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13)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531.52 KB
- 文档页数:5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3)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3)含答案一、选择题1、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A. 传承古制、重史传统B. 尊重自然、恪守古训C. 神化王权、天人合一D. 人文关怀、以史为鉴【答案】A【解析】“法祖”说明是传承古制,“重史乘”说明是重史传统,A正确;尊重自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属于西汉时期思想特点;D中人文关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
”此事反映了A. 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B. 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C. 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 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答案】A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5、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D。
6.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3)含答案一、选择题1、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皇权、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大大加强,选项与史实不符。
故AB项错误。
从材料中看不出宋太祖和丞相之间矛盾尖锐。
故C项错误。
材料中宋太祖想要代替宰相副署签字,但深知官场运作程序的赵普却劝谏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职责,与皇上您无关。
可见官僚政治的传统对帝王的权力与行为都有一定的限制。
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可知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君主专制,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2、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珠海模拟)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8·青岛模拟)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和闭关锁国都不会造成近代前夜的清政府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贵钱贱,故A项错误;农耕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白银与铜钱兑换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3、(2018·常州模拟)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2)含答案一、选择题1、“春季里来艳阳天,桃花红,李化白、百鸟闹声喧……共产暴动处处红旗现,直打得土豪劣绅逃到天外边。
共产党齐努力,大家团结紧,推翻统治的政权,重把天地安”,这是流行于大别山区的歌谣。
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A. 组织武装起义,挽救国民革命B. 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C. 突破重重围剿,进行战略转移D. 倡导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答案】B2、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
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来看,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贵族政治难以维持。
从材料反映的管仲仍然存在等级观念来看,说明贵族政治只是表现出开始瓦解的趋势。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汉初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选择习题(1)含答案1.(2019·江西高三调研,26)唐朝武周(武则天统治)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
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经济继续繁荣B.政府税收大幅下降C.军阀割据更加突出D.新的经济形态萌芽答案 B解析拥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数量减少,导致政府税收下降,故B项正确。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B。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选B项。
3.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据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信息,可知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项。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选D项。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3)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A【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0)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0)含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2、《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可知西周时期强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
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答案】B点睛:对和课本内容关系不大或者观点相左的纯材料式选择题题,要敢于思考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
5、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故选择C项。
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的变化;B选项错误,这与自然经济无关;D选项错误,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一、选择题1.[2017·福建莆田八中期中]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中国仍是顺差,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由顺差变为逆差,所以“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遵义四中月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说明其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所以选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受人凌辱”指什么,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
3.[2018·辽宁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选练习题(13)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
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
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答案】A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
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D.国际地位的差异【答案】B3、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社会政治制度被搅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其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也未实现资本主义理想,故C、D项错误。
4、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答案】B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故A、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是这一时期民主建设的突出成就,故B项正确;文革结束就已经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故D项错误。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1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湖南十三校模拟)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B.行省之下设郡县等多层行政管理机构C.行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权力D.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选B行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取代郡县制,郡县不是行省之下行政管理机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行省在地方有很大的经济、军事权力,但受到中央节制,因此权力是相对独立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苏锡常镇模拟)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解析:选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故C项正确;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不结盟运动()A.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B.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C.体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消极态度D.主张不结盟国家结合成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解析:选A据材料“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得出不结盟运动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故A项正确;据材料“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可知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不结盟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故D项错误。
4、(2018·长沙模拟)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
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A.美国金融的崛起B.荷兰商业的繁华C.殖民霸权的更替D.英国科技的先进解析:选C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时荷兰是海上商业殖民帝国,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之战,荷兰战败,英国夺权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因此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殖民霸权的更替,此时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尚未建立,故A 项错误;荷兰商业的繁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殖民霸权的更替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英国科技的先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5、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不符,故B项错误;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与材料中“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没有涉及生产的巨变,故D项错误。
6、(2018·九江“十校”联考)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
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D.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解析:选D材料体现出1968年美国一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仍占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的4分之一左右,可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3年,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美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故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导致材料中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7、(2018·全国卷临考冲刺押题卷)如图为《布鲁特斯胸像》。
雕像中,布鲁特斯身披古罗马长袍,脸向左侧有力地转动着,嘴角紧闭着,专注的眼神凝视着前方,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
该作品()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解析:选B古希腊先哲们的思想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但《布鲁特斯胸像》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故A项错误;《布鲁特斯胸像》细致刻画了人物的表情、神态,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因而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B项正确;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宣扬“因信称义”,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故D项错误。
8、(2018·贵阳模拟)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
这反映出西周()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审美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了青铜器上的文字,没有说明青铜器本身的状态,故B项错误;通过“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可得出通过这些铭文,是人们了解古代的有效渠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专门讲述宗法礼仪的变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
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摘编自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果认为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可以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海洋文明的关系、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平原农耕文明的关系;如果认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和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没有决定作用。
答案:示例1:论题: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
(2分)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文化的形成。
古代希腊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又孕育了人们的平等精神,同时所形成的城邦国家也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完全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体制。
与古代希腊相反,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形成了农耕文化,此文化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管理,且广阔的平原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现象,因此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大,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体化专制政治体制。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题: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2分)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化的差异虽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但并不由其所决定,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是海洋环境的英国也曾是极其专制的封建国家,而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体相当且拥有广阔平原的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这都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没有决定作用。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恩格斯《论历史规律》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明确材料的指向,拟定题目。
行动的目的与结果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材料给出的是不相符的,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一种是起初似乎达到目的,最终却没有达到目的。
其次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明确知识范围是世界史,古代、近代和现代都可以。
必须选取符合行动的目的与结果不同的史实,如以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起初相符,最后背离为论题,可选取绥靖政策,英法等国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在最初起到了安抚法西斯势力、避免战争的目的,但却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最后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由史实叙述推导出结论。
答案:评分说明:分值要求10~12①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②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①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②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4~6①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②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①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②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示例:论题:行动的目的与结果的背离(2分)1918-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