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一系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和制度结构的实质性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首先,将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其次,制定可靠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推动改革开放,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效率;第四,重视公共资源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五,实施重大投资,改善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第六,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重大改革,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该改革下,中国的城市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实行政府与市场互动调控,宏观调控政策核心在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结构。

宏观调控政策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可以控制货币供应、融资收缩和货币供过于求,从而控制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价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可以控制社会投资和消费,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优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现,取决于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以

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在1984年的体制改革中,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重视和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证改革的良性和有序推进;另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也为改革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部门之间切实提供技术、物资、资金等帮助,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

道路上,许多困难和挑战待人们去克服,然而,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改善了中国城市经济体制,使中国城市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互动体系,为发展中国的城市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型:新课 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 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 生:三部分。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 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 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 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 生:靠救济生存。 师:我们来读一读安徽凤阳曾经流传的花鼓词。 师:我们再来看材料3。 材料3: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师:反映了当时农村什么现象?为什么要改? 生: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师:那么,怎么改呢? 出示《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师:从这份契约中,可以看出当时小岗村的农民是怎么改的? 生:分田到户,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 师: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板书】1.概念 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改变所有制的性质? 生:没有。 师:对。改变的只是生产方式。怎么改的? 生: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师:下面,我们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 【板书】2.目的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什么? 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板书】3.试点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在哪里试点的? 生:安徽凤阳小岗村 【板书】4.特点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什么? 生: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板书】5.结果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是什么? 生: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板书】6.意义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一系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和制度结构的实质性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首先,将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其次,制定可靠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推动改革开放,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效率;第四,重视公共资源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五,实施重大投资,改善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第六,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重大改革,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该改革下,中国的城市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实行政府与市场互动调控,宏观调控政策核心在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结构。 宏观调控政策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可以控制货币供应、融资收缩和货币供过于求,从而控制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价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可以控制社会投资和消费,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优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现,取决于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以

及各界的大力支持。在1984年的体制改革中,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重视和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证改革的良性和有序推进;另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也为改革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部门之间切实提供技术、物资、资金等帮助,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 道路上,许多困难和挑战待人们去克服,然而,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改善了中国城市经济体制,使中国城市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互动体系,为发展中国的城市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讲稿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 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还可以通过一些记录片了解这段历史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说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 说教法学法:主要通过分析材料法、问题研讨法,让学生树论从史出观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 后来她有了几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大儿子智慧勇敢,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生活剧变

第2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 济与生活剧变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 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经济特区: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 ①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②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深化——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经济腾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2.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以来,互联网快速发展。 4.时尚中国:思想观念时尚,生活方式时尚,语言时尚,如流行语的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及内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及内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指自1978年至今,中国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 展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改革过程可分 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 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也是改革的核心。在 改革初期,中国政府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限制,允许农民自由种植 经济作物并自行销售农产品。此外,政府还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个人,并鼓励他们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加强农业生产。 这一系列改革使农民从过去的层层上缴中受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 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城市经济改革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开始对外经济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同时, 国内开始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价格调节,减少行政干预,鼓励市场竞争。此外,政府还推进城市企业的改革,逐步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 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核心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励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改组国有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和引入企业上市。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加了企业的活力。 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中国政府逐步放开了利率管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试点项目,例如开展股票市场试点、发展债券市场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仍需加快,国有企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一.优化营商环境 (一)加快推进“同税同征、同般同价”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开放,减少准入门槛,取消和限制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二)逐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府服务发展,监督管理强化”的要求,实施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改进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改变政府的行政服务角色,提升营商环境质量。 (三)完善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制度,实行多轨制面对面服务,实现审批和服务“见责随责”,加强职责分类,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的流程,简化工作程序,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提高政府效能。 (四)积极构建有竞争力的政府服务管理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审核、审批和监督机制,促进政府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改进政府服务设施和设备,提供更优质的政府服务,更加高效的政府服务管理。 (五)加强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全面开放政府信息,实施统一电子政务服务,构建和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网络,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增加市民政务服务的便捷性。 二.加强投资引导和环境保护 (一)强化对外贸易投资引导,积极拓宽和挖掘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易企业通过持续改革和创新,加强外贸易增长。 (二)积极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方法,推动政

府投资激发投资活力,促进引导投资和择优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投资热情,提高投资收益。 (三)完善环境保护规划,深化环境保护改革,加大治污资金投入,建立环境保护审核、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强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执行环境标准,维护公众健康。 三.深化城市社会经济改革 (一)完善和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研究,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保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衔接,提高保障水平。 (二)完善廉洁文明政治建设,加强科学和法治意识,强化社会治理,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廉洁文明的政治文化氛围,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我国经济体制的几种历史性转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开展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应当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6、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商品价格出现“双轨制”。 国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打破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计划、投资、物资、粮棉流通、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都在不断推进。 7、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8、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通过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深刻的调整和改革, 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通过放开价格、取消计划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2. 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保障私有财产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 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法 律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交易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等。 3. 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财 税体制改革,可以加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完善税收分配机制、推 进公共财政管理等。 4.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 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税体制,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监 管和管理,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 规体系和产权交易机制等措施,可以保护私有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放开价格、取消计划经济等措施,使得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4.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就业增长、提高收 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总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通过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 设等多方面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促 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夫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转变,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根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生疏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富强兴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奉献的人生抱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的根本原则。 三、教学根本过程 课导入 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缺的茅屋里挤满了 18 位农夫。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隐秘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假设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

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 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英勇的甚至是宏大的壮举。从今揭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课探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遇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特地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惊异不惊异?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消灭上述史料中状况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夫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安排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导致农村、农业进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进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夫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头。 史料2当时中心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乐观性,又没有个体乐观性,生产反而下降。”中心考虑问题的动身点是保护农夫的利益和乐观性,保护生产力的进展,这是格外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进展。到1980 年 11 月初,全国有 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 1981 年,中心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确定。 史料3到 1982 年,中心的态度更明确了。中心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在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看来今后它还要进展,它将从局部地区进展到几乎全部先进地区,不要再堵它了。”截至 1982 年,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竞争力。 首先,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企业改革。在此期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对城市企业的直接指导和控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市场竞争。这一举措促使企业注重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竞争力。此外,改革还鼓励企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接,促进了城市企业的发展。 其次,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土地制度改革。此前,城市土地资源的分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来规划和决定,改革后,土地使用权开始流转,出现了建设用地市场。这一改革鼓励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改革还激励了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外,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金融体制改革。在此期间,中国开展了银行体制改革,鼓励银行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改革后,银行业开始向市场开放,鼓励银行业务创新和竞争。这一举措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中国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大量建设了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这一举措提高了城市运输和通信的效率,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改革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改革开放进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实用才有价值意义。智商的高低体现知识多少,情商的高低体现能力的大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高中学历史的好方法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对历史的兴趣可以让我们化为主动学习历史的猛兽。我们不是在学一个毫无作用的学科,而是在一片苍茫美丽的学识之海中遨游。主动去接触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无需把一件学习历史的是当做苦事。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笔记三城市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笔记三:城市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三、城市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1、政府对企业实行扩权让利 1979年9月,佳木斯市开始进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改革试点,首批试点企业129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38、4%。改革的内容包括扩权让利: (1)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内容是: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有权制补 充生产任务自行销售,或者来料加工;有权向主管部门申请出口,并按规定取得外汇分成;有权按国家劳动计划指标择优录用职工;有权决定自已的机构设置,任免中下层干部;有 权对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有偿转让或出租;有权抵制乱摊派。上述这些扩大企业自主 权的政策,受到广大企业和职工的热烈欢迎,认为这是婆婆对儿媳的一次“松绑”,虽然 这些措施只是初步的改革。。 (2)政府对企业让利的内容是:政府改变过去对企业利润全部上缴的制度,改为向 企业让出一部分利润的制度;允许企业在完成上缴利润定额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实行利 润留成;在企业增加盈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为鼓励企业发展新产品, 允许在企业利润中留用一部分新产品费用。 (3)政府与企业利润分成的五种情况:一是实行“两保一挂”,即一保上缴利润, 二保企业技术改造,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类企业有6户。二是实行全额利润 留成,即将企业全部利润按一定比例分为上缴国家与留给企业两部分,企业留利随上缴利 润利的增加而水涨船高,这类企业有11户。三是实行超额利润分成,即企业在完成上缴 利润定额的前提下,从上缴的超额利润中按一定比例实行企业利润留成,这类企业有5户。四是实行亏损包干,即微利亏损企业在规定亏损数额的基础上,对减亏部分实行国家与企 业分成的制度,这类企业有19户。五是实行自负盈亏,即对集体企业在完成国家税收的 前提下,风险自担,盈亏自负,这类企业有88户。 上述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对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推动生 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经济责任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 限性。它仅限于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没有涉及到企业劳动、工资、人事、产权等方面的根本体制。因此,它只是计划经济框架下的初步改革,不是经济体制的 根本改革。 2、实行企业资产经营承包制 1984年城市改革开始后,我市工商企业开始实行企业资产经营承包制。具体做法是: (1)公开选拔企业承包经营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公开招标、投标、竞标。如果是采取个人承包形式,可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投标竞争,经过考评、答辩,择 优录用。如果采取企业原领导班子集体承包,要吸收社会各界专家进行公开评议,投票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形成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 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与行政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切断一切联系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参考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P230;胡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的城市改革的内容

改革开放的城市改革的内容 城市改革开放是指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革和开放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改革开放 经济改革开放是城市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率先在一些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国有企业逐渐实行股份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城市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政治改革开放 城市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突破,也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治改革开放主要体现在城市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的改革上。城市政府加强了与市民的互动和沟通,广泛征求民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城市居民的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了扩大,市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三、社会改革开放 城市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开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城市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城市社会稳定和谐。 四、城市环境改革开放 城市改革开放也着力解决了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改善是城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五、城市改革开放的意义 城市改革开放的意义深远。首先,城市改革开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富强。其次,城市改革开放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再次,城市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提高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最后,城市改革开放加强了城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城市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我们要继续深化城市改革开放,不断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专题内容(最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所有制上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生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

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历程

改革开放历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改革开放 概述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和对外。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是我国的一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内容 改革开放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包括发展,加强,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在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必由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动。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当前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开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动不行。怎样改动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开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