开发潜力研究.生界烃源岩从早、中侏罗世开始排除天然气,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生烃高峰;根据李剑等(2005)对榆林气田烃源岩的埋藏史及各时期的温度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末烃源岩开始生、排烃,侏罗纪末基本达到生气高峰,早白垩世的迅速沉降使温度迅速增高,继续大量生、排气.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90~170 均有烃类流体活动,说明天然气成藏是多期过程,相对来说主要有4个温度段:第1个温度段是90~110 ,对应于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第2个333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温度段是120~130 ,对应于中侏罗世;第3个温度段是140~150 ,对应于晚侏罗世;第4个温度段是170 ,对应于早白垩世末.下古生界气藏多分布于奥陶系风化壳附近,严格受风化壳古地貌和岩溶储层控制,其气源岩为奥陶系海相沉积的藻白云岩、暗色石灰岩、黑色泥岩和煤层;气源岩于早三叠世末期进入成熟阶段,在中侏罗世开始充注(王龙樟等,2005),至早白垩世达到生气高峰.而盆地边缘构造变形强烈的油气藏多受构造控制.如西缘冲断带的逆冲推覆构造体下盘与断裂坡折带多为油气藏赋存的场所.4 煤盆地煤主要有石炭-二叠纪煤和侏罗纪煤,分布于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延安组(表2),经受了不同的煤变质作用,导致煤级和煤生烃作用的差异.煤分布于构造转换的时空界面上.以侏罗纪煤为例,成煤前后,区域应力场由N S挤压向EW向挤压转换.盆地古地理格局也因此发生由南北高中间低向东高西低的转化,沉积中心由东部乌审旗向西部环县迁移(张泓等,1995),地层由西向东减薄(表2).由表2可见,煤层产层序的转换面上,成煤有利的充填序列表现为上下粗、中间细的粒序特征.具体而言,体系域的转换面成煤较好,小层序组间的转换面次之,小层序组内转换面成煤最差(王双明, 1996).聚煤区常常受控于构造转折部位,延安组煤层的总体平面形态呈带状分布,处于盆缘上升区和盆心沉降区的转折部位.5 铀矿鄂尔多斯盆地含铀地层包括石千峰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直罗组、华池组、环河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等.铀矿可分为同生型和砂岩型2类,以砂岩型为主.同生型铀矿是指铀元素被有机质吸附而在特定层位富集,铀源有2种,变质岩和岩浆岩.砂岩型铀矿为含铀中低温热液活动所致(肖新建等,2004),造山带含有中低温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透水层向盆地内部输运.而盆地内部地层孔隙中的油气在水平挤压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而向盆地边缘输运,盖层岩系中发育的大量节理和断裂系是油气由下而上、由内而外输运的通道.油气渗出和氧化含铀水渗入的交汇部位(盆-山过渡带)是铀成矿有利场所.还原性有机溶体使氧化性无机流体的化学物理性质发生突变,而使铀沉淀富集,同时还原性油气对铀矿后期保存也有重要作用(孙晔等,2004).测得东胜地区铀成矿年龄为: (149 16)Ma,(120 11)Ma,(85 2)Ma, (20 2)Ma,(8 1)Ma.由铀成矿年龄可以看出,本区铀成矿具有3个成矿期,这3期成矿的时间为:第一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第二期为晚白垩世,第三期为第三纪的中新世和晚新世(夏毓亮等,2003).6 结论借助 成矿系统 的思维,本文主要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盆地成矿(藏)作用的控制作用.盆地中生334第3期 邓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图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热事件与多种能源矿产形成F ig.4T ime o f the tecto -ther mal events and the fo rmatio n ofv a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 in O rdos basin代处于大地构造体制转折的重要时期,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显著,盆内亦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区域构造体制转换事件与多种成藏(矿)作用的发生的时间接近,对它们存在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盆地内部的构造热事件引发了有机流体的活动,周缘造山作用产生了向盆内流动的无机含铀热液;有机和无机矿产的形成过程相互作用,体现在由于有机流体的存在而形成氧化-还原障,导致无机流体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在氧化-还原界面处成矿.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2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着耦合作用.突变成矿和界面成矿是多种能源矿产的形成的重要机制(翟裕生等,1999,2002).突变成矿(转变成矿)指各种控制因素和成矿参量的突变;界面成矿(边缘成矿、临界成矿)指岩体边缘、地层界面、岩相界面、地下水界面、氧化还原界面及其他各种临界面是成矿(藏)作用发生的重要场所.ReferencesBr ian,J.D.,Br adley,D.R.,2002.M eso zo ic contractio nal de -for matio n in the middle of the A sian tectonic collag e:T he intr aplate w est ern O rdos fo ld -thrust belt,China.EP SL ,205:13-24.Dang ,B.,2003.T 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 y evo lutio n andits relationship to g as accumulation o f L ow er Paleozoic in Or do s basin (Dissertat ion).N ort hw est U niv ersity ,X i an,43-77(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 ract).Gao,J.Y.,W ang ,Y.X.,Qiu,Y.Z.,et al.,2001.Islands -o cean str uctura l evo lutio n o f mid -w ester n co ntinent in Inner M o ng olia.Geotectonica et M etal logenia ,25(4):397-404(in Chinese wit h English abstr act).Guo,J.J.,Zhang,G.W.,L u S.N.,et al.,1995.N eopro tero -zoic co nt inental blo ck co llage of China and Ro dinia su -percontinent.Geolog ical J 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 -ties ,5(2):148-156(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 -stract).Li,J.,L uo ,X.,Shan,X.Q.,et al.,2005.N atural g as accu -mulation in the U pper P aleozoic of O rdos basin,China.P etr oleum Ex p lor ation and D ev elop ment ,32(4):54-59(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 ract).Li,S.L.,O uy ang ,Z.Y.,1998.T ectonic f ramewo rk and evo -lution of Xing anling -M ong olian or ogenic belt (XM OB)and its adjacent r egio n.M ar ine Geology &Quater nary Geology ,18(3):45-54(in Chinese).Liu,S.F.,1998.T 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basin and orog en inthe western Ordos basin and adjacent reg ions of China.J our nal of A s ian Ear th Sciences ,16(4):369-383.Ren,Z.L.,1995.T hermal histo ry o f O rdos basin assessed byapatite fission t rack analysis.Chinese J our nal of Geo-p hy sics ,38(3):339-34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 -stract).Sun,S.H.,L i,X.M .,G ong,G.L.,et al.,1997.Study on t hetectonic thermal events of Or do s basin.Chinese Science B ulletin ,42(3):306-308(in Chinese).Sun,Y.,Li,Z.Y.,X iao,X.J.,et al.,2004.Relationship be -tw een o i -l g as trap and ur anium metallo genesis at nor th -ern O rdos basin.Ur anium Geology ,20(6):337-343(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 ract).T ang,D.Z.,Yang ,Q.,Pan,Z.G.,1992.T he simulat ion ofg eolog ical thermal histor y and coal metamor phic evo lu -tio n in H edong coalfield.Geoscience ,6(3):328-337(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Wang,C.Y.,Guo,Y.H.,Jiang ,B.,et al.,2004.Sequencestr atig raphic div ision o f Jurassic Y an an Fo rmation in W est O rdos basin.J 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M ining &T echnology ,33(1):15-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 act).Wang,L.Z.,Dai,T.M.,Peng,P.A.,2005.40A r/39Ar datingo f diag enet ic illites and its applicatio n in timing gas em -placement in g as reserv oir s.Ear th Science J our nal of China Univers ity of Geos ciences ,30(1):78-82(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Wang,S.M.,1996.Co al accumulating and coal reso ur ce eva-luation o f Or do s basin.China Coal Indust ry Publishing H ouse,Beijing ,1-437(in Chinese).335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Wei,Y.P.,Wang,Y.,2004.Co mpa rison of enr ichment pat-terns of v a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 in O rdos basin.Oil& Gas Geology,25(4):385-392(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Xia,Y.L.,Lin,J.R.,L iu,H.B.,et al.,2003.R esear ch ong eochrono log y of sandsto ne-hosted ur anium o re-fo rmatio n in major uranium pro ductive basins,no rthern China.Ur anium Geology,19(3):129-136(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Xiao,X.J.,L i,Z.Y.,F ang,X.H.,et al.,2004.T he ev-i dences and sig nificances of epither mal mineralization fluid in the Do ng sheng sandstone type ur anium deposit.Bulletin o f M ineralogy,Petr ology and Geochemistr y, 23(4):301-304(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 Yang,J.J.,2002.T ectonic evo lution and oil and gas dist ribu-tio n in the Or do s basin.P etro leum Industr y Press,Be-i jing,23-27,51-52,210(in Chinese).Yin,H.F.,W u,S.B.,Du,Y.S.,et al.,1999.South China defined as part o f T ethyan archipelag ic ocean system.Ear th Science J 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 ciences,24(1):1-12(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Zha i,Y.S.,Deng,J.,L i,X.B.,1999.Essentials of metallog-eny.G eolog ical P ubilishing H ouse,Beijing,287(in Ch-i nese).Zha i,Y.S.,D eng,J.,T ang,Z.L.,et a l.,2002.M et allogenic systems of paleo continental marg in.G eolog ical Publish-ing H ouse,Beijing,416(in Chinese).Zhang,G.W.,Zhang,B.R.,Yuan,X.C.,et a l.,2001.Q in-ling o rog enic belt and continental dynamics.Science P ress,Beijing,1-855(in Chinese).Zhang,H.,Bai,Q.Z.,Zhang,X.W.,et al.,1995.F or mation o f the Or do s basin and its coa-l form ing tectonic env-i ro nment.Geology and Ex p lor ation of Coal Field,23(3):1-9(in Chinese w it h English abstr act). Zhang,K.,1989.T ecto nics and r esourses of Or do s fault blo ck.Shaanx i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Pr ess,X i an,1-394(in Chinese).附中文参考文献党,200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西安.高计元,王一先,裘愉卓,等,2001.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5(4):397-404.郭进京,张国伟,陆松年,等,1995.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高校地质学报,5(2):148-156.李剑,罗霞,单秀琴,等,200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2(4):54-59.李双林,欧阳自远,1998.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8(3):45-54.任战利,1995.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地球物理学报,38(3):339-349.孙少华,李小明,龚革联,等,1997.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科学通报,42(3):306-308.孙晔,李子颖,肖新建,等,2004.油气圈闭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关系探讨.铀矿地质,20(6):337-343.汤达祯,杨起,潘治贵,1992.河东煤田地史-热史模拟与煤变质演化.现代地质,6(3):328-337.王超勇,郭英海,姜波,等,200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层序地层划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3(1):15-18.王龙樟,戴橦谟,彭平安,2005.自生伊利石40A r/39A r法定年技术及气藏成藏期的确定.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0(1):78-82.王双明,1996.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437.魏永佩,王毅,2004.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的比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5(4):385-392.夏毓亮,林锦荣,刘汉彬,等,2003.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铀矿地质,19(3):129-136.肖新建,李子颖,方锡珩,等,2004.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低温热液流体的证据及意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3(4): 301-304.杨俊杰,2002.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3-27,51-52,210.殷鸿福,吴顺宝,杜远生,等,1999.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4(1):1 -12.翟裕生,邓军,李小波,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87.翟裕生,邓军,汤中立,等,2002.古陆边缘成矿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416.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2001.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855.张泓,白清昭,张笑薇,等,1995.鄂尔多斯聚煤盆地的形成及构造环境.煤田地质与勘探,23(3):1-9.张抗,1989.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9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