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三知”
- 格式:pptx
- 大小:129.74 KB
- 文档页数:25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3、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古诗鉴赏过“三关”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中的权重不可小觑,古诗鉴赏分为三步:宏观把握——微观推敲——扣题作答。
一、宏观把握,通其大意着眼整体,宏观地把握命题的指向和诗歌的大意,为第一关。
具体做法就是“五读”。
读题干。
明确命题的指向和要求,带着问题定向阅读。
读诗题。
诗歌的题目是鉴赏者的向导,常常会告诉你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引导你走进诗歌本体。
读作者。
由作者联想其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等,知人论世,为鉴赏奠基。
读诗文。
明确诗歌的类别、体裁,通其大意,悟其主旨。
读注释。
有关写作背景和词语的注释,不仅助你理解诗歌,而且可能与命题有着某种联系。
“五读”的目的是“读懂”。
一般来说,真正把一首诗读懂了,什么题都能对付,所以这一关是基础关。
要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试题到诗文、注释依次阅读,边读边思考,并能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和想象。
试以下面的诗歌为例细说“五读”。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唐诗的写作手法。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注:明河:银河。
太清:指天空。
散关:即大散关。
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先读题干:要求是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是“情景关系”。
再读诗题:时间是“秋夜”,“纪怀”应是抒写情怀。
三读作者:陆游,宋代著名爱国诗人。
四读诗文: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是叙事抒怀。
五读注释:由注释会联想到陆游《书愤》之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由注释会联想到战争前线的情景。
有此“五读”,对命题指向和诗歌大意已能宏观把握了,就可归纳相关内容要点,按题干要求必须明确两点:诗中之景是北斗垂挂在苍茫的原野之上,银河浮现在浩瀚的天宇之中,树林里秋风吹落叶,露草中百虫鸣秋夜;诗中之情是病情好转,壮心不已,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至此,要“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写作手法”,就非常容易了。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古典诗歌鉴赏分类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
二、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1、修辞方法: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曲鉴赏知识概括(三)一、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之概括其主要内容诗词曲的内容是诗词曲中描写的人、事、物,诗词曲的主旨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
“概括诗词曲的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曲,结合作品中的意象等,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1.题型:概括诗词曲的主旨内容类题目,一般是直接设问,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词/曲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曲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曲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讲述某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词/曲蕴含了什么哲理”等。
2.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各朝代的代表作者;(2)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3)注意诗词曲的小序和注释,它们往往是答题的重要依据;(4)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都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鉴赏诗词曲的思想内容之分析思想感情(1)“分析诗词曲的思想感情”就是在理解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诗词曲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1.考查方式:(1)对表达的感情的归纳概括;(2)对某一(几)句表达的感情的提炼;(3)对某一意象表达的感情的把握;(4)某一动作所具有的感情的揣摩。
2.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XX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借XX(某种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作品通过XX(某种动作刻画等)来传达思想感情,试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3.古诗词曲中的常见思想感情:(1)忧国忧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诗歌鉴赏需知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古诗词鉴赏要“三知”——浅谈高三古诗文阅读复习方法【摘要】古诗词复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大难点,近年来,考生在考试时得分也普遍较低。
造成这个原因有多个方面,但是如果通过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还是可以的。
那么,在实施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古诗鉴赏重要领会诗歌内容,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学会揣摩诗人的情感。
掌握这三个点,学生就能准确通顺地解答题目。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诗歌教学复习方法从近两年广东高考试卷分析中不难发现,2011年古诗词鉴赏全省平均得分仅为3. 56分,仅比2010年提高了0.54分,与今年高考语文总分比去年提高了8分来说,提升幅度是较少的。
但是在近几年高考考卷上,古诗词阅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早前重点考查学生艺术技巧。
转而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诗词理解和情感,因此我们在高一高二古诗词教学,或者在高三复习中,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在诗句中去找寻关键点,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进一步感悟出诗人的情感。
1.指导学生如何读懂诗歌内容我们首先看看2010年广州一模诗歌阅读题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
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
(4分)(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分)这首描写边塞的唐诗,如果细读,老师们都认为是不难的。
因为从字面上去理解,看来难度不大。
而且从题目设置中也是平时训练中常见的模式。
但是当年在广州一模考后总结中,这道题平均得分只有2.7分,而第②小题平均得分只有o.6分,远远低过所有老师的估量。
这说明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从2007年以来,广东高考考纲都明确地指出,在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古诗文。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考点及注意点考纲要求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二、整体鉴赏方略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中小学生必备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生学习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然而,由于古代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与现代诗歌有所不同,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为中小学生介绍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首先,古代诗歌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指每句诗由五个字组成,七言绝句则由七个字组成。
这两种形式都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例如五言绝句通常要求每句的第一、二、四个字押韵,而七言绝句则要求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押韵。
这些格律要求使得古代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精练和优美。
其次,古代诗歌的语言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用“红湿处”来形容雨后的花朵,用“花重锦官城”来形容花朵的繁盛,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雨的清新和花朵的美丽。
另外,古代诗歌的题材也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景物、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等等。
其中,自然景物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此外,古代诗歌还常常运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典故是指文化传统中的故事、人物或事件,它们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引用。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里的“离离原上草”就是引用了《诗经》中的《关雎》一诗,通过这种引用,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最后,要欣赏古代诗歌,除了了解其形式、语言和题材之外,还需要注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诗的基本知识1绝句:绝句一共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绝句第三句没有韵脚。
2律诗:律诗共有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额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律诗的颂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都押韵。
3词: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有的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双调的词分上、下阕。
4曲: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5诗的特征: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考试中所涉及的方面1内容1.1思想内容:1.1.1内容:人事、景物——样子、特征1.1.2思想:(理性认识)、感情(倾向、情绪状态)1.2不同类型1.2.1对象:1.2.1.1写人:《蜀相》(杜甫)1.2.1.2叙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2.1.3绘景:《敕勒川》(北朝民歌)1.2.1.4咏物:《巧灰吟》(于谦)1.2.2题材1.2.2.1送别:《别董大》(高适)1.2.2.2羁旅思乡:《商山早行》(温庭筠)1.2.2.3边塞征戍:《从军行》(王昌龄)1.2.2.4山水田园:《山居秋暝》(王维)1.2.2.5闺怨:《闺怨》(王昌龄)1.2.2.6咏怀1.2.2.6.1咏物:《石灰吟》(于谦)1.2.2.6.2怀人:《蜀相》(杜甫)1.2.2.6.3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题乌江亭》(杜牧)2语言2.1特点2.1.1凝练(紧凑简练)2.1.2表现力强(广搏的代表性、丰富的暗示性)2.1.3含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2.1.4音乐性(节奏、韵律)2.2风格2.2.1哀婉、沉郁、质朴2.2.2平淡、典雅、明快2.2.3清新、豪放、雄浑3表达技巧3.1表达方式3.1.1记叙:“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作孤石苦相思。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
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是提高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常品读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个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1.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的塑造,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象指作品中的景色、情景、状况、气象等,对应的手法是借景抒情;物象则是具体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如“柳”“月”“梅”,对应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1)景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作用 举例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创设背景。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这种用法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创设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和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续表)主要作用举例衬托品性。
这种作用在咏物如雪、竹、梅、松、鹤、荷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表现情感。
诗歌结尾处的景物意象,一般起到渲染、突出情感的作用,甚至以景结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以到天际流不尽的长江水,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牵挂之情。
古诗词赏析三法一、知人论世法“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
“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
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
”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
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
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
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
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
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
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
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