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及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评析及作文题目陶行知立志做“一品百姓”的立意分析作文辅导0408 07542015年合肥二模试题评析及作文题目陶行知立志做“一品百姓”的立意分析安徽阜阳市城郊中学李卫全4月7日上午,具有高考风向标之称的“二模”正式开考。
此次考试不仅科目安排与高考一样,很多老师都分析说,根据以往的经验,“二模”在难度上与高考非常接近,考生们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好好练练手。
一、作文审题分析此次作文题形式很平常,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过材料内容有一定的深度,让考生来谈论“一品百姓”。
材料大致内容是:古往今来,想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的比比皆是,但立志做一品百姓的寥若晨星。
半个世纪前,教育家陶行知做了第一人,他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做一品百姓的口号,并从自我做起,想老百姓、学老百姓、做老百姓,比一品大员一品高官高贵得多。
作文题目立刻引起大家的关注,不少老师看到作文题后分析说,这样的材料内涵比较深,想要写好写出高分不太容易。
让我们先看看合肥二模作文题目的出处:它来源于一段文字要做“一品百姓”古往今来,立志要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的比比皆是,而立志要做“一品百姓”的却寥若晨星。
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却做了天下第一人。
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号。
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高官是官之极品,人臣顶尖,一人之下,万人之眩。
做“一品百姓”,则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也居之不易。
一品高官须靠乌纱、头衔、豪宅、美车来证实,“一品百姓”则体现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怀和一流的爱心上。
“一品百姓”虽居江湖之远,但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爱国不甘人后,救亡一马当先。
2023年各地市高三语文二模卷【重点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题】汇集练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则用“_______”一句表白自己年轻时就有从军报国的志愿。
(2)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后,以“_______”一句表达时不我待的担忧;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后,以“_______”一句表现对月色流水的沉醉。
(3)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如_______。
17.(6分)(1)中原北望气如山少时棋柝曾联句(2)恐年岁之不吾与不知今夕何夕(3)示例: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②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都分。
17.《蜀道难》写蜀地在开凿栈道前,长期与外界阻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8.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指宋朝社会,官场的不良风习。
19.自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传后,历代诗文对李广之品节、才能、遭际多有吟咏,如“______,_________”。
17.答案: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18.答案: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9.答案:示例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示例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示例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_______”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_”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
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
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
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
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
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
”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
”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
”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
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
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
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
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
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
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
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
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
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
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
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
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
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围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
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九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注意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 默写。
(1)读诗文,悟情怀。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乐观向上的生命姿态;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不随流俗的人生志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传达了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2)文学要有想象和联想。
仰望浩瀚星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银河的壮美;俯察半亩方塘,朱熹在《观书有感》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述了学习的道理。
【答案】①. 沉舟侧畔千帆过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③. 出淤泥而不染④. 濯清涟而不妖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⑦. 天接云涛连晓雾⑧. 星河欲转千帆舞⑨. 问渠那得清如许⑩. 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注意易错字:畔、淤、染、濯、涟、落、作、舞、渠、那、源。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甲】昆虫界的反常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啊,很快我又发现了一对短翅天牛,它体形健美,可与山楂树上的栎黑天牛媲美。
()是属于鞘翅目的昆虫,就会找出鞘翅把身体包住,以保护脆弱的后翅和容易受伤的柔弱的腹部。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短翅天牛却无视这一常规,它肩上长着的两片短小的鞘翅,失去了防护的作用。
短翅天牛到底是因为缺少布料做不起燕尾服,还是因为吝啬才穿起了小马夹呢?()是真正的鞘翅目昆虫,在鞘翅上偷工减料有什么好处呢?它真是吝啬得让人吃惊。
2023年5月九年级阶段调研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游山川,赏奇景。
遥望泰山绝顶,杜甫抒发“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漫步钱塘湖畔,白居易感受“,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美景;陶弘景的“,清流见底”描画了人间仙境般的奇丽风光。
(2)览古迹,访奇人。
过潼关,西望长安,张养浩慨叹“伤心秦汉经行处,”;登幽州台,放眼远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抒怀才不遇之悲;登临北固亭,辛弃疾怀想当年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豪气干云。
(3)思先贤,悟妙语。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地名妙用,令人称奇;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豁然开朗,让人惊叹。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3分)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A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liàn,将灵jiù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讧.()乱号.()哭入liàn()灵jiù()(2)以上文段选自名著《儒林外史》,其作者是,文中A指的是,他临死伸着两根手指不肯咽气的原因是。
(3分)(3)下列短语与文中“分开众人”结构相同的是()(3分)A.惹是生非B.最美少年C.放下包袱D.意志坚定(4)这部作品不仅有对反面人物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
请列出一位正面人物,结合事例,简要分析其形象。
(3分)3.复兴学校开展以“找寻城市文化开启阅读智慧”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
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
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
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
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题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选择题栏中;不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在答题卷相应的选择题栏上。
3.答卷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答题时,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不要在试题卷上答题。
4.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1、Ⅱ卷不收回。
第1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
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
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一无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
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
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
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
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
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3分)A.作暑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荒漠一夜符浩勇天朦朦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远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离开了驼铃队,深入到荒滩深处的。
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走。
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的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
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
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唯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
他心里明白,在荒滩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鸟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
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
稍刻。
叉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
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循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
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
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循的方向赶去。
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涉跋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
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
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体,机警地准备应对野狼的反扑。
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
有好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像虚脱一般神情恍忽,晕晕蒙蒙地跟着……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存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双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
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地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4.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
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心理变化的过程。
(5分)①昨天黄昏,“他”见到狼,内心非常慌惶。
②天亮时,“他”仍然感到恐惧和绝望。
③野狼停下时.“他”心里一阵狂喜。
④野狼往回逃窜时,“他”心中充满骄傲和自豪。
⑤追随狼踪发现水源时,“他”喜出望外。
⑥最终获救时,内心对狼充满了感激之情。
(答出5点即可)5.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画线句子具体说明。
(6分)①拍摄别致的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契机,为遇狼的情节做铺垫。
②“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近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转折点(人追狼)的形成。
(每l点2分)6.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①坚毅顽强。
面对外在的磨难和内心的恐怖,能够勇敢地去战胜和克服。
②机智敏捷。
能够敏锐地发现狼调向回窜的原因,机警地追随狼的踪迹。
③热爱艺术。
面对困境,却自始至终不肯放弃所拍到的“别致风景”。
④沉着冷静,善于思考。
能意识到狼既是困境的制造者,也是摆脱困境的拯救者。
(这一点也可理解为对狼有感恩之情。
)(答3点可给全分)7.小说叙写了一个人与一匹野狼的故事。
有人说,狼是凶残的掠食者,是人类的敌人;有人说,狼不自觉地帮助主人公走出沙漠,是一个拯救者;有人说,小说在赞颂人的意志品质;也有人说,小说在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①在沙漠荒滩的恶劣环境中,狼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②主人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狼也间接地起到了作用:狼的突然转向提醒主人公及时掉头;狼成了主人公最好的向导;狼的存在激发了主人公的潜能,使他“振作”“警醒”,直至获救。
③主人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首先在于他富有毅力和意志,能够战胜疲惫和饥渴,能够战胜面对野狼的恐惧和绝望。
④人类不能排他性地独自存在自然界中,只有与其他生物在对立、竞争中共同生存,人类才有出路。
(以上是答案要考虑的关键点,具体答案视所选择的角度而定,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