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件 音频朗读 教学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768.37 KB
- 文档页数:12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余光中)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3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
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
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
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学生自读】……【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
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
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
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
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乡愁》教学设计三种<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教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容的《乡愁》,师生共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了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都有整齐美。
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容的《乡愁》。
《乡愁》探索朗读教学的案例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诗歌,从古典诗歌到现当代诗歌,从外国长诗到抒情小诗,可谓包罗万象。
诗歌含蓄蕴籍不像小说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诗歌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困惑。
纵观身边诗歌教学的现状:一部分语文教师以课时少、内容多、考试很少涉及朗读的考点为托词,渐渐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朗读的训练。
“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诗歌课堂似乎越来越少。
一节诗歌讲授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连“简短的诗歌”当堂背诵的目标也难以达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应成为诗歌教学永恒的主题。
有鉴于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朗读教学”,希望学生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愉悦的感知到《乡愁》一诗柔美而略带忧伤思乡思国之情。
二、教学设计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采用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意、品味意象、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第一乐章:初诵诗歌,感知诗意;第二乐章:品读诗歌,感知诗歌的美;(凝练的语言、丰美的意象、忧伤的情感);第三乐章:想象诗歌,走进作品;第四乐章:披文入情,诵背诗歌;第五乐章:放声唱诗,回味无穷三、片段描述(课堂教学实录)第一乐章:初诵《乡愁》师:谁能告诉胡老师你在预习《乡愁》一课时读了几遍?生:(众所纷纭)一遍、两遍、三遍……师:无论你预习时读了几遍,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像拿起朗诵稿一样拿着教材,放声再读一遍。
读的时候这样开头“《乡愁》,作者余光中”,这样结尾“朗诵者:某某”某某就是你们各自的名字。
生:(兴高采烈地放声读,课堂充满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师:同学们读得很专注。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以一节诗为例,说说你在朗读时在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上的处理及困惑。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件展示、学生欣赏)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简介作者(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
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把握技巧: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停顿: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
《乡愁》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乡愁》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二、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