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蒹葭 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诗经二首》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___关关雎鸠,栖息在河洲之上。
窈窕的淑女,吸引着君子的追求。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左右摇曳着。
窈窕的淑女,日夜梦寐中寻求着。
追求却无果,日夜思念着。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左右采摘着。
窈窕的淑女,和琴瑟为伴。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左右摇曳着。
窈窕的淑女,和钟鼓为乐。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成霜。
所谓的伊人,在水的对岸。
顺着水流而上,道路漫长坎坷。
游弋在水中,伊人宛若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干。
所谓的伊人,在水的岸边。
顺着水流而上,道路艰难险阻。
游弋在水中,伊人宛若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消。
所谓的伊人,在水的涟漪中。
顺着水流而上,道路曲折崎岖。
游弋在水中,伊人宛若水中浊流。
1、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采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密”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表达使彼此之间更加亲密的含义。
D.“钟鼓乐之”的“乐”是“欢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表达使彼此之间更加欢乐的含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和《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没有出现“思”、“愁”等字眼,但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念和不可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关雎》和《蒹葭》分别表达了什么主题?关雎》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思念,以及得到爱情的喜悦之情;《蒹葭》则表达了诗人对___的思念和不可得的惆怅。
《关雎》赏析班级和学号姓名 .【简介】《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
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
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
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关雎》赏析班级和学号姓名 .【简介】《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
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
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
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诗经⼆⾸关雎蒹葭诗经⼆⾸关雎蒹葭 导语:诗采⽤了⼀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调的和谐美和描写⼈物的⽣动性。
下⾯是⼩编为⼤家带来的诗经⼆⾸关雎蒹葭,希望⼤家喜欢。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
【注释】 ①关关:⽔鸟鸣叫的声⾳。
雎(ju)鸠:⼀种⽔鸟。
②洲:⽔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外貌美好的样⼦。
淑:好,善。
④君⼦:这⾥指⼥⼦对男⼦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
荇(xing)菜:⼀种多年⽣的⽔草,叶⼦可以⾷⽤。
⑥流:⽤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拔取。
【译⽂】 关关鸣叫的⽔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取悦她。
【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声,唱出的是对⽣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它的动⼈之处是道出了凡胎⾁⾝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显得苍⽩贫⾎和令⼈作呕。
⽼百姓的歌跟⽼百姓的话⼀样,朴实、真切,⼀针见⾎,有⾎有⾁。
男⼤当婚,⼥⼤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然的法则。
好男⼉见到好姑娘砰然⼼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然,最合乎⼈性的冲动,才是最让⼈匪夷所思的怪事。
《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经典之作,它们同属于《诗经》这一文学瑰宝,却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两篇作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内容来看,《关雎》和《蒹葭》都表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情感。
然而,《关雎》更多地展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思念和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而《蒹葭》则更注重女子对爱情的期盼与失落,展现了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
然而,《关雎》的比兴手法更为直接,通过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的描绘,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而《蒹葭》则更加含蓄,通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景象,暗示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再次,从风格特色上看,《关雎》的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而《蒹葭》则更加委婉细腻,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这种不同的风格特色使得两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各有千秋,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财富。
最后,从影响价值来看,《关雎》和《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素材,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影响价值使得两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关雎》和《蒹葭》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风格特色和影响价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同。
这些异同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爱情的圆满与理想的象征——《关雎》《蒹葭》主旨简
析
《关雎》和《蒹葭》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两个经典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集中表达了爱情是博大精深的、恒久耐牵的象征。
《关雎》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写了闻名全国的“二关”和其间爱情的故事。
诗人以民间传说中洞房花烛夜,将民间爱情变为文学表达,笔下四句关于爱情的小诗深受人们赞语,表达了浪漫甜蜜的爱情,直击人心:“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蒹葭》是刘禹锡所作,具有抒情性的内容,凝聚巨大的力量,使人们感受到爱情的坚定和持久。
诗人把写恋人们相爱的内容表现得非常成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真实再现了恋人们情深缘浅时的痛苦和等待,表达了爱情的无尽理想。
总之,《关雎》和《蒹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浪漫而持久的爱情的象征,是理想的象征。
它表达了爱情传说中永恒浩荡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恋爱故事中圆满完美的标志。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也为人们缔结幸福美满的爱情提供了美好的祝福,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蒹葭与关雎的异同蒹葭与关雎的异同《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之一,在这些诗歌中,“蒹葭”和“关雎”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这两首诗的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和哲学。
蒹葭和关雎的异同体现在多个方面:1. 意义方面两首诗表达的主要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这两首诗都是爱情主题。
蒹葭是一首单向的爱情悲歌,描述一个女子对自己喜欢的男子的爱想。
在这首诗中,女子将自己比喻为蒹葭,并表达了自己对男子的倾慕之情。
相比之下,关雎是描述男子和女子之间的感情,强调的是男子和女子在爱情中的互相承认和信任。
2. 格律方面在诗歌的写作方面,蒹葭和关雎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雎是一篇五言古诗,可以说是中华诗歌中五言律的代表之一。
而蒹葭则属于古乐府诗歌,其格律比较自由,没有明显的规则。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文艺创作经历了从十分规范化到相对自由的变化。
3. 诗歌文化方面两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含义也截然不同。
关雎是西周时期的一首宫廷爱情短诗,它的发源深深扎根于西周的上层文化。
它的内容体现了君王和他的妃子之间的甘旨和欢乐。
对比之下,蒹葭则是属于古乐府诗歌,诗的中心也是爱情,但是它的写作背景与关雎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蒹葭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加贴近生活,相对来说也更为普通人所喜欢和传唱。
结语蒹葭和关雎的异同不仅体现在它们的文化底蕴和诗歌形式上,还体现在它们的文学质感和思想内涵上。
两首诗歌都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有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也代表了某一个时期文学和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对于一个文化爱好者来说,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梦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情感韵味更浓郁。
2、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世人传诵,从文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竭力渲染这一点呢?【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渲染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
描写朦胧之感。
从侧面说明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2.诗人竭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迫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作品鉴赏《关雎》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作品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章八句,第三章八句。
第一章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也称起兴)。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关雎》《蒹葭》赏析《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
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
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
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
《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
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
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
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
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文原文及赏析《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经典情歌,以其淳朴、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诗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关雎》一诗,描述了一个男子对淑女的痴情追求。
诗人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展现了男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随后,诗人通过描绘男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痛苦,生动地表现了爱情的苦涩和美好。
诗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形象地展现了男子因思念淑女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令人感叹不已。
《蒹葭》一诗,则表现了对伊人的思念与追求。
诗人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主题。
通过对道路的险阻和伊人的遥远的描绘,展现了追求爱情的艰辛和执着。
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一句,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
这两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诗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
诗经解读:从《蒹葭》到《关雎》的变幻意象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以其深远的内涵和变幻多样的意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蒹葭》和《关雎》两首诗歌的解读,探讨其中所呈现出来的变幻意象与内在含义。
1. 《蒹葭》《蒹葭》是诗经中一首风格清新、充满生机的典型作品。
诗中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繁茂生长之景,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之情。
诗歌通过对蒲草和菡萏等自然物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渴望自由、追求美好和寻找真实自我的情感。
同时,《蒹葭》还具有隐喻的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个体权益和自由选择的渴望。
2. 《关雎》与《蒹葭》不同,《关雎》以其深沉、抒情且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不同的意象和情感。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于鸟雀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和矛盾心理。
虽然有着柔美的歌词和旋律,但《关雎》实际上是一首颇具哲学意味的诗歌,探索了人性中的种种复杂与矛盾。
3. 意象变幻及内在含义这两首诗歌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蒹葭》中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来寄托内心感慨,并向读者传递勇敢追求自由、追寻真实的价值观念。
而《关雎》则运用鸟语音调等形象描写,追溯思考人性复杂性与共存之难题。
总体来说,《蒹葭》与《关雎》两首诗歌通过不同的变幻意象,分别传递了自由渴望与复杂人性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由、真实以及人性复杂性的不断思考与探索。
结论通过分析《蒹葭》和《关雎》两首诗歌,我们得出了对于变幻意象和内在含义的新认识。
这两首诗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之精华,贡献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独特的一笔。
通过理解并赏析这些意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性、自由与真实等永恒议题。
【字数:305】。
【关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
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
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
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