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防疫】马铃薯病毒、类病毒的传播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
Z i x u n t a i马铃薯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
马铃薯病虫害较多,一般因病虫危害减产10—30%,为了确保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采取关键措施防治病虫害。
一、马铃薯病害(一)早疫病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早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
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时,该病易发生和流行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可萌发,病菌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
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
②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土壤肥沃、较干燥的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能力是防治此病的主要管理措施。
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
加强管理,增施钾肥,及时灌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
③合理贮运。
及时收获充分成熟的薯块,尽量减少收获和运输中的损伤。
贮藏马铃薯要病薯不入窖,贮藏温度以4℃为宜,不可高于10℃,并且要保持通风换气,及时剔除病薯。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发病前要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如播种带菌薯块,将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土豆病毒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土豆栽种,种植户们最惧怕遇到病害,一旦没有及时控制,蔓延快的话不仅仅是减产,乃至还会绝收。
而土豆病毒病是目前土豆生产上主要的病害之一,我国大部分土豆产区都可严重产生。
现在就给大家介绍土豆病毒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土豆病毒病发病原因病毒感染是导致土豆产生病毒病的主要原因,病毒侵染的主要途径有接触传毒、昆虫介体传播、种薯传毒和土壤传毒几种类型。
带毒种薯和土生寄主是初侵染源,传播主要以蚜虫为主,另外,摩擦、农具、人畜及咀爵式口器昆虫也可传毒。
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产生量大发病重,另外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影响该病的产生程度。
土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1、无毒种薯种植土豆前,必须严格地依照要求进行土豆种子的挑选和检测,避免带有病毒的土豆种子显现在其中,只有彻底的排除病源,才能避免病毒病对土豆植株生长所产生的影响。
2、栽培管理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行浅灌,及时培土和拔除病株,喷药治蚜,清除杂草等措施可减轻发病。
最好挑选周围没有污染源、地势高燥平整、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良好的地块作为生产用地。
3、栽种情势一季作地区实行夏播,使块茎在冷凉季节形成,增强对病毒的抗击力,二季作地区春季用早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早收,可减轻发病。
4、蚜虫防治土豆病毒病主要以蚜虫、飞虱传播为主,在蚜虫、飞虱迁飞前可用25%噻嗪酮水分散粒剂或5%啶虫脒乳油及时防治可收到显著成效5、药剂防治土豆病毒病的药剂防治,每亩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20ml、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ml、或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30kg进行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的田块间隔5-7天后再进行喷雾防治一次,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土豆病毒病一样减产20%-50%,严重的可减产80%以上,应引发种植土豆农户的重视,我们在种植土豆时,可以依照以上方法进行,有效防治土豆病毒病。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病毒病怎么防治?马铃薯病毒病有哪些症状?马铃薯病毒病发生原因是什么?马铃薯病毒病该怎么防治?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马铃薯病毒病症状及危害马铃薯病毒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为害也较严重。
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积累,使块茎品质变劣,产量逐年降低,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
1、普通花叶病:表现的症状有轻花叶、坏死性叶斑、矮化以及植株由下向上枯死,块茎变小。
2、条斑花叶病:发病株初期叶片呈斑驳花或有枯斑,后期发展成叶脉坏死,有时主茎上出现褐色条斑,叶片完全坏死,但不脱落;有些品种无坏死,但枯株矮小,茎叶变脆,花叶并聚丛生。
3、卷叶病:病枝叶边缘向上翻卷,叶片黄绿色,严重时呈筒状,但不表现皱缩。
叶质厚而脆,呈皮革状,有时叶背呈紫色,重病植株矮小,个别株早枯。
4、纤块茎病:又称纺锤形块茎病,植株正常或矮化,少分枝,叶与茎夹角变小,顶叶直立,叶缘呈波状或向上卷,叶片较小,色浓绿,僵硬变脆,背面有时变紫。
块茎变长,一头尖,呈纺锤状,表现光滑,但有时龟裂。
芽眼较多而平浅,有时突起。
5、丛枝病:病株矮化,叶色淡绿,在主茎的叶腋丛生数十根侧枝,侧枝纤长细弱,圆柱形。
病株不开花,而形成数量较多的小块茎,块茎休眠期短,易生芽。
二、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感染病毒的马铃薯,病毒通过块茎可代代相传。
传播途径一是汁液摩擦传播,如种薯切块,病、健株接触摩擦,农事劳动与植株的反复接触。
二是以蚜虫传播。
三、马铃薯病毒病发病原因高温(25℃以上)可降低马铃薯对病毒的抵抗力,高温还有利于传毒昆虫的繁殖、迁飞,加速病毒病的传播扩展。
四、马铃薯病毒病预防措施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海拔高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
2、在无霜期短的地区,可将正常的春播推迟到夏播留种;在无霜期长的地区,一年种两茬马铃薯,以秋播马铃薯作种。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高畦栽培,合理用肥,拔除病株,勤中耕培土。
关于马铃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需了解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很多人对于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很是迷茫,不是很明白,它是如何发生的,关于马铃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接触传毒:健康植株与感病植株在田间因风吹接触摩擦;人和动物在田间走动接触病株后又与健康植株接触;切刀切种时,切了病薯后又切健康薯等均可使健康薯感病。
昆虫介体传播:蚜虫、叶蝉、螨虫、粉虱、甲虫、蝗虫等均可传毒,最普遍的是蚜虫,蚜虫在病株上取食后,再取食键株时,即可将病毒传到健株上。
种薯传毒:病毒一旦侵入马铃薯植株,就能使块茎带毒,由于马铃薯是用块茎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生产的,病毒便随作种薯的块茎代代相传。
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
马铃薯病毒侵染的主要途径有接触传毒、昆虫介体传播、种薯传毒和土壤传毒几种类型。
想要制止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就要做好这几方面的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非谷物作物之一。
由于环境、病原
真菌和昆虫等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马铃
薯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1.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病毒通过蚜虫等媒介传播,使马铃薯叶片出现
黄化、瘪痕和褶皱等症状。
为了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应选用抗病毒病的优良品种,并在生
长期间定期喷洒杀虫剂来控制蚜虫。
马铃薯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的症状
包括叶片上出现黑色或棕色的斑点,疫病发展后,叶片会逐渐枯萎,整个植株会被感染。
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以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植过于密集,及时采取农药喷洒或熏
蒸处理种子。
马铃薯疫病同样由疫霉菌引起,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
疫病的症状包括茎叶出现
黑色液体,叶片迅速枯萎,植株死亡。
为了防治马铃薯疫病,可以在种植前消毒土壤,定
期喷洒杀菌剂,以及尽量避免地下水和淤水的积蓄。
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病害,与晚疫病类似,但是早疫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为了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可以使用抗病品种,早种植或晚收获,定期喷洒杀菌剂,以及采
用适量的施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控。
种植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
期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消毒种子、土壤和种植工具,以及采取适当的灌溉管理措施,有
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如下:
一、发生特点
1.病害发生时间:马铃薯晚疫病多在5月至9月间发生,且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易于繁
殖和传播。
2.发病症状:病害初期在叶子表现为水渍状斑点,随后迅速扩大变成黑褐色,叶片及
叶柄逐渐干枯。
主茎的基部可见灰白色霉层,最终导致整株植物枯死。
3.传播途径: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溶胶传播及种子传播,病害菌丝也能
通过虫害、水流等方式传播。
4.适宜条件:高湿度、高温度、长时间降雨或高湿天气容易助长马铃薯晚疫病的繁殖
和传播。
二、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为防止病害的发生,可选用丰水期早、成熟期晚的品种,同时需要预防
因天气原因引起的病害感染,如做好排水、通风等措施。
2.化学防治:在出现病害时,应用具有高效杀菌作用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抗菌素、联系杀菌剂等。
3.生物防治:可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农药进行预防,通过
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和增加植物免疫力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4.物理防治:适用于病害发生较严重的情况下,可通过雨棚、喷洒盐水等方式对植株
进行保护,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轮作优化:在种植马铃薯的当年,需注意与其他近缘作物进行轮作,同时合理施肥、加强病害监测等工作,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马铃薯早晚疫病及虫害探讨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到早晚疫病和虫害的问题。
这两种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本文将针对马铃薯早晚疫病和虫害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种植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一、马铃薯早晚疫病的产生原因早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
疫霉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通过气溶胶和雨滴传播,是世界上主要的病原真菌之一。
马铃薯早晚疫病主要是由疫霉菌引起的,该病害主要通过侵入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引起感染,进而导致植物倒伏、减产甚至死亡。
1.合理选址在种植马铃薯时,要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避免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种植马铃薯,以减少疫霉菌的滋生。
2.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植物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疫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的情况和马铃薯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避免施用过量的化肥,以免造成土壤污染。
3.病害防治定期对马铃薯进行病害防治,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防治疫霉菌的药剂,及时清除病源。
4.换茬轮作定期进行换茬轮作,避免连作,以减少疫霉菌的滋生。
马铃薯虫害主要由马铃薯蛾、马铃薯象、土壤线虫等引起,这些虫害会对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地上部分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虫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农业生产中的不合理管理和施肥等因素引起的。
四、马铃薯虫害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虫品种在种植马铃薯时应选择抗虫品种,这样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有些抗虫品种对马铃薯蛾、马铃薯象、土壤线虫等虫害具有一定的抗性,能够降低虫害的危害。
根据马铃薯的生长期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洒防虫剂、杀虫剂等,以减少虫害的危害。
4.生物防治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天敌、使用天敌复合剂等,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造成产量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的病虫害,需要了解其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这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疫霉菌引起。
病害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而深绿的斑点,逐渐蔓延并形成灰黄色带纹的斑块,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制度、病害监测和合理使用药剂等。
3. 马铃薯黑腐病:这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下茎。
病害初期,感染部位出现浅褐色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斑点变为黑色,逐渐蔓延并导致地下茎腐烂。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健康种薯、增强栽培管理、定期清除病残茬等。
二、虫害1. 马铃薯蚜虫:这是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为马铃薯的叶蚜和毛蚜。
蚜虫主要吸食马铃薯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畸形等现象,并会传播病毒病。
防治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并采取控虫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定期清除病虫害发源地等。
2. 马铃薯象甲:这是一种地下害虫,主要以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地下部分为食。
害虫钻入地下部分,导致马铃薯腐烂、凹陷等现象。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清除病残茬、增加天敌、土壤处理等。
3. 马铃薯斜纹夜蛾:这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害虫,主要以马铃薯的叶片为食。
害虫的幼虫会在叶片上留下不规则的蛀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大面积落叶。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黄板诱捕、增加天敌、药剂处理等。
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抗虫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巡视和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 合理施肥和灌溉,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湿度平衡。
4. 定期清除病虫害发源地,减少虫害传播和病菌繁殖的机会。
5. 增加天敌的数量,通过释放天敌或采取其他方式吸引天敌来控制害虫。
6. 合理使用农药,按照使用说明和技术要求进行农药处理,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的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马铃薯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其主要通过叶蝇传播。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植株的叶片和茎部,以下是常见的症状:1. 叶片颜色改变:受感染的植株叶片会出现黄化、叶片边缘烧焦或变成棕色。
2. 斑点病斑:感染的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斑点,颜色从黄色到棕色不等。
3. 畸形叶片:感染后,叶片可能会变得畸形,呈现扭曲或弯曲的形态。
4. 茎部纹理改变:感染的茎部会出现纹理不清晰的情况,呈现颜色变浅或发生病斑。
5. 产量减少:受感染的植株由于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产量明显减少。
1. 良好的耕作管理:在种植马铃薯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要保持土壤的适度湿度和通风,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植株感染病毒的概率。
2.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马铃薯病毒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3. 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减少叶蝇等植物病毒传播媒介的数量。
可以使用合适的昆虫杀虫剂进行喷洒处理,并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并采取措施控制。
4. 采用温室种植:在病毒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温室种植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隔离病毒传播的媒介,减少感染的概率。
5. 彻底清除感染植株:一旦发现受感染的植株,需要及时将其移除并销毁,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6. 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巡视田间,留意马铃薯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毒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毒扩散。
马铃薯病毒病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以上介绍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保障马铃薯的生产和市场品质。
【病虫防疫】马铃薯病毒、类病毒的传播途径
马铃薯病毒、类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接触传毒
接触传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健康植株与病株在田间枝叶接触,因风吹互相摩擦即可使健康植株感染病毒;在贮藏过程或催芽后,健康的块茎幼芽与感染病毒的幼芽在运输过程摩擦也可传病;人在田间操作时用的农具和人的衣物,接触病株经摩擦带毒后又与健康的植株接触,也可把病毒带到健康植株上;用切刀切种薯时,切了病薯又切健康种薯,即可使健康种薯感病;还有嚼口器昆虫,如甲虫、蝗虫等咬食病株后又食健康株也可使健康株得病等等。
通过接触可传病的有马铃薯X病毒、S病毒、A病毒和纺锤块茎类病毒等。
Y病毒可在田间株间接触传毒,据研究不通过切刀传毒。
2.昆虫传毒
传毒的害虫较多,如蚜虫、叶蝉、螨、粉虱、甲虫、蝗虫等均可传毒。
最普遍的是蚜虫传毒,蚜虫中以桃蚜传毒为主,并传播持久性病毒和非持久性病毒。
卷叶病毒为持久性病毒,X病毒、A病毒、M病毒和S病毒的一些株系均属非持久性病毒。
蚜虫取食病株后,病毒保存在啄针上,不进入体内,再取食于健康植株时可通过啄针传毒,这种传毒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播。
在蚜虫取食病株时病毒进入蚜虫体内,最少经过1小时之后再食健康植株时才能传毒,这种方式为持久性传播。
因持久性病毒需在蚜虫体内繁殖,而后经啄针传毒,不像非持久性病毒可在取食后瞬间传毒。
螨类、粉虱可传播Y病毒;咀嚼口器的害虫可传播X病毒和纺锤块茎类病毒;叶蝉可传播紫顶萎蔫病。
3.线虫传毒
线虫通过口针取食时可把病毒吸入体内,在于健康植株幼根上取食时传入病毒。
4.真菌传毒
所谓土壤传病,并不是土壤本身传病,而是土壤中的线虫或真菌孢子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健康植株。
真菌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因病毒种类不同而又很大差异。
传播X病毒的癌肿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0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