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统计
- 格式:pptx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3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三、统计与概率第1课时 统计与概率(一)【学习目标】1. 能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我们学过的统计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想一想,填一填,完成下表。
名称 特点及作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二、专项训练1.完成课本 P109-110例1。
2. 完成下面统计图。
上面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写一写。
3.回顾反思。
三、课堂达标⒈填空。
(1)绘制统计图时,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选用( )统计图。
(2)要制出能反映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以及关系的统计表,应制成( )统计表。
(3)为了给病人描绘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统计图。
2.选择。
(1)某省统计近期禽流感疫情,既要知道每天患 病动物数量的多少,又 能反映疫情变化的情况和趋势,最好选用( )。
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C 、扇形统计图D 、统计表(2)下面的信息资料中,适合用统计图表示的是( )。
A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B 、五年级各班做好事的件数C 、6月份气温变化情况D 、学校教师的人四、课外拓展⑴请根据统计图填出每个季度的产值。
⑵四个季度的平均产值是( )万元。
⑶全年平均每月产值约( )万元。
⑷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 )%⑸第三季度比第四季度少产( )%⑹下半年的产值占全年产值的( )%通过以上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可以先在小组内商讨,解决不了的可以告诉老师一起解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扇形统计图统计(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扇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统计》中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通过扇形统计图的引入,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背景,设计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对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已知的统计图知识与扇形统计图进行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学生能够掌握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准备扇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让学生动手绘制扇形统计图。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图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1 第1课时《统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1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统计问题,如何设计统计方案,以及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统计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的基本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2.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统计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如问卷、实地考察等。
3.演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
4.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數學教案設計
一、课程主题: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能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推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例子,以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1.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等,以及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3. 讲解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如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调查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在下节课上分享他们的结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统计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9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示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读懂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1)()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盆。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师:同学们都爱听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都有哪些天气?(学生举手回答)在天气预报中也蕴藏着数学问题,这节课咱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天气预报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例1)师:这是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怎样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下面是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
(一)认识条形统计图师:观察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表。
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生:这个月一共有5种天气。
(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想知道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出来?(统计表、象形图)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统计出每种天气的天数。
(老师提示一下可以小组分工去数每种天气,组长负责记录)班内交流画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预设1:统计表。
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便查找。
(出示课件)天气情况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天数9 6 9 5 2生:我是用统计表的方法统计出来的,晴天有9天,阴天有6天,多云有9天,阵雨有5天,雷阵雨有2天。
预设2:画象形图表示统计结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3.能够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统计?2.普查和抽样的区别。
3.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并进行数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物品进行统计。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标,以便记录学生活动。
五、教学过程1.开学前:复习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
3.教学: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作用。
4.操练:让学生到周围物品统计数量,加深认识。
5.引申:通过不同类别物体的统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统计•普查和抽样的区别•数数不同物品的数量七、课堂练习1.王老师要统计班里男女生人数,她应该进行普查还是抽样?2.请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体育课。
3.将下面的图案分类统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朿能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3.了解常见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4.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三、教学难点1.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四、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的含义和作用•统计学中的变量和参数•统计学中的概率和分布•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2. 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样本和总体•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频数和频率•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3. 统计学的常见方法和应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4. 统计学软件的使用•Excel•SPSS•R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讲授统计学的概念、原理、术语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2.实例法。
通过实例演示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
让学生实践统计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统计学》2.统计分析软件:Excel, SPSS, R七、课堂练习•根据一组样本数据,求出样本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应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检验两组样本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绘制直方图、散点图和线性回归图•使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组别的平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八、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在Excel或SPSS中模拟一组样本数据,并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实际问题,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4.将分析结果和思路整理成文档并提交九、教学评价1.考试。
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2.作业。
评估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3.研究报告。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内容及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主思考,后全班集体讨论。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1)()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蓝花比红花多()盆。
【学情预设】(1)蓝红(2)4【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统计表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表是将数据按要求进行整理、归类,并按一定的顺序把数据排列起来,制成的表格。
通过统计表我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各个类别的数量,方便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例1。
(1)整理数据:老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等方法。
(2)表示数据: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汇报展示。
)【学情预设1】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如下:教师总结:统计表由两个内容组成——天气和天数。
天气中有5种天气情况,各占1列,把每种天气对应的天数分别填入表中。
【学情预设2】我们组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整理如下:教师总结: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教材第96~9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3.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分析,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重点难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教材第96页上面的情景图.老师提问:这是六(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吗?二教学实施1.投影出示统计表.六(1)班同学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项目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128569百分比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吗?(1)从投影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六(1)班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是12人.六(1)班最喜欢足球的人数是8人.六(1)班最喜欢跳绳的人数是5人.六(1)班最喜欢踢毽的人数是6人.六(1)班最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是9人.(2)提问:你还想了解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从统计表中没能够很清楚地反映出来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归纳:如果要更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2.投影出示扇形统计图.六(1)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2012年10月制(1)老师讲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在这个扇形统计图里,用整个圆表示的是六(1)班同学的总人数.(2)看图回答问题.①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3.投影出示例2.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总量/棵100120150170200(2)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百分比/%2520151525(3)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总量/棵5040303050理解题意:题中给出了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的统计表,要求根据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把它们表示出来.老师: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应各数量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①给出了绿荫小学5年中每年的树木数量,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小结: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②给出了绿荫小学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出这些信息.小结: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③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4.完成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1)读题,理解题意.(2)说出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3)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求?学生要明确这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指名板演:250×87%水分250×3.3%蛋白质250×4%脂肪250×5%乳糖250×0.7%其他三课堂作业新设计根据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情况填空.五(3)班图书角各类图书数量统计图(1)在这幅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 ).(2)四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分别表示:文艺书占图书总数的( );科技书占图书总数的( );画报占图书总数的( );其他书占图书总数的( ).各种图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百分数相加的和是( )%.(3)( )数量最多,( )数量最少.(4)如果共有500本图书,则文艺书有( )本,科技书有( )本,画报有( )本,其他书有( )本.四思维训练自己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先制成统计表,再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1)五(3)班图书总数(2) 40%20%30%10%100(3)文艺书其他书(4) 20010015050思维训练略教材习题教材第97页做一做水分:250×87%=217.5(g) 其他:250×0.7%=1.75(g) 乳糖:250×5%=12.5(g)脂肪:250×4%=10(g) 蛋白质:250×3.3%=8.25(g)教材第99页做一做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但扇形统计图更为直观,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课堂设计说明1.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收集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三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会读条形统计图,能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
2.知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条形统计图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
难点
1.针对不同类型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对比。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条形统计图相关的示例和练习题;
2.板书:条形统计图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形式的统计图。
2. 学习
1.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演示如何读取一张条形统计图;
3.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做一道例题。
3. 练习
1.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数据,在纸上绘制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并进
行比较;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
4. 总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强调条形统计图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收集一份周围环境中的数据,绘制对应的条形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的定义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读取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和练
习加深学生对统计图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