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123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2节,内容为“力的作用效果”。
主要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三要素、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模型、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
2.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内容学习:(2)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分类:讲解按作用效果和作用对象分类的力的类型。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力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2. 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4)力的作用效果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的分类有哪些?(3)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分类有按作用效果分和按作用对象分。
(3)答案合理即可。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2)布置一道关于力的综合应用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一、本章概述。
二、具体内容。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性。
- 植物具有向性运动,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
向光性是指植物的生长会朝着光源的方向,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会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较快,从而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向地性则是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特性。
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不太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所以茎背地生长。
向水性是植物的根向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的特性,这有助于植物获取足够的水分以维持生命活动。
- 除了向性运动,植物还有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
这是由于含羞草的叶枕细胞对刺激非常敏感,受到触碰时,叶枕细胞中的水分会迅速流失,导致细胞膨压下降,从而使叶片合拢。
这种感性运动可以帮助植物应对外界的一些突发刺激,保护自身。
2. 人体的激素调节。
- 人体有多种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来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例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如果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如果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表现为食量大增、身体消瘦、情绪易激动等症状。
- 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这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必要时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肢端肥大症。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关键词: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生命活动、调节一、文章类型本文属于科学类文章,主要对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中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以便读者学习和掌握该章节的核心内容。
二、梳理关键词1、神经系统2、激素调节3、生命活动4、自主神经系统5、外界刺激6、内分泌系统7、生长激素8、甲状腺激素9、性激素10、胰岛素三、知识点归纳1、神经系统: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激素调节: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3、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调节内脏活动。
4、外界刺激:对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
5、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6、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分泌。
7、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性激素:促进性成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9、胰岛素:调节血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四、文章结构1、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内容。
2、神经系统:阐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分类。
3、激素调节:介绍内分泌系统,以及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胰岛素等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
4、生命活动调节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生命活动调节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五、丰富文章内容在文章中可以加入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生动形象地说明相关知识点。
例如,可以介绍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其与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生命活动调节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六、检查文章逻辑在完成文章撰写后,需要仔细检查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常规的写作规范。