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复习巩固第四十八篇
- 格式:docx
- 大小:700.72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知识点梳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其中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_不同种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的分类:通常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元素的分布:1)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有氯元素和钠元素、镁元素等。
3)有机化合物大都含有碳、氢和氧三种。
人造元素是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有些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反射性。
知识点一:元素的种类、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A.O2 B.NaCl C.H2CO3D.NH3【解答】解:A、O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B、Na为金属元素,故B正确;C、H、C、O均为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D、N、H均为非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二:物质的简单分类2、下列各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A.高锰酸钾、二氧化氮、氮气B.食盐水、过氧化氢、液态氧C.洁净的空气、氯化钠、水D.氢气、固态二氧化碳、水银【解答】解:A、高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二氧化氮属于化合物,氮气属于单质。
错误;B、食盐水属于混合物,过氧化氢属于化合物,液态氧属于单质。
正确;C、洁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氯化钠属于化合物,水属于化合物。
错误;D、酒精属于化合物,冰属于化合物,水银属于单质。
正确。
故选:B。
知识点三:元素的分布3、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
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硅,硅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的质子数为14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 D.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解答】解:A、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硅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4,该选项说法正确;C、硅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4,该选项说法正确;D、硅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该选项说法正确。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总复习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能从元素组成的角度认识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会描述物质形成的方法。
2.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方法,掌握从元素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初步分类。
3.知道人体、地壳、海水中含有的主要元素。
解读1 :利用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描述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构成,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适中。
解读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并能辨认具体物质的类别,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元素的种类(一)元素的种类人类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0多种,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
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物质只是由几十种常见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汉字常用“”为部首(汞和金除外),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常为固体,只有汞(通常状况下为液体)除外,金属单质由 直接构成。
(2)非金属元素:通常状况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有三种状态,一是用“气”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气态(如氮气 N 2);二是用“”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为液态,一般是双原子分子(如溴一Br 2);三是用“石"为部首的非金属元素, 其单质为固态,除碘(I 2)是双原子分子外,其余一般为单原子。
(三)单质和化合物(1)单质:由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铜、氦气等。
(2)化合物:由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3)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单质 化合物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微观构成 同种原子或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一种分子 化学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 联系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单质(四)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1)纯净物:只含有 组成①单质:只含有 组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②化合物:含有 组成酸:HCl H 2SO 4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SO 4 ...氧化物:H 2O CaO ...(2)混合物:含有2种或以上物质组成①溶液 ②合金 ③矿山 ④空气 ......【能力拓展】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 说明 物质的描写过程中“宏观与宏观”对应,“微观与微观”对应,如宏观水由氢宏观元素和氧宏观元素组成;每个水微观分子由2个氢微观原子和1个氧微观原子构成。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复习巩固六十第1题【单选题】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其道理是()A、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水分B、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水分C、树皮中有筛管, 能运输有机物D、树皮中有导管, 能运输有机物【答案】:C【解析】:【解答】:植物是通过导管目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目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龍和部分木质部,而剰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克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r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所以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树皮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故C正确•妙:C.【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f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r方向自下而上.第2题【单选题】将一段带叶的柳枝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横切面被染红的结构是()A、木质部B、导管C、筛管D、韧皮部【答案】:B【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f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关键点:导管是目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解答】解:荃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的主要功能是目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r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八过一段时间, 将枝条纵切开来f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r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妙:B第3题【单选题】红富士苹果吃起来又甜又脆,其中含有的糖主要产生部位和运输通道是A 、叶、导管B 、茎、筛管C 、叶、筛管D 、根、导管【答案】••【解析】:[分析】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 ■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槓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由下而上输送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解答]解: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f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它们属于输导组织,可见c正确.妙:C第4题【单选题】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为什么结的果实反而更大?()A、促使激素更多地运送到果实,刺激果实生长B、阻断部分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有机物更多地输送到果实中C、刺激树干产生更多的激素,刺激果实的生长D、使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更多地运送到果实中,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答案】:【解析】:【分析】本题考莹荃的主要功能・对于本知识多结合茎的结构图与生活实例进行记忆•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目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解答】解:木质荃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器.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f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荃、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目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形成层是植物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一层分裂旺盛的细胞,能不断分裂出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阻断部分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有机物更多地输送到果实中・故选:B第5题【单选题】我们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竹笋钻出地面就与长成后的茎同样粗细.这说明竹子茎的结构中没有()A、木质部B、韧皮部C、形成层D、表皮【答案】【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器.树干的变粗和形成层有关,竹的茎中没有形成层,长成之后不再加粗.关于茎的结构,可结合茎的结构示意图熟记其结构和功能.[解答]解:在木本植物的垒中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叫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壇生,其中r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r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加粗.由于竹属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中没有形成层・所以r竹笋初钻出土面就有了与长成后差不多粗细・妙:C.第6题【单选题】茎的主要功能是()A、支持和吸收氧气B、输导和支持作用C、防倒伏和制造淀粉D、光合作用和输导作用【答案】:【解析】:【分析】根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叶制造的有机物等都要通过荃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氤植物的荃有支持、输导作用r韧皮部外面的树皮对植物还具有保护作用。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1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3、进一步加强元素概念的理解。
2学情分析1、元素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质及分子模型来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和构成分子的原子,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从而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了解中文元素名称的由来,掌握元素的分类。
结合实例多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概念。
初步学会分类元素的方法。
3、在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后辨别单质、化合物,建立物质的简单分类思想,学会一些常见物质的分类。
4、组织调查活动(研究性学习),学习数据处理表示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分类、名称由来和元素的分布。
难点: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分布。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角度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从宏观角度则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元素究竟有哪些呢?活动2【讲授】元素的历史起源元素思想的起源很早,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曾经把水、后来又把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说。
古印度人有四大种学说,古代中国人有五行学说。
今日发展当然,直到今天,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过程也没有完结。
当前化学中关于分子结构的研究,物理学中关于核粒子的研究等都在深入开展,可以预料它将带来对化学元素的新认识。
到2 007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
活动3【活动】思考与讨论你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活动4【活动】元素概念的理解提供材料并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由元素组成”。
学生分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因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