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及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244.68 KB
- 文档页数:2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要领1.结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管束、管板、管头盖板等部分组成。
在设计中,需考虑到换热器的耐压性能、换热面积、流体分布等因素。
换热器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密封性能,以确保设备的可靠运行。
2.材料选择:换热器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壳体、管束等部分可选用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材料,而密封件宜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和介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
3.传热计算: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是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热计算需要确定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摩擦阻力、压降等参数。
传热系数的计算可采用经验公式或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估算。
同时,需考虑换热介质的性质、流体状态和流速等因素。
4.流动特性:换热器的流动特性对传热效果和设备性能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计的管束结构和流体分布能有效提高传热效果。
同时,应考虑流体在管束间和壳内的流动方式,如单相流、两相流、多相流等。
对于热敏介质,还需注意避免结垢、热点等问题。
5.安全性和维修性:管壳式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安全性和维修性。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设备的容易维修、更换部件的便利性,以及防止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经济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成本和效益,追求经济性指标。
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使用情况,合理选择换热器的型号、大小和材料。
在满足工艺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领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传热计算、流动特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经济性等方面。
合理的设计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换热,同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满足特定工艺要求和使用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由壳体、管束、管板、管箱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面将从换热原理、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原理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壳两侧的介质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一个介质在管内流动,被称为"壳侧流体",另一个介质在管外流动,被称为"管侧流体"。
壳侧流体通过壳体流动,而管侧流体则通过管束流动。
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壳侧流体和管侧流体之间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进行。
二、设计要求1.热量传递效果好:要求在换热器内两种介质之间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以满足工艺要求。
2.压力损失小:为了保证介质流动的稳定性和降低能源消耗,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小换热器内的动能损失。
3.适应不同工艺条件:换热器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动。
4.安全可靠: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少故障率。
三、结构设计1.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壳体的选择应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并采取相应的增强措施。
2.管束:管束是由多根管子组成的,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
管束的设计要考虑到介质对管材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到换热面积的要求。
3.管板:管板位于管束两端,起到支撑和固定管束的作用,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管板的设计要考虑到壳侧和管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合适的孔洞布置,以保证流体的均匀流动。
4.管箱:管箱是安装在管板上的设施,主要用于集流壳侧流体并将其引导出换热器。
管箱的设计应考虑到壳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流量等参数,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以确定壳体、管束和管板等部件的尺寸和选材。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和使用条件的要求,进行热交换面积的计算和确定。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总结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
其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原理是通过管内流体与壳侧流体之间的热传导来实现热量的交换。
管内流体一般为待加热或待冷却的介质,而壳侧流体一般为冷却剂或加热介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转移,达到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它由管束、壳体、管板、管侧流体进出口以及壳侧流体进出口等部分组成。
管束是换热的核心部分,通过将多根管子固定在管板上,形成流体的通道。
而壳体则是管束的外部保护壳,起到支撑和密封的作用。
管侧流体通过管侧进出口进入管束内,与管内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再通过壳侧进出口流出。
这样的结构设计,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由于在换热过程中,介质可能存在腐蚀、高温等问题,因此需要选择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
常见的材料有不锈钢、钛合金等。
对于特殊的工况,还可以采用陶瓷、镍基合金等材料。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是换热面积的确定,它与换热效果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换热面积越大,换热效果越好。
其次是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它们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和压力损失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尺寸和重量,以及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换热器的定制设计。
例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需要采用密封性好、耐高温高压的结构和材料;在对流体的温度变化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级换热器或增加管程等方式来提高换热效果。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定制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管壳式换热器方案要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换热器的设计过程包括计算换热面积和选型两个方面。
有关换热器的选型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下面主要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及如何分析计算结果、调整计算,而设计出满足工艺需要的、传热效率高的换热器。
11.1设计计算的基本模型及换热器的性能参数换热器的性能主要是通过下列公式来描述的。
a.冷、热两流体间热量平衡Qreq=(WCpΔT>hot=(WCpΔT>coldW--流体质量流量Cp--流体的比热hot--热流体cold--冷流体ΔT--进出口温度差b.传热率方程Qact=(A>(ΔTm>(1/ΣR>ΣR=(1/hi>o+(1/ho>o+(Rf>o+(Rw>oΣR--总热阻A--传热面hi、ho--分别为两流体的传热膜系数Rf--两流体的污垢热阻Rw--金属壁面热阻ΔTm--平均温度差O--通常换热计算以换热管外表面为基准c. 传热率的估算Qact≥Qreqd. 对压力降的限制条件(ΔPi>act≤(ΔPi>allow(ΔPo>act≤(ΔPo>allowΔP--压力降下标i表示管内下标o表示管外11.2 换热器的计算类型换热器的计算类型常分为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两大类。
换热器计算一般需要三大类数据:结构数据、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其中结构数据的选择在换热器中最为重要。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包含有一系列的选择问题,如壳体型式、管程数、管子类型、管长、管子排列、折流板型式、冷热流体流动通道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工艺数据包括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口压力、允许压降及污垢系数等。
物性数据包括冷、热流体在进出口温度下的密度、比热容、粘度、导热系数、表面张力。
a.设计计算 Design设计计算就是通过给定的工艺条件,来确定一台未知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并使其结构最优、尺寸最小。
对设计计算应先确定下列基本的几何参数:--管长--管间距--流向角--换热管外径及管壁厚b.校核计算 Rating校核计算就是评估一台已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即通过校核设备的几何尺寸来看其是否能满足传热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换热器的设计过程包括计算换热面积和选型两个方面。
有关换热器的选型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下面主要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及如何分析计算结果、调整计算,而设计出满足工艺需要的、传热效率高的换热器。
11.1设计计算的基本模型及换热器的性能参数换热器的性能主要是通过下列公式来描述的。
a.冷、热两流体间热量平衡Qreq=(WCpΔT>hot=(WCpΔT>coldW--流体质量流量Cp--流体的比热hot--热流体cold--冷流体ΔT--进出口温度差b.传热率方程Qact=(A>(ΔTm>(1/ΣR>ΣR=(1/hi>o+(1/ho>o+(Rf>o+(Rw>oΣR--总热阻A--传热面hi、ho--分别为两流体的传热膜系数Rf--两流体的污垢热阻Rw--金属壁面热阻ΔTm--平均温度差O--通常换热计算以换热管外表面为基准c. 传热率的估算Qact≥Qreqd. 对压力降的限制条件(ΔPi>act≤(ΔPi>allow(ΔPo>act≤(ΔPo>allowΔP--压力降下标i表示管内下标o表示管外11.2 换热器的计算类型换热器的计算类型常分为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两大类。
换热器计算一般需要三大类数据:结构数据、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其中结构数据的选择在换热器中最为重要。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包含有一系列的选择问题,如壳体型式、管程数、管子类型、管长、管子排列、折流板型式、冷热流体流动通道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工艺数据包括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口压力、允许压降及污垢系数等。
物性数据包括冷、热流体在进出口温度下的密度、比热容、粘度、导热系数、表面张力。
a.设计计算 Design设计计算就是通过给定的工艺条件,来确定一台未知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并使其结构最优、尺寸最小。
对设计计算应先确定下列基本的几何参数:--管长--管间距--流向角--换热管外径及管壁厚b.校核计算 Rating校核计算就是评估一台已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即通过校核设备的几何尺寸来看其是否能满足传热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选型指导
首先,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确定换热器的传热负荷。
传热负荷是
根据换热介质的热容、进出口温度差以及流量等参数计算得出的。
对于不
同的工况和换热介质,传热负荷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其次,设计时需要确定管道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形
式有单通道、多通道和多分流型。
单通道结构适用于流量较小的换热介质,多通道和多分流型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换热介质。
在确定结构形式时,需要
考虑换热效果、流体流动状态以及材料成本等因素。
然后,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密封方式。
管壳式换热器常用的
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介质的特性,如酸
碱性、腐蚀性等。
密封方式有悬挂式、焊接式、密封垫等,需要根据具体
工况选择合适的密封方式。
最后,进行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换热器的性能和经济性。
性能指的是
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耐压能力、防腐性等。
经济性则包括材料成本、维护
费用等因素。
在选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换热器。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需要考虑传热负荷、结构形式、材
料选择、密封方式以及性能和经济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型,可
以使换热器的性能得到最大发挥。
同时,还需要注意换热器的安装、调试
和维护等工作,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1.传热面积的计算:传热面积决定了热交换效果的好坏,计算传热面
积是设计的第一步。
传热面积的大小受到工艺需求、流体特性和设备尺寸
等因素的影响。
2.流体流速的选择:流体流速对传热效率有重要影响。
流速不宜过大,以免增加流体阻力和泵耗能,但也不宜过小,以免影响传热效果。
需要通
过经验和实验确定合适的流速范围。
3.换热器的参数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和流体性质选择合适的管壳式换
热器参数,如管子和外壳的材料、厚度和长度等。
一般情况下,不同材料
的换热器对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传热效果和抗腐蚀能力。
4.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管壳式换热器工作时,内外两种流体通常以不
同的温度和压力运行,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换热器的安全性能。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加装安全阀和温控装置等。
5.清洗和维护的考虑:管壳式换热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有积垢和堵
塞的问题,因此需要预留清洗口和维护通道,并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工作,以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传热效率、流体性质、工艺
要求和设备安全性能等因素,确保换热效果良好、运行安全可靠。
通过合
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使管壳式换热器发挥最佳的效果,实现节能降耗的
目的。
试论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及要点摘要: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在能源、石油、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中被大量使用,应用十分广泛,并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业装置也逐渐向大型化和高效率化发展,使得换热器的发展也不断的大型化,这就对大型换热器的产品质量、系统的经济性、能量利用效率等工艺设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本研究主要从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原理入手,重点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注意事项;研究进展管壳式换热器就是指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也叫做列管式换热器。
该换热器具有操作可靠、结构简单、清洗方便、生产成本较低、易于制造、选材范围广、适应性强、能适应高温高压等特点,是现阶段在能源、石油、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中应用最广的换热器类型。
本研究从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原理入手,重点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
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概1.1 管壳式换热器的概念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在轻工、化工、石油、能源、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又叫做列管式换热器。
这种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简单由壳体、管板、传热管束、折流板以及管箱等部件组成。
管壳式换热器操作方便、可靠、适合在高压及高温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类型。
1.2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换热器来完成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蒸汽冷凝成液体、低温流体加热或者高温流体冷却等过程中间的热量传递,管壳式换热器的壳体以圆筒形为主,内部装有管束,并且其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分为两种换热流体:一种是管程流体,是指流体在管内流动;一种是壳程流体,是指流体在管外流动。
与此同时,壳体内通常装有若干挡板,不仅可以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还能提高壳程流体速度,增强流体湍流程度,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
管壳式换热器及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一种换热设备,它通过与介质流过的管道间的传热,完成工艺过程中的冷热交换。
在各种工业生产中,管壳式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造纸、食品、制药等行业。
下面将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由管束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其中,管束是由多个管子组成,介质通过管子流过,外壳用于固定管束,并通过进出口与介质连接。
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换热面积、介质流速、传热系数、流体阻力和温度梯度等。
首先,换热器的设计需要确定合适的换热面积,以满足工艺要求。
换热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换热效率,一般情况下,面积越大,换热效果越好。
确定面积需要考虑介质流量、温度差以及传热系数等参数,通过计算得出合适的面积。
其次,设计中需要确定合适的介质流速。
介质流速对传热和阻力都有一定的影响,流速过高会增加介质压降,流速过低会影响传热效果。
通过流速的选择,可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经济性。
然后,传热系数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传热系数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热量传递速率,影响着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传热系数与介质流速、管道材料、传热面积等相关,通过合理选择这些参数,可以提高传热系数,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此外,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流体阻力的问题。
流体在管壳内的流动会产生阻力,影响介质的流速和能量损失。
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流道的宽度和形状,以减小流体阻力,提高流量。
最后,温度梯度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温度梯度是指介质在管壳内的温度差异,直接影响换热效果。
通过合理布置管束和外壳,可以减小温度梯度,提高传热效率和热能利用率。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换热面积、介质流速、传热系数、流体阻力和温度梯度等。
通过合理选择这些参数,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和性能,满足工艺过程中的换热需求。
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摘要:管壳式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效率问题是设计工作的核心。
本文利用优化设计原理,建立了以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模型。
分析了影响年总费用的因素,编制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计算机程序。
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实例说明优化设计程序的使用。
关键词: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优化;优化设计热交换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尤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更为广泛。
换热器分类方式多样,按照其工作原理可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能式换热器和间壁式换热器三大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用量最大,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类,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资料比较齐全,在许多国家都有了系列化标准。
近年来尽管管壳式换热器也受到了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由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等优点,管壳式换热器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的主要类型换热器,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设备中仍占有绝对优势。
对于完成某一任务的换热器,往往有多个选择,如何确定最佳的换热器,是换热器优化的问题,即采用优化方法使设计的换热器满足最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在换热器设计中,最优目标函数是指包括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在内的总费用最小。
本文主要针对管壳式水冷却器冷却水出口温度的优化问题,利用一般优化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操作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给出相应的目标函数,并用MATLAB语言编写了计算程序,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实例。
1目标函数对于以水为冷却介质的管壳式冷却器,进口水温一定时,由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可知,冷却水的出口费用将影响传热温差,从而影响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投资费用。
若冷却水出口温度较低,所需的传热面积可以较小,即换热器的投资费用减少;但此时的冷却水的用量则较大,所需的操作费用增加,所以存在使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之和为最小的最优冷却水出口温度。
试论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及要点
发表时间:2017-05-31T16:08:19.947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3期作者:杨家伟[导读] 使得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过程更为简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换热器的三维流动和传热行为数值模拟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放大问题。
山东宏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399 摘要: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在能源、石油、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中被大量使用,应用十分广泛,并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业装置也逐渐向大型化和高效率化发展,使得换热器的发展也不断的大型化,这就对大型换热器的产品质量、系统的经济性、能量利用效率等工艺设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本研究主要从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原理入手,
重点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注意事项;研究进展管壳式换热器就是指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也叫做列管式换热器。
该换热器具有操作可靠、结构简单、清洗方便、生产成本较低、易于制造、选材范围广、适应性强、能适应高温高压等特点,是现阶段在能源、石油、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中应用最广的换热器类型。
本研究从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的原理入手,重点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
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概
1.1 管壳式换热器的概念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在轻工、化工、石油、能源、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又叫做列管式换热器。
这种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简单由壳体、管板、传热管束、折流板以及管箱等部件组成。
管壳式换热器操作方便、可靠、适合在高压及高温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类型。
1.2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换热器来完成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蒸汽冷凝成液体、低温流体加热或者高温流体冷却等过程中间的热量传递,管壳式换热器的壳体以圆筒形为主,内部装有管束,并且其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分为两种换热流体:一种是管程流体,是指流体在管内流动;一种是壳程流体,是指流体在管外流动。
与此同时,壳体内通常装有若干挡板,不仅可以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还能提高壳程流体速度,增强流体湍流程度,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
管板上的散热管通常分为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两种排列方式,前者排列方式使得散热管之间彼此排列紧凑,进而增大了管外流体湍动程度和传热分系数。
而正方形排列方式则主要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是以方便清洗为主。
2 管壳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各种不同型式不同种类的换热器逐渐涌现出来,以满足在能源、石油、化工等很多工业部门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相关种类的换热器标准,建立并完善了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使得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技术更具科学性,在结构上安全可靠,在操作上也是便于操作、维修和安装,并且在价钱上也符合基本要求,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首先,管壳式换热器一端的管板在壳体内是可以自由浮动的,而另一端管板则是与壳体固定的,能够确保在两种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和壳体之间不存在温差应力。
其次,管壳式换热器的浮头端能更易于管束插入或抽出壳体,被设计为可拆结构,这种设计不仅能够保证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还能确保浮头部分在进行安装、清洗以及检修的时候更加的方便。
3 管壳换热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1 存在钢板、钢管负偏差问题
一般情况下,管壳换热器设计中经常存在钢板、钢管负偏差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旦存在这种负偏差的问题,就很容易导致管壳换热器开孔补强不足。
钢管负偏差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首先,管壳换热器设计中管束存在级别问题,这会对管板和折流板管孔之间的公差精度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换热管的材质的不同也会对管孔公差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管壳换热器的开孔补强效果。
只有在钢材的厚度负偏差小于0.25mm,且不超过实际厚度的6%时,钢材厚度的负偏差值才可以省略不计。
3.2 划类、程数问题
受我国国内配件实际配套能力较低的影响,现阶段存在的对于工艺性能的结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在进行管壳换热器压力腔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每个压力腔各自的类别而分别提出设计要求和制造技术要求,在进行压力腔类别划定时,没有严格按照压力腔的设计压力以及压力腔的几何容积进行取值,使得管壳换热器在划类、管程分程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3.3 热处理问题
首先,在管壳换热器的浮头盖以及管箱的热处理方面存在问题,没有对低合金钢或者碳钢制的焊有分程隔板的浮头盖、管箱和管箱的侧向开孔超过1/3圆筒内径的管箱进行热处理工作。
其次,冷轧的强化换热管缺少必要的热处理工作,因此不能提高钢管的耐应力腐蚀。
最后,黄铜等有色金属冷轧的强化换热管同样缺少必要的热处理工作。
3.4 标准未明确的几个问题
管壳换热器设计中尚存很多标准未明确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存在的垫片设计标准中给出的常用的垫片性能,只是简单的提供了几种新材料的垫片系数以及比压力数值以供参考,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垫片设计要求。
其次,现存的A型和B 型两种钩圈各自存在优缺点,没有严格的使用设计标准。
最后,就是在设计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标准中要求的换热器中的浮头法兰和钩圈外径已经不能满足螺柱直径的不断增大的需求。
4 管壳换热器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
4.1 Kern法
在Colburn2Donohue法的基础上,Kern 同时将传热温度分布、壳程2管程流动、污垢及结构等问题作为一个设计整体来处理,这种设计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研发很有价值,也被称之为Kern法。
4.2 Bell2Delaware法
在Colburn 等完成的 Delaware 研究计划成果的基础上,1963 年Bell 利用大量实验数据对传热、流动与结构综合效应进行了考虑,提出 Bell2Delaware 法。
但这种改进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工艺设计适用范围存在一定限制。
4.3 流路分析法
由于Bell2Delaware 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传热研究公司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流路分析法。
并在1984年被Wills和Johnson简化,这是一种依赖各种流路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使用非常方便。
4.4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设计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通过建立换热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使得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过程更为简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换热器的三维流动和传热行为数值模拟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放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利银.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2:107.
[2]翟向辉,李楠.浅析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水能经济,2016(5).
[3]卜忠伟.浅论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1).
[4]井宝丰.浅谈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科技与企业,?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