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09 KB
- 文档页数:2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5(附音频)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就稍微复杂一点。
患者说了很多,我们以当下的四诊情况为主。
当下的症状是:头晕、头痛、背痛、恶寒等等。
其中,背痛、恶寒,属于表症;口苦、咽干、脉弦,这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所以胡老用的就是柴胡桂枝汤,用桂枝汤应对太阳表证,解肌发表,解决背痛、恶寒的症状;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针对口苦、咽干;同时,还合上了半夏厚朴汤。
因为患者有一个症状:咽痒而咳、咳痰困难,半夏厚朴汤就专门治这种,咳痰困难的咽喉疾病,会总觉得嗓子有痰,但咳不出来。
与前几例相似,本例同样加入了石膏,即认为此病兼有阳明热。
阳明热象体现哪?一个是咽痒、咽干,同时有脉数。
所以一诊,胡老诊断为三阳合病,用的是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再加石膏。
诊断此病其实不难,单看脉象,弦、细、数,有弦象和有数象,分别对应的少阳与阳明;又加上他有恶寒,代表表证未解。
所以是三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没什么好说的了。
前面我我为什么说复杂呢?患者此病,感冒缠绵快一个月还没好,她既不是人老体虚又非小儿体虚的情况,那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前面的医生误诊、误治造成的。
首先,他用的薄荷猴片,该药基本可以定位为一个西药,因为中药成分,只有一个薄荷脑,其他都是西药成分。
另外他还用了六神丸。
六神丸,可是咱们国家中药六大绝密品种之一。
跟它并列的有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有片仔癀,有华佗再造丸和麝香保心丸,以及云南白药,每一个都是大名鼎鼎。
它是一个古方,针对某些病症有立竿见影效果。
但是它还是中药,是中药就必须要辩证服用,否则就容易吃错、吃坏。
六神丸当然是一个保密方,但是大体成分咱们也是知道的:珍珠粉、犀牛黄、麝香、雄黄、蟾酥、冰片。
它的主要症治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单双侧乳蛾病、小儿热疮,各种肿痛、肿毒等等。
这里的清热解毒,可不是一般的清热解毒,它是针对大热、大毒,而用了很多动物药,包括雄黄、蟾酥都是有一定毒性的。
胡希恕医案——精神神经疾病胡希恕医案——精神神经疾病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通过这些病案分析,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1、(脑震荡后遗证)蒋某,男,25岁,病案号110354。
初诊日期:1964年8月23日。
于1957年因床倒受伤人事不知,六日后始苏醒,但后遗头晕、头痛、心烦躁等证,在当地先经西药治疗,不效,又找中医治疗,用药多是熟地、五味子、紫河车、核桃仁、龙眼肉、桑椹、丹参、川芎等所谓补肾填精之品,也一直未见好转而来京求治。
近时犯头暈、头痛,颈项拘急且有上冲感,头痛如针刺,常心烦躁,心下堵,手足冷,眠差,每晚只能睡三四小时,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舌尖红,脉弦滑数。
胡老与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大枣四枚,生姜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二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暈头痛减,心烦躁减,心下堵巳,大便如常,上方减生石膏为一两,又服三剂,诸证巳。
按:该患者病巳七年,可谓久矣,前医者囿于病久必虚,且见头晕、肢冷、眠差等,往往辨证为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故以地黄、山萸肉、龙眼肉、五味子、紫河车、核桃仁等补之,方中虽也加入丹参、赤芍等活血之品,但证属实而用补,大法错误,故使病久迁延不愈。
据患者有心下堵、颈项拘急、大便干,知病在少阳阳明;病已七年并因外伤,常有头痛如针剌、眠差等,知为久有瘀血,故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又因有心烦躁之症,故加生石膏解热除烦。
因方药对证,药能直对病本,故头晕头痛、失眠皆应刃而解。
读后感悟:胡老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心下堵、颈项拘急、大便干,知病在少阳阳明;病已七年并因外伤,常有头痛如针剌、眠差等,知为久有瘀血,故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又因有心烦躁之症,故加生石膏解热除烦”。
揭示了胡老治疗疑难杂症时善抓主证,善审病机的特点,这也是胡老常能于疑难病证中出奇制胜的法宝和闪光点。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陈雁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肝病腰酸痛李某,男,病历号107327。
1963年7月30日初诊:今年6月发作黄疸,经治已愈,现只腰酸痛,下肢稍有痛而无力,劳时小便色黄,余无任何自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稍数。
肝病已愈,遗热未清,当有郁滞,筋不得舒,因而腰痛腿酸尤不了了也,为疏肝和血以濡筋脉。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天花粉五钱,桂枝三钱,生牡蛎六钱,白芍四钱,杜仲三钱,当归三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泽泻三钱,炙甘草二钱,干姜三钱。
三付。
8月5日复诊:药后腰酸痛减,体力精神好转,仍与上方,加山茱萸五钱,三付。
按:肝病初愈,郁滞余热未清,腰酸腿软,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以杜仲易川芎,意在疏肝解郁、养血活血为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散加味:治肝病肩背痛胡某,女,31岁,病历号090019。
1963年7月17日初诊:身患窜痛,时而肝区,时而足跟,时而肩背,短气心悸,腹胀满,饮食二便尚好。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天花粉五钱,生牡蛎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白芍四钱,枳实四钱,苍术三钱,吴茱萸二钱,当归三钱,茜草五钱,炙甘草二钱,泽泻三钱。
三付。
7月22日复诊:肝功能已正常,诸痛已,腹满、心悸解,但小便赤并有热感,再仿猪苓汤法,以治其水。
猪苓三钱,滑石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阿胶三钱,生薏苡仁一两,大黄五分。
三付。
7月31日三诊:小便灼热感已解,药已,月经适来,腹又胀,胁又痛,时噫气,再与7月17日方加橘皮五钱。
三付。
按:患者素有肝病,又患全身窜痛,肝区、足跟、肩背俱痛,胡老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因心悸、腹胀而合四逆散加味,取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及猪苓汤:治肝硬化腹痛路某,女,40岁,病历号130161。
1964年6月22日初诊:1960年冬身肿腹胀,1963年西医诊查肝大,但肝功能正常。
今春经肝脏穿刺,结果诊为初期肝硬化。
现症:肝区痛无休止,腹痛拒按,时冒寒风,近又时冒热风,热则面红,食欲不振,口干,嗜冷饮,头痛头晕,失眠,大便时溏时干,肠鸣有声,脉弦细滑,肝大质硬。
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眩晕病《伤寒杂病论》的六种治法2022-1-25 22:48转载自铁扫把草药店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眩的本义是:眼花,看不清、视物不清、昏暗发黑为主要表现;晕的本义是:日月气也(说文解字)原指:日月周围的光圈、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在生理医学上是指:头发眩晕,头脑不清醒,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不能站立,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我们先了解产生“眩晕”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眩晕就是气血虚弱,这是片面的!气血虚眩晕在现代比较少见,因为现代生活物质条件好了,很少有气血虚的,除非脾胃功能长期特别差的能见到,但都很少见,大部分眩晕都是水饮造成的,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眩晕的原因,眩晕与水饮息息相关,所谓水饮就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体内的水无法及时转化为气形成水饮之邪。
尤在泾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晕眩,晕者昏冒而神不清,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
所以头晕目眩及眼前发黑均为水饮之邪导致也。
平时这些水饮之邪在体内非常“老实”,只有在我们大量消耗阳气时才会发作,什么情况下能大量消耗阳气?比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长期熬夜、情绪不稳定、旅途中乘坐车、船时等等,均能引发水饮之邪导致头晕目眩。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有的人为什么运动后反而头晕现象频繁了。
………………………………………………………………………………………………………………………伤寒杂病论中列出了眩晕的几种情况及治疗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情况:【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泽泻汤》证眩晕伴有头重,不管是【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非常严重,泽泻汤主之,治法重在利水祛饮。
这个是心下有支饮,也就是血管里代谢不掉的死水多了,这个血液里面有很多死水,流到头。
你的头脑里边的血液稀薄,头脑从稀薄的血液里吸不到足够的氧气。
所以这种是脑部的血液缺氧型,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
要把脑部里边的血管的那些死水,抽掉。
那么个方子是《泽泻汤》。
大柴胡汤(胡希恕)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多种慢性病原创冯世纶悦读中医来自专辑经方学堂小编导读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俱减,气上冲感亦减。
因咳痰仍多,给服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旋覆花、竹茹、杏仁三剂,咳痰减,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仅见轻微头晕、咳嗽,可用脑一小时。
服药三个月,可连续用脑二小时,除气短外无其他不适。
按:眩晕头痛,多用平肝潜阳法治疗,凡是肝阳上亢者用之则效。
本患者为痰瘀阻滞之证,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清解少阳阳明之热,祛其瘀血,复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化其痰饮,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治其本,遂使三年之痼疾消逝于无形。
经方疗法精讲——二慢性胃炎(胃脘痛)田某,男,33岁,门诊病历号204014。
初诊:1966年6月1日。
胃脘痛5年,胃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胃脘时痛,胸胁苦满,噫气烧心,口苦,微恶心,气短心悸,嗜睡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苔薄白,脉弦迟,右上腹压痛明显。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夹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赤芍12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大黄6g、炙甘草6g。
胡希恕医案99
『医案』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右头痛两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川芎:麻黄10克,炮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身体如常。
『分析』
一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右头痛,神疲,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
1、别六经
恶寒、无汗、头痛、神疲、手冷、口中和、舌质淡苔薄白——少阴病。
2、辨八纲
少阴病为寒为虚。
3、定方证
1)根据六经八纲,并且病家以头痛为主诉,因此选择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恶寒、身冷为主,头痛不明显,那就选择芍药甘草附子汤;
2)咽红多滤泡增生——少阴病之少阳证,使用桔梗甘草汤;
综合而言,选择麻黄甘草附子汤合桔梗甘草汤。
胡老此时选择的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川芎,使用川芎的目的是针对头痛,但这是后世的思维,不是仲师的思维,病家有咽部不适,添
加桔梗甘草汤更合适。
4、药物的常用剂量及煎服方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6克黑附子9克炙甘草6克,七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桔梗甘草汤:桔梗6克生甘草9克,三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一碗,分两次温服。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到自己周围的环境在旋转或摇晃,伴有头晕、恶心、站立不稳等症状。
眩晕主要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两类,其中周围性眩晕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毒性眩晕。
在中医中,眩晕属于头痛症状中的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中医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障碍所致。
因此,中医常常采用调理气血、理气活血的方法来治疗眩晕。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气活血: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桃仁等,可以煎服、研粉或用来制作药膏外敷。
2.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也是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脾胃以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对于治疗眩晕很重要。
可以选择一些健脾益胃的中药,如党参、熟地、茯苓等,来调理脾胃。
3. 舒肝理气: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因此,舒肝理气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白芍、木香等,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眩晕。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风池、太阳、合谷等。
可以选择经络刺激或埋针等方式进行针灸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
如果眩晕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手记世人每以石膏大寒,畏而不用,即用亦不尽其量。
尤其对老弱患者,更加戒心重重。
其实药因证施乃治疗之大法,医者主观反致误事。
再举陈慎吾老母亲的治疗案例,以证上述斯言。
初诊:今年(1963年)七月,陈老正在江西开会,其89岁的老母突然感冒,孙志洁大夫约我往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口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当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付病解。
二诊:过五六日,因食不慎,而出现心中烦憹坐卧不宁之情,与枳实栀子豉汤,一付而安。
三诊:又六七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甚于初。
有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
但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付,又复痊愈按:两次因多食而作复(《伤寒论》有劳复、食复),不能消谷。
且告家人,多加注意,迄今甚为健康。
以89岁高龄出现石膏证确不多见。
然既有此证,若不放手用之,岂能收如此之速效。
——(1963年10月6日抄胡老手记)2、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病毒性肺炎吴某,男,22岁,上海籍学生,住院号59。
初诊:1964年12月5日以肝炎住院。
曾患骨结核、肠结核,长期大便稀溏,现症又两胁疼痛疲乏,饮食睡眠尚可,盗汗,脉弦。
治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意在通阳行气,补血利水,三付。
药后胁痛便溏好转。
因仍有盗汗,予黄芪建中汤补虚,三付二诊:12月13日:发热恶寒,头痛咽疼,咳嗽,胸闷胁痛,予辛凉解表。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杏仁二钱,芦根四钱,连翘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淡豆豉三钱,羌活二钱,炙甘草二钱。
二付。
检査:WBC:8000,中性:70%,胸透:右肺下野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肺炎)。
三诊:12月14日:药后烧退,自汗,恶风,咳嗽,胸满胁痛,用抗生素及输液,至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并见鼻翼扇动,头汗出身无大热,为瘀热在肺之征,予麻杏甘石汤合栀子豉汤一付(处方未记录)。
胡希恕三代经方病案子于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第1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 (7)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7)(一)桂枝汤类方 (7)(二)麻黄解表类方 (1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20)(一)正阳阳明 (20)(二)太阳阳明 (30)(三)少阳阳明 (34)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37)㈠小柴胡汤方 (37)子于归·水无香第2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柴胡桂枝汤方 (38)㈢四逆散方 (38)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39)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39)㈠四逆汤方 (39)㈡茯苓四逆汤方 (40)㈢甘草干姜汤 (41)㈣理中汤方 (41)㈤附子汤方 (42)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2)㈦吴茱萸汤方 (42)㈧旋复代赭汤方 (43)㈨芍药甘草汤方 (44)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4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 (44)子于归·水无香第3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桂枝加附子汤方 (45)㈢甘草附子汤方 (45)㈣真武汤方 (4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 (47)㈠乌梅丸方 (4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47)㈢半夏泻心汤方 (48)㈣甘草泻心汤方 (49)㈤生姜泻心汤方 (50)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案解析 (50)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51)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51)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51)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54)子于归·水无香第4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55)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 (56)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 (5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59)㈠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 (59)㈡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 (60)㈢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 (62)㈣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 (63)㈤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 (63)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64)㈠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治胁痛案 (64)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 66㈢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 (71)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72)㈠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 (72)子于归·水无香第5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73)㈠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73)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74)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 (7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 (77)㈠乌梅汤治蛔厥案 (7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 (78)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 (80)再传弟子案 (82)一、石应轩医案 (82)㈠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 (82)㈡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 (83)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 (84)二、赵厚睿医案 (8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 (84)子于归·水无香第6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 第7页 复兴中医网三、清峰医案 (86)㈠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 (86)四、鲍艳举医案 (86)㈠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86)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88)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89)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90)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 91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㈠桂枝汤方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河问提出风阳化火说;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景岳倡言:“无虚不作眩”。
综各家所说,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
肝之病,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虚之证,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
1、高血压病眩晕(1)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①病例资料:沈某,女,63岁,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一月。
头昏眼花,如坐舟船,恶心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神倦易疲,两足乏力,大便四日未解。
血压185/100mmHg,舌质红,苔滑腻,脉弦;西医诊为高血压病伴脑血管痉挛,中医诊为眩晕。
给予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黄芩10g,生大黄20g,黄连10g,白术15g,泽泻40g,党参10g,半夏12g,菊花12g,枸杞10g,女贞子15g,怀牛膝10g,甘草6g,生姜3片。
服3剂眩晕减其大半,血压降至正常,饮食能时,再服7剂,血压稳定,诸症消失而愈。
病案总结:此乃年高、气虚、精亏、血少、秽浊阻中、阳亢化风上旋夹胃浊同行,上扰清窍所致。
清、叶香岩《临证指南》日:“头为云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肝、治胆、治胃之分。
”由此而知,眩晕虽有肝风上旋,然夹胃浊同行,中焦升降失常,浊阴不降,风阳自然难清。
投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平肝清热,降浊升清,眩晕自止。
辨证要点:其一此乃阳症高血压眩晕,必有阴虚阳亢之象,眩晕而头目胀痛,舌质红,大便于结。
其二本证多挟痰火上扰清窍,故多有呕恶,不思饮食,苔滑腻之症。
只要辨证明晰,以此方治疗阳症高血压疗效确切。
曾以此方治疗高血压眩晕30余例,有效率占80%以上。
②吴茱萸汤合四逆汤治阴症高血压眩晕病例资料:杨某,64岁,高血压病十多年。
头昏沉重,四肢困倦,神疲祛寒,口淡出水,小便清白,大便溏多结少,面晦胞肿,舌暗淡润滑,脉沉弦迟。
胡希恕医案56
『医案』(美尼尔氏综合征)刘某,女,19岁,学生。
初诊日期1977年10月3日:因眩晕、耳鸣、耳聋二月,某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中西药治疗不效,已休学两月,托亲友而找胡老诊治。
近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聋、耳鸣,口干不欲饮,时感胸闷心慌,舌苔白厚,脉沉细。
此寒饮上犯,蒙闭清窍,治以温中化饮,与苓桂术甘汤:
茯苓六钱,桂枝三钱,苍术三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10月12日:上方连服八剂,头晕已,耳鸣大减,耳聋好转。
前方增桂枝为四钱、茯苓为八钱。
三诊10月20日:上药服六剂,诸症已,因害怕再犯要求再服药巩固,嘱其不必服药。
『分析』
一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是: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聋,耳鸣,口干不欲饮,时感胸闷心慌,舌苔白厚,脉沉细。
本病的六经、八纲都不太明显,是邪气为主。
1)头晕不能起、口干不欲饮、胸闷、心慌、舌苔白厚、脉沉细——水毒为患,是体内水饮大;
2)耳聋、耳鸣——水饮阻碍,清窍不利。
治疗上利水祛湿,选择苓桂术甘汤。
二诊时诸症减,增加茯苓、桂枝剂量,以增强祛湿力量。
药物及煎服方法: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苍术9克炙甘草6克,六碗水泡40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以胡希恕六经八纲体系解读《伤寒杂病论》眩晕证治作者:李雨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内2科【摘要】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早在《黄帝内经》中本病描述为“眩冒”、“眩仆”、“掉眩”等,但无证治方药。
医圣张仲景对本病证治多有论述,但相关条文方证分散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多篇章中,本文试以胡希恕六经八纲体系解读本病,将分散性的条文证治以六经归类,以期能展示医圣张仲景对本病的证治的整体性、体系性,展示胡希恕经方体系的简洁实用性。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眩晕,胡希恕,六经八纲,体系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1]认为眩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关于眩晕的病名,“眩晕”一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后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黄帝内经》中本病描述为“眩冒”、“眩仆”、“掉眩”等。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眩晕病名主要有“眩”或“冒”,具体描述有:眩,目眩,头眩,颠眩,冒眩,冒,眩冒,苦冒,喘冒,自冒,冒家。
统计《伤寒论》[2]、《金匮要略》[3]两本书中涉及“眩”的条文23条,“冒”的条文16条,共涉及方剂14个。
具体如下:《伤寒论》中涉及眩、冒的条文12条,另2条(64、75)“自冒心”条文与眩晕证无关。
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3条;少阳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
提及方证3个: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82条真武汤,242条大承气汤;另提及刺法的有两条:142、171;无法无方条文7条。
《金匮要略》中涉及眩、冒的条文19条,其中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1条,中风历节病篇1条(附方2条),血痹虚劳病篇1条,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1条,五脏风寒积聚病篇1条,痰饮咳嗽病篇7条,黄疸病篇3条,妇人妊娠病篇1条,妇人杂病篇1条;共提及方证12个(附方2个):桂枝芍药知母汤,(附方:术附子汤、续命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茵陈蒿汤,葵子茯苓散。
胡希恕治头汗如雨医案一、这个胡希恕治头汗如雨的医案可太有趣啦!就像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医学小窗,能让咱们窥探到传统医学的奇妙之处呢。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胡希恕,虽然不知道他具体是谁,但肯定是个厉害的大夫。
能把一个头汗如雨的病症给治好,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想象一下,一个人脑袋上不停地出汗,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得多难受啊。
这个患者当时肯定特别苦恼,说不定还试过好多其他的办法都没效果呢。
那这个胡大夫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
他可能会看患者的脸色、舌头,还会摸摸脉象之类的。
我猜他当时心里就跟有个小算盘似的,噼里啪啦地计算着各种可能性。
也许他开的药方里有一些特别神奇的草药,这些草药就像是一群小小的士兵,进入患者的身体里,去和那些导致头汗如雨的病魔作战。
这些草药相互配合,有的负责冲锋陷阵,有的负责在后方支援,最后成功地把病魔给打败了。
这个医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不是只看表面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把人当作一个小宇宙来看待。
一个小小的出汗问题,可能就和身体里的五脏六腑都有关系呢。
二、再深入一点想,这个医案说不定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比如说,这个头汗如雨的病症会不会和患者的生活习惯有关呢?是不是他经常熬夜,或者吃了太多辛辣的食物呢?要是能知道这些背后的原因,那我们就能更好地预防这种病症啦。
还有啊,胡大夫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可以推广呢?如果有其他类似症状的患者,是不是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治好呢?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啦。
而且这个医案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像医生治病一样,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能只看到表面,要深入挖掘内在的原因,然后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就像这个头汗如雨的病症,看起来只是出汗,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身体机能问题。
三、从这个医案还能想到中医的传承问题呢。
胡希恕这样厉害的大夫,他的医术是怎么学来的呢?是不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需要传承下去呢?现在有很多传统的中医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可太可惜了。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展开全文【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大枣4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适应证】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李某,男,26岁。
初诊日期1966年1月5日。
头痛2年,盖因中学读书引起。
素有胃病,现已渐趋平静,仅偶尔胃灼热感、吞酸,但时有心下停饮、心下振水声。
平时整天头昏、晕沉,头脑不清楚,并时头痛,眉间沉紧,下午常有热胀上冲头面之感。
有时头痛为刺痛,如电由项部上蹿入脑,或偏左,或在巅顶,或在后脑,发作时,须以手按之一两分钟始能缓解,如此一日发作二三次,长期忍受头痛之苦,影响学习和工作,最使人恐怖者,似脑生异物,曾到各医院诊治,多谓“神经衰弱”,整天吃药而不见效,反而不良反应明显,时有恶心、或腹痛,睡眠不好。
亦曾找中医诊治,以养血息风安神等法,服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加减,效不明显。
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予以吴茱萸汤加苓归芎:吴茱萸9g,党参9g,生姜9g,大枣4枚,当归6g,川芎6g,茯苓12g。
结果:上药服3剂后,剧痛只发作1次,头晕涨、眉间紧感诸症均减,睡眠已有进步,并感看书记忆力提高,上方增党参为12g,当归为9g,川芎为9g,服6剂诸症已。
【解读赏析】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胡希恕医案89
『医案』方某,男,43岁,病案号132645。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7日:三个月来尿不尽、尿频、阴囊抽缩,曾查前列腺液,白细胞15~20,卵磷酯小体(++),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
后转中医诊治,以补肾、舒肝等治疗,症不减反加重。
近症:常腰痛,小便不畅,尿不尽,尿频,食后则少腹拘急、心中摆忙、晕眩、阴囊和阴茎挛缩,现症恶寒、头晕加重,舌苔白,脉细弦。
此外寒内饮为患,为五苓散方证:桂枝三钱,茯苓四钱,泽泻五钱,猪苓三钱,苍术三钱。
结果:上方服三剂症减,继原方服六剂,诸症基本消除。
『分析』
一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腰痛,小便不畅,尿不尽,尿频,食后则少腹拘急、心中摆忙、晕眩、阴囊和阴茎挛缩,恶寒明显,头晕明显,舌苔白,脉细弦。
1)小便不畅、尿不尽、尿频——水毒为患,主要是水饮大;
2)恶寒——表证,没有纳差、便溏、四肢逆冷等阴证,这当是太阳病;
3)头晕——水饮上冲;
4)食后则少腹拘急、心中摆忙、晕眩、阴囊和阴茎挛缩——这些症状都是水饮导致的,但吃饭后才出现,这是食入阻碍运化,说明本身脾胃运化偏弱,才导致水饮病证明显;
综上四点,有太阳病,有水饮,有脾胃运化不及,因此选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更合适。
胡老此时选择的五苓散。
五苓散证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很类似,都是既有水饮,且
有太阳表证;不同点在于五苓散证的水饮更严重,且是偏于下焦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表证更明显,并且脾胃偏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常用剂量:桂枝9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炒苍术9克生姜2片大枣4枚(掰),八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
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
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
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
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
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
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
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
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
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