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0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音乐是一种享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接触郑彬老师的民族器乐欣赏课之前,我对音乐的认识仅仅限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了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在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我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
那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古典之美。
下面是我对接触到的民族器乐和作品的感想和认识。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到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欣赏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
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艺术之美.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以前我对这些乐器只是感性认识,比较肤浅。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开始直接接触到古典民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渐渐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汉宫秋月》等古筝演奏。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民族音乐研究是将音乐研究置于整体民族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民族音乐研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本身的研究,也包含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体系和民族风俗人情的研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研究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一)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民族来源的“古歌”;也有歌颂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诗歌”;还有叙述本民族传说故事、描写生产劳动、歌唱爱情的“叙事歌曲”等。
不过,这些可总称为“叙事歌”。
达斡尔族的“舞春”(亦为“乌春”)是一种诵调式叙事歌曲,内容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农家苦、打鱼、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厌倦清政府强迫其征战的《薄坤绰》。
它以四句为一节,全曲有十几节乃至几百节不等。
维吾尔族的叙事民歌,称“达斯坦”,它由说、唱、演奏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故事,如《艾里甫与西苓》、《塔赫尔左胡来》、《好汉斯依提》等。
柯尔克孜族的叙事古歌、史诗歌带有神话色彩,如《库尔满别克》、《库加牙西》、《玛纳斯》等,曲调虽较简单,但却仍悠扬。
锡伯族的古老民歌,称为“菲散布热乌春”,内容有反映民间困苦生活的,如《亚其那》;有反映西迁历程的《西迁歌》。
其音乐曲调,分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吟唱。
彝族的叙事民歌,在楚雄称“梅葛”,在红河称“先基”,在永仁称“米果库”。
内容有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赞美爱情的叙事歌曲《阿诗玛》等。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在清代前期,说唱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中亦深受喜爱,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艺术。
其中,最为著称的有:蒙古族的《好力宝》,内容为说唱民间故事。
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有叙述历史故事的,如《楚汉相争》、《赤壁之战》等;有说唱传说故事的,如《春香传》、《沈清传》等;有说唱美景风光的,如《花草短歌》、《游山歌》等。
民族乐器论文引言民族乐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民族文化与音乐的独特性。
自古以来,民族乐器在各种场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情,还能够传达特定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民族乐器,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中国古琴中国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为“乐器之母”。
古琴以其独特而空灵的音色而闻名,它的音域宽广,表达力丰富。
古琴通常有七根弦,通过手指和拨片的技巧演奏。
古琴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人之间,弹奏古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被视为一种“儒雅”的行为。
中国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古琴。
古琴有多种演奏技巧,包括弹、拨、敲、滚等,这些技巧使得演奏者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音效和音乐表达。
中国古琴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描写和褒扬,而且在当代音乐中也获得了重要的地位。
一些现代音乐家将古琴与其他乐器进行组合,创造出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体,使得古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印度萨塔拉印度萨塔拉是印度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一种弦乐器。
它是由一个共鸣箱、一根长颈和一组弦组成。
萨塔拉通常用来伴奏歌唱,它的音色悦耳动听,能够为歌曲增添丰富的音乐效果。
萨塔拉在印度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宗教音乐。
在印度古典音乐中,萨塔拉通常与印度鼓(Tabla)一起演奏,共同构成印度音乐的基础。
萨塔拉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指法和弹奏技巧,才能发挥出其独特的音乐表达。
在当代音乐中,萨塔拉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一些现代音乐家将萨塔拉与西方乐器进行组合,创造出具有印度风格的新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作品融合了印度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元素,给人们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
日本筝日本筝(又称三味线)是日本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弹拨乐器,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2、谈新时代民族音乐继承与发扬3、当代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与出路4、民族音乐表演中京剧元素的实际运用5、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全文总字数:16197 字篇一: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
从多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究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用发挥首因效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整合课程资源的途径,帮助学生在音乐文化中强化审美感受;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民族音乐风格;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气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接纳、尊重、理解并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
一、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重要的内在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便会吸引人们参与到某种活动中。
因此,作为民族音乐的第一节课,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首因效应,即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例如在课前PPT呈现《我是歌手》字样,接着用吉克隽逸的一首《阿杰鲁》(彝语不要怕的意思),吸引学生注意。
虽然这是一首用彝语演唱的民谣,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这动人心弦的旋律。
在教授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时,我随着音乐做一个四拍子的律动。
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民族乐器阮发展之我见摘要:文章就民族乐器阮乐的发展作一简要梳理。
阮,亦秦琵琶,阮咸所作器也。
源于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衰于明清;重盛于中国三十至八十年代的阮乐改革,臻于完美。
民族乐队重要的中低声部,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关键词:秦琵琶;阮咸;阮;彻头彻尾;脱胎换骨;阮乐改革据历史资料记载,阮,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远在秦、汉时就已经有了。
但却不叫阮,而称“枇杷”。
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的《释名•释乐器》称:“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这短短三十字,道出了乐器名称的由来。
文中“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用现在汉语可翻译成是右手演奏乐器的方法。
“推手前曰枇”是右手食指向前击弦叫“弹”,“引手却曰杷”是右手大指向后拨弦称“挑”;“象其鼓时,因此为名也”是说凡是用“弹、挑”方法演奏的乐器叫“枇杷”,也因为那时“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的乐器并没有明确分类,因此统统称为“枇杷”了。
魏晋时,将“枇杷”归为琴瑟类,因此将其冠以琴字头,而把“枇杷”右边的“比”与“巴”放在琴字头下面而成为“琵琶”了。
魏晋时,懂音律的学者付玄,在他的《琵琶赋•序》中述:《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
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
盘园柄直,阴阳叙也。
柱有十二,配律吕也。
四弦象四时也。
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
传说讲述汉朝,汉武帝为联合乌孙王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一零五年将江都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与乌孙王昆弥为右夫人。
在送往途中避免她因思念家乡亲人之痛,命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箜篌原理,用木制成“盘园柄直,四弦十二柱”的琵琶,于马上弹奏。
然后,又有与付玄同时代学者杜挚,提出不同的看法:“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他说秦朝于公元前二一四年前后,大兴修筑长城的苦工们,为解劳累与思乡之苦,将鼗(类似波浪鼓)拴弦以手弹之。
论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与发展在当代音乐领域中,民族乐器的应用与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些传统乐器经过改良和现代化设备的加持,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在此论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和发展:民族乐器的价值、挑战和前景。
首先,民族乐器凭借其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民族乐器以其奇妙的声音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音乐人的注意力。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乐器成为了世界各地音乐人互通音乐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例如,传统的中国古琴被许多现代音乐人用于创作音乐,融入了流行、摇滚、电子等多种音乐风格中,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此外,其他民族乐器如尺八、二胡、古筝、印度萨克斯、阿拉伯弦乐等也在当代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激发着不同音乐文化融合的创造力。
然而,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应用面临着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乐器音质难以满足现代音乐的多元需求,需要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和创新。
另一个问题是在文化上的理解和传承。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失去感导致了传统民族乐器的设计和演奏技能的流失,这既制约了音乐创作,也威胁到乐器传承的未来。
因此,在应用民族乐器时,也需要把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纳入考虑。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民族乐器的演奏和音质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同时电力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民族乐器更容易融合现代化的音乐制作工艺,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乐形式。
此外,领导和社会组织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许多地方设立了民族音乐学院、文化进校园等项目,全力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音乐。
综上所述,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其与现代技术、现代音乐的结合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新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意。
对于传承和保护亦需全民力量,不仅保护其古代艺术价值,也承传其内含的丰厚文化内涵。
只有深入挖掘和持续推进民族乐器的推广和传承,才能有更多机会看到它们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民族音乐论文写作参考(独家整理6篇)论文范文一题目:浅议传承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方向不能迷失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业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
就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两个以上不同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希望你在阅读了以下民族音乐论文后能有所启发。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韵并不断增光添彩,对我们一代代后人来说,要传承和发展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任重道远的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不断增强影响力,用我们的民族音乐滋养世世代代国人的情怀,丰富世世代代国人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中华民族的"国音";"民乐";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的过程中发展的,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乃至生生不息的后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发展。
我们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后人在任重道远的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让民族音乐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在世界乐坛上不断增强影响力,滋养世世代代国人的情怀,丰富世世代代国人的文化生活。
一、增强自信、保持特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包含了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口号式的自信,是需要在了解民族音乐历史、学习和体味民族音乐的精华并保持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
(1)了解民族音乐历史。
我国音乐是世界乐史的源头音乐之一。
在远古的7000年前就发明了用禽骨和陶土制成的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黄帝时代音律理论出现,别具一格的五音或称五声,就是在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产生的,并被命名为"宫、商、角、徵、羽";,并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七声调式";,像,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燕乐"宫、商、角、清角、徵、羽、闰";,这样的独具风格的音乐体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悠扬、绵长、低婉、深沉的曲风,给人以空旷、灵动、清新、秀美的自然美感。
民族乐器论文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民族乐器的论文-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摘要:三十六簧方笙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加键半音笙。
它音位排列科学、音域宽广,在演奏上和声丰富、转调便捷、音色甜美。
如今,在独奏、小型民族乐队的伴奏、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合奏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围绕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展开论述,对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轨迹做简单梳理,分析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技巧和优越性,并对其推广普及提出几点看法,以增进广大笙爱好者对三十六簧方笙的了解和关注。
关键词:三十六簧方笙;形成;演奏;推广引言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也是世界簧管乐器的鼻祖。
在民间吹打乐和民族乐队的演奏中,它起着重要的融合作用。
它主要用于捧、抱伴、烘托气氛。
要想使笙从一个伴奏乐器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而出现于舞台,就必须要在笙的音域、音色、音量、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改革。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民族乐队的迅速发展和乐曲创作的复杂化,传统笙在实际演奏中出现许多不足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是:音量较小,音域狭窄、转调困难、不能按照作曲的需要演奏和声等等。
为了满足笙独奏和笙在乐队中的需要,一些演奏家和笙的制造者对笙进行了改造,出现了加键笙、扩音笙、转盘笙、抱笙等多种形制的高、中、低音笙,音域也在不断完善。
三十六簧方笙,是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大明、笙制作技师张子瑞等人在方笙的基础上,从加簧、加键、扩音三个方面进行改良而形成的。
它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转调便捷,既可演奏传统和音,又可演奏大小三、大小七及其转位等结构复杂的和弦及和声进行,表现性能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得到大大拓展,成为现代笙族乐器里的主角。
“1986年,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全国笙规范化研讨会,经笙演奏家、制作家们多次研究,推荐它为改革笙的规范笙。
”下面,本文就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演奏和推广三方面展开论述,对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轨迹做简单梳理,分析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技法和优越性,并对其推广普及提出几点看法。
论文题目: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论点: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旷古烁今,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皆传于世;诗文,古画,音乐,智慧等传统文化门类各书异彩,民乐以她的气质,所蕴含的历史特色当之无愧的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联系与发展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洋洋洒洒,幽默风趣,意蕴深厚,寓教于乐,古典之美,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一学期的民族器乐赏析,让我感受到的,明白了的,民族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以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远古,还是盛唐,都弥散着民族音乐的气息,共同构筑和诠释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一.以历史发展看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融合。
源远流长,远古时代,打猎的呼喊声成为了最早的音乐;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华夏文明发展到了奴隶社会,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语的“言”是一个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单管乐器的象形字,下边是口,上边是一支竖立的古代箫管,用嘴吹箫管而发音,这就是言的本意,这正反映出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音乐(歌唱)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声音通透空灵,还记得课上敖老师关于勋的故事,让人在欢笑中明白了埙的特色。
音乐就这样伴着王朝的起落,始终以她的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记录历史的艺术之美传承和发展着,在春秋、战国和秦汉,钟鼓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
课上讲到的编钟和编磬流传至今,它的大型演奏仍然让我们有古朴和庄重的感觉,可以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需要体会古代的情境,否则无法感受钟鼓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每个人在听到钟鼓乐的时候都会想到在朝堂之上君臣、竹简的环境,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在这里相辅相成,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色彩与深厚的文化。
谈谈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和感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是个对音乐很感兴趣的小朋友,对于乐器更是无比着迷。
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了!它们不但外形别致好看,音色也都很动听悦耳。
让我先从最熟悉的二胡说起吧。
二胡是一种拨弦乐器,有点像小小的violion。
它的琴身很细长,弓蹍成马腿形状,拨弦时发出的声音又尖又亮,高低还可以自由变换。
每当听到二胡奏出那些高亢激昂的旋律时,我就仿佛置身于一场热血沸腾的战斗之中!二胡在很多戏曲和民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最喜欢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这支曲子了,旋律圆润流畅,让人听了心情无比舒畅。
再说说柔美动人的古筝吧。
古筝是弹拨乐器中的佼佼者,外形犹如一张小小的桌子,面板上插满了串串发亮的竹钉。
奏者手持两根棍子在上面拨动,就能奏出千般曲调,音色空灵飘渺,如行云流水般悦耳动听。
我经常在课余时光静静聆听《广陵散》、《鹧鸪天》等曲目,几乎要为之陶醉。
我梦想有一天能亲自学习这件乐器,弹奏出属于自己的乐章。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气吞山河的管乐大师——笙。
笙虽然个头很小,却拥有宛如万马奔腾的豪迈嗓音。
相传笙的发明和一位渴求丰收的农夫有关,因此笙在很多庆典和祭祀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的时候,我们村里的乐手就会吹奏笙曲,震耳欲聋的声音远远传开,祈求新的一年能够硕果累累、鸿运当头。
每逢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被笙的威风所折服。
当然,除了这几种,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之多,实在是不胜其数。
我最想亲眼目睹并聆听一回有"乐器之王"美誉的埙的表演。
据说埙制作十分考究复杂,乃是上品上乘的乐器。
我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入其门,亲自感受一番这位王者的风采。
中国的民族乐器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底蕴。
每一种乐器,每一支乐曲,都饱含着先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我们聆听民族音乐的时候,就犹如穿越时空的洪流,与祖先的心灵产生了互通。
这份千年传承的力量,给人以无比崇高的审美体验。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2、谈民族音乐民族风格与文化底蕴3、视唱练耳教学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实践4、小学音乐教学身体乐器的应用5、德育培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全文总字数:19107 字篇一: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也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音乐的体验,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民族音乐在保留自身独有的特点外,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并且新颖的演唱形式。
因此,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可以使美声唱法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音乐艺术得到更高的升华。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声唱法;有机结合引言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是比较悠久的,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对于美声唱法来说,其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对气息等方面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为了可以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二者可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一、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概述(一)民族音乐概述民族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各族人民内心情感的唱法。
主要是根据人民的日常生活各种喜好,并且把它们通过戏曲,说唱民族唱法和比较通俗的唱法来进行表达。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并且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内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声乐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民族音乐都是不同的,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等作为民族音乐的参考。
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活动形式,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这样不断地进行融合,可以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完美的上进心。
(二)美声唱法概述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美声唱法是具有代表性的,而早期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来自于西欧的古典音乐。
因为西欧注重集会和教堂,所以,我国的美声音乐具有一些集会和教堂的文化。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样例5)第一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中国经典器乐艺术作品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国的名族器乐是中国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学习民族器乐。
人们在对名族器乐作品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名族器乐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但是,人们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艺术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学习民族器乐的知识。
文章分析了当前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作用,探析了民族器乐艺术指导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
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
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
《中国民族器乐赏析》论文——上课感受和对相关乐曲的赏析其实,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不论懂不懂音乐的人,听音乐时,他都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由于选修过《世界名曲赏析》,所以我知道一部分简单的乐理知识,应该对本课程有所帮助。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听音乐过程中,您为我们介绍了创作者的身世背景和音乐的创作背景,剖析音乐的结构,进一步传达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使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音乐,也就从官能和感情的欣赏层次上升到了理智的欣赏。
还有,当您发现教室的一个扬声器出问题时,为了我们能够听到效果较好的音乐,接下来的一节课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令我很佩服。
此外,我还得向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您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能够稍微的介绍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方便在您剖析时,同学能够理解。
如果没有接触过音乐课程,是无法理解您说的一些术语的,比如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
下面就结合个人感受和相关的课程知识来谈一下对《二泉映月》的赏析。
在高中时就知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当时只是知道它有名,自认为有这么好听有意境的曲名的音乐一定很好听。
于是到大学后,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
世界民族音乐论文第一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浅谈世界民族音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喝一杯茶听一首音乐,更不要提世界民族音乐了。
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老师欣赏一下世界上很多民族的音乐,聆听一下老师的演唱,真的是一个很难的机会。
在选课时见到“世界民族音乐”这一课,当时并没有想过这究竟是讲什么的,也没有想民族音乐究竟是属于音乐的的哪一范畴,只是纯粹地以为是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
虽然上了这么多节《世界民族音乐》,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走马观灯,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看看新鲜,所以我也无法系统地对其作出一个总结,也觉得没有必要,前人已经有过十分丰富,系统,深刻的总结,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就说一下一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能够触动我内心那根疲软不堪的弦的东西,算是一种分享吧!说到世界民族音乐就不得不谈到世界民族的乐器。
不同的民族,各式各样的乐器,在这堂课上,我算是长眼界了。
有爱尔兰的风笛和竖笛,有蒙古的马头琴,有我国的古筝,琵琶.......真是数不胜数。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非洲手鼓,它不仅是个非常好听的乐器,而且是个非常有激情的鼓.当你熟练打出一小段一小段时,你会发现你的鼓在深情的说话.当你和朋友们共同演奏同一个速度节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融入了其中,在和你的朋友们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这些感觉真的都是妙不可言。
世界民族音乐,重要的是“民族”二字。
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一片土地上的一个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每一个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相似的文化,但是无论它们多么相似,总有那么几点是只有本民族才具有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和精神。
通过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不仅仅欣赏了不同民族特有的音乐,同时也从它们传承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继承传统,发扬民族音乐,使其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仍具有不老的魅力,对世界民族音乐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第一篇: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华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
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
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与感受作文《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与感受》说起中国民族器乐,那可真是让我心潮澎湃!咱们中国的民族器乐,就像是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宝库,每一件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民族器乐演奏会。
一走进那个演出大厅,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魔力的音乐世界。
舞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等等,它们就像一群等待出征的勇士,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最先登场的是一位老者,他手持二胡,缓缓地走上舞台。
当他坐下,将二胡放在腿上的那一刻,整个大厅都安静了下来。
他轻轻拉动弓弦,那声音犹如一位老者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时而悠扬,时而悲伤。
我仿佛看到了在那遥远的乡村,一位孤独的老人坐在门前,望着远方,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他的眼泪,滴落在我的心上。
二胡的声音,就像是一条流淌着情感的河流,把人们的心都带向了远方。
接着,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抱着古筝优雅地坐在舞台中央。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那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
她弹奏的曲子时而欢快,像是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时而宁静,像是夜晚中闪烁的星星。
我盯着她的手指,看它们在琴弦上飞舞,仿佛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在跳跃。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魔力,让我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还有那笛子的声音,清脆明亮,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树林,让人感到无比的清新和舒畅。
吹笛子的是一个小男孩,他站在舞台上,神情专注,那笛声仿佛是他内心的声音,直接传递到了每一个听众的心中。
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那笛声带来的微风,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下,只有那悠扬的笛声在耳边回荡。
琵琶的声音则更加独特,它既有着刚劲有力的一面,又有着温柔婉约的一面。
弹奏琵琶的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的表情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激昂,时而柔情。
当她快速拨动琴弦时,那声音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让人心潮澎湃;而当她轻轻弹奏时,又像是一位女子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传统乐器为主题的作文800字英文回答:Music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this rich heritage. They not only produce beautifulmelodies but also represent the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vary greatly from region to region, each withits own distinct sound and playing technique.One of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that I find fascinating is the Chinese guzheng. This ancient instrument has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over 2,500 years and is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Chinese zither. It consists of a large wooden soundboard with 21 strings stretched across movable bridges. The player plucks the strings with their right hand while using their left hand to create vibratoand pitch variations. The guzheng produces a mesmerizing sound that is both soothing and haunting at the same time.Another traditional instrument that captures my attention is the Indian sitar. This stringed instrument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sound and intricate playing technique. It has a long neck with 20 strings, of which 7 are played melodies and the rest are sympathetic string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played strings. The sitar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Indian classical music and has been popularized by legendary musicians like Ravi Shankar. Its distinctive sound is instantly recognizable and evokes a sense of mysticism and spirituality.中文回答:传统乐器一直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乐器代表了世界各地不同社群的独特文化身份,它们不仅能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还能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
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民族乐器阮发展之我见摘要:文章就民族乐器阮乐的发展作一简要梳理。
阮,亦秦琵琶,阮咸所作器也。
源于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衰于明清;重盛于中国三十至八十年代的阮乐改革,臻于完美。
民族乐队重要的中低声部,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关键词:秦琵琶;阮咸;阮;彻头彻尾;脱胎换骨;阮乐改革据历史资料记载,阮,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远在秦、汉时就已经有了。
但却不叫阮,而称“枇杷”。
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的《释名•释乐器》称:“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这短短三十字,道出了乐器名称的由来。
文中“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用现在汉语可翻译成是右手演奏乐器的方法。
“推手前曰枇”是右手食指向前击弦叫“弹”,“引手却曰杷”是右手大指向后拨弦称“挑”;“象其鼓时,因此为名也”是说凡是用“弹、挑”方法演奏的乐器叫“枇杷”,也因为那时“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的乐器并没有明确分类,因此统统称为“枇杷”了。
魏晋时,将“枇杷”归为琴瑟类,因此将其冠以琴字头,而把“枇杷”右边的“比”与“巴”放在琴字头下面而成为“琵琶”了。
魏晋时,懂音律的学者付玄,在他的《琵琶赋•序》中述:《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
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
盘园柄直,阴阳叙也。
柱有十二,配律吕也。
四弦象四时也。
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
传说讲述汉朝,汉武帝为联合乌孙王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一零五年将江都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与乌孙王昆弥为右夫人。
在送往途中避免她因思念家乡亲人之痛,命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箜篌原理,用木制成“盘园柄直,四弦十二柱”的琵琶,于马上弹奏。
然后,又有与付玄同时代学者杜挚,提出不同的看法:“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他说秦朝于公元前二一四年前后,大兴修筑长城的苦工们,为解劳累与思乡之苦,将鼗(类似波浪鼓)拴弦以手弹之。
(称弦鼗)被后人称“秦琵琶”、“汉琵琶”或“秦汉子”。
上述二位学者,讲述秦琵琶或汉琵琶产生的年代与形制。
只不过杜挚的秦琵琶比付玄说的汉琵琶早了一百多年。
(琵琶源于秦、汉) 汉代,琵琶只在《相和歌》中为伴奏乐器。
到魏晋时,《相和歌》发展为《相和大曲》,又深受曹操的钟爱,并为其谱写很多歌词,使《相和大曲》广泛流传并发展,而《相和大曲》的乐队,也由伴奏升为合奏,琵琶也由伴奏升为领奏,甚至飞升为独奏了。
《陌上桑》便是在《相和大曲》基础上创作成的第一支琵琶独奏曲。
在魏晋时期,琵琶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主角儿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他有出身音乐世家的良好的家庭背景:其祖父阮瑀“解音律,能鼓琴”并“常抚琴而歌,”他叔父阮籍《竹林七贤》之一,“能啸,善弹琴”,又“能作曲”,《酒狂》是他传世之作;阮咸本人,是“著名秦琵琶演奏家,”且“精通音律,会作曲”曾著有《律义》一书,和作有琵琶独奏曲《三峡流泉》,是他成名之作;他儿子阮瞻亦“善弹琴”,并能做到“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他却“不问长幼贵贱,皆为弹之”。
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这个极其激烈的政治斗争,更引起阮氏家族的强烈愤慨。
出于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只能寄情于音乐来发泄,琵琶当然成为他发泄的工具。
可是当时的琵琶,只有“园而小的音箱,”仅能发出极为柔弱的声音,音量很小;“音柄短小,音域狭窄……”根本不能满足他抒发心中愤懑之情的需要。
于是,他便萌发了改革琵琶的大胆举措。
首先是解决音量。
将“园而小的音箱”扩大成“大腹而园,”并在音箱上开放上、下、左、右四个音孔;再解决音域。
将短小音柄加长,十二柱扩为十三柱。
这样,不仅音量大而宏亮,而且音色也较为优美动听;音柄的加长、音柱的增加,使音域宽广,也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不但满足了他抒发愤懑之情,更使原来的秦琵琶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使乐器性能、表演技巧及音乐的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秦琵琶改革的成功,阮咸,功不可没。
(兴于魏晋)唐朝时,杜佑在《通典》中称:“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颈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
”《新唐书•元行冲列传》载:“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园,人莫能辩。
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
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至明代又有王圻《三才图会》称:“或谓咸(阮咸)丰肥此器,以移琴声,四弦十三柱。
”可见,阮咸不仅秦琵琶演奏技艺超群,而且改革秦琵琶的贡献突出被认可,至将其名与乐器浑然一体,称为“阮咸”甚至直呼为“阮”,从而创造了震惊中、外音乐史上以人名为乐器之称的仅有的特例。
从此,阮首先从“琵琶大家族”的“统称”中,脱颖而出,并有了自己的“专称”——“阮”。
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期,阮得到高度的重视与发展。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连王宫贵族子弟也都争相学之为荣。
刹时间,文人墨客也纷纷以诗词歌赋,乃至绘画等多种形式慕尚赞颂。
孙该的《琵琶赋》、付玄的《琵琶赋•序》、大诗人杜甫也有《咏怀五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黄庭坚的《听宋宗儒摘阮歌》、张镃的《咏阮》……创作阮曲及编写阮演奏法的书籍也很多,如:《阮谱》、《阮咸谱》、《琴阮二弄谱》、《擘阮指法》……盛唐时,专门建立了庞大的管理机构——“大乐署”,以及培养人材的教学机构——“教坊”、“梨园”等。
并使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邻国,多次派“遣唐使”前来学习。
(盛于唐)然而,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
阮也从唐、宋时的兴盛转入到明、清时期的逐渐衰亡。
昔日宫廷中那种庞大、宏伟的《相和大曲》也被衰落,而失去往日莺歌燕舞的辉煌。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兴起,使得很多大、中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之都”,各种商品交易异常活跃;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也日渐提高,交易场上的“游棚”、“瓦市”等都成为民间歌舞、戏剧、曲艺、说唱艺术的演出场所。
从宫廷中被衰减下来的乐工和民间艺人成了丰富都市文化生活的主力军。
此时的阮,也从宫廷中《相和大曲》的领奏、独奏变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戏剧、曲艺、说唱的大舞台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了。
(衰于明、清)以上,是我从历史资料中认识的阮,既没见实物,又没听声音。
要说起阮乐真正的兴盛,那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大力支持民族民间音乐事业、极力保护和发掘民族民间艺术;组织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重视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办音乐院校,并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任教;面向全国招收有各种艺术专长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入校学习;组建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宝贵艺术遗产的关怀和重视。
当然,这与唐代的“大乐署”、“教坊”、“梨园”有本质上的区别。
阮,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民族乐队的急切需要的情势下,才焕发出它的艺术青春和独特魅力的。
了解和关心民族乐队的人们都知道,我们的民族乐器,像京胡、板胡、高胡;三弦、月琴、柳琴、扬琴、琵琶、筝;竹笛、唢呐……都是个性极强,又都是高音声部,它们互相碰撞,极易产生噪音,很难统一,又缺少中、低音声部,各声部之间极不平衡,极需要有中和性的乐器来调解,既能补充中、低音声部的奇缺,又能中和各声部间音响与音色的和谐、统一,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阮。
因此,阮自然成为倍受欢迎与格外宠爱的“主角儿”。
然而,就明、清以来的阮当然不能适应乐队的需要,必须给她以彻头彻尾的“洗心革面”。
于是,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先生,仿古代阮进行过改革;五十年代有无锡华光国乐团在唐阮基础上研制出三根弦的中阮、大阮;又有中央音乐学院张子锐先生自己研制的小阮、中阮、大阮、低阮;六十年代有中央广播民乐团王仲炳先生与北京民族乐器厂等共同研制的阮;特别是到八十年代前后,居然掀起了阮乐改革的高潮,陆续有天津、上海民族乐器厂研制出“双共鸣箱中阮”和“电扩音中阮”;西安音乐学院宁勇先生与上海、西安、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研制出双弦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阮系列,并组成了“阮氏家族”。
阮经历了几十年翻天覆地的改革,今天终于以“脱胎换骨”的新面貌面世:琴头一律规范成“如意头”,四轸由木制改成机械金属涡轮杆,调弦很方便;四弦也由丝改成金属弦,美化了音色;音柱(现称品)由十三改成了二十四个,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增加到三个半八度,可以任意转调;音箱由一种,改成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阮五个大小不同形制的五个品种;定弦也统一规范成为“五四五”度法,四弦与三弦为五度,三弦与二弦四度,二弦与一弦五度,保持了民族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今天的阮无论从形制品种,乐器性能,还是音域、音色、音量、演奏技艺等都非常令人自豪;特别是它那独特淳厚、优美圆润的音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声部,填补了民族乐队中、低音声部的空白。
这才是我真正认识的阮,它与阮咸改革的阮是无法比拟的。
阮的成功研制乃至臻于完美,并成为系列——“阮氏家族”,倾注了众多致力于阮乐改革的设计者、研制者、乐器厂师傅们的心血与汗水,没有他(她)们的呕心沥血的辛勤劳累,便没有阮的今天。
因此,他(她)们为阮乐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阮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在大、小民族乐队的合奏、协奏、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戏剧、曲艺、说唱艺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伴奏乐器;更擅长而又倍受欢迎的,还是她的独奏、重奏和与其它乐种的组合。
据说在新加坡就有“百人阮族乐团”,在北京、新加坡等地的盛大演奏出竟取得轰动性的强烈效应。
为更好、更快、更多地发展阮乐艺术而培养阮乐人才,除乐队培养学员外,六十年代刘焕章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中阮、大阮专业课;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央、中国、上海、西安等音乐学院相续开设了阮专业课。
其中有中央广播民乐团王仲炳先生,首先为阮曲的创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瑶族长鼓舞曲》、《不唱山歌心不爽》、《引水上山坡》等成为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佳作;大连歌舞团林吉良先生,为阮乐专业的发展,辛勤耕耘三十多年,编写《林吉良阮拨弹法》,创作很有影响的阮独奏曲三十多首:《麒麟舞》、《山行》、《飞天》、《满江红》等;西安音乐学院宁勇先生除编写《阮演奏教程》外,也创作二十多首阮曲:《草原欢歌》、《望秦川》、《玉楼月》、《终南古韵》、《丝路驼铃》等。
他们和各音乐学院的教师,用辛勤的劳动为阮乐专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阮乐艺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演奏名家与人才,为各音乐院校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学苗,为各表演团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骨干;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获得更高的荣誉。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走近阮乐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阮乐的,也可以说是阮乐艺术发展的见证者。
现在,我虽在艺术团体搞音乐创作,但我也是有二十几年教龄的阮乐辅导者,我想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就了解阮、热爱阮,我愿意为阮乐艺术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