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引起的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7.05 KB
- 文档页数:4
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发表时间:2014-06-26T16:13:33.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恒璞[导读]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凝血功能紊乱,诱发的颅内出血常采用非手术治疗。
王恒璞(烟台长岛县人民医院 265800)【摘要】目的:浅谈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4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率高,已经有32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结论:及时的确诊与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
【关键词】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患者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36-02 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coagulopathy)发生率为2.5%~13.5%,与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有关,表现为经过再次CT扫描或者手术证实,于伤后首次CT扫描上所显示的出血性病灶的扩大或者新出现的出血性病灶,又称为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PHI的发生原因包括全身缺血缺氧、血管调节失调、凝血异常等,而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凝血功能紊乱的PHI患者颅内出血原因多同时存在其他原因,故一般将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凝血功能紊乱的PHI称为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使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严重影响预后[1]。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患者34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
1.2结果:经过我院的精心治疗后34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相关颅内出血患者中有32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加重: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一)导读:正常的止血取决于出血和血栓形成机制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可以被改变。
止血功能障碍能通过引发或加剧出血风险从而加重原发损伤;受伤时抗凝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TBI后出血风险的增加。
许多TBI患者在急诊室做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异常,同时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进一步的血液检测常显示出一系列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和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以及凝血系统与血管内皮、脑组织、炎症机制和血流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这些凝血物质的异常对TBI结局的影响程度及其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虽然目前治疗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解决出血延长和出血性损害进展导致的低凝状态的风险,但是增加血栓形成的高凝状态的风险也值得考虑。
引言创伤性脑损伤(TBI)仍然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到2020年底它将超过许多其他疾病,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们对TBI的自然病程和最佳治疗方法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改进。
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TBI患者临床病程的常见现象,近三分之二的重型TBI 患者在急诊室接受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时均有异常。
凝血功能障碍可以包括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进展相关的低凝状态,以及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高凝状态,这两种情况均可在TBI后同时发生。
本文内容我们主要集中在低凝状态(也就是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增加方面,但血栓前状态及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原因有关。
TBI合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与不良预后相关,据报道其死亡率在17%和86%之间,反映了TBI的不均一性(表1)。
以往TBI主要影响年轻人。
现在,全世界TBI患者的平均年龄都在增加,大约有一半甚至更多的TBI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
在这些高龄组中,合并症和伤前药物如血小板抑制剂和口服抗凝药等使用较为常见,而它们都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跌倒是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导致挫伤的比例较多,这也容易引起出血进展。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09 年12 月-2013 年12 月接收的21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1例患者中非手术治疗5 例,手术治疗16 例,治疗一段时间后治愈出院17 例,轻残2 例,重残1 例,死亡1 例。
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对其进行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68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16-01随着交通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颅脑损伤患者的人数日渐增多,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例数也随之增加。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情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T 技术的引入可以及时查出该病的临床特点,能够及时发现和确诊迟发性颅内血肿,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会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临床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用了我院在2009 年12 月-2013年12 月接受的21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7 例,年龄在9-75 岁,平均为35.5 岁。
诱发因素主要有:12 例车祸外伤、5 例摔伤、3 例坠落伤、1 例其他。
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昏迷,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2 小时,血性脑脊液耳漏,头痛、呕吐。
所有患者伤后6 小时内进行了CT 扫描,具体表现主要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小片状或点状出血,颅骨骨折等。
1.2 方法1.2.1 手术治疗通过CT 扫描检查之后,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然后采取措施清除血肿,并给予止血处理。
清除血肿之后,如果发现患者存在硬膜下血肿或硬脑膜张力现象,还要打开硬脑膜进行检查。
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与伤情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12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度、重度和轻度三组,测定患者入院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者入院时APTT及P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重度损伤组患者入院时APTT及PT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P<0.01),而PLT显著低于轻度损伤组(P<0.01);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比较死亡、植物状态和重度残疾患者入院时APTT和PT显著高于中度残疾和恢复良好患者(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伤情和预后密切相关,能够用于临床病情的评估和对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预后【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156-02创伤性脑损伤(Tu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导致永久性伤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由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组成双重损伤,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约80%的患者死于损伤后一周内[1]。
减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目前神经外科的研究重点。
凝血功能的改变是临床上颅脑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100%。
凝血功能改变能改加重患者脑损害且影响患者预后。
本研究选择120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其早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旨在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改变与伤情和预后的关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年龄16~79岁,平均45.6±12.5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入院者79例,坠落伤23例,跌打伤18,患者入院时均经CT确诊,其中合并脑挫伤者20例,颅内血肿21例,颅骨骨折18例,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干损伤13例,接受手术治疗者62例。
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分析创伤出血是由于直接损伤或是继发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所致。
其中颅脑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且往往需要行急诊手术。
而颅脑损伤继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又是手术的相对禁忌,也是继发脑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进展性脑出血、脑出血后脑梗等。
随着车祸、外伤、战争的增加,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就目前对于颅脑创伤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分子机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分析。
1、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1.1组织因子(TF)相关性研究[1]认为组织因子参与了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过程,颅脑外伤时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到循环系统,尤其是脑组织富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亦称凝血因子III,随即激活局部的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凝血酶原的产生以及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进而形成高凝的状态。
由于脑组织的损伤及血脑屏障的破坏,凝血因子被大量释放到循环中,使得全身的凝血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颅脑外伤合并酸中毒、缺氧、感染、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触发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和血小板聚集等,加剧了高凝状态。
随着短时间内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继而导致了消耗性低凝血状态和纤溶亢进。
1.2低灌注与蛋白C途径有研究发现脑外伤早期的凝血功能异常与低灌注[2]及继发的蛋白C途径的激活有关。
蛋白C系统是人体重要的抗凝系统之一,是由血浆蛋白C(PC)、PS、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和血栓调节素(TM)组成的。
PC主要是在肝脏合成,属于维生素K依赖的糖蛋白,是蛋白C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占全血抗凝活力的20%-30%[3],活化后具有抗凝、促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上活化的Xa 受体,增强抗凝血酶III(AT III)和凝血酶结合,破坏了血小板的活性。
而血栓调节素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不仅能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变,而且促进血浆蛋白C的活化。
Cohen等人[4]的一个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发现,不论患者创伤轻重,未发生低灌注的患者在受伤早期未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相反,有严重低灌注表现的患者,在受伤早期就表现出了凝血功能障碍,且低灌注组的患者血液样本中未激活的血浆蛋白C水平的下降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升高更为明显。
颅脑外伤所致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导致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之间关系进行探讨。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115例为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对照组115例为非迟发性脑出血患者。
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办法,对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观察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凝血功能障碍、年龄、GCS评分与迟发性脑出血有直接关系;而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凝血功能障碍、GCS评分与迟发性脑出血显著相关。
结论: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很大的相关性,加强对患者凝血功能观察、警惕,对预防迟发性脑出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多,而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年攀升。
颅脑外伤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车祸,加上高空坠落、打架、意外伤害等情况,颅脑外伤情况在临床中十分普遍。
由颅脑外伤导致的迟发性脑出血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据相关研究表示,颅脑外伤常伴有凝血异常,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颅脑外伤导致的迟发性脑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之间关联性,以我院23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共计230例。
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出血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5例。
对照组患者为非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包括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1.1±7.9)岁,包括71例交通事故伤、16例坠落伤、11例人为暴力伤、7例重物伤以及10例其他伤;观察组患者为迟发性脑出血患者,包括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3.6±7.6)岁,包括70例交通事故伤、16例坠落伤、13例人为暴力伤、9例重物伤以及7例其他伤。
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黄俊强;熊元元;李威;李曦;周维;谭龙;杨立坚【摘要】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ocoagulation disorders and injury severity and to evaluate their influence on outcome among brain trauma patients.Methods 198 brain trauma cases were analyzed,hemo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plateletcount(PLT),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fibrinogen(FIB),D-dimer,admission GCS score,DIC score and GOS score after three months were recorded.To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ocoagulation disorder and the injury severity of the patients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and the influence on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Results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compared with mild and 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PT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D-dimer and DIC sc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In 49 cases comfirmed 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PT and APTT were prolonged significantly,platelet significantly reduced,D-dimer and DIC sco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0.01)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without the occurrence of 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Low admission GCS score(3-5),the presence of 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abnomal PT and D-dimer (>2mg/L),DIC score≥5 showed an independent pr edictive effect on poor outcome.Conclusion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mocoagulation disorder and the injury severity and prognosis in traun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伤后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FIB、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伤后3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对凝血功能与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脑外伤重型组的PT较轻型、中型组显著延长,D-二聚体含量及DIC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149例)相比,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49例)的PT、APTT 明显延长,血小板数减少,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PT延长、D-二聚体含量>2 mg/L及DIC评分≥5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的损伤程度、预后有显著关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患者的伤情判断、预后转归和治疗有指导作用.【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4)002【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颅脑外伤;凝血功能;伤情;预后【作者】黄俊强;熊元元;李威;李曦;周维;谭龙;杨立坚【作者单位】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10005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凝血功能异常在颅脑外伤患者中非常常见,近年来颅脑外伤后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对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57-02随着院前急救的发展,创伤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伤后至院时间及伤后首次CT时间缩短,首次CT扫描可能不能显示还未稳定的外伤后损害。
以往对患者的颅脑创伤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部CT及意识状态,由于伤后就诊时间缩短,患者入院后出现进展性脑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就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已不能准确反映患者实际损伤程度,不能准确反映患者预后[1]。
近年研究发现,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因此,不能依赖首次CT扫描结果,作结论性诊断[2]。
近期文献报道了颅脑外伤后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改变,显示这些指标不仅在早期评价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及远期预后中有益,而且可以预测迟发性进展性颅脑损伤的发生、发展。
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有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降低迟发进展性损害所致风险。
本文就颅脑外伤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机理,其对患者预后评估及目前针对颅脑外伤后凝血功能不全治疗作一综述。
1 概述原发性脑损伤在损伤当时就已发生,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严重程度。
继发性损伤因素包括脑水肿、缺氧、低血压等。
另一方面,治疗的重点是降低、控制颅内高压。
高颅内压(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HICP)与不良预后相关[3]。
显然,减小血肿体积及控制其出血趋势可以使得颅内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并使患者获得好的预后[4]。
颅脑创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创伤出现凝血功能不全的机率较大,指标的变化反映了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凝血功能不全不仅是颅脑损伤的一个结果,它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5],可以预测创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损伤。
因此,对TBI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及适当的干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颅脑外伤导致患者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张一楠;张永惠;宫卫东;张春雨【摘要】目的::观察颅脑外伤引起的患者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
观察组患者颅脑外伤后导致其迟发脑出血;对照组患者颅脑外伤后非迟发性脑出血。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 BPC)、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BPC、FDP、APTT凝血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D-dime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障碍和GCS评分都与颅脑外伤导致迟发性脑出血相关(P<0.05)。
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迟发性脑出血可能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迟发性脑出血;凝血功能;颅脑外伤【作者】张一楠;张永惠;宫卫东;张春雨【作者单位】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8;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8;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8;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且迟发性脑出血一定程度上危及患者生命[1]。
颅脑外伤引起的患者迟发性脑出血主要指第一次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灶,但在随后继发颅内出血或原有颅内出血复查中出血量增多的现象,是颅脑损伤患者中最常见的继发性损害[2]。
本文探讨颅脑外伤引起的患者迟发性脑出血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
观察组患者,男性130例,女性70例,年龄29~66岁,平均(46.7±8.2)岁,为迟发脑出血者;对照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63例,年龄28~69岁,平均(45.5±7.9)岁,为非迟发性脑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