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月相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4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教学设计一、本科时所属单元内容及在单元中的位置本课时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课时,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是关于月球、月相的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以及星座的认识。
都是关于宇宙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从离地球最近的和人类了解比拟多的月球开始,激发学生对研究宇宙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应该是学生比拟感兴趣的,六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有了肯定的认知,不但有了肯定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搜集材料的网络或书籍比拟有限,很多内容要求老师呈现后学生分析接受。
三、设计特色简述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月食引入,说说有关的谜语、诗句,激发学生对认识月球的兴趣。
然后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方法,感受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技术开展的重要性。
接着交流学生学生搜集到的知识与老师出示的内容相结合,一边交流一边学习,补充学生学生搜集内容。
其中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及如果你是宇航员将怎样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制作月球卡进行评比,到达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法、体积大小、引力大小、外表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根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3、了解环形山的形成感情、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2、激发探究宇宙神秘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依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六、(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商量和整理。
七、(教学打算)教师打算: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打算: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出示月全食、月偏食的图片你了解这是哪种天文现象吗?你了解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和谜语?学生自由答复,教师相机引出课题并板书:地球的卫星——月球2、理解卫星的含义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月相示意图
如图(最中心为地球,内圆圈为月球运行轨迹,外圆圈为月球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即是“月相”)。
上弦月在农历初七、八时,这时地球、月球、太阳成直角,月球如图最上面那个P点的位置,月球反射太阳的光线传到地球照射的区域即是上图黑色切线表示区域。
在地球上的人随着地球自转黄昏前后就可以观察到月球,(实际上图中M点正午时候,月球光线就与地球相切,但是太阳光线过强,所以看不到月亮)它的形状是个半圆,圆面向西(即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地球上的人随着地球自转,在整个上半夜都可以看到上弦月,并且总是在西面的天空。
总结一下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西.面的天空,月亮圆面向西.)
下弦月在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时,这时地球、月球、太阳成直角,月球如图最下面那个P点的位置,月球反射太阳的光线传到地球照射的区域即是上图黄色切线表示区域。
在地球上的人随着地球自转半夜就可以观察到月球(图中N点)它的形状是个半圆,圆面向东(即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地球上的人随着地球自转,在整个下半夜都可以看到下弦月,并且总是在东面的天空。
总结一下规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东.面的天空,月亮圆面向东.)。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佳句,它们中有的包含了有关月相的科学知识。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之时,
正是夜半钟声敲响之际。
月出为正午12时,中天为18时,月落为24时,月球在天空中距太阳东90度,诗中描绘的月相应是农历初七、八的上弦月。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恋人约会于黄昏时分,此时月亮已经升在柳树枝头。
月亮升离地平线不久,离地有一树之高,此时月相应为农历十一、十二的新凸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也是描写农历十五的月相。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咏《雨霖铃》)作者酒醒之时,晓风拂面,天上挂着一弯残月。
此时月相应为农历二十七、二十八的残月。
(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乌鸣涧)---
-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
月相变化规律表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人类行事的重要参考。
古人以月相变化作为时间的表征,月相变换规律也能反映物种的活动情况,帮助农民科学开垦耕作。
月相变换的规律是每个月的中旬,月亮从新月变为满月,再从满月变为三日月,最后又回到新月,以此循环往复,以覆盖每月的一张潮汐周期图表。
从一个月到下一个月,月缺,亦即前九天,月亮直径缩小,从新月逐渐变大,至满月,15天,月相最大,到月缝,亦即后九天,月亮又缩小,变回新月,像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
月相变换带来许多变化,满月会让海水拥涌,这种潮汐的变化对海洋动物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月相变换也是人们晚间活动的好帮手,新月期间,黑夜当道,活动受到影响,而满月期间,月光明灿烂,晚间出行更为方便。
因此,月相变换规律,不仅人们节约耕作时间,也是海洋动物行事的参照,更是人类生活尤其是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牢记月相变换规律,让我们更好的利用月亮的赋予,提高生活效率。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探明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永不放弃的梦想。
作为中学生,我们亦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广阔无际的太空中,无疑,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相变化具有的周期性、规律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计量时间的尺度之一。
为了揭开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加深对高中地理教材中“月相”这一课堂教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小组成员对地理的浓厚兴趣,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目的是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机理、了解月相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实地观测法,查找资料法,计算机模拟实验法,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观察得出来的记录材料中,我们经过讨论总结,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月相的变化以一个月为周期,具有规律性,其出现的地点与时间的不同也表明月相的产生与太阳、地球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带着这个初步的结论,我们通过查阅参考书,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得了大量的关于月相的资料,使得我们的成果更具权威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经过总结,整理,将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总结如下:众所周知,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能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如下图: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渐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月相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
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却有圆缺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地变动。
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引起了月相的变化。
月有阴晴圆缺,但月面面貌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
月相同太阳出没比较月出月没夜晚见月情形出现日期[农历]新月同升同落清晨黄昏彻夜不见初一上弦月迟升后落正午半夜上半夜见于西天,月面朝西初七、初八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正午下半夜见于东天,月面朝东二十二、二十三满月此起彼落黄昏清晨通宵可见十五、十六月相变化规律一:月相名称出现大致时间日、地、月位置关系视觉形状新月或朔初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不可见上弦月初七、初八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半圆。
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满月或望十五、十六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东半圆。
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不同时期的月相朔望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每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我们现在过的什么节是根据农历确定的,你知道这些节日时的月相吗?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八月十五月相变化规律二1、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西边亮(月面朝西)。
2、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东边亮(月面朝东)。
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例】写出图A、B、C、D月相的名称,并回答问题:(图中的方向为左西右东)①后半夜在东南方向天空可见的月相是,通宵可见的月相是,前半夜在西南方向夜空可见的月相是,月末几天出现在东南方夜空的月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