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蓝》的声音制作过程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德里克•贾曼的《蓝色》声画分析Sound and Picture Analysis of DerekJarman's "Blue"王凯雯Wang Kaiwen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字院浙江杭州310000China Academy of A rt,Film and Animation Academy,Hangzhou Zhejiang 310000摘要:《蓝色》是德里克•贾曼的传记类型的实验电影,也是贾曼的辞世遗作,书写了自身作为一位艾滋病患者的即将终了 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
回顾这部作品,声音蒙太奇处理方式与观念式的色彩运用时至今日仍在电影史中独树一帜,本文以分 本分析法深入解读创作者的创作方式。
A bstra ct: "Derek Jarman's Blue"is a biographical experimental film o f Derek Jarm an,and it is also Jarman's legacy.It describes his dying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emotions as an AIDS patient ups and downs.Looking back on this work,the sound mont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 conceptual color application are still unique in the history o f film.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reators'creative methods in depth with a sub-analysis method.关键词:贾曼;同性;声音蒙太奇;蓝色Keywords: Jarman,same sex,voice montage,blue一、蓝色幕布与声音蒙太奇随着电影语言的演进,视觉、听觉、结构三大元素逐渐 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电影世界。
《蓝》《蓝白红》三部曲是波兰籍世界级导演可尔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90年代的作品。
而《蓝》(《蓝色情挑》)则是《蓝白红》三部曲的第一部。
《蓝白红》三部曲的创意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
《蓝》的主题是自由。
导演通过讲述一个失去家庭的女人在绝望中逃避回忆可是最终走出阴影的故事来表达必须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挣脱这个束缚才能获得自由这个主题。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音乐家的遗孀,所以影片免不了会出现音乐,但是这却是一部被音乐包裹的电影,片中语言很少、气氛低沉,而音乐在这部电影中自然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片中那首Julie的音乐家丈夫受委托为欧洲联盟所谱写却因车祸过世未完成的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 是整个影片的线索,它贯穿了整部电影。
《蓝》不同于一般的浪漫的法国电影,整个影片始终都低沉的声音基调,但是在这低沉的气氛中唯有音乐是高昂的。
那首不完整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高潮部分多次出现,给低沉得让人快窒息的气氛注入了氧气。
作为线索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在片中起着关键作用就是引导剧情的转变,不同的乐器演奏有都为了表现人物心理细微的变化,有管乐,弦乐与管风琴等多种乐器。
很多次它的出现都会有几秒钟的黑屏,导演用黑屏来代替演员的表演,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的同一个乐章的效果是不同的。
观众通过感受不同音乐效果了解Julie的心理变化,给观众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段不完整的乐章有时和悲怆的丧曲交织在一起,显示了Julie思想的挣扎,她无法真正的将过去抛开,开始新的生活。
我觉得只有当Julie能面对失去亲人的悲伤和恐惧了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自由,在思想上的自由。
每次内心稍微平静的Julie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乐曲中简短却沉重的旋律便会响起,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她虚幻的平静,把她拉回残酷的现实。
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与制作流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角色情感、营造气氛以及加强剧情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与制作流程涉及到多个环节,从音乐的创作灵感到最终的录制、混音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技术的支持。
一、音乐创作的前期准备在进入音乐创作的过程之前,制作团队需要结合电影的整体氛围和剧情要求,确定音乐的风格和主题。
这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创作团队需要与电影导演和制片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音乐的要求和期望。
例如,如果电影是一部动作片,那么音乐可能需要强调紧张、激烈的感觉,而如果是一部爱情片,音乐可能更加温柔、浪漫。
二、音乐创作的过程在确定音乐风格和主题后,作曲家开始进行音乐的创作。
创作的过程包括构思、编曲、演奏和创作细节的雕琢。
作曲家需要根据电影的剧情情节,将音乐嵌入到相应的场景中。
他们需要用音乐来描绘角色的情感、强调剧情的发展以及为观众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
同时,作曲家还需要与导演和制片人保持密切的沟通,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修改。
三、音乐的录制与制作音乐的录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般来说,作曲家会将已经完成的乐谱交给演奏者进行录制。
演奏者可以是乐团的成员,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家。
他们会根据作曲家的指导和要求进行演奏,将音乐表达出来。
录制阶段需要借助录音棚等专业设备,保证音乐的录制质量和效果。
在录制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工作,如音频混音、混响效果的处理、音轨配比等。
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的音频工程师和音效师来完成。
他们可以根据电影中的不同场景和情感需求,进行音效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四、音乐的后期制作与配乐音乐制作的最后阶段是将录制完成的音乐与电影进行最终的配乐。
音乐制作团队会根据电影的剪辑版本,将音乐嵌入到相应的场景中。
他们需要将音乐与影像进行精确的配合,使得音乐与画面完美契合。
在这个阶段,音乐的时长、音量、音轨的叠加等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最终的音乐效果符合电影的整体要求。
文案大全BD DIY 教程BD 介绍:Blu-ray Disc ,中文译为蓝光光碟,即蓝光DVD,是DVD 光碟的下一世代光碟格式。
在人类对于多媒体的品质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用以储存高画质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资料储存。
BD DIY 的目的:大部分BD 碟多是国外发行商,里面没有中文字幕或音轨,DIY 的目的就是加入字幕或音轨流,方便广大的中国收藏者欣赏。
本人接触DIY 将近一年时间,技术马马虎虎,刚开始也是从网上找资料一点点摸索,也走了不少弯路,后与国内众多DIY 高手交流学习,略懂皮毛在此献丑。
此教程多为网上收集,修正一些错误并加入自己的心得,供6Ver交流学习。
水平有限谢绝转载。
本教程软件下载地址:/viewthread.php?tid=951133第一步从认识BD结构说起:(感谢黄教授@siluhd)Blu-ray的目录结构以及各个主要子目录的功能如下图所示:文案大全让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刚才这些目录文件的作用。
Blu-ray为了扩展性将这些目录文件的分为四个层次,见下图:文案大全最顶层是Blu-ray的BDMV目录下的索引文件index.bdmv,这个文件是Blu-ray所有内容的入口。
文案大全第二层是导航指令集,里面包含了各个影片版本的导航指令描述,以及实现动态交互功能所需要的Java库。
第三层是播放列表,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各个版本的其实就是在播放列表里记述的早期出品的Blu-ray对多版本影片的管理还比较笨,细心的发烧友可以发现通常一个版本就用一个主播放文件很浪费存储空间。
其实不管是影院版本还是加长版,还是导演剪辑版,大多数内容是相同的,各个版本只是增减了一些内容(比如天朝王国的导演剪辑版比电影院版本多了一个小时的场景,使得故事情节更为完整)或是重组了片段的前后次序(比如霍元甲的导演剪辑版就大幅度的更改了影院版里的播放前后次序,以让整个故事的主线更为清晰),因此到了近期Blu-ray为了节省存储空间,碰到多版本这样的情况电影的主播放文件往往分为多个影片片段,然后由各个播放列表整理为一个完整的影片。
蓝色天空-------寻找失去的自由心灵影片的开头似乎就预示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昏暗、冷色调、偏蓝的天空,急速中的汽车轮胎,配着单纯的、吵杂的环境音,一只小孩的手抓着的蓝色玻璃纸,经不住风的吹袭而飞去。
小女孩稚嫩的脸孔从车后窗往外望去,时间已是夜晚,镜头中的小女孩脸上光影变幻,对应着的是扭曲的车景。
隔天清晨,小女孩下了车,一个很特殊的视角,从车子滴着水的底盘与车胎之间的空隙看到小女孩的动作,而画面还是持续的冷色调,让人摸不清头绪的沉闷感,很压抑。
下一个画面是男青年游戏中的手特写,雾蒙蒙的道路,隐隐约约的车灯的出现,此时刹车声的传来,镜头是男青年惊讶的表情,车祸发生,而观众什么也没看到,整个天空都是阴沉的,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彩色的球滚出了变形的车子,男青年奔跑中的双脚,以及被丢弃的鲜艳滑板,导演用一个大远景交待这些画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配乐,基本连台词也没有几句;而就是这短短三分钟的时间,将整部影片的气氛烘托了出来,也为整个剧情的开始,发展的原因作了铺垫。
我感觉一部电影的开头很大幅度的决定了整部作品的风格,这部影片尤其如此。
影片的节奏、色调、气氛等等,从开头的几分钟开始,就让人很轻易地掉进那种压抑、沉闷的状态中,试着去探索,去感受什么。
就我而言,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实质剧情其实并不说多么扣人心弦或复杂,一次因车祸的失去、封闭自我、逃避,到一次因发现的愤怒、从而释怀、面对,最终得到心灵的自由,这样一个过程;但是通过镜头语言,整部影片的光影配色以及与人物心理、剧情紧紧相关的精湛的配乐,都让这个作品有着强烈的带着些许沉重的感染力,从而又引出能让人深思的深刻意义;以影片名《蓝色情挑》来讲,我想说,它蓝得很彻底。
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很细腻也很丰富,而我想就人物心理与蓝色符号的关系以及影片音乐的情绪性来重点分析这部影片就音乐、画面与叙事之间的关系。
车祸发生之后,影片的节奏有点缓慢,Julie在病床上得知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已过世,从伤心的掩面到愤怒的砸碎玻璃到试图自杀却又没有勇气,此时第一次出现蓝色是在Julie被告知丈夫和女儿的出殡日期时,鲜艳的蓝色出现在显示屏上,象征着丈夫、女儿以及过去的快乐,蓝色在此刻像是撒在伤口上的盐巴一样,是加剧伤痛的符号。
电影中的配乐创作过程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除了讲述故事以外,其配乐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配乐能够增强观众对电影情节和角色的情感共鸣,为电影赋予情绪和氛围。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的配乐创作过程,从音乐制作到配乐选择等方面为读者呈现。
一、音乐制作阶段在电影的配乐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音乐的制作。
这个阶段通常由专业音乐制作人或作曲家负责。
他们根据导演的要求和电影的风格,进行音乐的创作与编曲。
音乐制作人通过合成器、乐器演奏等手段,将音乐原创或改编成适合电影的音乐片段。
1.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电影配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曲家通过作曲技巧和创新思维,将电影中的情感和氛围转化为音乐。
他们会根据电影的场景、人物性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音调、旋律和节奏等元素,用音乐语言表达出电影所要传达的情绪。
2.音乐编曲:音乐编曲是将创作好的音乐进行翻译和组合,确定适合电影节奏、剧情发展和场景转换的配乐形式。
音乐编曲师通过在音乐中添加管弦乐器、和声等元素,调整音乐的表现力和层次感,使电影中的配乐更加丰富多样。
二、配乐选择阶段在音乐制作完成之后,便是配乐选择的阶段。
根据电影的不同情节、场景和人物特点,电影制作团队需要仔细挑选适合的配乐。
配乐的选择要与电影的情感和剧情相呼应,以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1.原创配乐:有些电影会选择原创配乐,即为该电影度身定制的音乐。
原创配乐能够更好地与电影情节相契合,凸显出电影的独特性和个性。
原创配乐通常由专业作曲家或音乐制作团队负责创作。
2.版权音乐:有些电影会使用已经存在的版权音乐作为配乐。
这些音乐可能来自现成的歌曲、乐曲或者其他音乐库。
使用版权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也能利用到观众对这些音乐的熟悉和喜爱。
三、配乐融合阶段电影的配乐融合阶段是将音乐与影片进行结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由音乐监制或音效师等专业人士负责。
他们会根据影片的需要,将音乐与影片的画面、音效进行有机的结合。
1.音乐编辑:音乐编辑是将音乐与影片进行有机的结合过程。
短片《蓝》的声音制作过程概述一、短片《蓝》概述短片《蓝》讲述了海滨小城中,盲人少年冬子的感情历程和成长历程。
盲人少年冬子在黑暗世界中因一首钢琴曲开启了寻找蓝色的旅程,在一次次迷茫和踌躇后,蓝色是什么的疑问逐渐揭晓,一段段真诚坦率的感情疑问也将揭晓,在这段感情中,他不仅找到了蓝色,更收获了一段段包容开阔博爱的友情和爱情,剧尾的蓝色之吻,恰点出了蓝色的谜底,感情的澎湃如大海汹涌,少年心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作为盲人寻色主题的短片,强化声音制作将是整部短片制作的重点之一。
短片《蓝》以声为线,综合同期录音与后期录音手段,开启整个故事的脉络。
冬子看不见但却能清晰听见的一切事物和场景都需要通过声音制作表达出来。
这部影片的声音制作应重点突出与蓝色相关联的元素诸如片中大海、蓝色鸡尾酒(酒吧)等。
但在声音录制过程中,因为上述元素所处的声音环境均较为复杂,存在各种干扰因素,我们遇到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前后期声音制作问题和困扰,并对此次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二、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的比较与权衡影视录音主要分为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录音三类。
先期录音主要应用于音乐剧、舞台表演等,在节目开始之前完成声1/ 6音的录制,事后直接根据已经录制完成的声音进行表演,是一种先录音再拍摄画面的方式,在电影录音中较为少见。
而将同期录音与后期录音进行比较,同期录音毋庸质疑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同期录音易与画面形成同步,具有天然良好的空间感,在影片中有利于还原声音的位置关系,同时同期录音可以直接捕捉真实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较完美地体现声音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而后期录音往往缺少了真实的环境感和声音的位置关系,同时后期难以调动演员的表演状态,无法与拍摄现场达到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一种以牺牲声音表现力和真实性为代价的弥补手段。
但同时,同期录音往往会受到现场复杂环境的影响与限制,显现出各种问题使得声音素材无法使用,同期录音的困难程度远大于后期录音,尤其在某些特殊环境中,易出现恶劣天气,演员台词声过小,甚至是电磁干扰等突发情况。
短片《蓝》的声音制作过程概述
作者:李芳蕉朱于强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9期
摘要:短片《蓝》作为大二年级《影视剧录音工艺与技巧》课程的结课作业,讲述了海滨小城的盲人少年冬子以蓝为梦,以声为线,寻找生命颜色的故事。
笔者结合短片《蓝》的前期与后期录音工艺,对声音制作过程进行阐述与总结。
关键词:后期录音;拟音;同期录音;同期声
一、短片《蓝》概述
短片《蓝》讲述了海滨小城中,盲人少年冬子的感情历程和成长历程。
盲人少年冬子在黑暗世界中因一首钢琴曲开启了寻找蓝色的旅程,在一次次迷茫和踌躇后,蓝色是什么的疑问逐渐揭晓,一段段真诚坦率的感情疑问也将揭晓,在这段感情中,他不仅找到了蓝色,更收获了一段段包容开阔博爱的友情和爱情,剧尾的蓝色之吻,恰点出了蓝色的谜底,感情的澎湃如大海汹涌,少年心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作为盲人寻色主题的短片,强化声音制作将是整部短片制作的重点之一。
短片《蓝》以声为线,综合同期录音与后期录音手段,开启整个故事的脉络。
冬子看不见但却能清晰听见的一切事物和场景都需要通过声音制作表达出来。
这部影片的声音制作应重点突出与蓝色相关联的元素诸如片中大海、蓝色鸡尾酒(酒吧)等。
但在声音录制过程中,因为上述元素所处的声音环境均较为复杂,存在各种干扰因素,我们遇到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前后期声音制作问题和困扰,并对此次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二、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的比较与权衡
影视录音主要分为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录音三类。
先期录音主要应用于音乐剧、舞台表演等,在节目开始之前完成声音的录制,事后直接根据已经录制完成的声音进行表演,是一种先录音再拍摄画面的方式,在电影录音中较为少见。
而将同期录音与后期录音进行比较,同期录音毋庸质疑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同期录音易与画面形成同步,具有天然良好的空间感,在影片中有利于还原声音的位置关系,同时同期录音可以直接捕捉真实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较完美地体现声音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而后期录音往往缺少了真实的环境感和声音的位置关系,同时后期难以调动演员的表演状态,无法与拍摄现场达到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一种以牺牲声音表现力和真实性为代价的弥补手段。
但同时,同期录音往往会受到现场复杂环境的影响与限制,显现出各种问题使得声音素材无法使用,同期录音的困难程度远大于后期录音,尤其在某些特殊环境中,易出现恶劣天气,演员台词声过小,甚至是电磁干扰等突发情况。
以短片《蓝》为例,在海滨进行同期录音时,
最大风力达6级,同期录音中台词声被风声完全掩盖并夹杂着传声器的剧烈抖动,而无线传声器则受到干扰,声音时断时续,虽然我们采用了多传声器接力拾音并进行备份,同期声音素材依旧完全无法使用。
出现此种情况,我们不得不选择后期录音对同期录音进行弥补。
同期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当同期声音素材质量低下时,应综合考虑全片声音效果做出正确的取舍,及时发挥后期录音的替代作用。
同时尽可能做好环境仿真,使后期补录现场环境和状态尽可能接近拍摄现场,调动演员的表演状态,以终剪画面为依据完成后期配音和拟音,达到与前期的一致,力求做到后期录音的精益求精。
三、短片《蓝》的录音与后期制作实例
在短片《蓝》第一部分场景为琴房,同期录音主要针对钢琴声和少量对白,难度不大。
而在后期录音过程中,诸如脚步声、衣物摩擦声等音效,虽然都能做到环境、状态等的初步相似,但由于拟音过程缺乏声音细节处理和画面对照,拟音效果缺乏真实感,显得十分突兀。
在修改时,我们完全模拟海滨拍摄时的位置关系,让演员重新对片段进行演绎,调动演员的表演状态,购买了细沙子、大水盆等道具,将盆里铺满沙子加上水,结合画面进行反复录制与监听,再通过提升响度、切除低频等方式,并叠加了海浪声、海鸥声、风声以及我们在海滨录制的嘈杂环境声,最大限度掩盖瑕疵,保证后期录音效果。
后期录音虽然无法完全还原同期声,但在拟音过程中,依然可以利用录音技巧对同期声的空间感进行模拟。
在短片《蓝》中,主角冬子经由远处向近处移动,当机位固定时,脚步声变化应与画面景深关系变化保持一致,在后期录音过程中,演员被要求在类似瓷砖地面上,按照画面中的步伐由远及近进行移动。
因此,在后期录音过程中,应力求通过改变录音杆或演员的位置等,塑造正确的声音位置关系,兼顾录音环境和画面环境的一致性,精益求精地运用后期录音手段高度还原声音现场。
影片《蓝》第二部分场景为海边,大量对白需要后期配音进行替换,由于对白配音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画面人物和镜头之间的位置关系、距离等,一味追求对白的清晰,在《蓝》的后期配音中,诸如人物站在海中向远处呼喊等远景画面获得了完全不正常的对白素材。
类似对白应让配音者和话筒之间保持较大距离,营造出相似的空间感与距离感,和画面取得一致。
而部分在陆上拍摄时录制的台词虽勉强可以使用,但由于传声器抖动摩擦、传声器与附近植物发生接触,对白无法做到完全的“干净”。
在此情况下,我们选择性切除了杂音片段,并采取了切低频的方法将与对白混合的类似摩擦声进行移除,并在现场录制空白噪声作为噪声样本,对声音进行适当降噪,重新嵌入干净的环境声让台词变得更加清晰明净。
对于海滨诸如手摸沙子、泼水、脚踩在水中等动效,缺乏同期声但很难在音效库中寻找到相似素材,为了能够还原效果,我们购买了细沙子、大水盆等道具,将盆里铺满沙子加上水进行拟音,并最大限度还原现场动作,再通过提升响度、切除低频等方式,还原海边真实感。
短片《蓝》拍摄过程中,除了大海之外,拾音最困难的场景主要集中在第三部份的酒吧中。
酒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噪声较大,环境声较为复杂。
但酒吧的镜头中多为动作特写,动效十分重要。
同时考虑到酒吧内对白较少,我们依旧决定使用同期声。
经过制片与酒吧的协调,我们对酒吧进行了清场,解决了噪声较大的问题。
但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多个动作特写因为监听和增益的操作失误导致动效声音极小。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互联网音效库中找到了类似的酒吧环境声,我们将该声音叠加进行使用。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因为响度着实过低,提高响度导致底噪被过度放大且无法消除。
我们最终选了进行后期拟音。
在《蓝》的声音后期制作时,最初由于一味追求效率,同时忽略了监听设备和监听环境,导致大量细节中的画面与声音不同步,颇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感觉,之后导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返工。
声音与画面做到基本的同步是后期声制作需要遵循的第一注意要素,诸如音效、音乐等固然重要,但同步是还原声音现场的前提条件,也是叙事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专业影视录音设备逐渐普及,观众对影视声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当我们精益求精地对待着每帧画面时,更应该以同样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的声音创作。
只有充分发挥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才有可能创作出声画俱佳的优质作品。
致谢: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珏在《蓝》的声音制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一并致谢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唐培林,共同参与制作的韦璐娜、石雨桐、陈泽宇、杜蓓越、侯亮、张翔、王宇瑞、别疏影。
仅以此文记录我们一同为录音结课作业奋斗的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